李釗
【摘要】幼兒園集體教育活動設計容易忽視個體的愛好和需求。在活動過程中,教師應善于利用各種方法調動幼兒學習的內驅力,加強在集體教育活動中對幼兒的有效指導,提高其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文章從活動設計、教學方法、教師回應和現代教育技術等方面論述了如何在集體教育活動中提高幼兒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關鍵詞】學習主動性;幼兒園;集體教育活動;策略
【基金項目】湛江幼兒師范專科學??茖W研究青年項目“幼兒園集體教育活動中幼兒學習主動性研究”(ZJYZQN201703)。
一、相關概念界定
1.學習主動性
《現代漢語詞典》中對“主動”的解釋是“不待外力推動而行動(跟被動相對)”,是內在動力的外在表現。經筆者查閱,“主動學習”的概念眾說紛紜,無較權威的概念。本文采取王一凡的觀點,將學習主動性定義為:教師利用各種外部因素,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讓學生產生內在學習需求,從而保證學習積極性、主動性與持久性的學習狀態(tài)[1]。
2.幼兒園集體教育活動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指出:“幼兒園教育活動,是教師以多種形式有目的、有計劃地引導幼兒生動、活潑、主動活動的教育過程?!盵2]集體教學活動是幼兒園教育教學活動中區(qū)別于小組活動和個別活動的一種重要形式,是教師有目的、有計劃專門設計和組織的面向全體幼兒的教育活動。
二、集體教育活動中幼兒學習主動性的必要性
1.由集體教學的特點決定
集體教學最大的特點是能在同一時間面向全體受教育對象,其優(yōu)點是能高效率地傳播教育知識,不足之處為容易忽視個體需求?;诩w教學的特點,教師在設計與組織教育活動時,只能對幼兒的年齡特點、興趣愛好等大方向進行把握,卻容易忽視個別幼兒的需求。
如訪談中,一位小班教師透露,在日常生活中發(fā)現多數幼兒對家園聯系欄中用來貼通知的磁鐵感興趣,便以此生成磁鐵課程,組織幼兒集體探索。而在集體探索的過程中,教師發(fā)現“大多數”兒童并不能代表“全體”兒童,為了使活動內容能吸引“全體兒童”,還得下一番苦心,即在集體教育活動中找能激發(fā)幼兒學習主動性的策略。
2.由幼兒學習的特點決定
幼兒的學習特點是由其獨特的心理發(fā)展特點決定的。3-6歲幼兒的思維以具體形象為主,心理特征以無意注意為主,容易被新鮮事物吸引,好動好奇,由于其生活經驗的缺乏,認知常出現偏差。最近發(fā)展區(qū)理論提出活動的設計應讓幼兒“跳一跳即夠得著”,太難或太簡單均容易使幼兒對活動失去興趣,從而缺乏學習主動性。
因此,在集體教育活動中調動幼兒的學習主動性對培養(yǎng)幼兒良好的學習品質是非常重要的,能夠使幼兒更專注更持久地投入活動,主動建構,為終身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集體教育活動中調動幼兒學習積極性的策略
1.集體教學設計應符合幼兒年齡特征、興趣愛好和已有經驗
當前,大多數幼兒園課程在以教材為中心的基礎上,結合本班幼兒的實際情況開展。在這種現狀下,集體教育活動中教師一般以預設課程為主,提前選擇活動內容,設定活動目標,準備活動材料和預設活動流程。在此過程中,教師應充分分析本班幼兒的年齡特征,通過日常觀察、調查、家園合作等方式,了解幼兒的興趣愛好及已有經驗,激發(fā)幼兒學習的積極性。
如中班美術活動“媽媽的包”中,教師做了兩次不同的嘗試:A班通過家園合作的方式,由家長帶幼兒觀察媽媽的包,作為此次活動的已有經驗,B班則無此經驗,并在活動過程中觀察幼兒在回答“媽媽的包是什么樣的”問題時參與的積極性以及答案的豐富性。從幼兒的參與性和答案的豐富性來看,A班很快便有幼兒舉手回答,且多數幼兒意猶未盡,左右交流分享,積極性極高;相反,B班在提問后,僅有幾個幼兒舉手回答,并觀察到多數男孩神態(tài)游離,對此并不感興趣。
2.善用討論法,同伴間相互激發(fā)幼兒參與的主動性
筆者通過深入幼兒園集體教育活動觀察到教師常用提問法進行師幼互動,如展示圖片時,會問幼兒“你們看到了什么”,并請舉手的幼兒回答。這類交流筆者定義為集體交流,與之并列的還有:兩兩交流,即前后座或左右座的兩個小朋友相互交流;小組交流,即多個幼兒進行交流。筆者認為,集體交流固有其優(yōu)點所在,但從學習主動性角度出發(fā),效果不如兩兩交流和小組交流。
如大班健康活動“保護眼睛”中,有“如何保護眼睛”這一環(huán)節(jié),A教師用集體交流的方式提問“誰知道有哪些保護眼睛的方法”,幼兒舉手回答?;顒雍笤L談得知有一個幼兒因剛檢查出遠視,需要佩戴遠視眼鏡對眼睛進行矯正,其中點到的方法是“佩戴眼鏡”。此方法說出后,教師問“為什么”后便不了了之,最后得到的方法也不如教師預設的多元。B教師在此環(huán)節(jié)用小組交流的方式讓幼兒分組討論,有一組中也有幼兒佩戴眼鏡,他們討論時便說“不能亂戴別人的眼鏡”,且從討論結果看,幼兒間互為最近發(fā)展區(qū),擁有相似的思維和經驗,通過討論激發(fā)其參與的積極性,能得到更多元化的結論。
3.將游戲與內容有機結合,讓幼兒在游戲中主動建構
游戲既是幼兒的基本活動,也是他們最喜歡的活動之一,因為游戲不但能滿足幼兒身心發(fā)展的需要,而且能給他們帶來快樂并促進其各方面的發(fā)展。游戲中的幼兒與外部環(huán)境相互作用,從而主動建構自己內部的認知結構,激發(fā)幼兒學習積極性。
如在社會活動“馬路上”中,在“認知”環(huán)節(jié),教師將馬路上的各種交通標志以“翻翻看”的游戲開展,幼兒興趣濃厚,都期待下一個翻開的標志;在經驗遷移環(huán)節(jié),又開展角色游戲,請幼兒扮演司機、行人等看標志過馬路。整個過程幼兒主動建構交通標志的意義,主動獲取相關經驗,參與度極高。
4.適當創(chuàng)設情境,并貫穿始終
這里的創(chuàng)設情境主要是指情景教學法。情景教學法是指通過某種富有感情色彩的活動而產生的一種特有的心理氛圍,就是通過設計生動形象的情景以激起學生學習動力的一種教學方法。在教學過程中,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特征,設置合理的教學情景,引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進而獲得最佳的教學效果,具有形象生動、情深意長、情景認知三者融為一體的特征[3]?;谇榫敖虒W法的含義和特征,在集體教學活動中適當創(chuàng)設情境,可激發(fā)幼兒參與活動的內驅力。
如在中班數學活動“找規(guī)律”中,教師抓住中班幼兒樂于助人的心理特征,創(chuàng)設洪水沖垮了小動物們回家的路,請小朋友幫忙鋪路的情境?;顒又?,幼兒認真觀察和傾聽小動物們門前小路的規(guī)律,如“△△□□△△”,積極投入到“鋪路”的活動中。情境貫穿始終,在延伸環(huán)節(jié),教師轉告小動物的話,動物王國需要鋪更多好看的路,請小朋友繼續(xù)幫忙,幼兒興趣不減。
5.活動中教師應有效回應,正面引導幼兒參與活動
教師回應行為是指在師幼互動情境中,(一個、幾個或全體)幼兒對教師施動之后,教師做出的應答或反應;或者以教師作為施動者,幼兒受動之后,教師做出的應答或反應[4]。教師指向性、描述性明確的回應評價激勵語言能激發(fā)幼兒思維,幫助幼兒梳理經驗,豐富幼兒知識,引導和支持幼兒積極主動學習、主動探索的有效途徑[5]。
筆者發(fā)現,集體教育活動中常出現這樣一個場景:幼兒積極舉手回應教師提問,被請之后卻支支吾吾或說不出來。面對此景,教師不同的回應對幼兒的心理及行為會產生不同的影響。觀察中,若教師愿意等待,或語言引導,或表情及眼神的鼓勵等積極回應,90%以上的幼兒在教師提出下一個問題之后,仍然愿意繼續(xù)舉手表示樂于參與活動;相反,若教師不愿等待,以“你還沒想好,請坐”“誰來幫助他”或更加消極、否定的語言、動作等回應,幼兒心里便產生自我否定的情緒,50%以上的幼兒不再愿意舉手參與教師提出的下一個問題。
6.發(fā)揮現代教育技術的有效性
學前兒童的思維以具體形象為主,加之缺乏生活經驗,常常出現對事物的理解不全面的現象。在集體教育活動中,若教師用蒼白的語言或單一的圖片進行,幼兒還不能完全理解一些抽象的知識。因此,教師可利用 PPT、視頻、音頻等現代教育技術,通過不同的方式更加具體形象深刻地呈現教育內容,化抽象為具體,把抽象的知識簡化為幼兒能理解的內容,方能調動幼兒的學習主動性,從而實現活動目標。
如大班健康活動“保護牙齒”中,提到“齲齒”一詞,A教師請幼兒兩兩張嘴觀察對方是否有壞了的牙齒,那便是齲齒。其實這對幼兒而言是非常抽象的,況且單純的張嘴觀察并不能真正看到齲齒的樣子,導致活動過程中幼兒一直處于懵懵的學習狀態(tài)。B教師則采用多媒體播放齲齒的圖片,讓幼兒一目了然地知道齲齒的樣子,建立起“黑黑的、臟臟的、有洞洞”的直觀形象,從而主動調動起已有經驗,建構新經驗。
綜上所述,要在集體教育活動中調動幼兒的積極性,促進其主動發(fā)展,教師必須以幼兒為主體,多方面地了解幼兒的興趣和需要,做幼兒的培養(yǎng)者、傾聽者、合作者,創(chuàng)設自由寬松的環(huán)境,保持幼兒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才能提高幼兒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
【參考文獻】
王一凡.淺談早期閱讀活動中教師教育行為促進幼兒學習主動性的策略[J].教師,2015(33):30-3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姜思宇.基于情景教學法的泰國幼兒園漢語課堂教學設計[D].哈爾濱:哈爾濱師范大學,2019.
劉英.教師回應策略研究——基于師幼互動情境中[D].蘭州:西北師范大學,2008.
王虹葉.教學活動中教師回應評價語言的探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4(29):3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