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沁橋 徐文賢
分層教學,是在充分考慮差異性的基礎上,有針對性地對不同類別的學生實施分層教學的方法。筆者以初中物理A層教學為例,談談教學實施的策略。
定向開啟。定向開啟階段,教師需要通過精心的教學設計,激發(fā)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
教學《功率》時,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是用教材上爺孫二人爬樓梯的問題來導入。這樣教學,學生參與的興趣并不高。假設教師把教材中的主人公換成學生,效果就會大不一樣。如邀請體格肥胖的學生和瘦小的學生比賽爬樓梯。通過比賽,發(fā)現(xiàn)瘦小的學生先到終點,肥胖的學生氣喘吁吁地后到終點。教師再讓學生代表記錄下兩位比賽選手的體重、樓層高度以及爬樓時間,讓學生做裁判去評判這場比賽。這樣教學,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比賽中開始思考如何比較做功的快慢。
生活中還有很多類似的現(xiàn)象,比如小區(qū)配電箱閃爍頻率不同的電能表、清晨打開窗的大霧、燒水壺口的蒸汽等。教師有意識地用生活現(xiàn)象導入教學,既能讓學生感覺到物理知識的實用性,也能讓他們學會從物理的角度去觀察世界。
示疑互動。傳統(tǒng)教學中,課堂提問的形式較為單一。示疑互動要求有效提問,使多個問題之間具有一定的關聯(lián)性,體現(xiàn)出知識結構的層次性,使學生由問題聯(lián)想到各個知識點間的聯(lián)系。
教學《牛頓第一定律》時,教師利用多媒體技術播放牛頓的背景介紹(音頻),然后播放牛頓被蘋果砸中的動畫(視頻)。看完動畫后,教師提問:“為什么蘋果是垂直向下掉,而不是傾斜向下掉?”教師將問題引向課本知識,使學生會結合課本知識進行思考、主動學習。
這種一環(huán)接一環(huán)的問題設置,特別適宜于概念課的教學。如教學《電能電功》時,可以按照電從哪里來、電到哪里去、如何記錄消耗的電能、1kwh的電能夠做什么……循序漸進地引導學生學習。這樣的設計,難度、梯度合理,學生從電源入手,配合能量守恒定律,思考生活中常見的用電器中涉及的能量轉化問題,感受到電能由電源提供。以此為基礎,進一步讓學生回答電到哪里去了,學生馬上能回答出“電轉化成了其他形式的能”。
悟理明法。悟理明法環(huán)節(jié)是培養(yǎng)學生科學素養(yǎng)的重要環(huán)節(jié)。這個環(huán)節(jié)需要注意的是,證明的過程、得出的結論、悟出的方法都應該是學生自主進行,而不是被教師包辦。
對于“壓強影響因素”的探究,教師只需給出實驗器材:氣球、易拉罐、細繩、海綿、礦泉水瓶、木板等相關材料。學生通過交流討論,選擇實驗儀器進行實驗,然后展示,進而得出結果。教師負責提醒學生規(guī)范語言、科學表述。相比于教師“滿堂灌”,這樣的教學更能讓A層學生在自主表達中建立起自信,提升陳述、歸納總結的能力。
入腦融合。這是教學的收尾階段,教師可以利用多種方式幫助學生梳理知識、鞏固知識。
教學《密度》時,教師可以引出新型能源氣凝膠,讓學生在驚嘆新能源的同時,感受到里面的無限“商機”;教學《熱值》時,正值一檔節(jié)目播放了可燃冰的相關情況,學生在觀看的過程中,既驚嘆于科技的飛躍發(fā)展,又強化了為國家做貢獻的意識;教學《功率》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利用課外時間去測測家庭成員上樓的功率,學習《電壓》時,教師引導學生制作水果電池,比比誰的水果電池電壓大。這樣教學,學生不再對物理心存畏懼,而始終保持著學習的熱情。
(作者單位:武漢經(jīng)濟技術開發(fā)區(qū)第一初級中學官士墩校區(qū))
責任編輯? 張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