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以“文溪雅荷”場景化課程的理論架構為基礎,基于兒童博物館視角,對幼兒園場景化課程建設進行了實踐與思考,提出了“多融合”的課程視角與定位,“一核兩翼”的課程結構與實施,并在課程評價與發(fā)展方面進行“閉環(huán)”探討。
[關鍵詞]兒童博物館;場景化課程;場景學習
隨著我國第三期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劃的推進,幼兒園課程改革已成為學前教育普惠均衡、有質(zhì)量發(fā)展的重要途徑之一。廣東省廣州市“文溪雅荷”幼兒園實驗課程于2018年啟動研發(fā),作為該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及亮點,場景化課程以一種新的課程模式進入學前教育研究者、實踐者的視野。
一、課程理論基礎與概念
1.課程理論基礎
場景化課程嘗試從課程供給側入手,建立共同理念與思維框架,提供課程范例與資源,研究實施策略與路線,形成“場景化課程指南”,以探索問題解決的路徑[1]。場景化課程汲取了杜威的教育哲學思想、陳鶴琴的“活教育”思想、發(fā)展生態(tài)學理論及心理學家勒溫的“場論”理論等多個教育理論的觀點,是置于多層次理論體系中經(jīng)綜合建構的新課程模式[2]。
幼兒園場景化課程的建構以勞倫斯·斯騰豪斯首先提出的過程模式課程編制理論為指導,該理論致力于編寫一種課程說明?;谠摾碚?,課程編制者將自己的課程模式列舉出來,并指出它們的適用情境和應注意的問題。學校(幼兒園)是課程編制的中心,教師是課程的編制者、實施者與研究者[3]。在幼兒園場景化課程編制與實施的過程中,教師需要對園內(nèi)場景進行整體規(guī)劃、活動設計與實施;對場景及場景中的幼兒進行持續(xù)觀察與評估,修訂形成場景化課程方案,然后進行課程方案的再實施、再調(diào)整,形成一個PDCA(包括計劃、執(zhí)行、檢查、處理四個階段)循環(huán)的過程[4]。
場景化課程中,學習場景是課程的主要內(nèi)容與載體,場景學習則是重要的教與學的方法。場景學習回答了知識的“來源”和兒童學習的“本源”等問題,即知識來源于生活,需要在生活中學習,還需要通過生活場景進行檢驗。場景學習基于學習場景的發(fā)掘與建構,指向兒童思維的發(fā)展,促進兒童學習的真實發(fā)生,實現(xiàn)了“在場”與“在思”的高度整合[5]。
2.場景與場景化課程
場景即學習場景,是指在一定場地、設備、材料等支持下的綜合游戲與學習的環(huán)境,具有生活化、生動立體、指向?qū)W習經(jīng)驗等特征[6]。綜合游戲與學習的環(huán)境包括物化環(huán)境及非物化的人文環(huán)境(如制度、規(guī)則、主體關系、事件等)。場景是幼兒能感知的、與自己相關且會引起興趣的四維時空,是最真實的、以幼兒為中心的體驗細節(jié)[7]。幼兒園場景化課程則是以幼兒為中心,基于學習場景與場景學習的、幼兒感興趣且主動參與的活動的總和。課程以幼兒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以與幼兒及其所處場景相關的人員(家人、社區(qū)人員等)為輔助。他們既是課程的編制者,也是課程的實施者,均不同程度地參與了學習場景的發(fā)掘、甄選與建構,以及場景學習的組織、參與和配合。
3.基于兒童博物館的視角
兒童博物館是指一個致力于通過提供互動展項和活動,激發(fā)兒童的好奇心和學習動力,以滿足兒童的需求和興趣的社會機構。兒童博物館視角是指以主動參與、做中學、互動操作為核心教育理念,以藏品為載體,以藏品研究、展項教育為主要活動形式,以兒童為主要服務對象,以培養(yǎng)和激發(fā)兒童的好奇心和學習動力為目的,形成博物意識[8]的特定觀察角度。
二、場景化課程視角與定位
根據(jù)空間和功能的不同,場景分為幼兒園園內(nèi)場景和園外場景;園內(nèi)場景分為公共場景和班級場景,園外場景分為家庭場景和社區(qū)場景[9]。在幼兒園場景化課程研發(fā)實踐中,園內(nèi)場景是課程開展極為重要的承載點,園外場景或多或少地需投射到園內(nèi)場景并發(fā)揮其應有的教育作用。因此,該課程的建構是基于“多融合”的視角與定位而展開的。
一是園外場景與園內(nèi)場景的融合。借園外場景(兒童博物館)的教育理念、活動形式等特點與教育價值,在園內(nèi)場景中呈現(xiàn)與建構,融入園內(nèi)特定學習場景中,使幼兒在該學習場景的建構與場景學習活動中建立聯(lián)系、產(chǎn)生興趣、投入精力、深度學習,獲得知識與能力。二是班級場景與公共場景的融合。以幼兒主動參與、做中學、互動操作為核心教育理念,通過公共場景的互動學習,延展至班級場景中,激發(fā)幼兒的好奇心和學習動力,培養(yǎng)其博物意識。三是場景建構與場景學習的融合。學習場景是需要每位幼兒主動參與建構的,學習場景建構的過程就是場景學習的過程。四是多場景間切換的影響與融合。學習場景不是孤立、割裂的單獨時空,幼兒的學習總是從一個學習場景轉(zhuǎn)到另一個學習場景的連續(xù)不斷的活動過程。場景學習也是前后聯(lián)系、影響與融合的學習活動過程。
三、場景化課程結構與實施
兒童博物館視角下的幼兒園場景化課程建設,從幼兒園公共場景——圖書館學習場景建構與場景學習活動入手,以教師為主導,幼兒主動參與,家長、社區(qū)人員等幼兒園外部調(diào)適主體[10]有效協(xié)同開展的過程。在閱讀活動中,大家共同尋找幼兒場景學習的關切核心點“藏品”,繼而圍繞它們展開藏品研究活動,研究、創(chuàng)設與建構以藏品為主題的班級或公共學習場景。面向全園開展“展項教育”,讓幼兒從研究者轉(zhuǎn)變?yōu)榻逃?,形成教學相長。整個課程的實施在依照“一核兩翼”(藏品、藏品研究與展項教育)課程結構,周而復始地探索與建構中得以實現(xiàn)。
1.課程核心:藏品
學習場景是幼兒學習的支持系統(tǒng),是與幼兒相關的能連接學習內(nèi)容的綜合環(huán)境、四維時空的總和。但學習活動是需要聚焦的,可以是班級通過組織或自發(fā)的全體幼兒集體討論形成關注點,也可以是幼兒個體無意的個別專注焦點。兒童博物館視角下的幼兒園場景化課程的聚焦點正是課程的核心“藏品”。藏品在學習場景中引發(fā),是幼兒的關注點,是幼兒最好奇、疑惑最多的地方。藏品可以是一件物品,如圖書館所陳列的甲骨文仿品、文房四寶等,或生活化場景學習活動中的電腦、掃碼機等圖書借還工具,或供閱讀的圖書、繪本等;也可以是由物品引發(fā)的概念、故事等,如由“硯”引發(fā)的“石頭”概念,或《三只小豬》等帶著人物情節(jié)的故事。
2.班級活動:藏品研究
由圖書館場景學習而引發(fā)聚焦選定藏品后,以班為單位開展藏品研究活動。在成人的幫助下,每位幼兒主動地建構屬于自己的學習場景。在探索藏品的來源或成因、組成結構、功能作用、外形顏色、歷史與故事、情節(jié)和精神、影響與延伸等的過程中,每個幼兒的理解、判斷與反思能力不一,支持力量和環(huán)境平臺不同,興趣愛好和個人經(jīng)驗也各異,他們將建構出適合自己的學習場景。在場景建構與學習活動中,每個幼兒把自己對藏品感興趣的地方,遵循藏品研究方法的探索所得,以實物、圖片、故事、歌曲、舞蹈等形式進行分享、交流。藏品成了幼兒一段時間內(nèi)研究、探索、分享、交流的紐帶。
3.全園活動:展項教育
在充分的藏品研究后,為了更好地呈現(xiàn)、展示及鞏固自己的學習、研究的過程與效果,同時服務其他班級幼兒的學習,幼兒園便以藏品為主題,進行互動“展項教育”的布展活動。借助博物館展項設計的理念與方法,在教師適度的支持下,幼兒合力挑選輔助展品,呈現(xiàn)研究過程,選定展示風格,設計展線排布與觀眾流向,從造型、比例、色調(diào)等因素上確定視覺效果,商量互動項目及激勵辦法、獎品等。布展結束后,進行全園混齡的“展項教育”角色游戲場景學習活動“開館”:幼兒自主選擇“館員”或“游客”角色;各班“館員”接待他班級的“游客”,講解展項內(nèi)容,組織展項互動,維護場館秩序。閉館后,由“館員”反思本班展項存在的問題,“游客”提煉其他班級展項活動的優(yōu)點,并合力完善本班學習場景的建構。
四、場景化課程評價與發(fā)展
1.學習探究的支持性評價:學習故事
場景學習探究的支持性評價是借鑒新西蘭“學習故事”的理念與做法而開展的。評價不是測試,而是支持幼兒的學習與發(fā)展。教師作為場景學習的支持者、服務者,需要有計劃地密切關注幼兒的探究活動情況,了解幼兒的學習狀態(tài)與需求,適時、適量、適度地予以鼓勵與支持而不越位,引導幼兒廣泛關注、積極探究,巧妙指引幼兒有效理解、準確判斷、及時反思而不留痕跡,讓幼兒通過自己探究或集體合作,達到克服困難、解決問題的深度學習狀態(tài),并將全過程以音、圖或文字的方式進行簡潔而完整地記錄。
2.整理回顧的激勵性機制:藏品收藏
兒童博物館視角下的幼兒園場景化課程建設,以學期為周期單元開展學習場景建構與場景學習。從圖書館場景學習引發(fā)探究活動,經(jīng)歷尋找“藏品”、藏品研究、展項教育等三輪的學習場景建構與場景學習活動。最后對課程活動進行回顧與反思,即藏品的封裝、評定與收藏活動。各班以所研究的藏品為主題,對場景建構與學習全過程進行收集、整理、編排,進行園內(nèi)等級評定、表彰,并進行編印存檔的全部活動。
參與文獻
[1]張瓊.場景化課程:從問題到路徑[J].教育導刊(下半月),2019(6):20-23.
[2][4][6][9]林崗.幼兒園場景化課程:內(nèi)涵、結構及特征[J].教育導刊(下半月),2019(6):15-19.
[3]于曉丹,寧波.過程模式課程編制理論的建構及思考[J].湖北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08(6):7-8,19.
[5]李傳庚.場景學習的教學意蘊、關鍵要素和實踐樣態(tài)[J].江蘇教育研究,2018(Z5):13-16.
[7]李傳庚.場景思維:一種新的教育連接方式[J].人民教育,2016(20):52-54.
[8]虞永平.兒童博物館與幼兒園課程[J].幼兒教育,2010(4):7-9.
[10]馬偉生.幼兒園外部環(huán)境調(diào)適的策略探析[J].教育導刊(下半月),2016(4):43-45.
(責任編輯? ?姚力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