繆培智, 鄭宏超, 周京敏
(1. 上海市徐匯區(qū)中心醫(yī)院心內科,上海 200031;2.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yī)院心內科,上海 200032)
心力衰竭(心衰)是一種復雜的臨床綜合征,是多種心臟病的終末階段,以高死亡率、高再住院率和較差的生活質量為特點,已成為全世界關注的重大公共衛(wèi)生問題。顧東風等[1]研究提示,我國心衰患者的患病率為0.9%。 國外研究提示心衰在普通人群中的發(fā)病率為0.1%~0.2%, 患病率約為1%,而65 歲以上人群中的患病率約為10%; 診斷心衰患者3~6 個月內的再入院率達27%~50%,1 年的全因死亡率達30%,心衰5 年后死亡率約為50%[2]。心衰預后與當地經濟水平和治療狀況有關,有關我國心衰患者長期預后的數據依然缺乏。本研究探討我院因心衰住院患者出院后的較長期預后及其影響因素。
選取2016 年1 月至2018 年12 月入住上海市徐匯區(qū)中心醫(yī)院的心衰患者206 例。心衰的診斷參照中國心衰診斷和治療指南2014 的診斷標準[3]。心功能分級按照美國紐約心臟協(xié)會(New York Heart Association,NYHA) 的分級方案評定。 納入標準:①臨床診斷為心衰且NYHA 心功能Ⅱ~Ⅳ級的患者;②年齡≥18 歲;③超聲心動圖檢查提示左心室射血分數(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45%為射血分數降低的心衰 (heart failure with reduced ejection fraction,HFrEF),LVEF≥45%為射血分數保留的心衰 (heart failure with preserved ejection fraction,HFpEF);④不存在心房顫動(房顫)的患者氨基末端腦鈉肽前體 (N-terminal pro-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BNP)>300 ng/L, 或房顫患者NT-proBNP>900 ng/L;⑤經規(guī)范治療后順利出院的心衰患者。 排除標準:①不能治愈的終末期患者; ②嚴重的肝功能異常[天冬氨酸轉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 丙氨酸轉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參考范圍上限3 倍]、腎功能受損[血肌酐(serum creatinine,SCr)>275 μmol/L]患者;③院內死亡患者。④存在認知障礙、意識不清者;⑤伴有其他影響預后的嚴重疾病者,如惡性腫瘤等。
收集患者首次住院時的一般臨床資料,包括性別、年齡、病程、住院天數以及既往高血壓病、糖尿病病史、生活質量、服藥依從性、生活行為方式等資料;記錄血紅蛋白(hemoglobin, Hb)、NT-proBNP 水平及超聲心動圖指標LVEF 作為基線資料。 每3 個月對患者進行1 次電話隨訪,記錄心衰患者出院后1 年內每個月的再住院或死亡原因及日期。 研究中對心衰患者再住院及死亡定義如下:①再住院是指因心衰惡化而住院;②死亡是指所有原因導致的死亡。根據是否發(fā)生心血管事件分為無心血管事件組和心血管事件組,比較2 組患者的一般資料、心功能及NT-proBNP 等指標。
數據錄入采用EpiData 軟件, 應用SPSS 22.0統(tǒng)計軟件包進行統(tǒng)計分析。 計量資料以±s表示,計數資料采用百分率表示,2 組間計量資料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 采用逐步Cox 回歸分析影響因素。 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共入選心衰患者206 例, 失訪12 例, 失訪率5.8%,194 例(94.2%)進入分析,中位隨訪時間12(11~18)個月。 其中冠心病150 例(77.3%),高血壓病78 例(40.2%),糖尿病96 例(49.5%),心肌病35 例(18.0%),HFrEF 81 例(41.8%),HFpEF 113 例(58.2%)。 121 例患者發(fā)生心血管事件,其中全因死亡14 例(7.2%),死亡原因為泵衰竭6 例,肺部感染4 例,猝死1 例,心律失常2 例,其他1 例。 心血管死亡原因者共9 例。 心源性再住院107 例(55.2%);73 例患者未發(fā)生心血管事件。 心血管事件組多伴有低LVEF、高血壓病、糖尿病、快速房顫、低Hb 和高NT-proBNP,2 組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而年齡、性別、吸煙及飲酒、心功能、HFrEF、HFpEF、 收縮壓及出院時用藥情況2 組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1)。
194 例患者出院后3、6、9 和12 個月因心衰的再住院率分別為3.6%、9.8%、17.0%和18.6% ,全因死亡率分別為1.0%、2.6%、3.1%和6.7%,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1)。再住院率、病死率12 個月時最高。
以α=0.05 為進入水準, 將LVEF、 血壓、血 糖、 快 速 房 顫、Hb 濃 度 和NT-proBNP 等 指標作為自變量, 以心衰再住院或死亡作為因變量做逐步Cox 回歸分析。 結果顯示,對患者預后有影響的因素包括LVEF、NT-proBNP、Hb濃度。 NT-proBNP 值越大, 心衰的預后越差;而LVEF、Hb 濃度值越低,心衰的預后越差(見表2)。
表1 2 組患者臨床資料[±s/n(%)]
表1 2 組患者臨床資料[±s/n(%)]
1 mmHg=0.133 kPa; 與無心血管事件組比較:1):P<0.05,2):P<0.01;ACEI: 血管緊張素轉化酶抑制劑 (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or); ARB: 血管緊張素Ⅱ受體阻滯劑 (angiotensin receptor blockers)
心血管事件組(n=121)隨訪時間(月) 12.4±2.6 12.1±2.2年齡(歲) 74.43±18.09 74.61±15.82 LVEF HFrEF[n(%)]HFpEF[n(%)]NYHA 分級Ⅱ級Ⅲ級Ⅳ級項目 無心血管事件組(n=73)0.46±0.081)51(42.1)70(57.9)24(19.8)57(47.1)40(33.1)男性[n(%)] 38(52.1) 64(52.9)體質量指數 24.0±3.9 24.3±3.1冠心?。踤(%)] 56(76.7) 94(77.7)高血壓[n(%)] 21(28.8) 57(47.1)1)糖尿?。踤(%)]心肌病[n(%)]0.52±0.08 30(41.1)43(58.9)16(21.9)35(47.9)22(30.1)72(59.5)2)20(16.5)吸煙史[n(%)] 14(19.2) 21(17.4)飲酒[n(%)] 3(4.1) 6(5.0)快速房顫[n(%)] 5(6.8) 20(16.5)2)收縮壓(mmHg) 130.75±14.23 125.68±16.12 Hb 濃度(g/L) 83.67±5.83 76.90±4.821)NT-proBNP(ng/L)出院時用藥情況ACEI/ARB β 受體拮抗劑利尿劑24(32.9)15(20.5)2 171.64±554.64 62(84.9)54(74.0)58(79.5)5 866.90±467.272)96(79.3)84(69.4)102(84.3)
本研究發(fā)現(xiàn)在我院住院的心衰患者中冠心?。?7.3%) 較中國不同時期心衰的病因研究中比例[4]高,可能與我院住院患者中高齡患者較多有關。 本研究中HFpEF 比例較高(58.2%),與住院患者合并高血壓、糖尿病及快速房顫等基礎疾病較多有關。
本研究隨訪發(fā)現(xiàn)出院后3、6、9 和12 個月因心衰的再住院率分別為3.6%、9.8%、17.0%和18.6%;全因死亡率分別為1.0%、2.6%、3.1%和6.7%,與國內數據相近, 如上海的一項對164 例患者的隨訪研究[5]。 本研究全因死亡14 例(7.2%),死亡原因為泵衰竭6 例,泵衰竭為心衰患者心血管死亡的最主要原因。
國內一項前瞻性、多中心納入3 335 例急診科收治的急性心衰患者的觀察研究顯示,1 年的全因死亡率為32.27%[6]。 新近發(fā)表的一項中國的注冊多中心研究顯示,在HFrEF、射血分數中間值的心衰(heart failure with midrange ejection fraction,HFmEF)和HFpEF,1 年全因死亡率分別是12.3%、5.5%和4.7%,心血管死亡率是10.4%、3.0%和1.7%,心衰導致的住院率是19.0%、17.4%和18.1%[7]。 國外一項研究發(fā)現(xiàn)心衰患者30 d 內死亡率和再住院率分別為10.8%和24.5%,1 年的總死亡率和住院率分別為24%和27%[8]。 該數據和國內報道的數據不同,可能與基礎疾病、伴隨疾病或治療背景不同有關。本研究中心衰患者1 年再住院或死亡率與國內數據接近,較國外研究數據低,可能與國內外心衰患者的基礎疾病構成比不同有關。
本研究發(fā)現(xiàn)發(fā)生心源性再住院和全因死亡的心衰患者多伴有低LVEF、高血壓病、糖尿病、快速房顫、低Hb 和高NT-proBNP,但在年齡、性別、吸煙、飲酒和收縮壓方面,與未發(fā)生心血管事件的心衰患者沒有差異。即提示臨床醫(yī)師在治療慢性心衰患者時,應關注影像學和實驗室檢查指標,根據心衰患者的病史和檢查,可以初步評估再住院和死亡的風險。應規(guī)范治療,積極控制血壓、血糖、心率,糾正貧血。 通常情況下,隨LVEF 的改善,慢性心衰患者的生存率增加、死亡率降低[9-10]。 NT-proBNP 是由心臟心室肌細胞分泌的BNP 前體經酶切后產生,無生物活性,相對于BNP 半減期較長、穩(wěn)定、敏感,已廣泛應用于心衰的診斷、治療和預后判斷[11]。貧血時, 心肌或組織低氧血癥導致交感神經興奮,神經內分泌激活,細胞因子釋放,誘發(fā)并加重心衰進程。 貧血時由于血液稀釋、炎癥反應、鐵缺乏、腎臟疾病、營養(yǎng)不良和細胞因子的產生等因素的復雜相互作用,導致慢性心衰的發(fā)生。 貧血與心衰患者死亡率的增加、住院及心衰加重等相關。
本研究中慢性心衰患者出院時絕大多數服用了ACEI/ARB 類藥物、β 受體拮抗劑和利尿劑,基本遵循了指南的推薦。 隨著全國心衰中心的建設,心衰的治療越來越規(guī)范,ACEI/ARB 類藥物、β 受體拮抗劑等的應用,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心衰的死亡率,但心衰的再次入院率、死亡率仍很高。 在臨床上,應重視LVEF、NT-proBNP、Hb 濃度等影響心衰預后的因素,加強心衰防治措施的實施,努力改善心衰患者的預后。
表2 以再住院或死亡為終點的Cox 回歸分析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