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勇, 唐 韻
(上海市靜安區(qū)中心醫(yī)院(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yī)院靜安分院)a. 藥劑科;b. 急診科,上海 200040)
心力衰竭(心衰)是各種器質性心臟病終末期常見的并發(fā)癥之一,是老年人反復住院最常見的原因,也是老年人死亡最常見的原因,而老年人心衰占全部心衰的75%。 在50~89 歲人群中,年齡每增加10 歲,心衰的患病率增加1 倍,在超過89 歲的超高齡患者中心衰的患病率高達10%[1]。目前,采用腎上腺素β-受體(β-受體)拮抗劑、醛固酮拮抗藥等治療心衰取得了較大進展。但由于患者常伴食欲減退、惡心、嘔吐,吸收、消化能力降低,導致腸源性蛋白丟失而出現(xiàn)營養(yǎng)不良。 營養(yǎng)不良會加重心肌能量代謝紊亂,使心衰更加難以糾正。心衰的進展與患者機體炎癥細胞因子的增高密切相關[2]。目前對于老年人,尤其是80 歲以上的高齡老人采用能量支持治療心衰的相關報道不多。 本研究針對高齡心衰患者給予腸內營養(yǎng)劑支持治療的觀察, 旨在為腸內營養(yǎng)劑支持治療高齡心衰患者提供依據(jù)。
收集2016 年1 月至2018 年12 月于我院急診科收治的老年頑固性心衰患者92 例。 納入標準:①年齡≥80 歲; ②心衰診斷符合中國心衰診斷和治療指南 (2014)[3]、 歐洲急慢性心衰診治指南(2016)[4];③心功能根據(jù)紐約心臟病協(xié)會(New York Heart Association,NYHA) 心功能分級標準進行分級,NYHA 心功能Ⅱ~Ⅳ級為研究對象。 排除年齡<80 歲、惡性腫瘤、預期生存期不足2 個月及患嚴重肝、腎疾病患者。剔除資料不全病例。重復住院患者只取末次住院資料。根據(jù)有無使用腸內營養(yǎng)劑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對照組44 例,其中男性20 例,女性24 例;年齡80~100 歲,平均(88.23±0.64)歲。觀察組48 例, 其中男性23 例, 女性25 例; 年齡80~97 歲,平均(87.52±0.70)歲。 2 組患者性別、年齡、肝功能、腎功能、血脂、血電解質水平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符合可比性要求。2 組均有合并肺炎、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發(fā)作、 尿路感染、膽道感染及腸道感染等,共61 例。 觀察組35例,對照組26 例,病種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也符合可比性要求。
1. 治療:對照組采用吸氧、擴血管、利尿、強心等常規(guī)抗心衰治療,口服飲食。 觀察組在上述基礎上若出現(xiàn)喂食困難、易嗆咳、反應遲鈍者應用腸內營養(yǎng)混懸液(商品名:百普力、能全力),紐迪希亞制藥(無錫)有限公司提供,國藥準字H20010285,500 mL/袋,按84~105 kJ(20~25 kcal)/(kg·d)(1 kcal=4.184 kJ)長期鼻飼。 均觀察2 個月。
2. 觀察指標:觀察2 組患者治療前、治療2 個月時的水腫程度、心功能分級改善情況,血清白蛋白(albumin,ALB)、前白蛋白(prealbumin, PAB)、血紅蛋白(hemoglobin, Hb)、營養(yǎng)風險篩查2002 量表(nutritional risk screening 2002,NRS2002)評分、左心室射血分數(shù) (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氨基末端腦鈉肽前體(N-terminal pro-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 NT-proBNP)、 降鈣素原(procalcitonin, PCT)、 白介素 (interlukin,IL)-6、 血乳酸(blood lactic acid,BLA)變化情況。記錄治療期間不良事件及3 年間死亡情況。
使用Stata7.0 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 計量資料以±s表示,2 組間比較采用t 檢驗, 治療前后采用配對t 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百分比表示,統(tǒng)計分析采用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組水腫程度、心功能治療前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治療后均較治療前明顯改善(均P<0.05), 且觀察組水腫改善程度及心功能好轉程度明顯好于對照組(均P<0.05)(見表1)。
表1 2 組治療前后水腫程度、心功能分級的比較(±s)
表1 2 組治療前后水腫程度、心功能分級的比較(±s)
項目 對照組(n=44) 觀察組(n=48) t P水腫程度(分)治療前 1.023±0.144 1.021±0.147 0.009 0.993治療后 0.409±0.094 0.125±0.048 2.760 0.007 t 3.579 5.778 P 0.001 0.000心功能分級(級)治療前 2.705±0.089 2.854±0.103 -1.087 0.280治療后 2.364±0.073 2.146±0.051 2.463 0.016 t 2.946 6.147 P 0.004 0.000
ALB、PAB、Hb、NRS2002 評分2 組治療前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治療后對照組較治療前無改善(均P>0.05),觀察組較治療前改善,且觀察組ALB、PAB、Hb 明顯高于對照組(均P<0.05)(見表2)。
表2 2 組治療前后ALB、PAB、Hb 的比較(±s)
表2 2 組治療前后ALB、PAB、Hb 的比較(±s)
項目 對照組(n=44) 觀察組(n=48) t P ALB(g/L)治療前 28.963±0.919 22.344±0.579 1.059 0.292治療后 27.429±1.109 33.219±0.555 4.708 0.000 t 1.061 13.553 P 0.294 0.000 PAB (mg/L)治療前 122.261±12.027 105.906±9.319 0.303 0.772治療后 116.822±13.623 263.031±12.008 7.918 0.000 t 0.300 10.337 P 0.770 0.000 Hb (g/L)治療前 104.074±4.703 83.219±3.157 0.289 0.774治療后 102.141±4.769 117.188±4.006 2.254 0.028 t 0.291 6.659 P 0.768 0.000
治療前2 組NRS2002 評分均為1~9 分,≥3 分者84 例(91.3%),其中觀察組44 例,對照組40 例,2 組NRS2002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對照組較治療前無改善(P>0.05),觀察組較治療前改善, 且觀察組NRS2002 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均P<0.05)(見表3)。
治療前2 組LVEF、NT-proBNP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 治療后2 組LVEF 較治療前升高,NT-proBNP 降低(均P<0.05), 且觀察組LVEF值升高和NT-proBNP 值減低明顯高于對照組 (P<0.05)(見表3)。
表3 2 組治療前后LVEF、NT-proBNP 和NRS2002 評分的比較(±s)
表3 2 組治療前后LVEF、NT-proBNP 和NRS2002 評分的比較(±s)
項目 對照組(n=44) 觀察組(n=48) t P LVEF治療前 0.315±0.026 0.318±0.013 0.754 0.455治療后 0.528±0.032 0.530±0.029 -6.486 0.000 t 2.478 7.951 P 0.015 0.000 NT-proBNP(ng/L)治療前 10 845±3 180 12 575±3 204 1.566 0.123治療后 4 913±601 857±176 3.193 0.002 t 2.347 3.652 P 0.021 0.001 NRS2002 評分(分)治療前 5.334±0.342 5.625±0.223 1.002 0.321治療后 5.823±0.347 2.625±0.265 7.368 0.000 t 1.004 8.662 P 0.317 0.000
2 組治療前IL-6、PCT、BLA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治療后2 組均較治療前低,觀察組明顯低于對照組(均P<0.05)(見表4)。
表4 2 組治療前后IL-6、PCT、BLA 的比較(±s)
表4 2 組治療前后IL-6、PCT、BLA 的比較(±s)
項目 對照組(n=44) 觀察組(n=48) t P IL-6(μg/L)治療前 45.411±7.794 49.940±6.874 0.500 0.619治療后 26.519±1.226 22.388±4.300 2.110 0.039 t 2.395 5.367 P 0.020 0.000 PCT(μg/L)治療前 2.666±1.324 2.959±1.279 0.476 0.636治療后 0.085±0.012 0.187±0.050 2.238 0.029 t 1.950 2.058 P 0.057 0.044 BLA(mmol/L)治療前 3.637±0.284 3.491±0.249 1.466 0.148治療后 2.681±0.076 1.900±0.160 5.361 0.000 t 3.253 5.361 P 0.002 0.000
觀察組存活33 例, 死亡15 例; 對照組存活21 例, 死亡23 例。 觀察組預后好于對照組 (χ2=4.185,P=0.041)。治療期間觀察組有發(fā)生反流、嘔吐4 例,腹瀉5 例,腹脹1 例,通過減慢滴速、使用營養(yǎng)劑加熱器等方法均得到有效改善。
隨著人口老齡化加劇,老年人成為住院的主要人群。 世界衛(wèi)生組織預計年齡超80 歲的人數(shù)增長速度超過任何其他年齡組, 且80 歲以上高齡患者與65 歲的患者具有不同的臨床特征[5]。由于高齡患者各系統(tǒng)臟器衰老嚴重致攝入的蛋白質利用率低,蛋白質合成率低,故高齡患者合并營養(yǎng)不良發(fā)生率高。NRS2002 評分是目前臨床最常用的一種營養(yǎng)風險篩查工具[6]。通過營養(yǎng)狀態(tài)受損評分+疾病嚴重程度評分+年齡評分(若患者≥70 歲加1 分)三部分評分之和來評估患者是否存在營養(yǎng)不良及營養(yǎng)風險??傇u分≥3 分存在營養(yǎng)不良風險,<3 分無營養(yǎng)不良風險。 營養(yǎng)風險與臨床結局密切相關。 營養(yǎng)不良導致老年人易出現(xiàn)衰弱、跌倒、感染等不良事件,是影響老年住院患者預后的獨立危險因素[7]。 國外數(shù)據(jù)顯示長期看護機構老年人有營養(yǎng)風險者高達52.6%。 國內對內科住院老年患者營養(yǎng)風險篩查研究顯示有營養(yǎng)風險者達30.7%。 本研究心衰高齡患者中存在營養(yǎng)不良風險達91.3%。
老年心衰患者機體一方面處于低蛋白質合成,另一方面機體又處于高代謝狀態(tài), 蛋白質分解加劇,使機體出現(xiàn)負氮平衡,進一步加重心衰惡化,增加了并發(fā)癥的發(fā)生風險。臨床上對心衰的治療仍以聯(lián)合各種抗心衰藥物為主,卻忽視了心衰患者存在營養(yǎng)不良,從而影響心衰的治療效果。 由于高齡患者對于測體重、6 min 步行距離的測試及心臟超聲檢查無很好的依從性和配合性,數(shù)據(jù)不全,無法全面對照。故本研究心衰好轉觀察終點以水腫程度改善、BNP 下降為準。
本研究結果顯示, 觀察組患者ALB、PAB、Hb、NRS2002 評分較對照組明顯改善,提示在積極進行抗心衰治療的同時進行腸內營養(yǎng)劑支持可改善胃腸道功能,促進蛋白質合成,糾正患者機體營養(yǎng)不良狀態(tài),從而保證腸道營養(yǎng)的攝入,增強了機體抵御感染的能力。大量臨床和實驗研究發(fā)現(xiàn)腸道屏障的破壞或削弱會導致腸道內細菌移位、 內毒素、D-乳酸、二胺氧化酶等多指標變化,與多種疾病的發(fā)生、發(fā)展均有關,嚴重時會導致全身炎癥反應綜合征乃至多器官功能障礙綜合征[8]。 美國成人重癥患者營養(yǎng)支持療法提供與評定指南和中華醫(yī)學會成人圍手術期營養(yǎng)支持指南均推薦對危重患者入院后24~48 h 予以腸內營養(yǎng)支持,并指出給予足量熱量的營養(yǎng)支持有利于減少并發(fā)癥、 縮短住院時間、降低疾病嚴重程度、改善患者預后[9]。 有研究表明,危重患者熱量攝入不足與預后不良密切相關[10]。 目前的指南推薦,對心血管疾病患者,若腸道功能存在,應優(yōu)先使用腸內營養(yǎng)[4]。早期膳食的直接刺激有助于促進胃腸運動及消化道激素、酶的分泌,有利于改善和維持腸道黏膜細胞結構和功能的完整性,維護腸黏膜屏障功能;且營養(yǎng)物質經(jīng)胃、腸、門脈入肝符合生理狀態(tài),利于內臟蛋白質的合成與代謝調節(jié),充分發(fā)揮肝臟的解毒作用,對循環(huán)干擾小。另外腸內營養(yǎng)劑含有膳食纖維,有利于消化吸收,保護胃腸道黏膜,避免腸道菌群紊亂,從而保護腸道和機體免疫功能,降低腸道感染的發(fā)生風險[11]。 國外有報道心衰患者每日熱能供給為20~25 kcal/kg,疾病穩(wěn)定期25~30 kcal/kg, 蛋白質每日1.2~1.5 g/kg足以[12]。 國內王芳等[13]薈萃分析也顯示早期低熱量腸內營養(yǎng)支持能夠降低危重癥患者營養(yǎng)支持不耐受的發(fā)生率,減少胰島素治療量,但不影響ICU 治療時間、患者死亡率和感染發(fā)生率。本研究中92 例心衰患者有61 例合并感染。 通過檢測PCT 及BLA進行感染程度以及療效監(jiān)測。PCT 在健康人體中幾乎檢測不到,但細菌產生的內毒素、外毒素及其他細胞因子可誘導全身多種細胞表達PCT。研究發(fā)現(xiàn)血清PCT 水平變化能反映細菌感染是否發(fā)生及發(fā)生的嚴重程度[14], 故在臨床工作中常借助PCT檢測進行感染類別的鑒定和感染程度以及療效的監(jiān)測。 而BLA 能反映器官組織缺氧、灌注不足,對疾病的嚴重程度評估較為敏感。 研究發(fā)現(xiàn),低BLA水平者生存率高于中、高BLA 水平者,病死率低于中、 高BLA 水平者,BLA 水平與膿毒癥病情嚴重程度、預后密切相關[15]。 而參與炎癥反應的IL-6 和TNF-α 炎癥因子,可介導心衰的發(fā)生、發(fā)展。 本研究結果表明, 觀察組加用腸內營養(yǎng)劑干預治療后IL-6、PCT 及BLA 較對照組下降,LVEF 明顯增高,NT-proBNP 也明顯降低, 說明腸內營養(yǎng)劑干預治療可降低患者炎癥因子水平,減輕炎癥反應,從而改善心肌功能,緩解心衰。 觀察組治療后的死亡率也較對照組有顯著差異。 而觀察組不良事件發(fā)生較少, 說明抗心衰治療結合腸內營養(yǎng)劑支持治療不僅可以提高臨床療效,還增加安全性,有助于改善患者預后。
總之,高齡心衰患者多數(shù)存在不同程度的營養(yǎng)不良,因此在進行積極抗心衰治療的同時進行營養(yǎng)評估,對伴有營養(yǎng)不良患者應積極進行腸內營養(yǎng)劑支持治療,積極糾正營養(yǎng)狀態(tài),以降低機體炎癥因子水平,減輕炎癥反應,改善心肌功能,減少各種并發(fā)癥的發(fā)生,進而改善患者預后,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