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美雪
摘? 要:當前,部分語文教師沒有深入挖掘課題中隱含的信息,錯失了提升學生思維能力的時機。因此,我們可以從“在發(fā)現(xiàn)中,培養(yǎng)學生質疑能力;在思辨中,培養(yǎng)學生分析能力;在對比中,培養(yǎng)學生邏輯能力”這三方面入手,對學生進行思維訓練,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和習作水平。
關鍵詞:課題信息;質疑能力;分析能力;邏輯能力
【中圖分類號】G62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8877(2020)17-0029-01
入選統(tǒng)編版教材的每一篇課文,它的課題都隱含著豐富的信息,也能猜測到作者的寫作意圖。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努力挖掘課題中隱含的信息,對學生進行有效的思維訓練,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提升。下面,筆者以部編版教材為例,談談自己的思考。
1.在發(fā)現(xiàn)中,培養(yǎng)學生質疑的能力
有些課題不僅語言精妙,而且形式特別。因此,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與課題對話,發(fā)現(xiàn)課題背后蘊含的豐富內涵,從而培養(yǎng)學生會提問的能力。
(1)關注語言,感悟表達。有些課題一看就能給人一種新鮮感,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揣摩,感受作者的表達意圖。如四年級上冊《走月亮》一課,課題采用動賓結構的形式,給人一種新鮮感。學生在齊讀課題后,筆者引導學生讀懂課題的意思:“看著課題,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當學生回答后,筆者又接著提出問題:“再看看課題,你還想問什么?”看似簡單的問題,卻能引領學生進入課題的情境。
(2)關注形式,探究秘妙。大部分課題中都是沒有標點符號,但也有些課題是比較特殊的,如五年級上冊《“糟糕透了”和“精彩極了”》,課題中就有兩對引號。因此,筆者在板書課題時,故意把兩對引號去掉,結果多數(shù)學生都指出了錯誤。于是,筆者趁勢引導學生:“奇怪,我們以前學過的課文題目都沒有標點符號,而這里卻有兩個引號,是什么意思呢?”隨后,筆者引導學生再讀課題,又發(fā)現(xiàn)了什么?學生自讀課題后,發(fā)現(xiàn)了“糟糕”“精彩” 和“極”“透”兩對反義詞。然后,筆者再次引導學生:“作者為什么要把兩對反義詞放在一起呢?”可以說,借助這一陌生化的課題形式,不僅培養(yǎng)學生質疑課題的能力,還激發(fā)了模仿寫作的欲望。
2.在思辨中,培養(yǎng)學生分析的能力
閱讀的過程,是心理加工的過程。因此,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借助分析、推論等對課題進行思辨,從而提高學生的分析、判斷能力。
(1)篩選信息,引發(fā)思考。有些課題包含的信息非常豐富,這就需要教師引導學生篩選關鍵性信息,并引發(fā)學生思考。如三年級上冊《總也倒不了的老屋》一課,這是作家慈琪寫的一篇童話故事。筆者在板書課題后,引導學生從課題中提取出重要的信息,學生很快就發(fā)現(xiàn)了關鍵詞—“倒不了”。接著,引導學生緊扣“倒不了”展開閱讀,并借助分析、推理去挖掘隱含在“倒不了”里的信息:“這座老屋為什么倒不了?”“難道這座老屋被施了魔法?”“這座老屋最后有沒有倒下呢?”然后,讓學生帶著這些問題走進課文,他們就能聯(lián)系自己的閱讀積累,真正讀懂“倒不了”的原因,也讓閱讀之旅充滿了樂趣。
(2)捕捉特別,激發(fā)興趣。有些課題的言語形式與平時所見的課題形式是不一樣的,與學生的知識經(jīng)驗產生了沖突,這就需要教師加以引導。如六年級上冊《青山不老》一課,是作家梁衡筆下的一篇有關保護環(huán)境的課文。筆者板書課題后,學生對這一課題立刻產生了興趣:這課題很特別,采用擬人的寫法?!安焕稀睉撝溉说?,這里為什么會和“青山”聯(lián)系在一起呢?“青山不老”這個課題是不是還包含著其他意思呢?學生的思維一下子被激活了,于是,筆者讓他們帶著問題走進課文,在閱讀活動中朝深刻性發(fā)展??梢哉f,學生就是從捕捉課題的特別之處入手,從而產生了閱讀期待。
3.在對比中,培養(yǎng)學生邏輯的能力
邏輯能力,指的是一種正確、合理思考的能力。因此,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對比課題,培養(yǎng)學生邏輯歸類的能力。
(1)單元對比,明確意圖。統(tǒng)編教材中每組課文都是雙線組合的,即“人文主題”和“語文要素”相統(tǒng)一。因此,教師可以讓學生結合整單元的課題進行對比,把握作者的寫作意圖。如五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由《搭石》《將相和》《什么比獵豹的速度更快》《冀中的地道戰(zhàn)》四篇課文組成。筆者在教學《將相和》一課時,引導學生與整組課文的課題作對比:再讀讀其他三個課題,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學生讀完后,發(fā)現(xiàn)有的課題直接點明了課文的主題,有的課題提出問題啟發(fā)學生思考,有的課題揭示文本線索……接著,在比較的基礎上,繼續(xù)引導學生:“假如讓你給它們換個題目,你會換成什么呢?說說理由?!边@樣,學生就會在“換課題”中,又進行一次思維訓練。
(2)類似對比,學會擬題。有些課題看起來有點相似,但是文體不同,編排的意圖也不一樣。如五年級上冊第一組《珍珠鳥》是關于“心愛之物”這一主題的略讀課文,而第五組《松鼠》是關于“介紹一種事物”這一主題的精讀課文。粗看這兩個課題,都和動物有關,但這兩篇課文的文體卻不相同:《珍珠鳥》是一篇散文,《松鼠》是一篇說明文。此外,他們編排的意圖也不同:《珍珠鳥》是“了解課文借助具體事物抒發(fā)感情的方法”,《松鼠》是“通過閱讀簡單的說明性文章,了解基本的說明方法”。這樣,學生通過多角度、多層次的比較,就能讀懂課題,在以后習作中就不會隨意擬題了。
總之,閱讀是一個復雜的動態(tài)思維過程。因此,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多角度、多層次關注課題,培養(yǎng)學生對課題的敏感度,真正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和習作水平。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張華.閱讀教學中開展“思維訓練”的探索[J].語文世界,2019(05)
[3]劉彩霞.落實讀寫思辯 提高語文素養(yǎng)[J].新教師,201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