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紅軍
摘? 要:隨著信息化技術的迅猛發(fā)展,信息技術走進學校并深入課堂,并為提高課堂效率,提升課堂教學水平,發(fā)揮了特有的價值。信息技術的運用,激發(fā)了學生語文閱讀興趣,提升了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并引導學生進行自主閱讀,指導學生正確獲取信息,從而提高了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
關鍵詞:信息技術,高中語文,閱讀能力,策略
【正文】
閱讀是讓學生學習語文、積累素材、感悟文本語言魅力、訓練和提高閱讀能力、開闊學生知識背景、豐富學生生活閱歷和精神世界,傳承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過程。在進行閱讀教學時,恰當?shù)剡\用信息技術,讓信息技術與語文閱讀教學有機結合,既能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提升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又能引導學生進行自主閱讀,指導學生正確獲取信息,使學生進行更有效的閱讀,從而提高學生語文閱讀能力,提升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
一、運用信息技術,激發(fā)學生語文閱讀興趣
隨著信息化教育的深入,高中語文教師既需要學習專業(yè)知識,又需要學習和掌握信息技術并在課堂中進行恰當?shù)膽?。大部分高中語文教師經(jīng)過專門的技術培訓或自學,能充分了解信息技術在閱讀教學中的重要作用,并熟練運用信息技術進行閱讀教學,以此不斷轉變教學觀念,革新教學方法,繼而采取有效策略激發(fā)學生對語文閱讀的興趣,不斷提高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高中語文閱讀課文的題材、內容各異,不同文章均有獨特的豐富內涵,教師如果能結合課文特點,恰當運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既能調動學生的閱讀興趣,還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例如,在講解必修一《燭之武退秦師》時,可以將燭之武退秦師的歷史背景和秦、晉、鄭三國的位置,以及原文制作成PPT。這樣,不但能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還可以充分發(fā)揮電子白板的強大的信息技術功能,提高教學效率,增強教學效果:靈活變換白板筆在屏幕上的字跡的粗細、顏色來強調語文學習中的重點知識(通假字、古今異義詞、一詞多義、詞類活用、句式等),使課堂教學重點突出,要點清晰,易于記憶,便于掌握;也可以使用“放大鏡”功能,通過放大所講解的內容,讓學生更清晰的看見老師的講解和重點內容。這樣,多變的書寫色彩、白板強大的功能,既可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學生閱讀的興趣,又可提高教學效率,增強教學效果。
二、大膽引入影視作品,提升學生對文本的理解
對于一些高中生來說,部分文章的內容相對復雜難懂,閱讀之后,學生對文章內容、結構、作者情感以及主旨等理解的還不深入。這時,老師可以充分發(fā)揮信息技術的強大功能,利用互聯(lián)網(wǎng)和多媒體技術查詢、展示相關資料,讓學生全面理解文章;或是播放相關電視劇、電影、綜藝節(jié)目等視頻,讓學生對文本有更形象化的感知和深刻的理解。
例如,教學選修教材——《先秦諸子選讀》中的《論語》部分時,在進行文字文本的閱讀后,讓學生觀看由胡玫導演、周潤發(fā)主演的電影《孔子》,學生就會對“孔子的思想核心是禮”“孔子理想人格的核心是仁”等內容有更直觀、更深刻的理解:孔子一出場時,規(guī)范、繁瑣的行“禮”動作;即使衣衫襤褸、無吃無喝時,也講究“禮”的執(zhí)著;拜見名聲不好的衛(wèi)國夫人——南子時,堅持行“禮”的定力;顛沛流離十四年回到魯國,下車后向自己的祖國——魯國行“禮”的深情……無不形象的闡釋“孔子的思想核心是禮”的深刻內涵。冒著生命危險,與三桓據(jù)理力爭,挽救漆思弓;為平定叛亂,用油火迎擊叛軍時,孔子由起初的急促擊鼓到無力擊鼓的細節(jié),細膩的刻畫出孔子不忍殺生的痛心……無不深刻體現(xiàn)出“孔子理想人格的核心是仁”的豐富意蘊。至于“道不同不相為謀”“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動”等《論語》中耳熟能詳?shù)拿?,在電影中都有具體的應用場景,不僅易于學生理解,更利于引導和教育學生終生踐行。又如學習《雷雨》《林教頭風雪山神廟》《荊軻刺秦王》等課文,也可以在學習文字文本后,讓學生觀看相關影視片。如果必要,還可以讓學生對比原文與影視作品在敘述事件和塑造人物像時的不同之處。通過討論,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不僅深化了課文學習,還增加了學生的閱讀量,開闊了學生閱讀視野,提高了學生的思辨能力。這樣的閱讀、教育效果可謂事半功倍!當然,這也是充分運用信息技術的結果。
三、創(chuàng)新閱讀教學方法,引導學生進行自主閱讀
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中,老師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往往只重視做閱讀理解試題。這種為“做題”而“閱讀”的功利性閱讀,很難讓學生充分理解和把握文章的內涵,不僅抑制了學生的閱讀興趣,而且限制了學生閱讀的范圍和內容。在信息技術的環(huán)境下,教師可以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在制作多媒體課件時,插入相關“鏈接”,講解到相應位置時,點開“鏈接”,或介紹相關知識,或拓展文本的相關內容,既能及時復習回顧,又改變學生局限于只能閱讀節(jié)選文章的狀況,引導他們進行自主閱讀,開拓閱讀視野,進行“整本書閱讀”。
例如,教讀必修三《林黛玉進賈府》,分析概括賈寶玉、林黛玉、王熙鳳等人物的性格特點,老師在制作ppt時,可以插入“塑造人物的方法”的“鏈接”,先復習回顧“塑造人物的方法”,然后讓學生分析概括性格特點。這樣,就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教讀結束后,老師可以在班級QQ群或微信群發(fā)《紅樓夢》全文的“鏈接”,或文字版,或音頻版,引導學生閱讀整本《紅樓夢》,體會其藝術魅力。這樣,既可以培養(yǎng)學生自主閱讀意識,提高學生閱讀經(jīng)典的能力,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又可以提高學生運用信息技術進行閱讀的實踐能力,促進學生閱讀媒介由紙媒向電媒轉變,促使學生閱讀方式的多樣化,為學生終身閱讀打下基礎。
四、培養(yǎng)學生信息素養(yǎng),指導學生正確獲取信息
在信息時代,老師要在閱讀教學中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信息素養(yǎng),這是提高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方面。學生進行語文閱讀的過程,也是他們不斷獲取信息的過程。閱讀,讓他們在大腦中儲存更多的知識和信息,并逐步具備一定的語文素養(yǎng)。因此,在指導學生進行閱讀時,教師應根據(jù)實際情況要求學生通過計算機、手機等媒介,運用互聯(lián)網(wǎng)查閱相關資料,培養(yǎng)學生運用信息技術進行搜索、閱讀、整合信息的能力。同時,向學生介紹一些常用的閱讀方法:或精讀,或泛讀;或通讀,或跳讀;或朗讀,或默讀;或速讀,或品讀;或序例讀,或選讀,等等,既能夠滿足不同學生的需要,也能適應不同文本的閱讀。學生在運用信息技術進行搜索、閱讀的過程中,根據(jù)文章的體裁、題材、結構、內容等,靈活選用閱讀方法,既可提高運用信息技術獲取信息的能力,又可提高語文閱讀的能力。
例如,在教學必修二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之前,老師可以先讓學生從互聯(lián)網(wǎng)上搜索一些與文章相關的材料,提前了解作品的寫作背景和寫作內容。有了相關知識背景,學生閱讀文本時就不會感到吃力,這為學生更輕松地理解文章內容做好了鋪墊。同時,學生的信息技術素養(yǎng)也得到了培養(yǎng)和提高。
結束語
信息技術的運用,逐漸打破了以往語文閱讀教學只停留在傳統(tǒng)的書本上的桎梏,使網(wǎng)絡、影視片、綜藝節(jié)目隨時出現(xiàn)在課堂,輔助了語文閱讀教學,學生喜歡,教師輕松,影像、聲光齊發(fā)力,教學效率高,教學效果好。信息技術與語文閱讀教學有機結合,為語文閱讀教學打開了新的思路,提高了閱讀教學質量,促進了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和發(fā)展。
參考文獻
[1]? 王淑珍.信息技術支持下小學生語文閱讀能力的提升[J].西部素質教育,2020,6(04):63+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