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海麗
周國平說:“人生有兩大快樂,一是沒有得到你心愛的東西,于是你可以去尋求和創(chuàng)造;另一是得到了你心愛的東西,于是你可以去品味和體驗?!睆倪@個角度講,對作文教學的探索滿足了我對人生價值的追求。因為很深刻地體驗過一線教師對作文教學的無奈,所以,我一直在思索,教師本身對作文教學的理解,并思考如何在課堂上完美地呈現(xiàn)。2012年,我走上了語文教研員的崗位。立足教研員的職責和使命,我開始深入探討如何改變縣域內(nèi)作文教學的現(xiàn)狀,又該從哪里著手去改變。
2014年,山西省運城市絳縣衛(wèi)莊初中在縣教科局的支持下,成了《新作文》的實驗校,我也得以和新作文雜志社主編張水魚結識。從此,透過“新作文”這扇窗,我看見了一群人締造的作文教學風景,這片風景一方面讓我仰望著大師、名師們躬耕作文原野締造的神奇,讓我的精神和思想在純粹的學術境界中接受熏陶,獲得生長,另一方面也激勵我努力去創(chuàng)造新的作文教學風景。
“自由地”擦亮:從教材處開墾
一個人,只有安靜地投入一件事并愿意為之努力付出時,心靈和感官才是真正開放、敏銳的。隨著對作文教學思索的日益深入,我意識到,僅僅依靠一個人的努力難以實現(xiàn)教學思想在課堂實踐中的根深葉茂。只有把作文教學作為一個散發(fā)能量的磁體,吸引更多的教師進入這個磁場當中,才能匯聚起眾多力量,貫通作文的“教”與學生的“學”。2015年10月,我?guī)ьI吳蕊江、劉珍霞等16位一直在教學一線孜孜不倦探索的老師,組建了絳縣初中作文教學工作室,默默而用心地喚醒并呵護著每一個學生對寫作的熱愛。
與隔著時空距離的作家們相比,教師的寫作猶如春天的細雨,在課堂的土壤里,對學生的寫作有著天然的浸潤和影響。工作室的老師善于捕捉生活里的細微變化,也善于用筆抒發(fā)自己的情感,因此,我?guī)ьI她們結合教材上的單元作文進行訓練,先寫下水文,再進行寫作過程的分解,對學生進行指導。姚李琴老師的作文教學指導課《一片落葉也關情》,把一片普通的梧桐樹葉帶進了課堂,與學生一起觀察、吟詠和聯(lián)想,點燃了學生如潮水般翻涌的寫作興趣?!八纫话愕奈嗤┤~要小很多,此時它的邊緣俏皮地微微卷起,似一團跳動在掌心的火焰,又似一只棲身的蝶。”姚李琴老師的這番觀察與聯(lián)想引發(fā)了學生對落葉的思考,一位學生這樣描述她眼中的落葉:“葉片的正面有大片的枯黃,枯黃中隱約露著深綠,疏密有致的葉紋中還有像美人臉上雀斑似的小斑點,那是歲月的痕跡,還是風霜的折磨?”張麗萍等幾位老師也是如此,與學生一起行走在作文探索的芳草園中。師生在欣賞中彼此賦能,在寫作中共同成長,漸漸養(yǎng)成了師生共寫的習慣。
2016年12月,湖北省監(jiān)利縣語文教研員李愛梅和方沫老師不遠千里,赴約絳縣,為全縣200余名語文教師做了“跟課文學寫作”的專題報告和現(xiàn)場教學。交流之后,我冷靜審視了曾經(jīng)的探索:運用教材,不僅是運用教材上的作文訓練,還要運用教材上的課文開展作文訓練,這才是教材對于作文教學的價值所在。于是,我們在之前探索的基礎上,又開始了新一輪的開鑿:基于寫作,研讀課文,選點精練。
我把工作室的老師分成小組,組內(nèi)共讀一篇課文,每個人獨立解析教材,而不是緊貼教參行走,從寫作學的角度發(fā)現(xiàn)作者行文的特點,站在寫作者的角度分析文本,從豐富龐雜的寫作訓練點中精選一點或幾點進行加工,小組內(nèi)充分討論,反復醞釀,再由其中一人在班級內(nèi)進行實驗,最后形成定稿,全縣推廣?!痘实鄣男卵b》是一篇廣為人知的童話,但是除了它本身作為童話這種文學體裁的價值之外,文中的神態(tài)描寫豐富而耐人尋味。我經(jīng)過反復推敲,提煉出了“面部變化,主寫神態(tài);搭配描寫,助寫神態(tài);修辭手法,修飾神態(tài)”的神態(tài)描寫三法,在全縣進行公開教學,打開了學生從抽象思維到具體實踐的思路,也打開了教師向深、向實研究的大門。
我們一邊向內(nèi)默默用力艱辛開墾,一邊走出去汲取更多創(chuàng)造的勇氣和靈感。2017年5月19日,應山西省運城市語文教育教學研究會邀請,我?guī)ьI工作室部分成員,參加了“運城市初中散文讀寫一體化教學研討會”,并在會上做了“立足教材學寫作,讀寫結合歸本真”的專題講座。劉珍霞老師從課文《春》中擷取訓練點,做了“推開聯(lián)想這扇窗”公開教學,得到了正高級語文教師、運城市語文教育教學研究會會長梁元成的高度評價,也贏得了與會同仁對“跟課文學寫作”課題研究成果的大力贊譽。同年12月,“新作文杯”全國第二屆作文教學“創(chuàng)課”比賽“創(chuàng)意設計”獲獎名單公布,我設計的《古詩新“裁”,讓美景入文》獲得特等獎,范曉琰等5位教師的教學設計獲得一等獎。2018年4月,郭銘和吳蕊江老師參加了“創(chuàng)課”比賽的現(xiàn)場說課比賽,兩位老師均榮獲一等獎。全國著名特級教師黃厚江聽了郭銘的說課后,連連贊嘆:“了不得!”
專業(yè)化耕作:向更深處漫溯
“余映潮老師將要在絳縣設立工作室!”2017年9月,對絳縣的語文教師而言,是一個有著非凡意義的秋天。回想起來,最初的震驚和喜悅也僅僅是因為余老師這樣的“大儒”能蒞臨絳縣這樣偏遠的“小地界”,至于他究竟能給我們的語文教學帶來什么樣的改變,那時的我和其他老師一樣,未曾細想,也未曾想到。
2017年12月,余映潮老師蒞臨絳縣,進行了工作室的第一次培訓活動?;顒蝇F(xiàn)場,余老師的評課語氣和緩,但是句句擲地有聲,對教師開啟了“風暴式”的批判評價,讓教師們集體陷入了深思:什么樣的語文課才是真正的語文課?
“沒有哪一個老師不希望自己的課堂是學生學習知識、能力和生活共鳴的場所,就像沒有哪一個農(nóng)夫不希望自己種植的莊稼大片大片生長一樣,但我們是否做好了對執(zhí)著深耕的語文田地給予‘心有猛虎,細嗅薔薇的愛呢?”我在參加完余老師的培訓后寫下了這樣一段話,也是對全體語文老師認真進行教學研究的呼告。第一次,第二次……我們在余老師的牽引下,像剛剛發(fā)現(xiàn)神奇寶藏的一群人,從起初以完成作業(yè)為目的到逐漸深入對語文教學規(guī)律的探求,逐漸建立了“絳縣余映潮工作室”微信平臺,設置了“開卷有益、每月一讀、師生共寫”三個欄目。“開卷有益”側重對余老師專著的閱讀理解,“每月一讀”側重對課文的研讀提煉,“師生共寫”側重師生作文教學的共生,堅持每周發(fā)稿,努力把老師們的研究引向深入,養(yǎng)成習慣。
經(jīng)歷了山重水復,終會迎來柳暗花明。在余映潮老師手把手的指導下,我們在“跟課文學寫作”的研究上沒有急于向前邁步,但所有的準備又都是為了課題研究能夠邁出更宏遠的一步。
我們凝望一篇文章,但又不拘泥于一篇文章;我們研究技巧,但又不僅僅局限于技巧。我們感悟到,比技巧更重要的是學生的思維,是學生對社會的思考,對生活的情感。教材是語文教師最直接、最寶貴的作文教學資源庫,提煉是語文教師最重要的技能之一。提煉一篇文章,提煉一類文章,提煉同一類的多篇文章,就會在千姿百態(tài)的課文中發(fā)現(xiàn)相同的構思規(guī)律,就會在異彩紛呈的段落間發(fā)現(xiàn)相同的表達技巧,就會將抽象的思維和學生的思考相對接,與學生的作文素養(yǎng)發(fā)展狀態(tài)相鏈接。循序漸進,日積月累,這些課文里安靜的文字就會躍動成為學生成長枝頭一朵朵絢爛的? ?花兒。
2018年4月,全國中小學生“國際植物日”主題征文大賽評選結果公布,我縣15篇學生作品獲獎,其中,城關初中張金燕同學的《泥溝鄉(xiāng)路邊的回憶》獲得了一等獎,這對地處偏僻的縣城孩子們來說,是莫大的激勵和獎賞。
細數(shù)歲月里那一串串深深的腳印,我和工作室的老師們每一次對作文教學的追尋,每一次在作文教學上的創(chuàng)造,歲月都饋贈我們以驚喜、以無邊而不可替代的幸福。
——2018年,我受邀在山西省中考信息會上做“巧設懸念寫美文”公開教學,連續(xù)四場,反響? ? 熱烈。
——姚李琴老師在全國第二屆“作文高端論壇暨新作文實驗聯(lián)盟活動”上做了“詠物有道,真情自顯”公開教學,我現(xiàn)場點評解讀,贏得全場? ? 美譽。
——全國第三屆“新作文杯”創(chuàng)課比賽,賈慧麗老師榮獲現(xiàn)場說課比賽特等獎。
這些,都創(chuàng)造了絳縣語文歷史上的“第一次”!我們自豪的不是在全國、全省創(chuàng)造的業(yè)績,我們欣慰的是曾經(jīng)走過的每一段路,都在每一個被浸潤過的教師心里播下了一顆種子,一顆作文教學的種子,而這顆種子,會衍生出翳翳郁郁的綠色,繁盛一群又一群學生的青春和未來。
持續(xù)追尋,持續(xù)創(chuàng)造……
(山西省運城市絳縣教科局教研室;043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