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瓊
摘 要:《語文課程標準》曾明確指出語文學科的核心素養(yǎng)為“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fā)展與品質、文化傳承與理解、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四個部分。其中“思維發(fā)展與品質”為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中最重要也是最難的一個,因此很多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會注重學生的思維發(fā)展與品質,但它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學生和教師共同去努力。眾所周知,語文學科在中學階段占據(jù)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同時語文作為一個大學科,在教學過程中涉及到的其他學科知識并不少,因此才會導致社會對語文老師的基本要求越來越高,更何況是一個“合格”的語文老師。
關鍵詞:初中語文;教學思考;案例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主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闭Z文作為一門語言類的學科,在教學中必須注重提高學生學習語言與運用語言的能力,除此之外,新課標還把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等一些人文性的要素放在語文學科的三維目標里,很明顯是在告訴我們工具性與人文性是語文課堂教學的根本。因此語文學科不僅是一門讀寫結合的學科,更是一門德(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智(語文學科專業(yè)知識)美(審美鑒賞)共同發(fā)展的學科。
作為一位剛步入語文教學工作崗位的新手來說,結合知之甚少的教學經驗,我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來淺談自己的一些教學思考。
一、打開語文學科大門的鑰匙——學習興趣
古有孔圣人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告誡弟子愛好的重要性,今有愛因斯坦以“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告誡后人興趣對一個人的重要性。要想學好語文,興趣尤其重要。當今社會,大多學生缺乏對語文學科的學習興趣,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總有很多學生提不起興趣,缺乏精氣神兒,甚至覺得語文學科可有可無,這些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都不利于學生的語文學習的成長。要想一次性培養(yǎng)學生對語文學科的興趣是不可能的,教師應該結合課內課外來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讓語文滲透到學生的學習和日常生活中去。
教師常用來吸引學生興趣的方法主要是新課導入部分,有效并且新穎的導入能夠吸引學生更快進入本堂課的學習。例如:在進行八上語文第三單元《渡荊門送別》這首詩的賞析之前,教師的導入可以結合詩人李白的生平經歷來導入:“2015年4月,一封辭職信引發(fā)熱評,因為辭職的理由僅只有10個字: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同樣的,這10個字也適用于我們的大唐第一驢友——李白的身上。李白25歲時終于按捺不住躁動的心決定仗劍去國辭親遠游,李白從清溪出發(fā)、下渝州、經三峽直至湖北湖南一帶的楚國故地。他一路上不停地寫詩發(fā)朋友圈,剛動身不久就寫了《峨眉山月歌》(七年級學過),等到了湖北又寫下《渡荊門送別》。我們今天接著來看看李白巴楚之游的情形吧!”教師緊抓李白這一古人“發(fā)朋友圈”這一現(xiàn)代事件,古今對照,更能生動形象引入本詩,拉近了學生與這首詩之間的距離,從而吸引學生興趣,才會讓學生主動去探究“李白朋友圈的畫面、內容、情感”等等與本詩相關聯(lián)的一系列問題。
語文課堂不應該還再是沿用以前的傳統(tǒng)的、古板的教學方式去向學生傳授枯燥無味的知識,教師應該轉變思路、更新教學方法、采用與時俱進的教學手段來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興趣,讓學生能夠領悟體會到語文學科獨具特色的趣味和魅力。
二、通往語文學科殿堂的渠道——合作學習
隨著時代的進步,教師的教學手段和學生的學習方法也應該有所創(chuàng)新,與之相伴的是教師也應該發(fā)揮個人的教學特色與教學創(chuàng)新之處,在備課階段充分備好每一堂課的前提下,教師還應該備學情,充分了解不同層次學生的不同學情,才能在課堂教學的實際操作中真正做到以學生為主體。
基于《語文課程標準》“積極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培養(yǎng)學生合作探究能力”的前提下,教師必須重新審視合作學習的價值,創(chuàng)造適合學生合作學習的環(huán)境,把握學生發(fā)展的主線,重新定位教師的角色,使課堂教學煥發(fā)生命的活力。
通常情況下,中學語文的學習小組都是以4-6人為基本組,教師要分配好教學任務,幫助學生最大程度發(fā)揮合作優(yōu)勢,彌補自己的經驗,從而達到互相分享、共同進步的目的。例如,教學《背影》一課時,“背影”一詞在文本內容中一共出現(xiàn)了4次,可以以小組為單位把學生分為8組,兩組各自探討相同的一次,理解課文中每一次“背影”在什么情況下出現(xiàn)并體味其內涵。尤其是在父親跨過鐵路為“我”買橘子的情形,更是整篇課文的精髓和要點,也是整篇課文教學過程中的難點。為了更好地幫助學生理解這一問題,就可以采用分組教學以及兩個組互相補充的方式,使得學生明確自己的問題及疑惑,通過分類討論,有效深化對該情節(jié)的理解與學習,更好理清課文脈絡。為了拓展學生的學習成效,教師還可以要求學生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進行對父親的專項作文練習,讓學生更好表達自己對父親的情感。學生可在小組之間首先分析和交流,通過作文的方式來表達對父愛的肯定,如以《父親的手》《父親的白發(fā)》《父親的皺紋》等為題創(chuàng)作文章。這樣,讓學生披文入情,在不同組合的合作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師生、生生、生本互動效果事半功倍,實現(xiàn)了面對面的促進性發(fā)展。
在合作學習中,教師應重視學習小組的評價,使小組中的個體獲得積極的心理對應,從而持續(xù)開展合作學習。
三、尋找語文學科的獨特魅力——美
語文教學是美育的主要途徑,語文課本給美育提供了豐富的教材。教材中的文學作品不僅是美的篇章,而且自身也是美的化身。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在美麗的篇章中喚起情感共鳴,產生愉悅的情感體驗,發(fā)現(xiàn)美,體驗美,欣賞美。
語文課上書聲瑯瑯是一種美,初中語文教材把重視學生朗讀作為單元學習目標,因此教師應該極力培養(yǎng)學生準確朗讀、有感情地朗讀。在教學中,我都是結合優(yōu)秀朗讀音頻或視頻,讓學生模仿、吸收、內化,最后成為有自己獨特朗讀特色的“小朗讀者”。例如:在進行《黃河頌》教學時,我先讓學生朗讀,然后在聽教師范讀、優(yōu)秀朗讀音頻的基礎上,讓學生盡量把自己“浸泡”在作品的氛圍之中,調動學生的體驗與想象,讓學生能夠真正讀出黃河的洶涌澎湃。
文學是靠語言來表現(xiàn)作家的審美情感的,文章的語言體現(xiàn)著作家的審美觀點。美的語言具有感染力,給人以咀嚼尋味和想象的天地。所以語文教學要通過深入挖掘語言文字,從中尋找美、感受美。如《散步》中第四段對初春田野的描寫:“這南方的初春的田野!大塊小塊的新綠隨意地鋪著,有的濃,有的淡;樹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起著水泡……”,這段對初春田野的描寫充分透露著春的氣息,尤其是“咕咕”這個擬聲詞的運用,我們仿佛聽到了春天富有勃勃生機的生命的跳動。在字里行間滲透著春天的美,生命的美!其實,不管是古文還是現(xiàn)代文,都各有其語言文字的優(yōu)美性,古文有其內斂含蓄深沉之美,現(xiàn)代文有其直白大氣之美,但都蘊含著詩人作者各自內心真實的感觸。
語文的美不僅僅是朗讀美、語言美,還包括情感美、音樂美、想象美等等。語文作為一門綜合性較強的學科,不僅有和其他學科之間的共性美,還有自身獨特的個性美,這些就需要每一個學生有一雙能夠發(fā)現(xiàn)“語文美”的眼睛,并能具備相應的賞美能力。
四、小結
總而言之,對于初中生來說,語文學習水平的提高十分必要,在此過程中,教師應該逐步培養(yǎng)學生對語文學科的興趣,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思維。同時在課堂教學的實施中,教師要采取小組合作學習模式,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讓學生積極參與到小組學習過程,以培養(yǎng)學生實踐能力,為學生日后發(fā)展奠定良好基礎。語文學習的提高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每一位教師同仁任重道遠!
參考文獻
[1]譚文廣.小組合作學習法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的運用[J].課程教育研究,2019(12):144-145.
[2]花宜修.小組合作學習模式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應用探究[J].新課程(中),2015().
[3]李穎.淺析尋找語文教學的美[J].公務員論文,2018(9):7-8.
[4]田慧生.新課程實施教師怎么辦[M].呼和浩特:遠方出版社,2003.
[5]教育部.語文課程標準[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