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華燕 設計 魏麗君 評析
1.運用字理識“端”字,借助圖片復現(xiàn)識“節(jié)、粽、米”等字,在語境中隨文認識“總、間”等字,認識新偏旁“米字旁、立字旁”,會寫“午、節(jié)、葉、米”四個含有“橫、豎”筆畫的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通過“一問一答”的方式,重點讀好長句子。
3.積累疊詞,通過擺擺詞卡的位置,初步讀懂介紹粽子的順序和方法,試著看圖介紹粽子。
4.感受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中濃濃的親情,增加對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的熱愛之情。
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通過“一問一答”的方式,重點讀好長句子。
1.圖文對應,感受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的趣味。
(1)呈現(xiàn)三個節(jié)日的習俗(中秋節(jié)、元宵節(jié)、端午節(jié)):小朋友們,你們能根據畫上人們做的事情和吃的美食,猜猜它是中國哪個傳統(tǒng)節(jié)日嗎?
(2)營造課堂氛圍,小結:每逢端午節(jié),家家都要吃端午粽。
2.趣味識字,感受中國漢字的奇特有趣。
(1)引入微課:說到“端”字,有什么好辦法記住它?聽聽“端”字是怎么介紹自己的。(播放微課)
(2)認識“粽”:從這個字看出,粽子里包了什么?當“米”變成“米字旁”的時候,你有什么發(fā)現(xiàn)?認讀“粽”。
(3)生活識字:你吃過哪些粽子?看圖認識各種粽子,復現(xiàn)認讀“粽”。
3.聯(lián)系舊知,讀準字音,讀好課文。
(1)明確要求,自由朗讀課文。
(2)分段朗讀,聯(lián)系舊知,讀好含有“一”的短語。
(3)同桌互讀,在互讀、互聽、互評中讀通課文。
(點評:本環(huán)節(jié)通過看圖猜傳統(tǒng)節(jié)日,滲透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與習俗,引發(fā)學生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興趣與喜愛之情。通過生活情境化識字,讓識字更具象,更易識記,也更有趣。)
(一)聚焦第一自然段,嘗試問答找停頓
1.試讀第一自然段,認識長句子。
(1)認識長句子,板貼學習要求:讀好長句子。
(2)學生試讀。
2.引出一問一答,讀好停頓。
(1)師:嘗試問幾個小問題,讓句子中沒有逗號的部分也像有逗號一樣,讀時稍稍換口氣,把長長的句子讀得更好聽!
(2)教師示范一問一答,以畫“粽繩”的形式進行標記,輔助讀好停頓。
舉例:
一到端午節(jié),誰總會煮好一鍋粽子,盼著我們回去?(根據答案“外婆”,明白停頓的落腳點在“外婆”后)
一到端午節(jié),外婆總會干什么,盼著我們回去?(根據答案“煮好一鍋粽子”,明白停頓的落腳點在“總會”后)
(3)自由練讀。同桌互問互答,讀好停頓。
3.以文串聯(lián),引出下文。
師:年年端午節(jié),我們都能吃到外婆煮好的粽子,真開心啊!端午粽還上了《舌尖上的中國》呢!
(點評:讀好長句子的關鍵,是根據語感讀好停頓,但不同學生對文本理解的側重點不同,停頓也會不同。《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薄耙湟晫W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彼自捳f,“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教師應在教學中滲透朗讀方法,這樣對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很有益處。)
(二)聚焦第二自然段,實踐問答讀好停頓
1.導語:能上《舌尖上的中國》的美食,都是大家的最愛。評價一道美食,要用眼睛去看看,用鼻子去聞聞,用嘴巴去嘗嘗。那么,端午粽是怎樣的美食呢?讓我們走進課文第二自然段,一起來夸一夸。
2.學習第一句,想想用眼睛看到的端午粽是什么樣的,把相關內容用橫線畫出來。
3.厘清本段的描寫順序,聚焦顏色,讀好帶“的”字的短語;試用一問一答,讀好長句子。
(1)指名說端午粽的樣子。教師隨機板貼:青青的箬竹葉/白白的糯米/紅紅的棗。
(2)指導朗讀短語“( )的( )”,正音“箬、糯”。
(3)同桌合作試用一問一答,讀好本段第一句。
(4)教師總結:通過一問一答,找來“粽繩”幫忙停頓,讓我們不僅把長句子讀得更好聽,還了解了粽子里都有什么。
(5)移動板貼詞卡,了解粽子由外及里的描寫順序。
(6)指名看板貼,有順序地介紹粽子的樣子。
4.學習第二、三句,進一步借助一問一答,讀好停頓。
(1)導語:粽子光是看看就那么吸引我們。那聞聞、嘗嘗會更吸引我們嗎?
(2)同桌間一問一答,讀好第二句的停頓,借助實物“粽”,讀出端午粽的香味。
(3)自問自答,讀好第三句的停頓,夸夸粽子的味道。
5.總結:粽子好看、好聞又好吃,難怪上了《舌尖上的中國》。讓我們師生合作,讀第二自然段,美美地夸一夸粽子。(若時間允許,可讓學生仿照第二自然段,介紹豆沙粽、蛋黃粽等)
(點評:讀好長句子,既是本課的教學重點,也是教學難點。本環(huán)節(jié)在前一環(huán)節(jié)一問一答的啟發(fā)下,讓學生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讀好長句子的停頓,進一步促進學生語感的培養(yǎng)。)
1.出示帶有“端、粽、間、米、節(jié)、總”等字的粽子圖,與古體字、圖片等進行連線,達到復現(xiàn)生字、鞏固識字的效果。
2.聚焦“米”之古體字猜年齡,既鞏固“米”字,又滲透“米壽”這一漢字文化。
3.指導學生觀察、學寫“午、節(jié)、葉、米”四個生字,按生字書寫注意點,引導學生借助星級評價標準,寫好生字。
(點評:識字、寫字是閱讀和寫作的基礎,是第一學段的教學重點,也是貫穿整個義務教育階段的重要教學內容。為此,教師把學生帶到主動學習的氛圍中,培養(yǎng)學生學習漢字的興趣,如讓學生看“米”字猜年齡,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力,滲透漢字文化,激發(fā)學生學習漢字的積極性。)
《端午粽》選自作家屠再華寫的童年散文集《嘟嘟糖和小雪燈》。課文條理清晰,圍繞“端午粽”,以兒童的口吻,生動地向我們介紹了粽子的樣子、味道和花樣。課文語言比較形象,如分別用“青青的、白白的、紅紅的”這樣的疊詞來形容箬竹葉、糯米、棗。學生不僅可以歸類積累這些詞語,還能在學習疊詞的基礎上感受句子的韻味和節(jié)奏。
讀好長句子是本課的教學重點,也是本課的教學難點。許老師是“童化智識課堂”的倡導者和實踐者。她執(zhí)教的《端午粽》有童化的味道,有智識的能量,有明顯的低段閱讀課的特征。一線教師聽課后對其認可度很高。
統(tǒng)編教材最大的亮點是課后練習的設計,將《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的學段目標細化成可操作的知識點、能力點,系統(tǒng)地落實到每一個單元中。低段的閱讀過程也是朗讀的過程。為了加強朗讀的系列練習,第10 課《端午節(jié)》和第11 課《彩虹》都提出“朗讀課文,注意讀好長句子”的要求。許老師的朗讀指導直奔重點,過程展開非常充分,指導非常細膩:通過數(shù)逗號認識長句子,用問答找到換氣的感覺,用“粽繩”提示停頓。學生在一次次的實踐中慢慢適應長句子的朗讀,根據句意表達的需要換氣、停頓,漸漸讀流利、讀連貫,而且不讀破句。
如果沒有字詞量的積累,沒有對字詞的意義、情味以及詞性的初步感知,學生的言語智慧在課堂里只是“曇花一現(xiàn)”,言語智能無從生根,無處生長。識字寫字、積累語言(句式)、朗讀課文是第一學段閱讀教學的重要內容,但這些內容的學習不是各自為政的,需要在教學過程中有機融合、滾動推進,在聯(lián)系中發(fā)展,在交融中提升。本課中,許老師以朗讀指導為抓手,將識字、學詞、習句融合在一起。如對“粽”字的教學,在了解“粽”的音形特點后,教師沒有進行傳統(tǒng)意義上的擴詞,而是讓學生說說吃過哪些粽子??此坪唵蔚男栴},體現(xiàn)了識字教學中“字不離詞,詞不離句”的原則。許老師慧眼獨具,發(fā)現(xiàn)并引導學生讀好文本中帶“一”字的短語。這是對一年級上冊《秋天》提出的“朗讀課文,注意‘一’的不同讀音”的又一次復習,同時借助“一”字短語再現(xiàn)了本課生字,起到鞏固的效果。
閱讀與表達有機聯(lián)系,從閱讀過渡到表達,是一次思維的轉向和升級。在閱讀過程中,學生如果能潛心探究,細細揣摩,不僅能豐富詞匯,積累“青青的、白白的、紅紅的”等疊詞,還能解開句段表達的密碼。課文第二自然段的表達很有特色。許老師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語言實踐活動中,聯(lián)系生活,用“粽子”做誘餌,喚醒個體的語言經驗。通過形象的板畫,揭示第二自然段三句話的構段編碼——眼睛看、鼻子聞、嘴巴嘗,充分利用一年級學生形象思維占主導的優(yōu)勢。許老師沒有就此罷手,而是繼續(xù)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三句話內在的邏輯關系:“青青的箬葉——清香”“白白的糯米、紅紅的棗——又黏又甜”?!叭绻侨怍?,應該怎么夸?”通過文本語言的滋養(yǎng)和積淀,學生的靈氣被激發(fā):“如果是肉粽,吃起來又黏又咸?!薄叭绻侨怍?,吃起來又黏又鮮?!薄叭绻侨怍?,吃起來又黏又香。”……語文素養(yǎng)通過學生積極主動的思維活動,在真實的語言運用中真正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