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金明
摘要:習作教學應激發(fā)學生表達的欲望,讓習作成為學生真情自然流露的管道。教師應助力學生練就尋找素材的慧眼,多寫、多評。同時,還要交給學生提升習作水平的鑰匙,目標定位要準確,方法指導要具體,注重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
關鍵詞:生活化作文?小學語文?習作教學
近日,借工作室平臺,筆者上了一節(jié)習作指導課。這次上課,讓我更加明白了習作指導課所擔負的責任,以及如何在常態(tài)教學中讓習作指導課更加貼近學生實際,務實、高效。筆者以為,生活化作文教學需要解決三件事。
一、激發(fā)學生的表達的欲望
“我手寫我心”,寫作是為表達自己的內心情感服務的。語文課程標準中也明確指出:懂得寫作是為了自我表達和與人交流。因此,習作教學中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要激發(fā)孩子表達的欲望,解決這一問題我們可以嘗試三種路徑。
(一)讓習作常態(tài)化
我們可以培養(yǎng)孩子寫日記、寫周記的習慣。可以從一句話開始寫起,一點一點增加,有話則長,無話則短,讓孩子在一次次的寫作實踐中明白,寫作不是為了取悅他人,也不是為了獲得高分,而是為了讓自己的情感多一條輸出的管道,為了讓自己的生活在文字中定格。學生在一次次的寫作實踐中慢慢體會到有文字相伴生活的快樂,明白寫作是為了表達自己的情感。
(二)習作評價情感化
評判一篇文章的好壞,主要應看它是不是真實情感的流露,再看其表達是否具體明確、文從字順。例如一次語文測試,試卷上最后一題習作是讓孩子寫一封信。我們班有一個孩子給奶奶寫了一封信,雖然字不算工整,還夾雜著一些錯別字,但文從字順,對奶奶的愛溢滿試卷,很是感人。正如林清玄《生命的化妝》中那位化妝師的話:最好的文章,是作家自然的流露。我們要讓孩子慢慢明白,好的習作一定是真情的自然流露,而不是好詞好句的堆砌,更不是無病呻吟。我們應鼓勵學生用自己的語言去書寫自己的世界。
(三)激發(fā)學生習作興趣
在學生習作中,我們要努力發(fā)現(xiàn)他們的閃光點。一個詞語的準確使用、一個修辭的靈活運用、文章結構的精巧安排都可以成為我們激發(fā)學生習作興趣的落腳點。我們班有一名學生,每次考試基礎知識和閱讀理解都會完成得很好,但習作總是草草了事。老師批評過、說教過,但效果都不佳。后來我嘗試改變策略,每次習作都努力尋找他文章中的亮點,進行鼓勵。我慢慢發(fā)現(xiàn)他習作的興趣變濃了,習作的字數(shù)也漸漸變多了,更可喜的是,他還會經(jīng)常主動和我交流,詢問如何才能把作文寫得更好。后來六年級畢業(yè)考試,他的作文居然得了滿分,這也許就是激勵的作用。我們作為老師,要練就一雙慧眼,善于發(fā)現(xiàn)學生習作中的亮點,不斷讓學生獲得成功的喜悅,培養(yǎng)他們的寫作興趣。
二、練就發(fā)現(xiàn)好素材的慧眼
如何讓學生練就一雙發(fā)現(xiàn)好素材的眼睛?筆者以為,有兩種途徑。
(一)多寫
多寫,學生就會像獵人一樣主動地從生活中獵取素材,他們會在一次次的觀察、取材、構思中,在一次次的寫作實踐中,慢慢變成生活中的留心人。他們會發(fā)現(xiàn),四季的更替、景物的變化可以入文,班級開展的活動可以入文,上學路上的見聞可以入文,就連自己心情的變化也可以入文……漸漸的,學生的眼睛就會變得敏銳,心就會變得柔軟,他們會驀然發(fā)現(xiàn)自己的日常生活就是習作的素材庫,就是習作源源不斷的活水。
(二)多評
在一次次的師生交流評講中,學生可以互相學習,取長補短,形成一個志趣相投、互通有無的學習共同體。教師也可以分享自己寫作實踐中的體會,說一說自己是如何尋找素材、如何讓生活中的小事在筆下生花的。這樣的交流分享也是一個教學相長的過程,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做一個與文字相伴的教師。何捷在《一節(jié)好課背后的秘密》中曾說:讀與寫的習慣就是一節(jié)課要獲得成功的隱形支柱。這一說法一點不為過。在《學寫童話》一課上,學生講到一篇童話,我能和他聊;說起一個作家,我能做出回應;談到某個細節(jié),我能表達觀點。他們哪里知道這些都源于我小時候的讀寫經(jīng)歷,回應他們就像嘮家常,課堂的應對成了囊中取物,教師就顯得輕松自在。況且,有共同的話題,能很快被學生接受,師生成為朋友,互相信任。當然,講評的方式也可以形式多樣,可以是常規(guī)的習作講評指導課,也可以充分發(fā)揮網(wǎng)絡優(yōu)勢,利用班級QQ群、微信群,讓孩子展示的機會更多,讓學生學習的機會更多,讓教師參與互動的機會更多,讓全班師生成為一個學習共同體,并充分發(fā)揮每一個學習共同體成員的作用。
三、交給學生提升習作水平的鑰匙
如何寫好文章,是我們目前習作指導課關注的重點,很多教師在指導課上會講授很多寫好文章的方法。但指導時需要注意這樣幾點。
(一)目標定位要準確
比如寫人的文章,語文課程標準沒有給出具體的目標和要求,但人教版語文教材總共安排了五次關于寫人的習作。三年級上冊安排的是“我的自畫像”,三年級下冊要求“為別人畫一張像”;四年級上冊安排的是“寫寫自己的長處和本領”;五年級上冊要求寫一位給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老師,五年級下冊要求寫一位自己心里喜歡或崇拜的人;六年級上冊則要求寫家鄉(xiāng)的名人。都是寫一個人,但要求不同,從學習人物描寫到運用人物描寫,從寫清楚、寫具體到寫出人物特點和形象,隨著年級的升高,寫人的要求也在不斷提高。因此,在具體到某一次習作指導時一定要定位準確,不貪多、不求全,慎重選取一個訓練點,順勢而導,讓學生有所獲 。
(二)方法指導要具體
文章如何寫得具體、生動?教師在進行方法指導時一定要落實在操作層面,讓學生在具體可感的寫作實踐中,體會到方法的運用,體會到方法運用的妙處,體會到方法運用要注意的地方,而不是灌輸一些諸如“寫具體、寫生動”等概念化的詞語。
(三)注重修改
人們常說好文章是不斷改出來的,詞語的推敲,修辭的使用,句子的搭配,情節(jié)的設置,文章結構的巧妙安排……這些都需要在一次次的修改中日臻完善。在修改中,要注重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在自我修改中,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并指導學生一些修改的方法。比如:文章寫好后,讓學生大聲地朗讀,在朗讀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丟字多字的地方、語句不通順的地方、表意不明確的地方、重復啰唆的地方,有可能還會發(fā)現(xiàn)篇章結構不妥當?shù)牡胤?。放開聲音反復朗讀是我們修改文章的好方法。另外,寫完文章后,還可以做“冷”處理:先把寫好的文章放置一段時間,在這段時間里你可能會讀其他的書,會學習到新的文章,會產(chǎn)生一些新的認識和想法。這時,再把文章拿出來修改,你就會發(fā)現(xiàn)以前不曾發(fā)現(xiàn)的問題。相互修改中,給學生提供修改的標準,讓學生在修改別人習作的同時,不斷提升自己的習作水平。
參考文獻: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責任編輯:陸晨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