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段風華
2020 年春,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導致的學校停課已波及全球87.9%的學生,截至4 月底,已有190 多個國家和地區(qū)的逾15 億學生受到影響。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總干事奧德蕾·阿祖萊說:“我們從未見過教育面臨如此大規(guī)模的中斷?!?/p>
在這一特殊時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fā)起成立了全球教育聯盟,以支持各國推廣應用最佳遠程學習方案,并確保最易受影響的那部分兒童和青少年亦不掉隊。阿祖萊說,合作是前進的唯一道路。發(fā)起這一聯盟意在呼吁采取協調和創(chuàng)新的行動,以實現著眼于包容和公平的解決方案。這些方案將不僅在現階段為學生和教師提供支持,并將在整個恢復過程中發(fā)揮作用。
疫情阻隔了物理流動,但教育不能中斷,這成為世界的共識。借助于互聯網的發(fā)展,在線教育成為當下的重要教育方式。數據顯示,截至4 月3 日,全國在線開學的普通高校共計1454 所,95 萬余名教師開設94.2 萬門、713.3 萬門次在線課程,參加在線課程學習的學生達11.8 億人次。教育部組織37 家在線課程平臺和技術平臺率先面向全國高校免費開放在線課程,帶動了110 余家社會和高校平臺主動參與。
3 月13 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向全球發(fā)布遠程教學解決方案,推薦了世界范圍內可免費獲取的27 個學習應用程序和平臺,愛課程網、阿里釘釘、藍墨云班課入選。
攝影|李派
4 月24 日,清華大學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聯合舉辦“全球大學特別對話:新冠疫情下的大學在線教育及展望”在線會議。來自6 大洲15 個國家的21 所大學,跨越時空,相聚云端,共同探討命運共同體理念下大學的責任與擔當,以及如何做好在線教育。清華大學、耶魯大學、麻省理工學院、劍橋大學、帝國理工學院、米蘭理工大學、多倫多大學、早稻田大學、圣路易斯華盛頓大學、澳大利亞國立大學、智利大學、圣彼得堡國立理工大學、亞琛工業(yè)大學、上海紐約大學等大學負責人和專家學者,以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多位代表共同探討全球疫情蔓延下在線教育的挑戰(zhàn)與變革,共謀交流合作新發(fā)展。此次特別對話再次傳遞出明確信號,即全球大學抗疫行動需秉持和衷共濟的理念,團結協作、開放包容,共同努力打好在線教育攻堅戰(zhàn),實踐大學對教育的承諾與擔當,為盡早戰(zhàn)勝疫情積極貢獻高等教育力量。本刊摘編部分內容以饗讀者。
我們秉持一個共同信念,那就是教育在任何時候都不能中斷,教書育人是學校不可放棄的職責。新冠肺炎疫情對世界造成前所未有的影響,給人類帶來更多風險與不確定性。全球許多高校陸續(xù)關閉校園,開始在線教育。過去3 個月,清華大學開展了前所未有的全校性在線教學,并通過實踐總結出有效實施在線教學的三個關鍵詞:機會、質量與公平。
首先,要讓教師獲得在線“教”的能力,讓學生獲得在線“學”的機會。清華大學踐行“行勝于言”的校風,1 月30 日作出“延期開學、如期開課”的決定,不到兩周時間里,超過2600 名清華教師接受了在線教學培訓并掌握所需技能,而在此之前,他們中只有15%的人具有在線教學經驗;2 月17 日,清華成功實現如期開課,3923 門課程在線順利開展;學校還啟動特別計劃,幫助學生盡快適應在線學習,并為身處偏遠地區(qū)因網絡問題無法進行在線學習的學生,以及分散在世界各地不同時區(qū)的學生提供資助。突如其來的疫情以一種意想不到的方式推動了在線教育的普及,大學理應迅速采取行動,以滿足師生教與學的需求。
其次,不管在任何情況下,始終要將教育教學質量放在第一位。高等教育是精心設計的完整體系,為了確保在線教學成效,學校要努力維護教學秩序,做到按時上課。春季學期以來,清華大學采用自主研發(fā)的在線教學軟件平臺進行主要教學活動,其可以實現教師與學生的實時交互,并進行隨堂測試、教學效果評估等。實踐表明,與線下課堂相比,在線課堂到課率顯著提高,師生互動更為充分??梢韵嘈?,屏幕并不是師生互動的阻礙,反而架起了師生交流的嶄新橋梁。
第三,通過發(fā)展融合教育,進一步促進教育公平。依托在遠程教育領域的技術優(yōu)勢和經驗積累,30 多年來,清華大學持續(xù)為中國偏遠和貧困地區(qū)提供教育與培訓支持。新冠肺炎疫情暴發(fā)以來,清華大學在線教育平臺學堂已陸續(xù)向公眾開放1900 門在線課程。此外,學校還面向武漢等地區(qū)高校開設“克隆班”,積極分享在線教學資源,“克隆班”成功實現了兩校學生同步上課、同步做題,擁有同樣的教材、同一位授課教師。
清華大學教育研究院發(fā)布了《清華大學疫情期間在線教育階段性研究報告》,闡述一所大學為應對疫情所采取的努力與思考,包括決策過程、開展在線教學的系列舉措,以及師生觀點與經驗分享等。由于疫情原因,2020 年將是人類歷史上的一個分水嶺,同時也會見證在線教育的空前發(fā)展。毫無疑問,疫情過后基于校園的傳統(tǒng)教育模式將發(fā)生深刻變化。大學是人類文明的燈塔,是知識與文化的傳播者。面對關乎人類未來的嚴峻挑戰(zhàn),大學必須承擔應有的責任。
我對清華大學面對疫情率先開展在線教學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表示贊賞。我認為,學習永遠不會停,也不能停。當前在線教育面臨三個挑戰(zhàn):保障學習連續(xù)性、教師具備在線教學的能力和意愿,以及以信息技術為媒介的在線教育中的隱私安全與倫理問題。教育在實時發(fā)生變化,減少教育不平等是我們肩負的使命。全球合作是應對疫情危機的唯一辦法,相信此次對話將為大學間的創(chuàng)新合作拓寬道路,讓我們更加從容應對危機,推進構建可持續(xù)的人類命運共同體。
近期一系列的突發(fā)事件清晰表明,我們必須攜起手來共同努力,加快教學和發(fā)現新事物的速度,將知識與價值注入亟需答案的世界。感謝清華大學組織我們走到一起,針對疫情期間的教育連續(xù)性這一重要議題展開及時對話。應急的遠程教學經驗對耶魯大學未來發(fā)展將產生長遠影響,有助于在線教育方式的重新塑造,并引發(fā)傳統(tǒng)課堂教學的變革。正如數百年來的情形,面對不確定性,大眾會向高等教育機構尋求指導和答案。相信憑借智慧與創(chuàng)新,我們能更好地回饋社會。
此前在線教育發(fā)展迅速,而新冠病毒大流行更加速了這一進程,并為大學開展更大規(guī)模的活動提供了機會。我們面臨的挑戰(zhàn)來自這樣一個事實,即教育不僅僅是教學和評估。從入學、教學、學習、輔導和評估,到職業(yè)咨詢、畢業(yè)、社交和社交活動等,每一份體驗都是學生對大學的期望。挑戰(zhàn)還來自學生充分接受教育所需的支持和資源,來自學生群體的多樣性和他們所處的不同環(huán)境。本科生和研究生對在線教育有著不同的需求,不同國家和學科的學生也有各自的特殊需求,作為大學,我們必須滿足這些需求。挑戰(zhàn)更來自教師所需的支持,我們需要支持他們進行在線教學,并與學生有效互動,引發(fā)他們的好奇心。
在線教育不僅僅是將傳統(tǒng)教學轉移到網上,它要求我們從舊的教學范式轉變?yōu)榕c數字化的功能和局限相匹配的新教學法。毫無疑問,這將對線下的傳統(tǒng)教育產生不可逆的影響。我們正在做過去認為不可能的事,并且以飛快的速度推進。希望功夫不負有心人,教師、學生等所有人都可以從中受益。
當學校著手應對新冠肺炎疫情時,我們制定了戰(zhàn)略規(guī)劃,聚焦個體、全球校園、影響力三個支撐點。以可持續(xù)、負責任的方式推動科學技術創(chuàng)新、改善人類生活,是我們的愿景使命。目前可以確認我們走在了正確的道路上,也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堅信大學是全球性機構。接下來,我們需要找到整合線上學習與傳統(tǒng)課堂學習的正確方法,從而塑造數字化教育而非虛擬教育的概念,同時需要在實驗室、科研攻關上投入更多。新的挑戰(zhàn)關乎大數據與連接性,關乎靈活與智能,我們必須采取有效行動以應對新的規(guī)則。
盡管人們認識到在線教學的潛力和可能性,但在如此快速的過渡過程中,坦白說我們取得的成就是推進遠程教學。我們需要大量時間、精力和費用來提高學生的學習體驗和質量,盡力滿足學生的特殊需求。比如,聽力和視力障礙的學生很難適應,尤其對身處偏遠地區(qū)或在家學習有障礙的學生來說存在困擾。我想,當一切都結束時,我們能夠恢復到正常狀態(tài)后,新常態(tài)將與之前有所不同,但也不會被顛覆。盡管遠程學習的潛力超出了想象,但在安全的情況下,我們的學生會竭盡全力返回教室,那里有交互學習的豐富感受。
新冠病毒大流行對教育的影響非常大。我認為,面向未來和“后疫情時代”,我們應借此機會,通過網絡促進社群發(fā)展,連同所有大學校長和負責人的共同努力,進一步實現自身發(fā)展。目前早稻田大學所有師生都居家學習。我們努力為在線教學提供指導?;蛟S,通過世界范圍內的共同努力,我們有可能找到新的方式來改進技術,以增強教育核心要義。
我們必須提升對大學精細化管理和可持續(xù)發(fā)展價值的認識,繼續(xù)為未來的使命服務。在這次疫情中,一流大學的重要性更加凸顯出來,要為學生提供教育,幫助他們融入世界并茁壯成長。實際上,大學為戰(zhàn)“疫”提供了必要的基礎研究。無論從醫(yī)學研究還是醫(yī)療保健工作的角度而言,世界范圍內的大學在數十萬病患的救治方面發(fā)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線上系統(tǒng)具有出色的韌性和性能,但是缺少人與人之間的互動,這是一所虛擬大學比不上已有大學的原因。我認為將會出現的情況是,我們通過在線教學提供一種“滿堂灌”的學習方式,這似乎是學生最好的學習方式;同時,要確保師生間高度的課堂互動。因此,我們將課內學習安排得更加緊湊,以衡量學生在哪一種系統(tǒng)下能吸取更多的知識。
一些在線教學和視頻會議的軟件工具有明顯的好處,但是過度使用也會誘發(fā)疲勞。為了避免這種情況,我們的教授使用異步交互工具為學生提供動態(tài)的主動學習體驗。《自然》雜志之前發(fā)表了一篇有關我校一位教授如何在他的高級代數課程中使用異步交互工具的專題報道。他的學生回答問題時,將證明步驟加載到虛擬白板上,討論彼此的證明等。他相信,大家在異步學習方面的效果很好。之后,他們會進行同步學習,因為他們在交流和書寫之前已經進行了認真思考。疫情讓很多大學對教學法的思考比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都深入得多。今天這樣的對話讓我很激動,因為我們對教學的反思和探討并不是在“孤獨”中進行。重要的是,我們將繼續(xù)合作,以確保我們的教學能夠通過新工具實現獲益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