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學淼,杜 曄,張 奇,程光宇,王超杰,程為平△
(1.黑龍江中醫(yī)藥大學,黑龍江 哈爾濱 150040; 2.黑龍江中醫(yī)藥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40)
中風是臨床常見病、多發(fā)病,死亡率較高,后遺癥往往被遺留下來。近年來,有越來越年輕的趨勢,是威脅人們生活質量的一種主要疾病。據(jù)統(tǒng)計全國范圍內每年大約有200萬新的中風發(fā)生,而且每年死亡患者在150萬~200萬[1]。由于上肢的皮質投射面積大于下肢,上肢的提、寫、抓等精細動作較多,在功能恢復的過程中比較困難[2]。腕手功能障礙是其最嚴重的后遺癥,如何有效治療本病,是臨床針灸、康復醫(yī)生亟待解決的問題。筆者應用電針腕背四穴(陽溪、中泉、陽池、陽谷)取得了滿意的臨床療效,介紹如下。
本研究選取的60例患者均來自2018年9月—2019年5月本院針灸二科門診及住院部中風后腕手功能障礙的患者。采取隨機數(shù)字表法隨機分為對照組、治療組,各30例。治療組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齡39~75歲,平均年齡(58.32±15.56)歲,病程18~86 d,平均病程(32.01±13.42)d;對照組男性16例,女性14例,年齡39~75歲,平均年齡(58.32±15.56)歲,病程18~86 d,平均病程(32.01±13.42)d。經檢驗兩組性別、年齡、病程及疾病分類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1 腦梗死西醫(yī)診斷標準 參照1995年中國第四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通過的《各類腦血管疾病診斷要點》[3]。
1.2.2 中醫(yī)中風病診斷標準參照 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腦病急癥協(xié)作組的《中風病診斷與療效評定標準(試行)》[4]。
①符合上述診斷標準;②發(fā)病以腕、手關節(jié)功能障礙為主;③少于2次的中風,病程2周~2年;④年齡35~75歲,性別不限;⑤患者意識清醒,生命體征平穩(wěn)者;⑥知情同意者。
①短暫性腦缺血發(fā)作、可逆性缺血性神經障礙等輕癥患者;②此次發(fā)病前患有影響關節(jié)活動度、活動障礙、肢體關節(jié)疾病或骨性關節(jié)炎病史者;③有嚴重的心、肝、腎及代謝障礙疾患等病情嚴重者;④治療區(qū)域皮膚感染或破損者;⑤患者并未自愿參加本次研究,不能配合檢查與治療。
華佗牌SDZ-II型電子針療儀,安迪牌針灸針(規(guī)格:0.35 mm×40 mm)。
以下兩組均參考2005年版《中國腦血管疾病防治指南》[5]給予常規(guī)西藥治療,根據(jù)患者的具體情況,給予控制血壓、血糖、血脂、抗血小板、營養(yǎng)神經等對癥治療;兩組除差異性治療穴位外,皆搭配尺澤、內關、八邪及運動區(qū)等穴位留針治療[6]。
采用電針腕背四穴治療。操作:陽溪、中泉一組,陽溪正極,中泉負極;陽池、陽谷一組,陽谷正極,陽池負極;患者取仰臥位,患側上肢置于身體兩旁,手臂伸直,掌心向內患側下肢伸直,于患側腕背四穴,直刺進針10~15 mm,搭配尺澤、內關、八邪及運動區(qū)等穴位留針治療。針刺以捻轉法平補平瀉,得氣后將腕背四穴分兩組通電,連接電針治療儀,采用疏密波(2~4 Hz,50~100 Hz),治療30 min治療,刺激強度以患者能夠耐受并見肌肉跳動為度,其余穴位留針時不運針。每天1次,6 d為一療程。每個療程隔1 d,連續(xù)治療4個療程。
以陽明經之外關、肩貞、曲池、手三里、合谷為主治療。手法、療程同治療組。
采用改良Fugl-Meyer(FMA)量表中的有關腕手運動功能部分的評分對患者進行評定,共選取7 項內容: ①集團屈曲;②集團伸展;③鉤狀抓握;④側捏;⑤對捏;⑥圓柱抓握;⑦球形抓握。評分方法為根據(jù)每項完成情況分別計0分、1分、2 分,單側最高14分[7]。
采用改良Lindmark評定表評定治療前后的偏癱手功能(包括8項,每一項0~3分,總分是24分[7]。
參照《康復功能評定學》中的Brunnstrom運動功能評定法制定:Ⅰ期無活動,遲緩性癱瘓;Ⅱ期可活動,但易出現(xiàn)肢體痙攣;Ⅲ期肢體可共同性運動,痙攣加重;Ⅳ期隨意活動,痙攣稍有減輕;Ⅴ期可控制部肢體活動;Ⅵ期肢體活動接近正常水平[7]。
采用日常生活能力評定表(Activity of Darly Living Scale,ADL)進行評定[7]。
FMA評分采用尼莫地平分級法:療效指數(shù)=(治療后評分-治療前評分)/治療后評分×100%。①顯效:治療后評分與治療前比較增加≥60%;②有效:治療后評分與治療前比較增加<60%且>30%;③無效:治療后評分與治療前比較增加≤30%。
由表1可見,治療前對照組與治療組FMA評分無明顯差異(P>0.05) ,治療后對照組與治療組FMA評分較治療前明顯改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治療后FMA評價較對照組改善更明顯,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1 兩組FMA評分比較
注:與治療前比較,*P<0.05,**P<0.01;與治療組比較,#P<0.05。
兩組臨床總有效率比較,治療組為86.67%,高于對照組的63.33%,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注:與治療組比較,#P<0.05。
由表3可見,治療前對照組與治療組Lindmark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對照組與治療組Lindmark評分兩部分結果較治療前明顯改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治療后Lindmark評分兩部分結果較對照組改善更明顯,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3 兩組Lindmark評分比較
注:與治療前比較,*P<0.05,**P<0.01;與治療組比較,#P<0.05。
由表4可見,治療前對照組與治療組Brunnstrom偏癱手運動功能評價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對照組與治療組Brunnstrom偏癱手運動功能等級較治療前明顯改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治療后Brunnstrom偏癱手運動功能等級較對照組改善更明顯,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4 兩組Brunnstrom偏癱手運動功能等級比較 (例)
由表5可見,治療前對照組與治療組ADL評價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對照組與治療組ADL評分較治療前明顯改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治療后ADL評分較對照組改善更明顯,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5 兩組ADL評分比較
注:與治療前比較,*P<0.05,**P<0.01;與治療組比較,#P<0.05。
根據(jù)卒中的發(fā)病原因及臨床特點,可將其歸屬于中醫(yī)學“中風”的范疇。中風后容易導致腕手功能障礙,且發(fā)病率高,嚴重影響患者的生存質量,主要臨床表現(xiàn)為腕部活動不利、手指屈曲、強握、不能伸展等[8-10]。針灸治療中風疾病具有悠久的歷史,該法有一定的臨床療效,筆者采用電針腕背四穴(陽溪與中泉一組、陽池與陽谷一組)為主要治療方法。腕背四穴均位于腕背部,根據(jù)腧穴近治作用的原則,可治療腕背部的相關疾病。陽溪、陽池、陽谷三穴分別屬于大腸經、三焦經和小腸經,中泉為經外奇穴。四穴主治中風后腕手功能障礙古有記載,《黃帝內經》中記載:“陽明者,五臟六腑之海,主潤宗筋,主束骨而利關節(jié)也”?!肚Ы鸱健分杏涊d陽溪穴“主臂腕外側痛不舉”?!夺樉目籽捌浏煼ū阌[》中記載:“中泉,奇穴,主治中風,腦充血……治腕關節(jié)炎,前臂諸肌痙攣”。腕背四穴分別位于拇短伸肌健、拇長伸肌健、總伸肌鍵、伸小指固有肌健展肌短屈肌與對掌肌附著的豆鉤韌帶之間,針刺對于腕手部的主動肌群和拮抗肌群能起到較好的恢復作用[11-13]。
中風后腕手功能障礙的中醫(yī)病機為陽氣虛弱、血虛瘀滯、經絡不暢,腕手部的筋骨肌肉失去濡養(yǎng)而發(fā)本病,治療當以激發(fā)陽氣、疏通經絡為主[14-16]。因此采用陽池、陽溪、陽谷三陽穴搭配中泉起到溫陽行氣、養(yǎng)血祛瘀、通利關節(jié)的作用。并在傳統(tǒng)針刺的基礎上進行改進,應用電針進一步達到疏通經絡、活血止痛、調和氣血、舒筋榮肉的作用,實現(xiàn)中風后腕手功能的恢復與好轉?,F(xiàn)代研究表明電針可以改善腦卒中后由于各種原因所造成的神經遞質受體損傷,提高神經遞質受體的興奮性進而增強病灶部位的血流速度,改善神經病毒對腦組織的破壞,同時可能影響到腦源性神經生長因子的表達,且電針可影響多種膠質細胞的炎性表達,起到抗炎的作用促使神經重組[16-18]。局部電針可對增強腕手部屈肌活動和降低伸肌張力起到作用且可以有效地抑制炎癥改善血液循環(huán),增加代謝,并有研究表明電針可加強局部組織營養(yǎng)、緩解血管痙攣,可減輕炎癥及水腫,從而達到止痛、增強循環(huán)及加強代謝的目的[19-21]。
筆者選穴與對照組不同的是腕背四穴位于腕手部各肌腱、肌肉、韌帶之間,針刺可改善肌肉的收縮,再聯(lián)合電針的促神經重組、抗炎、增強血液循環(huán)、陣痛的作用加強中風后腕手功能的恢復。研究結果顯示兩組患者治療后FMA評分均優(yōu)于治療前,治療組FMA評分明顯改善;治療組的臨床總有效率86.67%,優(yōu)于對照組的63.33%;兩組患者治療后Lindmark感覺、運動評分均優(yōu)于治療前,治療組Lindmark感覺、運動評分明顯改善;兩組患者治療后Brunnstrom等級均優(yōu)于治療前,治療組Brunnstrom等級明顯改善;兩組患者治療后ADL評分均優(yōu)于治療前,治療組ADL評分明顯改善。綜上所述,電針腕背四穴與對照組治療中風后腕手功能障礙均有一定療效;但電針腕背四穴可更有效改善中風患者手腕部的運動、感覺功能,改善患者的偏癱狀態(tài),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質量,值得臨床進行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