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丹 梁旭澍
內容摘要:敦煌研究院藏有三組漢代簡牘,可辨識有墨跡者87枚,除第一組17枚早年已發(fā)表外,第二、三組的圖版及釋文屬首次公布。殘斷嚴重,完整者較少,初步判斷含有簡、牘、觚、楬、削衣等,涉及常見的簿籍、歷日、品約、私記(私信)等文書內容,對于漢代簡牘和早期敦煌史的研究會有幫助。
關鍵詞:敦煌研究院;漢代;簡牘
中圖分類號:K8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4106(2020)04-0106-08
Abstract:There are three groups of Han dynasty bamboo and wooden slips in the Dunhuang Academy, 87 pieces of which can be identified with ink mark. The images and texts in the second and third groups have been published for the first time except that all the 17 pieces in the first group was published in early years. Due to the serious mutilation and less integrity, it can be inferred that these slips include bamboo slips, wooden slips, gu, jie and xiaoyi in terms of forms, involving common account books, calendars, laws and regulations, private records(private letters)and etc. They might be helpful for studying the Han dynasty bamboo slips and early Dunhuang history.
Keywords:Dunhuang Academy; Han dynasty; wooden slips
敦煌研究院自1949年至今,通過征集、受捐等方式共獲得106枚簡牘,其中有墨跡簡牘87枚,全部入藏于下屬二級機構敦煌石窟文物保護研究陳列中心。這些簡牘含括木簡、木牘、簽牌、木觚、封檢、楬、削衣等形制,多殘損嚴重,缺少詳細的出土或采集地點等信息,簡文之間也無甚關聯。以兩枚紀年“鴻嘉四年(前17)”“元嘉二年(152)”和書體、內容簡牘大致采集信息等綜合判斷,這些簡牘大都與敦煌地區(qū)出土的其他漢簡相類,故可稱其為“漢代簡牘”。以入藏時間計,敦煌研究院所藏漢簡可分為三組,除第一組的圖版和釋文已經披露外,其余兩組材料均未公開?,F將全部三組材料集中公布,以便對敦煌研究院所藏漢簡材料有較完整的認識。
第一組
第一組為上世紀50年代初敦煌文物研究所搜購的,原為周炳南舊藏,共有17枚木簡及“敦煌長史”封泥一枚。為示其珍貴,周氏將木簡和封泥悉數嵌置于木質托版中。據其題記,這17枚木簡和封泥是1920年春“掘得于敦煌西北古玉門關城外之沙堆中”,但沒有介紹具體地點及方位。關于這一組簡牘的內容,首先見于1984年1月22日《人民日報》第1版的報道《敦煌發(fā)現我國最古樂譜》:蘭州大學歷史系教師牛龍菲發(fā)現珍藏于敦煌研究所的一枚1800多年前的木簡殘片,是我國最古老的樂譜。相同的報道又見于1984年第1期的《文獻》[1]。所指的木簡樂譜殘片,即周氏舊藏的第8枚。其后,牛氏又進一步把這枚樂譜殘簡命名為“敦煌所出東漢元嘉二年五弦琴譜”[2]。牛龍菲的正式專論文章《敦煌東漢元嘉二年五弦琴譜研究》,發(fā)表于《敦煌研究》1985年第2期,首次將這一組17枚簡牘的釋文全部公布。其核心觀點認為:第8枚殘簡的殘存墨跡,與唐傳日本《五弦琴譜》的音位符號“恰相嵌合”,結合它簡的紀年可將此簡定名為“東漢元嘉二年五弦琴譜”,并據以把我國音位字符譜(所謂“俗字譜”)發(fā)生年代下限提前至東漢晚期[3]。牛文錯漏較多,尤其是第8枚簡為“五弦琴譜”一說,引起了漢簡研究和音樂史研究學者的質疑和反對?!抖鼗脱芯俊?985年第3期刊發(fā)初師賓先生《關于敦煌文物研究所收藏的一組漢簡》的短文[4],重新對這17枚簡牘做了釋文、考釋和斷代,較真實地還原了這一組簡牘的基本面貌。現將初先生釋文移錄如下,個別地方據圖版及《散見簡牘合輯》等加以修訂[5]:
牛氏所說第8簡“樂譜殘片”,僅存右半。初先生正確辨識出殘存墨跡是“到亟馳詣官”的草書寫法,這是漢簡中極其常見的辭例。因此,所謂的“音位符號”和“最古樂譜”之說,也就不攻自破。另外,在1986年,何昌林、趙維平等人也在專業(yè)的音樂雜志上發(fā)文,對牛說提出了批評[6][7]。
第二組
第二組木簡大約是80年代初敦煌地區(qū)的放羊人在西湖附近撿拾的,也缺少具體地點信息。收藏編號自Z0099至Z0110,另有Z1508木牘一塊,共12枚,其中Z0108為無字簡,其它11枚簡釋讀如下:
Z0099 丙辰卒齊候大晨時鼓 日食時表一通日時表一 通日桑榆時表一通(圖1)
Z0100 石大如牛頭以上其毋石以大□當訾 二百 二百(圖2)
Z0101 財衣 良日乙丑乙巳丁丑丁巳辛丑辛巳辛未己丑癸巳木 李□董君強至子牛子君京子寅李子公尹少君□長黃……□(圖3)
Z0102 食時至免時六 蚤食至食時六 蚤時至食時六 蚤時至食時六
食時至食半七 食時至食半六(圖4)
簡Z0099有“卒齊候”,1981年敦煌酥油土一帶的烽燧遺址出土的簡牘中有兩枚亦有“卒齊候”,如如《散見簡牘合集》“己未卒齊候□□□□平旦時表一通日食時表一通日時表一通”“己酉卒齊候大晨時鼓? 平旦” 。因此,簡Z0099或與此有關,均為“卒齊候”所作的不同日期表火出入轄界的記錄,其采集地點或當在酥油土一帶。
Z0100所載“石大如牛頭”者,為守御器之一種。居延簡中多有“羊頭石”,如“羊頭石五百”[8]、《居延新簡》“石大如羊頭以上三百”[9]?!督痍P漢簡》除“羊頭石”外尚有“牛頭石”,如“牛頭石廿……羊頭石三百”[10]。漢時對各候障、亭隧的守御器皆有數量、規(guī)格、品種等規(guī)定,不得缺失或損壞,否則主管者將受責罰。Z1508屬完整的“兵完、折傷簿”,是對兵器完損情況的統(tǒng)計。其中“立檄枲把弦”亦見于《敦煌漢簡》等,“檄”當作“徼”。
簡Z0101屬日書選擇內容,“財衣”即“裁衣”,云夢秦簡《日書》作“材衣”[11]。簡文為裁剪衣服的吉日?!肮锼取焙笠欢挝淖钟腥嗣溽屪x和含義仍需再考慮。
簡Z0102和簡Z0099都涉及一些時稱,常見的如“大晨”“食時”“日”“桑榆”“蚤時”等,但“免時”“食半”似未曾見。懸泉簡中有一塊兒編號為VI92DXT1222:19的木牘,記有三十二個“時稱”,明確有“食時至食坐”的說法,居延簡、金關簡中也有“食坐”的稱謂[12-13], “食半”則不曾出現過。推想Z0102中之“半”字如不是誤寫,或可理解為“夜半”之“半”,因此“食半”或是介于“食時至食坐”之間的時間點。
Z0104和Z0106均為私信。Z0104為雙面書寫的木牘,從殘存文字看,當是“破胡”寫給“子卿”的一封私信。Z0106是三面木觚,寫信人為“尊”,其他內容已殘失。
第三組
第三組木簡由劉云堆先生于2013年捐贈,為其修治敦煌長城、烽燧等土遺址時所得,共77枚,其中有字跡簡牘59枚,編號自Z1426至Z1484,其他無字簡或類似簡牘形制的殘木件18枚。有字簡釋文為:
這一組簡牘數量較多,如依其內容進行分類,有一些可確定類別,還有一些則因殘損嚴重,只能大概判斷其與某些內容相關。
1. 簽牌(楬)
Z1426為常見的實物楬,簡首畫網格紋,上書器物名稱,不見穿孔,兩側亦不見系繩用的缺口,可能使用時只需和實物擺放在一起即可。Z1446也可能為楬,似有字跡,有殘繩留于穿孔中。
2. 簿、籍
Z1427為卒出入關防的記錄。Z1428應該是“鴻嘉四年卒衣籍”的標題簡,Z1430記錄單衣、布襪等品類和數量,其中“斧騷”費解,“騷”與“鑿”音近可通,似可將之讀為“斧鑿”。《敦煌漢簡》中多“斧鑿”連稱,如“斧鑿鉏”“斤斧錐鑿各一”[14]。Z1432、Z1439、Z1452、Z1472分別為甲寅日、乙卯日、乙巳、丁酉日騎士的日作記錄。Z1442、Z1468則與守御器有關,Z1453、Z1441涉及錢財償貸。
3. 令、品約
Z1440明顯與“月令”相關,懸泉置所出泥墻題記西漢元始五年《四時月令詔條》 “孟夏月令六條”中就有“·毋大田獵”[15]。Z1429則與“烽火品約”相關,可參看居延簡“·虜守亭鄣,不得燔積薪,晝舉亭上烽一,煙;夜舉離合苣火,次亭燔積薪如品約?!?/p>
4. 歷日
Z1434、Z1435、Z1436、Z1447、Z1475、Z1479、
1480當為記事日期干支,當為歷日簡,Z1435、Z1436干支下還有記事。
其他有一些可確定為私信的內容,如Z1438、Z1456等,還有一些可視為習字簡或廢簡,如Z1433、Z1465。
敦煌研究院所藏漢簡數量較少,又零散破碎,無論在數量或內容上都無法和與之類似的新舊居延簡、敦煌漢簡以及近年來陸續(xù)出版的《肩水金關漢簡》《地灣漢簡》《玉門關漢簡》《懸泉漢簡》等資料相比,但在積累漢代簡牘文獻和填充歷史細節(jié)層面,還是可以為早期敦煌史的研究提供一些基本的素材,“仍不失為是一批重要的歷史資料” [4]62。
參考文獻:
[1]鴻雁.我國最古老的樂譜[J].文獻,1984(1):115.
[2]田丁.敦煌珍藏古譜殘簡:訪蘭州大學歷史系敦煌學教研室牛龍菲[J].人民音樂, 1984(2):35-36.
[3]牛龍菲.敦煌東漢元嘉二年五弦琴譜研究[J].敦煌研究,1985(2):8-28.
[4]初師賓.關于敦煌文物研究所收藏的一組漢簡[J].敦煌研究,1985(3):59-62.
[5]李均明,何雙全.散見簡牘合輯[M].北京:中華書局,1990.
[6]何昌林.所謂“敦煌東漢木簡樂譜:五弦琴譜破譯的真相[J].中國音樂.1986(4):15-19;
[7]趙維平.敦煌東漢木簡中有樂譜嗎?[J].中國音樂.1986(7):15-16.
[8]謝桂華,李均明,朱國炤.居延漢簡釋文合校:上[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607.
[9]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甘肅省博物館,文化部古文獻研究室,等.居延新簡:甲渠候官與第四燧[M].北京:中華書局, 1990:132.
[10]甘肅簡牘博物館,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甘肅省博物館,等.肩水金關漢簡:貳(下)[M].上海::中西書局, /2012:48.
[11]睡虎地秦墓竹簡整理小組.睡虎地秦墓竹簡·日書甲種[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224.
[12]張德芳.懸泉漢簡中若干“時稱”問題的考察[G]//出土文獻研究:第6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190-216.
[13]郝樹聲,張德芳.懸泉漢簡研究[M].蘭州:甘肅文化出版社,2009:68-105.
[14]吳礽驤,李永良,馬建華.敦煌漢簡釋文[M],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1991:4,118.
[15]胡平生,張德芳.敦煌懸泉漢簡釋粹[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