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蕾
內容摘要:肩水金關遺址有關城、塢、烽燧等建筑,通過對不同探方出土簡牘內容的分析,判斷肩水金關關城是關嗇夫、關佐的辦公場所;肩水候、東部候長、骍北亭長等辦公地點應分布在金關遺址北墻F6-9房間;烽燧方堡是金關官吏居住的場所,其中出土關嗇夫薛安世私印。肩水金關下轄于肩水都尉府,曾是肩水候官的駐地,其長官肩水候直接管理東部候長、骍北亭長,而關嗇夫不僅負責勘察往來行人及攜帶物品,還與東部候長和骍北亭長、卒等其他肩水金關的吏員存在密切的合作關系,使肩水金關的職能得到有效的運轉。
關鍵詞:肩水金關;機構;職能;運轉
中圖分類號:K2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4106(2020)04-0119-10
Abstract:The military post at Jianshuijinguan includes a series of buildings such as fortresses, wu(塢, small defense buildings), and beacon towers. An analysis of the bamboo slips unearthed from field sites indicates that the main fortress at Jianshuijinguan was the office for guansefu(關嗇夫)and guanzuo(關佐), both important official positions in the Qin and Han dynasties. The offices for other officials including the jianshuihou(肩水候), dongbuhouzhang(部候長)and yibeitingzhang(骍北亭長)are likely located in rooms F6-9 against the north wall of the garrison. Finally, the information provided by the bamboo slips reveals that the square beacon tower at Jianshuijinguan was the living quarters for these various officials, which can be confirmed by the unearthing of a private seal of Xue Anshi who once served as a guansefu of the garrison. Primary control of Jianshuijinguan was relegated to the military officer jianshuiduweifu(肩水都尉府), and was at various times used as a garrison for jianshuihouguan(肩水候官), the chief of which directly managed the dongbuhouzhang and yibeiting zhang offices of military administration. The guansefu were not only responsible for checking the identities and belongings of people passing through Jianshuijinguan, but were also in close cooperation with the other officials working in the main fortress on the general management of the garrison.
Keywords:Jianshuijinguan; organizations; function; operation
(Translated by WANG Pingxian)
元狩二年(前122)漢武帝派霍去病西伐,對匈奴展開大規(guī)模反攻,“過居延”,即漢武帝太初三年(前102)派路博德“筑居延澤上”,并“益發(fā)戍甲卒十八萬酒泉、張掖北,置居延、休屠屯兵以衛(wèi)酒泉”,[1]形成一定規(guī)模的西北居延邊防體系,肩水金關亦位于其中。貝格曼在1930—1931年考察居延地區(qū)后,判斷A32遺址為“塞門”,即出入邊塞的關口[2]。陳夢家根據(jù)A32所出漢簡多為“過所”,位于肩水東西塞交會隘口之內,判斷其為肩水的關口無疑[3],并對居延邊塞和防御組織做了詳細考證。但遺憾的是,其中將關與驛、郵亭、置、傳、廄等并列,僅看為是交通系統(tǒng)的一環(huán)。隨著金關漢簡的出土,肩水金關的機構與職能逐漸清晰。
1973年甘肅居延考古隊重新發(fā)掘肩水金關遺址后,指出金關、金關隧、通道廄是位于A32遺址的三個單位,負責關卡、斥候及驛廄等多種職能。[4]2011—2016年《肩水金關漢簡》五大冊相繼出版,圖版、錄文及出土地完美的對照,研究成果愈加豐碩。2016年侯旭東通過金關出土骍北亭的“卒日跡梼”及“楬”等,指出A32遺址同時與骍北亭共在一地,而金關隧在金關以北約900米處[5];郭偉濤通過封檢、楬及相關文書的分析,指出金關還是東部候長的駐地[6],后又通過對封檢的分析,論證肩水候常在A32遺址駐足辦公[7]。2017年青木俊介亦論證肩水金關與東部候長、骍北亭三者的治所都位于A32遺址,認為關所與部,是分別獨立的形態(tài)[8]。筆者則認為金關是集候官、候長、亭、廄于一體的軍事與交通機構。
一 肩水金關遺址與職能
1973年甘肅居延考古隊在金關遺址A32范圍內,共開探方37個,獲簡11570枚(其中未編號的1426枚),實物1311件。通過《肩水金關漢簡》的整理可知各個探方漢簡的具體出土情況,如表1所示出文書的探方共31個,釋讀簡牘共8498件,值得注意的是,探方T23、T24、T37所出分別占總數(shù)的12.6%、11.8%、18.7%左右。探方T12、13、T16-20、T36未采掘到簡牘。
(一)遺址關城
主要是探方T36-37部分(圖1),兩座對峙如闕的長方形夯土樓櫓(F2、3),中間的門道寬5米。F2內有通櫓頂?shù)耐僚髋_階,F(xiàn)3內無臺階,但多出一隔墻,這里出土漢簡636枚[4]。
金關遺址尤以T37內出土文書數(shù)量最多,占總釋讀文書的18.7%。漢簡紀年大多集中于漢宣帝至漢平帝時期,其中以漢宣帝、漢成帝、漢哀帝時期的簡牘居多,時間最晚的是王莽始建國二年(10)的簡,可知此地的活動時間主要集中在西漢后期,且具有持續(xù)性。簡牘內容多為出入通行證,記載有出入肩水金關的人員、時間、原因、數(shù)量、特征、攜帶牲畜等,身份既有百姓也有官吏及其家屬,等等。鷹取佑司把金關出土的通行證分為符、傳、致、偃檢、“遣……毋苛留止”、“遣……當舍傳舍”、“遣……書到出入”七種類型,把符又分為出入符、家屬符、亭長符、隧長符、亭戍卒符等類型,指出致與傳的不同,傳用于往返,而致多用于單程,其功能在于記錄人、馬等戶籍的變更[9]。特別值得注意的是,T37出土了大量一次性的出入關記錄,監(jiān)察與記錄吏民的出入,如:
(1)都倉置佐程譚 葆屋蘭大昌里趙勤年卌八 十二月癸亥北嗇夫豐出已入73EJT37:129
(2)董詡年卅 用牛二 十一月辛丑北佐音出 十月乙卯南佐音入
73EJT37:808
出入關記錄最后的官員署名多為關嗇夫、關佐?!皢莘蜇S”即關嗇夫李豐,多次出現(xiàn)在記載出入關記錄的署名之中;“佐音”即關佐音,故關城的關門處應是關嗇夫、關佐的主要工作場所。
F2、3為關門處的兩個房間,F(xiàn)2出土可釋讀簡僅48枚,內容多殘缺,紀年有地節(jié)三年(前67)和新始建國地皇上戊三年(22),F(xiàn)3隔墻內出土文書中可釋讀635枚。除了一枚建始二年(前32)紀年的簡,其余紀年多集中新莽時期始建國至天鳳(9—19)時期。這一隔墻內存放的文書,應是在當時金關正常運轉時,有意留存下來的,這說明關門最后作為西北邊防系統(tǒng)使用的時間很可能就是新莽時期,尤為注意的是簡牘中記載了大量騎士名籍。吳軍認為西北邊郡的防御部隊是由機動部隊的屯兵和負責烽燧候望的戍卒構成,其中屯兵的主體是騎士。從簡牘紀年看,這一現(xiàn)象在新莽時期尤為突出。
(二)塢
在關門內的西南方向。塢墻北長36.5米、南長35.5米、東殘長24米。東南角敞開,或系塢門所在。塢墻和房屋(F6-9)、馬廄(F4、5、10-13)是同時期的,其下疊壓較早的塢墻(在西北角)、灰層、房屋(F14)的土坯墻、積糞層。F12、13之下發(fā)現(xiàn)更早的灶、炕、秸稈、籬笆墻。說明此城址曾被擴建過[4]。
這個塢的探方分為三大區(qū)域,除了西南角的T17-20烽燧,就是北墻的T21-35,南墻的T11-16。如上表所示南墻出土文書數(shù)量最少,總共整理出可釋讀的漢簡僅有百余枚,占總數(shù)的0.12%;北墻的T21-35或多或少均有文書出土,可釋讀文書占總數(shù)的52.4%。其中T23、T24出土數(shù)量較多,分別占總數(shù)的12.6%、11.8%左右,內容較為豐富,包含吏卒人員的辦公與生活各方面的記錄。時間集中于漢昭帝、漢宣帝、漢成帝、漢平帝、漢孺子、王莽時期,多集中于漢宣帝至漢成帝時期。郭偉濤指出,帶有東部候長的漢簡大多出土于T21-35,其辦公地點很可能在其中某些房屋[7]160。另外帶有骍北亭的簡牘也多出土于T21-35,如“日跡梼”、“御器簿”、“過書刺”、“郵書算”等等反映骍北亭日常工作記錄的簡牘,另外還有骍北亭“受”和“付”郵書的記錄:
(1)南書一封張掖□□塞尉 詣肩水都尉府十一月□□日下時骍北亭卒賀受莫當隧卒賞73EJT23:873
(2)四月丙午西中七分骍北亭□
□卒應下時付莫當
73EJT26:103
此處更是肩水候官的辦公場所,這里不但出土了大量“肩水候官以郵行”,還有以肩水候官為名的“硙四時出入簿”、“鹽四時用時簿”、“用食簿”“被兵簿”等等,說明這里是肩水候官負責統(tǒng)計吏卒日常績效與生活用度的工作場所。郭偉濤推測宣帝早期至陽朔元年(前24)之間,肩水候多駐A33遺址,其間的五鳳元年(前57)至甘露二年(前52)可能亦駐A32遺址,最晚自陽朔四年(前21)十一月開始,直到居攝二年(7年),肩水候常駐A32遺址[7]123。故肩水候、東部候長、骍北亭長等的辦公地點應分布在金關遺址北墻F6-9房間。
關于馬廄(F4、5、10-13),李均明認為通道廄是金關的一個部門,首長為嗇夫,與關門嗇夫、傳舍嗇夫等并列,秩斗食。廄佐為嗇夫助手,負責日常事務管理。廄御為骨干,承擔主要業(yè)務。廄卒則從事勤雜事務。負責車馬的保養(yǎng)與使用,負責傳遞持有規(guī)定憑證的過客;負責供給過客傳馬所需糧草;承擔一部分傳遞郵件的任務[10]。青木俊介則通過帶有通道廄的簡牘僅出土于EJT10,并且年代僅限于元鳳五、六年,沒有簿籍作成的持續(xù)性,主張通道廄應附屬于橐他候官的通道亭,是從外部向A32輸送的機構[8]。無論通道廄是否為金關遺址的附屬機構,馬廄是作為郵驛運轉中心必不可少的附屬機構之一,其中探方T28中出土的“馬廄圖”木版畫一枚,是金關作為驛站的標志。
(三)烽燧
塢西南角殘存烽臺和方堡,南北毗鄰。方臺7.7×7.8米,有重修痕跡。夯土方堡(F1)13×12.5米,壁厚1.2×1.3米,門窄小,內有曲折迂回的夾道。兩側分布住室、灶屋、倉庫、院落。堡內發(fā)現(xiàn)灶臺及印章、硯、木刻偶像和成帝永始三年(前14)詔書等簡冊”[4]。
侯旭東判斷西南角的烽燧就是骍北亭所在。[11]通過“骍北亭四道行書卒二人受跡候行書晨夜當不及凡七人乘亭十月盡十一月部有(73EJT21:106)”中“乘亭”可知骍北亭應有烽燧可乘,以作候望。另外:
乃甲寅病見卒一人亭四道行書南去沙頭十一里去金關隧六百卅步去莫當隧四里 73EJT28:81+28
“亭四道行書”應為“骍北亭四道行書”,其中南距沙頭十一里,距金關隧六百卅步,莫當隧四里?!皾h時一里三百步,當今之400米左右。一步約1.30米稍多。”[12]沙頭在金關南面,莫當隧在金關北面,骍北亭則位于金關隧六百卅步即800米左右的位置。
不容忽視的是,緊鄰烽燧的方堡,墻壁厚至一米之余,整個方堡連同烽燧的周圍都布滿尖木樁,初師賓論述這種尖木樁不應稱為虎落,虎落為城鄣烽燧外圍的屏障,尖木樁為文獻所記竹箭、鹿角,可防止近攻,扎傷人馬,阻擾對工事的破壞。這種“尖樁發(fā)現(xiàn)于金關、甲渠候官及第四燧基角周圍,多為四行,行、株距離均60—70厘米,呈三角形或方形布局”[13]。而金關方堡與烽燧周邊的尖木樁如圖1所示,多呈條帶狀方形所分布,將烽燧與方堡團團包圍,唯東北角留出空隙,沒有安置尖木樁,應為進出口。堡內設有院落、倉庫等設施,又出土有印章、硯及較完整詔書簡冊,印章印有“安世私印”。金關漢簡中出土很多“以私印行事”的例子,身份既有嗇夫、隧長、亭長、候長、士吏,也有候官之長的候、守獄丞、守丞、守塞尉,另外還有張掖肩水司馬、張掖長史等,使用私印之頻繁,跨年之久,侯旭東認為既“無法用新上任而無印來解釋,亦難以相信是臨時無法使用官印”[14],這也是西北居延邊防基層組織的特征。
金關所出漢簡中有“安世”之名的諸多,如都尉、令史、掾、佐等等,但通過排查,考慮常駐金關的人員構成,此印中的“安世”應為關嗇夫薛安世:
(1)關嗇夫居延鉼庭里薛安世
73EJT4:89
(2)A本始元年十二月癸酉張掖大守守卒史薛則督盜賊□□□(觚)
B嗇夫安世亭長息憲上書安世息言變事告侍報檄到(觚)
C亡自賊殺傷給法所當?shù)迷t獄重事為疑□□(觚)73EJT23:797
(3)入關嗇夫安世佐□ 97.13
其中(2)中“嗇夫安世亭長息憲”很可能就是關嗇夫薛安世與骍北亭長息憲,共同負責處理盜賊事。肩水金關簡牘中,關嗇夫與關佐皆有私印,如“始建國元年(9)十二月戊戌朔己酉肩水關守嗇夫岑以私印行候文書事謂關書到出入如律令(73EJF3:153)、三月丙辰肩水關佐信以私印兼行候事敢言之謹移(73EJT29:29)”,并都可以兼行候事。F1總出土的簡牘數(shù)量雖不多,但種類豐富,除了詔書,還涉及到其他各個方面,關嗇夫薛安世的私印出土于F1,證明該方堡是金關官吏居住的場所。加之糧倉的發(fā)現(xiàn),故周邊防御系統(tǒng)比較完善。
二 肩水金關的統(tǒng)屬機構
金塔縣城東北145公里處的黑河東岸A35東大灣城是肩水都尉的府城,西岸的西大灣城對此有保護的作用。位于縣城東北151公里處黑河東岸的戈壁灘上A33地灣城為肩水候候官,北距肩水金關700米。這樣東大灣城、西大灣城、地灣城與肩水金關,形成三城一關的形制。依據(jù)邢義田定位所列遺址間直線距離測定表,大灣——地灣的直線距離為8907.81米,地灣——金關的直線距離是552.22米[15]。肩水候官與肩水金關的距離如此之近,不難理解肩水候官常在肩水金關辦公。
(一)肩水都尉府、肩水候官
冨谷至認為關所歸都尉府管轄,相關文書都送到都尉府。一般在邊境地帶的文書要在候官整理,然后發(fā)往都尉府。關所雖然不屬于候官的單位,但要接受候官的指揮與監(jiān)督[16]。
九月乙亥觻得令延年丞置敢言之肩水都尉府移肩水候官告尉謂東西南北都 義等補肩水尉史隧長亭長關佐各如牒遣自致趙通王步光成[歐]敢石胥成皆書牒署從事如律令敢言之97.10+213.1
如前列漢簡所示,肩水候官屬吏下的尉史與所轄部中的隧長、亭長、關佐的任命皆由肩水都尉府遣官任命,可見肩水都尉府對邊防體系的基層組織直接握有掌控權。其中關佐,可以確定是肩水金關的吏員,按照“肩水尉史、隧長、亭長、關佐”與遣人員名單對應“趙通、王步光、成[歐]、石胥成”,那么關佐應為石胥成。
盡管A35肩水都尉府出土“都吏與關令以下為部吏卒發(fā)□(585.1)”簡中可見“關令”一職,但在金關出土簡牘中作為首領發(fā)揮職能的記載卻鮮見關令,而多為肩水候:
(1)肩水候金關如律令
3EJT21:157
(2)肩水候以郵行? 72EJC:597
(3)肩水候官元康三年(前63)正月關吏奏券 73EJD:149
(1)將“肩水候金關”一起作為收信方,下發(fā)命令的發(fā)信者很有可能為肩水都尉府。(2)顯示肩水候負責文書傳送工作,“以郵行”所傳遞的文書,一般是距離較遠的文書。在居延邊塞一般系以驛馬、傳馬遞送的[17]。(3)楊建指出關吏或為關令、丞、關佐等官吏之總稱[18],以上可以推測,肩水候是負責肩水金關事宜的直接管理者。當候官在治所A33時,肩水金關的關吏依然要定期上報,如:
印曰張猛
肩水候官三月乙巳金關
卒弘以來332.1
而候官出行時,經常由候長、士吏、關嗇夫、亭長及隧長等兼行候事。[19]
(二)金關塞、金關隧
陳夢家論述“每一候官統(tǒng)轄一個(段)塞,其長為候而塞尉為其屬官,副為候丞與塞丞;候與塞尉一同統(tǒng)轄幾個部,其長為候長、其副或屬吏為候史,而士吏是塞尉屬吏遣駐于部的”。批評勞幹與伊藤道治混淆候官之“候”與候長之“候”的錯誤,指出單稱為候者是候官之長的候,不是候長[20]。雖然上簡“肩水候”卻為“肩水候官”,并不總如此:
地節(jié)四年(前66)二月乙丑張掖肩水司馬德以私印行都尉事謂肩水候官寫移書到候嚴教乘亭塞吏各廋索部界中……移爰書都尉府會二月廿五日須報大守府毋忽如律令73EJT23:620
其中“肩水候官寫移書到候”中移書到“候”,并不是肩水候官的長官,應是各個候長,此處的“候”單獨出現(xiàn),應理解為“候長”,而上文中的“肩水候”確實應為“肩水候官”。而肩水候官負責的就是“肩水塞”,也稱“肩水候官塞”。每塞都設有塞尉,且“百里一人”[1]2905,其職責為“掌禁備羌夷犯塞”[21]。肩水金關出土“張掖肩水塞關門關嗇夫”一簡中的“關門關嗇夫”當指金關下的關嗇夫,金關屬于肩水塞,那么“金關塞”很有可能是肩水候官塞所屬肩水金關的一段。為了加強金關在交通上的管理與監(jiān)控,同時還置有金關隧,加強金關塞的軍事防御:
(1)乃壬辰夜不知何二步入 跡蘭越肩水金關隧塞天田入73EJT29:107
(2)虜入□□金關以北塞外亭隧見虜燔一積薪□73EJT29:89
(3)·匈奴人入塞及金關以北 塞外亭隧見匈奴人舉蓬燔積薪 五百人以上加舉二蓬288.7
(1)“肩水金關隧塞”即肩水金關隧所在的金關塞,通過巡視天田判斷是否有外敵侵入。肩水金關出土“望金關隧(73EJF1:89、73EJT2:82A)”的漢簡,可見金關隧是金關北面的哨所。(2)應是傳遞烽火的規(guī)定,敵人若侵入金關以北,“塞外”即指金關塞外的亭隧必須點燃一積薪,后文殘缺。(3)更明確地指明若匈奴侵犯金關以北,金關塞外的亭(后應為“隧”字)不僅要點燃積薪,當超過五百人時還要舉二蓬。徐樂堯認為漢簡所見候望系統(tǒng)的亭有兩類,一類是候望系統(tǒng)最基層的組織——烽燧,即簡文所謂的“隧亭”;另一類亭則是指烽火臺的建筑[17]。金關隧無疑是指后者,在肩水金關以北800米左右的位置。在防御組織的候望系統(tǒng)中,隧是最基層的哨所,即烽火臺和它的屋舍。而骍北亭既負責郵驛又負責軍事防備的職責,與金關人員溝通更為密切。
(三)骍北亭、東部候長
據(jù)學者研究,漢代的亭兼有傳烽報警、郵驛、治安與經濟管理等多種職能。另外有些亭為部候長的駐地,此時吏卒要比一般隧亭多一些[17]。通過:
骍北亭四道行書卒二人受跡候行書晨夜當不及凡七人乘亭十月盡十一月部有73EJT21:106
可見當時骍北亭卒至少有九人,及負責郵書傳遞又負責守望烽燧。骍北亭同時又為東部候長的駐地,殄北甲渠塞出土“檄到循行部界中,嚴教吏卒,驚烽火、明天田、謹跡候、候望,禁止往來行者,定烽火,輩送便兵戰(zhàn)斗,具毋為虜所萃槧……(278.7B)”,吳昌廉論述“部”是塞上吏卒為便于巡行、捕亡、跡天田、禁蘭越塞等,而區(qū)劃之一守衛(wèi)與警戒單位[22]。郭偉濤統(tǒng)計出十九位東部候長,并考證出其中八位候長的存續(xù)時間,證明自宣帝地節(jié)三年(前67)至新莽天鳳年間(14—19)東部塞的建置一直都存在[7]153-159。根據(jù)對帶有“骍北亭”有時間紀年的簡牘進行統(tǒng)計,可知骍北亭在金關的存續(xù)時間至少從漢宣帝五鳳二年(前56)至漢平帝元始六年(6)。另外,關于骍北亭長、卒的統(tǒng)計,如下表2所示。
其中僅有四位亭長有紀年,從本始元年(前73)至元始六年(6)。亭長息憲,見簡牘“本始元年(前73)……嗇夫安世亭長息憲上書安世息言變事告侍報檄到……(73EJT23:797)”,其中嗇夫安世如前文所推測為關嗇夫薛安世,那么亭長息憲也應為骍北亭長,若此推論成立,則骍北亭在金關的兼職時間可往前推至到本始元年(前73)。另外亭卒中“肩水骍北亭卒觻得新成里公士李譚年三 (73EJF3:467)”出土于F3遺址,如前所述,這一批簡牘紀年多為新莽始建國至天鳳時期(9—19),故該亭卒“李譚”也很可能為這一時期。這樣骍北亭在金關遺址活動時間與東部候長的活動時間也是吻合的。
綜上,肩水金關吏員由肩水都尉府任命,直接聽命于肩水候官,金關位于肩水塞中的金關塞段,負責這一段的邊防。金關內部有骍北亭,存續(xù)時間為漢宣帝本始元年(前73)至新莽始建國至天鳳(9—19)時期,既負責軍事防御又負責郵驛傳遞,而金關隧位于金關以北800米左右,金關卒?!巴痍P隧”,來傳遞信息。東部候長負責監(jiān)督塞上吏卒巡行、捕亡、跡天田、禁蘭越塞等守衛(wèi)與警戒單位工作??梢郧宄牵缢痍P直接聽命于肩水候官,集東部候長、骍北亭長于一地,至少在王莽時期,共同實現(xiàn)關的交通與軍事職能。而從金關出土簡牘來看,金關活動最早時間為元鳳二年(79):
元鳳二年二月癸卯居延與金關為出入六寸符券齒百從第一至千左居官右
移金關符合以從事 齒八百九十三(右齒,“居官”二字中間有穿孔)
73EJF1:31
郭偉濤根據(jù)A33肩水候官出土有“始元七年(前80)”金關出入符,推斷“金關不遲于始元七年(前80)即已設立,晚至天鳳六年(19)亦在活動”,如前所述,F(xiàn)2出土新始建國地皇上戊三年(22)時期的簡,所以金關活動時間最晚應推至此時。
三 肩水金關的內部運轉
西漢時期金關與玉門關、陽關同設在河西地區(qū),《說文解字》釋義“金”為“西方之行”,代表西方的屬性,其又具有“久薶不生衣,百煉不輕,從革不違”這種堅韌不屈的本性[23]。長城防線延伸至河西地區(qū),金關內部的有效運轉,是漢朝西北防御與交通的重要一環(huán)。
青木俊介認為肩水金關與東部候長治所及骍北亭同位于A32遺址中,屬于肩水金關的吏只有關嗇夫與關佐,但A32的警備工作由東部候長和候史領導、由骍北亭長、卒負責,而肩水金關的成員似乎與此沒有關系。這表示關所與部,是分別獨立的形態(tài)[8]。筆者認為,不應把關所與部、亭并列起來,肩水金關是集候官、部、亭于一關的行政、軍事、交通機構。如A33肩水候官出土漢簡所述:
印曰牛慶
肩水候官 四月乙亥金關卒未央
562.14
其中的“印曰牛慶”中的牛慶為骍北亭長?!敖痍P卒未央”當為上表2中骍北亭卒李未央。把“骍北亭卒”稱為“金關卒”,從這一點來看,骍北亭就是金關的一部分,而不是與關所為并列的關系。另外關嗇夫雖然也負責處理盜賊之職,上文所引73EJT23:797檄文,其中張掖大守守卒史薛則發(fā)布處理盜賊的命令,關嗇夫安世與骍北亭長息憲一同上述,匯報處理盜賊的情況。肩水候官負責整個肩水塞,而東部候長負責整個部,兩者都為領導監(jiān)督機構。骍北亭為實行機構,在上級指示下,既負責乘亭、郵驛,還要完成日跡與搜索工作。同時關嗇夫與關佐也要在肩水候官與候長的領導與監(jiān)督下,負責檢查出入人員。這樣才能保證肩水金關的職能:
□□關以主出入吏民,禁備盜賊。
73EJT24:302
冨谷至早已指出“邊境的關所的作用都容易被認為是為了防衛(wèi)異民族,實際上監(jiān)視國內吏民的移動,并作逐一記錄的內政性質也是很強的”[16]。關嗇夫與關佐不僅在監(jiān)察內部吏民出入,而且還要制作文書并上報。以下主要以關嗇夫為中心,看其與東部候長、骍北亭等金關所屬人員如何合作,在肩水候官統(tǒng)領下一同實現(xiàn)金關的內政職能。
(一)監(jiān)察吏民出入
馬智全對金關嗇夫在紀年上進行考證,其中有確切紀年關嗇夫的活動時間為本始元年(前73)至天鳳元年(14),與前文骍北亭的活動時間大體一致。該氏把關于金關嗇夫的記載主要分為兩類文書,一類是出入關隘的名籍,往往有金關嗇夫及相關吏員的署名,說明符傳檢查的責任人。這類文書一般沒有具體時間記載,但是人物身份比較明確。另一類是官府文書,具體事件及簡文時間記載比較詳細,但是數(shù)量不多,有些文書又殘缺過甚[24]。出入關文書,前文已列關嗇夫、關佐出入關署名簡牘,下簡是關嗇夫、關佐的聯(lián)合署名,肩水候官也會到出入現(xiàn)場進行監(jiān)督:
使者一人 假司馬一人 騎士廿九人 ·凡卌四人 傳車二乘 軺車五乘
吏八人 廄御一人 民四人 官馬卌五匹 馬七匹 候臨
元康二年(前64)七月辛未嗇夫成佐通內 73EJT3:98
雖然關嗇夫、關佐主要負責監(jiān)察出入關人員,但骍北亭長、骍北亭卒、東部候長、候史、甚至尉史等有時也會負責出入關的監(jiān)察,如:
(1)□□南亭長賞內
73EJT23:648
(2)……二月一日卒李譚入
73EJF3:326
(3)酉候長武佐通內
73EJT22:126
(4)十二月壬申北候史丹出
73EJT37:230
(5)定陶□亭長第里公乘靳舍年卅四長七尺四寸黑色尉史恭入
73EJT33:76
(1)中的亭長當為骍北亭長。(2)中“卒李譚”為“肩水骍北亭卒觻得新成里公士李譚年三(73EJF3:467)”中的骍北亭卒李譚。(3)是東部候長武與關佐通聯(lián)合負責的出入關記錄。(4)是東部候史丹負責的出入關記錄。(5)是尉史恭負責的出入關記錄。由于監(jiān)察吏民出入也是禁備盜賊的工作,故骍北亭長、骍北亭卒、東部候長、候史、甚至尉史等都會參與進來。
建平四年正月丁未朔癸丑肩水候憲謂關嗇夫吏據(jù)書葆 妻子收責橐他界中名縣爵里官除年姓如牒書到出入盡十二月如律令73EJT37:1378+1134
關嗇夫負責勘驗行人往來,一種是直接使其行人通過,另外一種聽命于候官,使其通過,鷹取佑司認為“書到出入”通行證的使用范圍在郡內卅井懸索關與肩水金關一帶,是由長官下發(fā)給可信賴者讓其可以出入關所的憑證[9]。另外還有“建平三年(前4)五月庚戌朔甲子肩水候憲謂關嗇夫豐遣守令史敞校郵書橐他書到出入如律令(73EJT37:
788A)”、“始建國元年(8)二月癸卯朔庚午肩水候 謂關嗇夫欽吏所葆如牒(73EJT23:290)”等諸例,都是直接聽命于候官,使其出入。
(二)負責書寫與傳送文書
(1)七月丙午朔肩水關嗇夫 □
寫移候官□73EJT26:47
(2)張掖橐他候印
十二月甲申來 嗇夫詡發(fā)□□
73EJF3:39B
(3)治所毋留 / 關佐通
73EJT37:134
(4)令 /嗇夫光佐信253.4
(1)簡中肩水關嗇夫“寫移候官”,可見肩水關嗇夫也要寫公文書向候官報告。(2)簡中關嗇夫詡發(fā)帶有“張掖橐他候印”的文書,很有可能從莫當隧傳到金關來,再由金關通過骍北亭向南運送,其中接收與發(fā)送者都很可能關嗇夫。(3)簡中關佐也是文書書寫者。(4)是關嗇夫與關佐共同署名的文書。若文書傳達有誤,都尉府還會直接責問關嗇夫,如“六月辛未,府告關嗇夫久:前移檄逐辟橐他令史解事,所行蒲封一,至今不到,解何?……183.15A”。另外嗇夫還會和候史合作共同發(fā)送與傳送文書:
候史丹發(fā)
君前 嗇夫豐
73EJT37:182+1532B
侯史丹在肩水候官前發(fā)出文書,自然是關嗇夫豐負責傳送工作,一般是下發(fā)給骍北亭卒。
(三)兼行候事
五鳳元年(前57)十一月乙卯朔辛酉肩水候福謂 關嗇夫光候行塞光兼行候事真官到73EJT8:8
侯旭東曾就兼行候事的漢簡做了梳理[25],通過其所列表格我們發(fā)現(xiàn),其中關嗇夫所兼行候事的數(shù)量是最多的。其次兼行者的身份還有士吏、候長、關佐、骍北亭長等,所兼之“候事”,應為“肩水候之事”。除了肩水金關的關嗇夫、關佐,與其聯(lián)系密切的士吏、候長、亭長都可以行候事,侯旭東指出候在選擇代理者時,秩次的遠近并非決定性的因素,哪位能荷此重任,恐怕不僅靠秩次與能力,與候的私人關系或許也會發(fā)生作用[14]。筆者認為,所兼候官之吏,多為肩水金關人員,處于這樣一個行政運轉中心,從中挑選人員擔任其管轄范圍之事,這樣可以更方便更快捷地傳達與執(zhí)行命令。如“申朔庚午肩水骍北亭長何以私印行候事謂關嗇夫吏 □縣里年姓如牒書到出入如律令(73EJT37:
1311A+1233A)” 。
(四)物資管理
(1)府告肩水關嗇夫許常負學師張卿錢五百錄73EJT23:883
(2)出茭廿石丿 建始二年月庚戌關嗇夫賞付屋闌廄佐就 丿72EJC∶299
(3)東部候長厶再拜言 教驗問治關門余木厶后夫子發(fā)侍坐之謹驗問關嗇夫歆亭長當卒蠶承叩頭對曰九月中
73EJT23:909A
(1)應是肩水都尉府的命令,前文通過關佐的任命,可見都尉府對金關的直接任命權,此簡有可見肩水都尉府對肩水金關的直接掌控權。另一方面也體現(xiàn)了肩水金關內的錢財支付與物資支付應由關嗇夫負責。例如(2)就是關嗇夫付給廄佐茭的記錄。(3)是東部候長詢問關嗇夫、亭長當與卒治關余木的情況,此處的亭長很應就是骍北亭長。另外關嗇夫還從事買賣,如“……言之從關嗇夫貰糴粟(73EJT1:66)”、“元始六年(6)二月庚□ 從關嗇夫貰糴粟(73EJT23:201 A①)”,關所也需要買賣換取足夠的糧食,而這些也需要關嗇夫來運籌。
綜上所述,可知關嗇夫不但負責勘察往來行人及攜帶物,還負責文書與命令的傳遞工作,甚至會兼行候事,實現(xiàn)肩水金關在交通上的職能,另外關內錢財與物資的管理與支收也應由關嗇夫負責,但無論哪一種職責,都與東部候長或骍北亭長、卒等其他肩水金關的吏員存在合作或配合的關系。
四 結 語
大庭修曾指出都尉、候官、兵卒(關卒)等武官系統(tǒng),主要的職責是防備,而關嗇夫、關佐的系統(tǒng)則屬于能讀能寫的文官系統(tǒng),其職責在于檢驗護照,起草并整理文書,關于出入者的記錄在一定期限內應向上級都尉報告[26]。這個報告者通常為關卒,上文見骍北亭卒李未央就是其中一員。以往學者多關注東部候長與骍北亭在軍事防備的職責,忽視關嗇夫在監(jiān)察吏民出入一環(huán)的內部防備工作,例如與骍北亭長一同處理盜賊并上報。除此之外,將關嗇夫與東部候長、骍北亭放在對立面更是一大誤區(qū),關嗇夫、關佐為肩水金關人員,東部候長與候史、骍北亭長與亭卒等都是肩水金關的內部人員;從內部運轉來看,關嗇夫兼行候事、文書傳遞、物資管理與支收等,更是與部、亭緊密相連、互相配合,這樣肩水金關內部運轉才能順暢。在肩水候官的監(jiān)督與指示下,關嗇夫、關佐主要主內部監(jiān)察與行政運轉;東部候長、骍北亭等主要負責金關塞段的日跡、警備,兩者互有交叉,同作為肩水金關的吏員,必須要兼顧金關內部與外部的職能,才能更好地實現(xiàn)“主出入吏民,禁備盜賊”的職能。
參考文獻:
[1]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1962:2908.
[2](瑞典)弗克·貝格曼,編.博·索馬斯特姆,整理.黃曉宏,張德芳,張存良,馬智全,譯.內蒙古額濟納河流域考古報告[M].北京:學苑出版社,2014:327.
[3]陳夢家.漢簡考述[J].考古學報,1963(1):77-110、175.
[4] 甘肅居延考古隊.居延漢代遺址的發(fā)掘和新出土的簡冊文物[J].文物,1978(1):1-25,98-104.
[5]侯旭東.西漢張掖郡肩水候官骍北亭位置考[J].湖南大學學報,2016(4): 32-37.
[6]郭偉濤.肩水塞東部候長駐地為A32遺址考[M]//首屆絲綢之路(敦煌)國際文化博覽會系列活動——簡牘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16:226-239.
[7]郭偉濤.肩水金關漢簡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150-162.
[8](日)青木俊介.漢代肩水地區(qū)A32所在機関とその業(yè)務関係—肩水金関と肩水東部を中心に—[M]//高村武幸.周縁領域からみた秦漢帝國.東京:六一書房,2017:65-112.
[9](日)鷹取祐司.古代中世東アジアの関所と交通制度[M].京都:立命館大學,2017:175-335.
[10]李均明.通道廄考——與敦煌懸泉廄的比較研究[J].出土文獻,2011(2):255-266.
[11]侯旭東.西漢張掖郡肩水候官骍北亭位置考[J].湖南大學學報,2016(4):32-37.
[12]薛英群,李雙全,李永良.居延新簡釋粹[M].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1988:49-50.
[13]初師賓.漢邊塞守御器備考略[M]//甘肅省文物工作隊,甘肅省博物館.漢簡研究文集.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1984:142-222.
[14]侯旭東.西漢張掖郡肩水候系年初編——兼論候行塞時的人事安排與用印[J].簡牘學研究,2014(5):180-198.
[15]邢義田.地不愛寶:漢代的簡牘,[M].北京:中華書局,2011:205-257.
[16](日)冨谷至.漢代邊境の關所[J].東洋史研究,1990(4):1-39.
[17]徐樂堯.居延漢簡所見的邊亭[M]//甘肅省文物工作隊,甘肅省博物館.漢簡研究文集,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1984:298-334.
[18]楊建.西漢初期津關制度研究:附〈津關令〉簡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83.
[19]陳夢家.漢簡綴述[M].北京:中華書局,1980:30.
[20]陳夢家.漢簡所見居延邊塞與防御組織[J].考古學報,1964(1):55-108.
[21]范曄.后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65:3625.
[22]吳昌廉.漢代邊塞“部”組織[J].簡牘學報, 1985(11):65-174.
[23]許慎.說文解字[M].北京:中華書局,1978:293.
[24]馬智全.肩水金關嗇夫紀年考[M]//首屆絲綢之路(敦煌)國際文化博覽會系列活動——簡牘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16:264-274.
[25]侯旭東.漢代西北邊塞它官兼行候事如何工作?(討論稿)—從肩水金關漢簡一封病書說起[M]//首屆絲綢之路(敦煌)國際文化博覽會系列活動——簡牘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16:181-203.
[26](日)大庭修,著.林劍鳴,等.譯.秦漢法制史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479-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