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斌
【摘? ?要】認知沖突能夠引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點燃學生的思維火花。在小學科學教學中,教師可以運用“設計懸念實驗”“糾錯生活經(jīng)驗”“對比實驗反差”“營造爭論氛圍”等教學策略,使學生在解決“沖突”的過程中主動參與學習,促進科學思維的發(fā)展。
【關鍵詞】認知沖突;學習動機;科學思維
德國教育學家第斯多惠說:“教育的本質不在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可見,喚醒學習動機的最佳方法就是引發(fā)學習的新知與學生原有認知的沖突,使學生在矛盾和疑惑中高速運轉思維、在質疑問難中自主探究、在沖突高潮中探索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法。因此,教師在小學科學教學中應該積極了解學生原有的認知,運用“設計懸念實驗”“糾錯生活經(jīng)驗”“對比實驗反差”“營造爭論氛圍”等教學策略,使學生在解決“沖突”的過程中主動參與學習,促進科學思維的發(fā)展。
一、設計懸念實驗,制造沖突
蘊含懸念的實驗情境,像是在學生腦海中投下的一顆石子,所制造的沖突能產生“一石激起千層浪”的效果——激活學生思維。
【案例1】《馬鈴薯在液體中的沉浮》
教師準備了1杯清水,請學生猜測馬鈴薯在水中是沉還是浮,然后把馬鈴薯放入清水中驗證,結果看到馬鈴薯沉入水中。教師又提供了3杯不知名液體(鹽水、糖水、食用蘇打水),請學生依次把同一個馬鈴薯放入3杯液體中,觀察馬鈴薯的沉浮。
生:馬鈴薯浮起來了,第2杯肯定是鹽水。
師:你為何這么肯定?
生:書上有答案。
師:我們來驗證一下。一般情況下,對于未知的物品是不能用嘗的方法來辨別的,但今天教師準備的液體都是安全的。請你用棉簽蘸一點嘗嘗,是咸的嗎?
生:不是咸的,是甜的!這是糖水!
師:現(xiàn)在把馬鈴薯放進第3杯液體。馬鈴薯又浮起來了。這杯液體是什么?
生:也許是糖水,也有可能是鹽水。
師:那再嘗嘗吧。
生:這是什么味?。。ㄊ秤锰K打水)
師:這里還有第4杯液體(鹽水),馬鈴薯也是浮著的,這可能是什么液體?
《馬鈴薯在液體中的沉浮》是一節(jié)經(jīng)典的實驗探究課,一般的教學設計往往只準備一杯清水和一杯鹽水。教師提出“在液體中的馬鈴薯是沉還是浮”的問題,學生做出了預判。學生把馬鈴薯放入清水后沉下去了,放入鹽水后卻浮起來。有學生認為其中一杯是鹽水。教師請學生對猜測進行驗證。學生通過實驗驗證讓馬鈴薯上浮的液體是鹽水,并分享各種驗證方法。
這種教學設計貌似合理,矛盾有了,探究興趣也激發(fā)了,學生做出猜測并驗證了其中一杯是鹽水,為后續(xù)“蒸發(fā)鹽水”的活動做好了鋪墊。殊不知,學生之所以能做出一致的預判,很大程度是受教材的影響。如果學生沒看過課本,能猜想出其中一杯是鹽水嗎?由此可見,本課的教學目標不能僅停留在“知道馬鈴薯在鹽水中會上浮”,而應當重點探索“馬鈴薯的沉浮與液體的關系”。
案例1中,教師利用了學生從書本中看來的“鹽水能讓馬鈴薯浮起來”前概念,故意創(chuàng)設一種與學生原有認知產生沖突的實驗現(xiàn)象,引發(fā)學生產生三次思維沖突:書上只是說鹽水啊,沒提到糖水,糖水居然也能讓馬鈴薯浮著;味道不對,這既不是糖水,也不是鹽水;前兩次都預測錯誤,不能輕易做出判斷,需要實驗驗證。學生帶著問題和思考,追尋教師設置的疑點開展探究活動,在解決沖突的過程中推進概念的發(fā)展。整節(jié)課的研究聚焦在“物體的沉浮與液體的關系”,雖然教學中并未出現(xiàn)“密度”概念,但已經(jīng)無比接近了,學生對物體沉浮的認知向前發(fā)展了一大步。
二、糾錯生活經(jīng)驗,引發(fā)沖突
科學與生活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在小學科學教學中,教師要根據(jù)教學內容,聯(lián)系生活實際,創(chuàng)設生活化的學習情境。學生對生活中的很多現(xiàn)象,常常自以為是地認定是事實,但其實并非如此。這些錯誤的生活經(jīng)驗往往會造成學生錯誤的前概念,而且根深蒂固。因此,教師可以把與科學事實相矛盾的生活“常識”與實驗后的真實結論對比,產生激烈的沖突,以此作為引導和糾正學生錯誤概念的突破點。
【案例2】《水和水蒸氣》
教師準備一個盛有水的燒瓶,用裝有玻璃管噴嘴的橡皮塞塞住瓶口。加熱燒瓶后,噴嘴噴出了“白汽”。
師:冒出的“白汽”是什么?
生:水蒸氣。
師:真的是水蒸氣嗎?(出示圖片)為什么在管口末端處看不見白汽,離管口較遠處卻出現(xiàn)大量的白汽?看不見的部分是什么?
生:哦,我知道了,看不見的部分才是水蒸氣,因為水蒸氣是無色的。
師:水蒸氣怎么會變成白汽的呢?
生:白汽是熱的水蒸氣遇到冷空氣形成的。
師:那么,白汽究竟是什么?
生:白汽不是水蒸氣,而是水蒸氣遇冷形成的小水珠。
在教學中,教師以學生錯誤的生活經(jīng)驗——“白汽就是水蒸氣”為突破口,使實驗所展示的現(xiàn)象與學生原有的認知產生激烈的沖突,從而建立起正確的科學概念。學生之所以對水蒸氣的認知這么深刻,關鍵在于教師利用“白汽是不是水蒸氣”的問題制造了認知沖突。當大屏幕上投影出的實驗現(xiàn)象和學生原本錯誤的生活經(jīng)驗發(fā)生認知沖突時,學生的思維火花就被點燃了,他們嘗試運用水和水蒸氣的知識解釋實驗現(xiàn)象。通過不斷思考、反復質疑,學生不僅糾正了“白汽是水蒸氣”的錯誤經(jīng)驗,而且還明白了“白汽”產生的原因,有效地達成了教學目標,科學思維的品質也得到了升華。
三、對比實驗反差,激發(fā)沖突
如果沒有認知沖突,一些教學過程看似流暢,實則并沒有產生真正意義上的學習。因此,教師要適時地加點“佐料”——與原有認知矛盾的實驗現(xiàn)象,讓平淡流暢的課堂出現(xiàn)一些沖突,增添幾分趣味,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在現(xiàn)象對比中激活思維,進行深層思考。
【案例3】《水的表面張力》
教師先請學生演示在水中放回形針,結果回形針都沉入水中,可教師放入水中的回形針卻可以浮起來。頓時,教室里響起一片驚呼聲,學生想搞清楚回形針浮在水面上的原因。此時,學生的積極性被完全調動起來了,他們自學教材,進行小組探究,積極完成探究任務。
缺少認知沖突的教學,往往會使學生形成“惰性”思維方式,久而久之,學生的探究精神、創(chuàng)造性思維就會消失殆盡。案例中,教師與學生往水里放回形針產生了不同的實驗現(xiàn)象,就此產生“矛盾”沖突,使學生“疲沓”的思維狀態(tài)瞬間被激活。課堂上適時地制造一些小“矛盾”,不僅能活躍氣氛,還有利于打破學生的惰性思維,激起創(chuàng)造的熱情,使學生始終保持旺盛的學習興趣,碰撞出更加精彩的思維火花。
四、營造爭論氛圍,強化沖突
當學生對某個話題有不同的見解時,爭論就會發(fā)生,學習動機就會迸發(fā),教育契機也就產生了。因此,教師要為學生營造一個敢于質疑、勇于爭論的氛圍,強化觀點沖突,在“唇槍舌劍”中提升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科學思維能力。
【案例4】《我們來造環(huán)形山》
學生通過觀看月球環(huán)形山的圖片,引出環(huán)形山形成原因的假說(如隕石撞擊、火山噴發(fā)、地質變化、早晚溫差等)。教師依據(jù)假說形成正、反兩種觀點——支持隕石撞擊說和反對隕石撞擊說。學生以交換座位的方式選擇加入觀點陣營,先用模擬實驗來收集支持自己、反對對方推理的證據(jù),然后展開三個階段的辯論:由支持自己觀點的代表開篇立論,陳述證據(jù);由反對自己觀點的代表陳述證據(jù)或提出疑問;雙方進行自由辯論。
案例4中,教師根據(jù)教學難點,創(chuàng)設了學生之間的矛盾立場,把學生提及的“環(huán)形山”形成原因歸納為支持和反對隕石撞擊說的兩種觀點,就此強化沖突。教師刻意讓同觀點的學生組成團隊進行探究實驗,形成提高收集證據(jù)效率的合力,強調尋找證據(jù)證明自己的假設和反駁別人的推測,使課堂學習演變成了一場“辯論賽”。在這場“辯論賽”中,學生之間的觀點沖突不斷強化,學生在尋找證據(jù)、相互質疑中迸發(fā)出激烈的思維火花。辯論賽看似最終沒形成統(tǒng)一意見,其實已經(jīng)在學生心中播撒了繼續(xù)探究“環(huán)形山成因”的種子,促使他們在課后繼續(xù)深入研究。
在小學科學教學中,教師有意設計一些認知沖突,可以形成懸念、引發(fā)思維,可以強化注意力、凝聚思維,可以激發(fā)內需、發(fā)展思維,可以制造起伏、活躍思維。由此可知,認知沖突是學生科學思維發(fā)展的助推器??茖W教師要基于生本理念,巧妙解讀和創(chuàng)設認知沖突,讓沖突點成為有效課堂的興奮點,由此激活學生的科學思維,使他們經(jīng)歷愉悅、主動、高效的學習。
參考文獻:
[1] 張海燕.矛盾沖突在科學教學中巧用[J].小學科學(教師版),2012(7):44.
[2] 張啟華.“矛盾”使課堂更精彩[J]. 小學科學(教師版),2014(3): 8.
(浙江省杭州市蕭山區(qū)新塘街道城東小學
311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