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敏
言之無物,于議論文來說,就是“無理”。要避免虛空議論文的產(chǎn)生,就必須提升學生的思考力。好的評論一定不是不假思索,更不是情緒起伏劇烈時現(xiàn)場沖動的產(chǎn)物,它需要遠離喧囂,冷峻地分析,挖掘出深邃的更接近本質(zhì)的東西。分析、挖掘的過程,就是學生思考力得到培養(yǎng)、提升的過程。這種提升,基于不滿足于顯而易見的結(jié)論,而是再往前深入探究。本文試圖圍繞“再往前走一步”的差異性表現(xiàn)及思考路徑加以闡釋。
一、“再往前走一步”的差異性表現(xiàn)
“再往前走一步”就是在看到人物或事件時,不淺嘗輒止,在一般性結(jié)論的基礎上尋求新的因果邏輯關(guān)聯(lián)。“這一步”前后的差異性,會讓文章產(chǎn)生質(zhì)的變化。如:
此次疫情發(fā)生,有人發(fā)布了網(wǎng)紅、明星捐款榜單,網(wǎng)紅辛巴捐款1.5億(其中1億目前已到賬),而有的明星捐款數(shù)額不大。
有人說,錢是個人的,有捐與不捐的自由,不要道德綁架;有人說,某明星捐的太少,她的片酬高達9000萬,卻只捐了30萬,取之于大眾,也該多拿出一些來回饋社會,所以30萬的確太少。
以上兩種意見都具備合理性,但是,這樣的想法和觀點卻不具備啟迪性,是“正確的廢話”,尚停留在脫口而出的淺層次思維水平。原因主要不在學生閱歷有限,而在于其思考的惰性。見多不一定識廣。我們每天接收的信息無數(shù),實際情況是,指尖點開一個又一個的文本或視頻,卻極少停下五分鐘來獨立思考。網(wǎng)上不少人的評論也是即興式的發(fā)言,但其觀點卻侵蝕我們的大腦,并根深蒂固。這種見多,倒妨礙了自我思維的成長。因此不人云亦云,打造自我獨特的觀點堡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如何讓議論文有深度,以鮮明的個性示人,而又入情入理?就如上述針對有的明星捐款“少”的觀點態(tài)度,倘若在第一閃念上“再往前走一步”:以上兩種相左的觀點具備合理性,認同其合理性背后的更深的意義何在?
圖一
(觀點1示例片段)
網(wǎng)紅辛巴捐款1.5億,值得人人點贊并學習。有人說,此舉狠狠打臉了一眾明星。有當紅明星夫婦捐20萬,被罵慘了;有明星片酬高達9000萬,卻只捐了30萬……捐款數(shù)字歷歷了然的排行榜下,有人歡呼,有人噴口水。
其實,無論是捐1.5個億的辛巴,還是捐20萬的明星,都值得贊揚,因為他們?yōu)榫戎茈y的同胞捐獻了自己的勞動收入。且不說明星在每一次公益活動中都成為矚目對象,需要經(jīng)?!皥蟮健?,就說捐款排行榜,捧紅的只是極個別,打擊的是絕大多數(shù)。這種公益生態(tài),極不利于一個國家公益事業(yè)的? ? ?發(fā)展。
慈善心本無大小之別,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獻出自己的愛心,匯集起來,就是能遏制災難的強大力量。圍觀者不圍觀,或成為路邊的鼓掌者,或獻出綿薄之力;明星沒有顧慮,真心誠意地投身于公益,而不是被道德綁架。為高調(diào)捐1.5個億的辛巴歡呼,也為明星的20萬及大眾的一元點贊,把關(guān)注點放在愛心上,而不是捐助數(shù)字上,我想這才是公益健康蓬勃的生長環(huán)境。
(觀點2示例片段)
愿星光璀璨
非議明星捐款,讓我們?nèi)菀茁?lián)想到“逼捐”二字。的確,部分人通過在網(wǎng)絡上“噴”,施予企業(yè)家、明星以壓力,叫囂“不捐1000萬我就不上淘寶了”,這種行為很不道德。每一個人的合法收入都源自自我的艱辛勞動,其所有者享有完全的支配權(quán),他人無權(quán)干涉,這是受法律法規(guī)保護的。
但是,除了理性看待明星,企業(yè)家有捐與不捐、捐多捐少的自由外,為什么大眾對他們的捐款如此敏感?看到一片酬為3000萬的明星只捐了30萬,內(nèi)心總不是個滋味?原因出在巨額的收入與付出的懸殊上。明星拍片辛苦,但是,上千萬或幾百萬,是一個普通人辛辛苦苦一輩子也不可企及的。明星的一部片子大都少則幾個月、多則一年半載就問世,再艱辛,也抵不上一個勤勤懇懇的人一輩子的付出,即人們認為的“虛高”。
再說,能力越大,責任越大。國難當頭,共赴時艱。無數(shù)白衣天使拿命在與疫情相搏,無數(shù)寂寂無聞者,或百里風雪送蔬菜,或低價送快餐,有的博主發(fā)動粉絲在海外瘋狂掃貨,歷經(jīng)千辛萬苦把醫(yī)療救援物資送往武漢……相形之下,從100元中拿出一元捐助是讓人汗顏的,這并非是站在道德高地要求他人,而是源于人之常情、常理。
法律法規(guī)之下,還有人情道德的自覺。一顆柔軟的心會有“無緣大慈”和“同體大悲”之心。對一切生命懷有敬意和敬畏,去幫助他能夠幫助的生命,并畏懼活著的生命受到傷害,這個人才是合乎倫理的。正因如此,我們對那些奮不顧身的人懷有深深的敬意,對見利忘義者唾棄不齒。
明星捐贈多少,無可非議,不該被罵,但站在更高境界來看,平常人用道德約束他,寄寓了大眾對這個世界的美好期望。不能成為“圣人”,但可對圣人心懷崇敬,并向他靠近一點。當然,圍觀者也有責任奉獻自我的一分力量。遭逢國難或他人困難,每一個人都不應是旁觀者。
愿你我也能成為一顆星子,共同攜手,打造璀璨的星空!
通過以上示例比較發(fā)現(xiàn),“再往前走一步”的確能讓議論文寫作產(chǎn)生新思想、新氣象。較之最初不假思索的“個人權(quán)力自由論”和“取之于社會就該多回饋于社會”兩種看法,觀點1從看問題的焦點和社會生態(tài)兩方面提出了其意義,觀點2站在人生價值這一高度,倡導道德自覺,針對部分人認同“權(quán)力自由”但又不完全“贊同”的這種復雜心態(tài)進行了更為細膩的論述。
二、“再往前走一步”的思考路徑
議論文析人評事,力求做到“深刻”。深刻需要相關(guān)聯(lián),析利弊,追根源,思未來,從中燭照人性,洞見社會。具體來說,可以沿著以下三條路徑思考,向深處邁進。
1. 再往前走一步,就是不要孤立地靜止地看待事物。
所謂“孤立地”,就是只局限于眼前的人、事、物;所謂“靜止地”,就是只考慮眼下。以上兩種情況,往往就事論事,造成視野的逼仄。
如,見老人倒地不扶,就下斷論說“人心冷漠”;見到光頭的醫(yī)護人員,就不顧她們的感受,一味宣傳她們的犧牲,大唱贊歌……以上態(tài)度并非有多大的錯,但站在評論的角度來說,一百篇評論同一個格調(diào),似乎并不太妙。更何況,有的醫(yī)護人員是“被”剃光頭,伴隨她們的還有眼淚。此次疫情,馳援湖北的絕大部分是女性,哪一個女子不在意自己的滿頭青絲,她們在聽到這樣的贊語時,恐怕更多的是辛酸。作為一個評論者,除了精神上的撫慰贊美,更需要警示,讓她們今天的犧牲苦淚能喚起人們的反思,讓悲劇不再重演,即便有的無法避免,也能未雨綢繆,不要再讓病者痛、醫(yī)者傷。評論不要止步于膚淺,需要有“共情感”。今天評論的價值是為了未來更美好,所以,評論者常常需要遙望未來,反思我們今天需要做出的? ? 改變。
再如,不久前,奔赴疫情第一線的鐘南山院士沒有買到票、坐在餐車上累得仰頭閉目的一張照片風靡各大網(wǎng)站,我們看到的最多贊語是“國士無雙”。沒錯,疫情瘋狂肆虐的時候,這樣的人讓我們肅然起敬,可當疫情過后呢?可以預見,鐘南山院士“退隱”了。作為熱點人物,無論是誰,總有退出聚光燈的時候,但這樣的人應該植根于每一個人的心里,我們期望,有越來越多的青少年將鐘南山院士、陳薇將軍、白衣天使這樣的人視為偶像,而不是對掙錢又多又快的網(wǎng)紅明星趨之? ? ? ?若鶩。
倘若再往前走一步,我們會想到,人人都有英雄情結(jié),非常時刻,這種英雄情結(jié)尤為突出。但生活安定是常態(tài),當我們回到從前和美平靜的日子,青少年會繼續(xù)崇拜鐘南山院士、舍己忘我的白衣天使嗎?再一想,為什么想當明星網(wǎng)紅的人那么多?除了有一份“閃耀”的職業(yè),更與他們的高收入、高消費不無關(guān)系。若要讓越來越多的青少年立志成為科學家等,以“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為榮,應提高對為國做出杰出貢獻的人的禮待,讓尊重知識、尊重人才落地生根,讓全社會都達成這樣的共識。以上所述,就是在大眾觀點的基礎上再往前走一步引發(fā)的思索。
“再往前走一步”,并非易事。著名的新聞評論家曹林說過一個極形象的比喻:“養(yǎng)題”,即當你對某個新聞熱點有所觸動,但又說不清、理不透、達不到理想效果的時候,不妨用個小本子記下,慢慢“養(yǎng)”大它。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醞釀,或受相關(guān)事件的觸動,一篇好的評論就慢慢成熟了。如,他創(chuàng)作的《“毒雞湯”“喪文化”泛濫的時代,感謝那些為讀書亮燈的人》,最初源于一則暖文:一個小姑娘在等爸媽回家之際,“借”工廠燈光讀書,得知實情,工廠把燈打開,讓不能回家的小姑娘“借”到更多的光,好好讀書。他將這點觸動“養(yǎng)”在筆記本上,后來又看到北大保安成群逆襲的勵志報道,于是選題成熟,順利誕生。將這一類極富正能量的新聞事實放在當下社會大背景中評說,較之滿足于幾句贊美這樣簡單的結(jié)論,更有價值。
正因如此,曹林將兩則新聞置于社會大背景中,理出其事理上的邏輯關(guān)聯(lián),探尋事實本身之外更深厚的意義內(nèi)涵,將一個愛讀書、善良的故事,發(fā)展成了對不貶低奮斗、尊重知識的環(huán)境的呼喚。孰高孰低,一目了然。
2. 再往前走一步,就是常用比較思維去斟酌。
“比較”是最常運用的一種思維方式,它建立在兩個或多個事物一定關(guān)聯(lián)的基礎上,分比較分類和對比兩類。通過事物間同質(zhì)或異質(zhì)比較,從中洞見思想、立場等的差異性,從而引發(fā)利害、價值乃至生命層面等更幽遠的思考。如《六國論》中,對六國的滅亡,采用了多處比較:祖先獲地的艱難和子孫失地的輕巧、戰(zhàn)敗割地少而賂秦失地多;同是滅亡結(jié)局,賂秦者先亡而不賂者后亡等,以上充分論證了“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zhàn)不善,弊在賂秦”的觀點。差異性比較的好處在于,通過兩個或多個事物的比較,是非昭然,道理不言自明,留給人深刻的印象。
如,2020年2月13日,《人民日報》微博公布:“日本出現(xiàn)首例新冠肺炎死亡病例?!毕旅婢褂邪巳f多人點贊。無獨有偶,“日本鉆石號累計確診218例”的新聞,點贊的人達十一萬之多。相形之下,日前寫有“豈曰無衣,與子同袍”“山川異域,風月同天”的日本救災物資抵達武漢,足以見其明。銘記歷史,讓警鐘長鳴,避免重蹈覆轍,不等同于陷在歷史的仇恨中睚眥必報。
再如,同是馳援湖北:2020年2月19日,甘肅的14名醫(yī)護人員“被”剃光頭;上海隊為工作方便,也提前給大家剪發(fā),但理發(fā)師動手前,都會問:“你希望剪成什么樣的呢?”前者霸道強權(quán),讓人五味雜陳,而后者體察人性,關(guān)懷人心,讓人忍不住心生贊嘆?,F(xiàn)代社會,人們對物質(zhì)和精神有了更高的需求,道德肯定之外,還有人性的關(guān)懷和體察,因而人們越來越多地換位思考,通過“共情”來認識他人的苦楚和不凡,這是一種直抵人心的評論者姿態(tài)。
再如,此次疫情中,有的新聞令人寒心。河南南陽一小區(qū)集體阻撓下班護士回家,理由是怕攜帶病毒受感染;陜西扶風的三位火神山建設者帶著通行證回鄉(xiāng),被扣在高速路上滯留十多個小時,后經(jīng)網(wǎng)友捅出驚動當?shù)卣?,問題才得以解決。兩則新聞有很多相似:他們都是此次疫情的勞苦功高者,都是回自己家這樣的普通訴求被拒;部分人在網(wǎng)上盛贊的熱情很高,在真實生活中冷漠。有人說,經(jīng)歷此次疫情,將改變社會的有十件事,其中一件是公眾對醫(yī)護人員的態(tài)度。未來如何,有待生活去驗證。
2003年非典時期,因公倒下的醫(yī)護人員不少,而近幾年來,對醫(yī)護人員暴力相向的事件時有發(fā)生。大家在譴責這些人冷漠自私的同時,更要反思,如何在社會上樹立起醫(yī)護人員這一職業(yè)的公信力,讓他們得到基本的安全和尊重,不能因個案而情緒化。今日見到醫(yī)生累得倒在地上的照片,一片“最美”的呼聲,明日見到一則庸醫(yī)的披露,又一片謾罵。無論是贊美還是謾罵,針對的除了個人外,還有整個從業(yè)者。這不禁讓人想起2018年攔高鐵的那則報道,標題很蠱惑人心——《女教師阻攔高鐵關(guān)門:漠視規(guī)則,是多少人的通病》,正是因為這樣偏激的文章,誤導了很多人。無論是“關(guān)聯(lián)”還是“比較”,都讓思維舒展,它和針對獨立個體的事物的思考相比,更容易引發(fā)豐富的聯(lián)想和探究的深入,這對我們寫好議論文不無? ? ? ?裨益。
3. 再往前走一步,就是用“如果不……”的逆向追問。
所謂“逆向追問”,就是針對現(xiàn)在已有的事實做出相反的假設,常用“如果不……”來揣測其可能出現(xiàn)的各種現(xiàn)實情況,包括事件的發(fā)展走向、結(jié)局,在此基礎上反思其作用、影響等,從而推導出如果要避免一些不良現(xiàn)象的發(fā)生,需要解決哪些問題;如果要讓優(yōu)良的風氣光大,則需要具備哪些條件。如《六國論》中,“刺客不行,良將猶在”就是采用“如果不……”的逆問論述。
2020年2月,為響應“停課不停學”的號召、將各地教師逼瘋成十八線網(wǎng)播的現(xiàn)象,你如何看?
試想一下,假期延長,如果學校教師不組織學習,會呈現(xiàn)怎樣的局面?有的學生會嚴格律己,朝目標奮發(fā)努力;有的學生可能放下課本,去發(fā)展自己興趣,如畫畫、手工等;還有的可能睡懶覺,刷手機,包括數(shù)一數(shù)一斤葡萄干多少顆……哪些行為是可取的?哪些是令人擔憂的?為什么產(chǎn)生這種分化?整個社會何以對“停課不停學”有如此大的反響?
以上由“如果不”的逆問引發(fā)思考,讓我們重新審視“學”的內(nèi)涵與外延、“課堂”這一空間的大與小、新課改下“培養(yǎng)能終身自我學習,滿足社會發(fā)展需要的人”的人才理念……“如果不……”的逆向追問,層層剝筍,看到現(xiàn)象之下的根源。
又如,疫情期間,有這樣一類暖聞:曾參加抗美援朝的93歲老兵捐款15000元,其中5000元是借來的;每月工資僅600元的環(huán)衛(wèi)工人捐款10000元……看到這樣的新聞,相信很多人都有共同的感受:感動,心痛,辛酸。
如果老人不捐款呢?如果工作人員收下老人節(jié)衣縮食省下的箱底錢呢?答案是顯而易見的。老人不捐,不會影響我們抗疫。新中國經(jīng)過70年的發(fā)展,早已沒有過去的孱弱,它有足夠的信心打贏這一場攻堅戰(zhàn)。但于老人個人而言,捐款將使其本就艱難的生活陷入更窘迫的境地。
很多時候,人們習慣把悲情當佳話。我們對這樣的報道并不陌生:《十歲孩子獨自撐起一個家:苦難,只不過是一種考驗》。將主人公置于道德神壇,拿一個孩子的無奈、痛苦熬成一鍋雞湯,端給大眾,以賣慘博取眼球。這種欣賞苦難、以他人的苦難作為賣點的做法,恰恰是一種病態(tài)行為。我們心痛孩子,更要追問社會和當?shù)赜嘘P(guān)部門的責任,何以讓幼小稚嫩的肩膀承擔不該承擔的重任?我們亟須越來越多“揚州一大學生需長期注射胰島素,學校為其購置冰箱存放藥品”的溫情。
令人欣慰的是,對于老人的善舉,有社區(qū)在感激之余,拒絕了老人的捐款。它合乎常情常理,是社會對善良人的關(guān)懷和體諒,更是對善的溫暖回饋。弘揚正能量,不是依賴犧牲催生崇高,悲情滋養(yǎng)感動,它依舊需要回歸“以人為本”的正軌,護佑以善還善的良好社會生態(tài)。
“如果不……”是一種異向思維,是客觀現(xiàn)實的“逆行者”,雖是假設,卻完全建立在現(xiàn)實基礎之上,因而具備合理性。
除了上述不孤立靜止地看待事物、運用比較思維斟酌和采用“如果不……”逆向追問三種方法,能讓我們抵達說理的佳境,還有許多方法也能幫助我們學會分析,深入認識事物。老子有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痹诒姸鄬嵗钠饰鲋?,逐步構(gòu)建思維方式,并努力在寫作中舉一反三,養(yǎng)成勤思的習慣,遠勝于記憶有限的幾種方法。方法的學習僅僅是入門,讓思考成為常態(tài),發(fā)展提升思維能力,才是“思考力”提升的根本。
(海南省??谑协偵饺A僑中學; 571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