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顯春
對于學生來說,文學作品閱讀是一件“費力不討好”的事情,特別是對于詩歌閱讀,他們更加茫然甚至有一種無從下手的感覺。究其原因,有以下三方面:
第一,因為詩歌語言本身是含蓄的,跳躍的,省略的,很難讀懂,加上學生缺乏必要的生活體驗,特別是對于古詩歌里面涉及的文化、文學常識了解甚微,所以他們讀起詩詞來特別吃力。
第二,閱讀習慣很不好,平時讀詩沒有耐心,不夠細心,也缺乏信心。考試就那么幾分,學來學去也只能拿個兩三分,抱著這樣一種急功近利的心態(tài)不如干脆放棄。他們根本體會不到詩歌本身蘊涵的意象美和情趣美。
第三,某些課堂教學過程過于粗糙,停留在閱讀的淺層次,重復讀者一望而知的信息,介紹一下作者身世經歷,或者把詩歌當文言文翻譯一下就完了。久而久之,學生如何能感受到詩歌的趣味來?
那么,詩歌課堂到底如何構建才真正有趣、有味,又有效呢?下面筆者結合《聲聲慢》這篇詩詞的教學談一下看法。
我認為,詩歌的課堂應該豐富、深厚,有一種濃濃的文化色彩。所以,為了讓課堂達到這種效果,從課堂的導入環(huán)節(jié),我就引用當代著名散文家梁衡的《亂世中的美神——李清照》那段文字:“李清照是因為那首著名的《聲聲慢》被人們記住的。那是一種凄冷的美,特別是那句‘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簡直成了她個人的專有品牌,她便被當做了愁的化身,當我們穿過歷史的塵煙咀嚼她的愁情時,才發(fā)現(xiàn)在中國三千年的古代文學史中,特立獨行、登峰造極的女性只有她一人?!绷汉獾脑u論既中肯又到位,比起自己展示作者的身世背景來贊美李清照更有說服力。我特別強調“專有品牌”“特立獨行、登峰造極”這幾個詞來突出李清照的獨特地位。這樣一來學生的興趣就濃了,接下來的課也好上了。
我把這堂課的重點確定為體會作者內心隱憂,把握本詩含蓄委婉的抒情方式,品味詩歌意象美,所以,我首先讓學生明白這首詞的抒情方式——用意象抒情,同時要讓學生明白這種抒情方式的特點和優(yōu)點。我采用了比較閱讀法。李清照的一個忠實粉絲——法國詩人克洛岱將李清照的《聲聲慢》作了改寫,標題也換成了《絕望》—— “呼喚!呼喚!/乞求!乞求!/等待!等待!/夢!夢!夢!/哭!哭!哭!/痛苦!痛苦!我的心充滿痛苦!/仍然!仍然!/永遠!永遠!永遠!/心!心!/存在!存在!/死!死!死!死!”兩首詞內容相同,但是抒情方式截然不同。我給學生設置了這一個問題:“閱讀這首詩,比較兩首詩在抒情的方式上的不同?!弊寣W生體會本詩含蓄委婉的抒情方式。經過學生的激烈探討后,學生明白了:西方人抒情方式是直白的,這是因為東西方不同的民族心理特點決定的。西方人強調的是激情的不加節(jié)制的宣泄,甚至進入到一種瘋狂的極端。而中國人歷來的情感抒發(fā)多是含蓄的。自然界中月圓月缺,花開花謝,草枯草榮都能讓文人或喜或悲,或笑或哭。所以他們從大自然中尋找抒情的載體,讓自然的景物有了人的情趣,這就是我們所說的意象。到底哪一種抒情方式更好,我不自己說,我引用了著名學者錢鍾書在《管錐編·毛詩正義》的文字:“夫”“長歌當哭”,而歌非哭也,哭者情感之天然發(fā)泄,而歌者情感之藝術表現(xiàn)也?!鞍l(fā)”而能“止”,“之”而能“持”,則抒情通乎造詣,而非徒以宣泄為快有如西人所嘲“靈魂之變溺”矣?!爸迸c“持”,一縱一斂,一送一控,相反而亦相成。用錢鍾書的文藝理論闡釋含蓄委婉抒情的優(yōu)點——使得詩歌更有生命力,更經得起歷史的考驗,更耐人尋味。用學者的話來充實語文課堂,讓學生有大語文觀,顯得課堂不那么單薄無力。學生自然地就會對詩歌語言的獨特魅力產生些興趣。
接下來就進入到這首詞的意象的解讀了。我讓學生思考李清照是借助哪些意象來抒發(fā)感情的。課堂應該是有備而來的,學生的自主預習,課前的質疑探究很關鍵。讓學生帶著問題來上課,學生方向明確,有針對性,效果可能更佳。于是我布置了他們課前預習,并且把他們提出的普遍性的問題作出了整理搜集。發(fā)現(xiàn)有以下一些問題:①李清照為什么在喝酒時候覺得酒淡?難道是她的酒量太大嗎?②為什么看到大雁會覺得傷心,大雁不是鳥嗎?鳥跟她有什么關系?③她的作品里面經常會出現(xiàn)“花瘦”“花黃”,是她對花情有獨衷嗎?④“梧桐更兼細雨”是什么意思?把“細雨”改成“秋雨”或者“急雨”會不會更好些?這些問題略顯可愛但是很有探討價值。我先讓學生交流探討,看能不能擦出思想的火花。因為我覺得課堂應該是學生的,他們是課堂的主人,激發(fā)他們思考的活力和學習的主動性好過老師一個人在講臺上滿堂言。
要回答學生的第一個問題,先要讓學生明白酒是用來干什么的。酒文化是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一種文化。人們在痛快時會開懷痛飲,在痛苦時也會借酒消愁。曹操在感慨人生苦短時,唱出“對酒當歌,人生幾何”;杜甫在窮困潦倒時唱出“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王維在和朋友送別依依不舍時唱出“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梢娋剖恰皯n愁”的象征。作者喝酒也是為了消愁,她覺得酒淡恰恰說明這酒消不了愁,究其原因是愁太濃了,“愁濃”還嫌酒淡啊。
既然淡酒無法消愁,那就換個地方,轉移下視線,當她抬頭的一剎那,她看到了什么?大雁,于是進入到第二個問題的解決。我先讓學生找出大雁和作者的異同點。讓他們明白以下幾點:大雁和作者都從北方來到南方,故有一種“同是天涯淪落人”的飄零之感;作者比大雁更慘,大雁來年春天可以飛回故鄉(xiāng),而作者無家可歸;大雁成群成對飛翔,而作者孤身一人;更悲哀的是這只大雁是“舊時相識”,有詞為證:“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子回時,月滿西樓。”原來大雁替他丈夫曾經捎帶過情書給他,鴻雁傳書啊,所以大雁是他們甜蜜幸福愛情的見證者。如今大雁還是那只大雁,但給她寫情詩的那個人不見了。千山暮雪,萬里層云,現(xiàn)在她和丈夫陰陽兩隔。睹物思人,真是物是人非事事休啊。那么見到大雁為何傷心,這個問題學生就迎刃而解了。
抬頭仰望,蒼天有淚,那就把頭低下吧,在低頭的一剎那,她又看到了什么?黃花滿地。為什么李清照的詩詞中經常寫到花?“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我提醒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理解?;ㄓ髦该利惾蓊伜兔篮们啻海F(xiàn)在作者看到滿地憔悴的落花自然會想到她已經不在的美麗容顏,不再擁有的青春年華,這對于一個愛美的女子來說,是一件多么悲哀無奈的事情。所以李清照的落花意識特別濃。
既然眼睛看到的都是如此這般,那就閉上眼睛,好不容易天黑了,視覺休息了,她心理寧靜了沒有?沒有,聽覺又來打擾她了。她聽到了梧桐更兼細雨的聲音。“秋雨梧桐葉落時”,梧桐秋雨本來就是憂愁的象征?,F(xiàn)在作者在這里為什么要特別強調是細雨?因為細雨滴打下來會特別慢,點點滴滴的這一過程多么緩慢啊,但是對于孤獨的人來說,最大的痛苦就是時間的緩慢和生命的難熬。這又加劇了作者的愁情。所以幾個意象聚集在一起,有力地表達了作者的抽象而又立體的孤獨,這種孤獨是往昔不孤獨的回憶和以后孤獨不能解脫的無望??偟膩碚f,這一環(huán)節(jié)主要采取學生合作、交流、探討的形式,聯(lián)系他們所學知識以及對生活體驗領悟詩歌意象內涵,注意詩歌語言之間的勾連,通過對文本進行細讀,填補詩歌省略之處和跳躍之處,力求讓課堂樸實中不失深刻,培養(yǎng)學生詩歌鑒賞能力。
接著我設置了這樣一個環(huán)節(jié):讓學生穿越時空,走近李清照,通過小記者采訪形式,把靖康之變前后作者的身世經歷的變化包括她所經歷的國愁家恨通過采訪呈現(xiàn)出來,讓學生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用學生感興趣的流行元素幫助學生理解作者內心的愁,使課堂形式豐富活潑。然后給學生布置一個作業(yè):圍繞作者的“愁”把本詩改寫成一首歌詞或一篇散文。讓語文課堂進行適當延伸,讓學生閱讀和寫作相結合,提高他們的寫作能力,真正達到聽說讀寫多方面的鍛煉,體現(xiàn)出語文課堂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從而使得詩歌教學有趣、有味又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