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冷燕
摘要:楊伯峻先生的《論語譯注》在學界享有盛譽,但其中有些注釋似乎還有可商之處。筆者通過分析有關(guān)材料判斷,“思而不學則殆”中的“殆”釋為“鄙陋”更合理些,“敢問崇德,修慝,辨惑”中的“慝”當釋為“惡”。
關(guān)鍵詞:《論語譯注》;殆;慝
楊伯峻先生的《論語譯注》向以“注釋平實準確著稱”[1],但智者千慮,亦有一失。目前學術(shù)界陸續(xù)出現(xiàn)了一些關(guān)于該書的商榷文章,這些文章論述充分,觀點正確,很好地彌補了該書的不足。然而筆者在拜讀該書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還有一些地方的注釋值得商榷??紤]到《論語譯注》社會受眾面之廣,以及《論語》在我國文化史和文學史上都極其重要,故筆者斗膽指出二則似需商榷之處,望讀者批評指正。
一、“思而不學則殆”中的“殆”
《論語·為政》:“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睏畈壬鷮@句話中的“殆”字的解釋是:“《論語》中的‘殆有兩個意義,下文第十八章‘多見闕殆的‘殆當‘疑惑解,《微子》篇‘今之從政者殆而的‘殆當‘危險解。這里兩個意義都講得過去,譯文取前一義?!盵2]即把“殆”譯為“疑惑”,但筆者根據(jù)有關(guān)材料發(fā)現(xiàn),楊先生對此字的釋義有點不到位,把它釋為“鄙陋”也許更準確點,主要是指學識方面的寡陋,這可以從孔子自己對學與思問題的相關(guān)言論和其他相關(guān)材料中得知。
孔子這句話主要是強調(diào)學與思兩者分離會對人產(chǎn)生的影響。而孔子對于這一問題的思考還見于他處。《論語·衛(wèi)靈公》中記載:“子曰:‘吾嘗終日不食,終日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這句話可以作為“思而不學則殆”的注腳。由此我們可知思而不學對人產(chǎn)生的影響是“無益”,至于怎樣的“無益”,《論語》中沒有記載,但是《韓詩外傳》記載了:“子曰:‘不學而好思,雖知不廣矣。”由此可知孔子認為思而不學的后果是會使人的知識不廣博,側(cè)重在學識方面。
其實早于或后于孔子的人對思而不學后果的思考與孔子一樣也是指人的學識。如《賈子新書》(修正語上)記載湯曾經(jīng)說過的一句話:“學圣王之道者,譬其如日;靜思而獨居,譬其若火。夫舍學圣王之道而靜居獨思,譬其若去日之明于庭,而就火之光于室也。然可以小見,而不可以大知。是故明君而君子貴尚學道,而賤下獨思也?!睆摹叭豢梢孕∫姡豢梢源笾笨芍级粚W的后果也是使人的學識不廣博。
《說苑》(建本篇)有段孔子孫子子思關(guān)于思而不學的言論:“子思曰:‘學所以益才也,礪所以政刃也。吾嘗幽處而深思,不若學之速?!弊铀颊J為深思沒有學習增加才識快,也說明思和學是與學識聯(lián)系在一起的。如果說《論語·衛(wèi)靈公》《賈子新書》和《說苑》中的這三則材料只能說明思而不學和學識有關(guān),還不能用來證明“殆”這個字與學識有關(guān)的話,那么《莊子》中一則材料頗能說明“思而不學則殆”中的“殆”與學識是有關(guān)系的?!肚f子·秋水》中記載:
秋水時至。百川灌河,涇流之大,兩涘渚崖之間不辯牛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順流而東行,至于北海,東面而視,不見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嘆曰:“野語有之曰:‘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者,我之謂也。且夫我嘗聞少仲尼之聞而輕伯夷之義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難窮也,吾非至于子之門則殆矣,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p>
這段文字中的“殆”,大部分注家都解釋為危險,筆者認為這樣解釋似乎欠妥,因為河伯不到北海頂多是還自以為是下去,會被懂得大道之人譏笑,但談不上危險,言危險則過重了。而且根據(jù)這段話我們可以知道,河伯如果這次不到北海,他不但還自認為別人都不如他,更重要的是見識不會得到增加,正如陳引馳先生所分析的:“一方面,多少聽聞了一些學識、道理,就以為天下獨步,輕略別人。另一方面這樣的人因為對‘學、‘道都沒有真正的體認,故而對世間的權(quán)威象征一反自傲的態(tài)度而屈己虔信,覺得如果有人認為‘學而不厭的孔子知聞少、辭讓君位又不食周粟而餓死于首陽山的伯夷不義,那真是匪夷所思的事。這兩種態(tài)度似乎相反,其實一體雙面而已?!盵3]這里的“一體”是指學識的淺陋,也就是懂得大道之人譏笑河伯的真正原因是他學識的淺陋。因此此處的“殆”應該是表示人的學識的短淺,也就是鄙陋,這樣解釋似乎合理一些。
“殆”字作為形容詞,大部分字典只有疑惑和危險這兩個意思,沒有鄙陋的意思,但從上述對相關(guān)材料的分析我們可知“殆”似乎還有鄙陋的意思。至于“殆”字為何有表示人學識的鄙陋這個意思,這可從音韻訓詁方面去解釋。已有學者從音韻訓詁的角度來解釋這個字,可參看白平《楊伯峻〈論語譯注〉商榷》一書中關(guān)于這一章的相關(guān)論述,懂文字學者視之會懂其意。如他指出“殆”與“佁”音通,與“癡”古韻相同,聲母亦相近,“佁”與“癡”可視為同源字,因而“殆”含有“佁”和“癡”二字中表示人學識短淺的意思[4]。根據(jù)上述相關(guān)材料以及他人從音韻學角度對“殆”的解釋,故而筆者把《論語》中的這個“殆”釋為鄙陋。
二、“敢問崇德、修慝,辨惑”中的“慝”
《論語·顏淵》:“樊遲從游于舞雩之下,曰:‘敢問崇德,修慝,辨惑。子曰:‘善哉問!先事后得,非崇德與?攻其惡,無攻人之惡,非修慝與?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親,非惑與?”
“修慝”楊伯峻先生譯為“消除別人對自己不露面的怨恨”[5],把“慝”訓為“別人對自己不露面的怨恨”,與下文的“慝”訓為“無形的怨恨”意思相同。筆者認為楊先生對“慝”這個字的解釋不夠簡潔而且欠妥,把它釋為“慝”字的本義“惡”更準確點,表示惡念的意思。
《論語·顏淵》中記載了子張與孔子這樣一句對話:“子張問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徙義,崇德也。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把這句話與樊遲的那句話對比,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子張所問與樊遲所問幾乎相同,樊遲只是多了一個“修慝”。對于兩人相同的問題,孔子卻給出了不同的回答,根據(jù)《論語》中孔子因材施教的方法,我們由此可以猜測孔子對樊遲和子張的回答是根據(jù)兩人的個性特征。相關(guān)材料可以證明這一點?!墩撜Z·先進》記載子張是:“師也辟?!薄氨佟弊郑S式三《論語后案》的解釋是:“辟讀若《左傳》‘闕西辟之辭,偏也。以其志過高而流于一偏也?!奔雌さ囊馑肌!墩撜Z·先進》:“子貢問:‘師與商孰賢?子曰:‘師也過,商也不及?!敝祆鋵Α皫熞策^”的解釋是“子張才高意廣,而好為茍難,故常過中?!盵6]《太平御覽》載:“子張為武?!睆倪@些材料可見,子張是個性格偏激且有勇武精神的人,而這種性格的人容易意氣用事,做事沖動,和孔子所說的愛惡無常。所以孔子才會說“崇德”是“主忠信,徙義”,“辨惑”是不愛惡無常。
從孔子對子張“崇德”“辨惑”的回答以及《論語》中孔子對其他學生的其他問題的回答我們可以知道,孔子采用因材施教的教學方法的目的是勉勵學生和修正學生某方面的不足。孔子對樊遲的回答是否從他的個性特征出發(fā),勉勵和修正他某方面的不足?我們可以先從《論語·雍也》中這句話來看:“樊遲問知。子曰:‘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問仁。曰:‘仁者先難而后獲,可謂仁矣?!贝颂幍摹跋入y而后獲”與“先事后得”意思一樣,是指“人要先務所當為,而不計其后功”[7]。由此可知“崇德”就是修仁,而《論語》中孔子對不同學生所問的如何修仁都給出了不同回答。清代宦懋庸《論語稽》說:“子張問崇德辨惑,樊遲多一修慝,然問同而答異者,蓋因病而藥之也。子張才高意廣,好為茍難,故夫子針對崇字辨字以答之。樊遲勇而志于學,質(zhì)樸而狹隘,意其為人,必欲事而計得,恕己而嚴人,忿而不思難者也。夫子以崇德修慝辨惑皆切己之事,故既善之,而非與云者,又若誘掖獎勸之,情見于言外。”因此我們可以明確地說孔子也是從樊遲的性格特征來回答他的問題,也就意味著樊遲自身在這些方面有欠缺或做得不夠好,勉勵他和希望他修正。從這一點出發(fā)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楊伯峻先生把“慝”解釋為“別人對自己不露面的怨恨”是很難看出樊遲在這一方面的不足。因為現(xiàn)實生活中,造成別人內(nèi)心對我們有怨恨的原因很多,有時錯并不在我們,而是懷恨之人品德不高。同時別人的怨恨也不是我們所能輕易消除的,這對交往雙方的品德都有很高的要求,有時如果交往雙方品德都不高,他們因互利共贏也能愉快地交往。另外,孔子回答的“攻其惡,無攻人之惡”的“修慝”方法強調(diào)的是自我反省,通過反省從而不斷地提高自身修養(yǎng),不是重在消除別人對自己的怨恨。因此把“慝”釋為“別人對自己不露面的怨恨”是欠妥的。
其次,“慝”字在先秦文獻中沒有“怨恨”這項詞義。
筆者通過查閱《漢語大字典》《漢語大詞典》以及《故訓匯纂》發(fā)現(xiàn),“慝”在先秦文獻中主要有名詞、動詞和偏正短語三種用法,沒有“怨恨”這項詞義。名詞的意思主要是“惡”,“惡人”,“災害”,“陰氣”,“瘴氣蠱毒”之類,禁諱的語言。與“忒”相通時,用作動詞是表改變、更改的意思,用作名詞是表差錯的意思。與“匿”同音時表隱瞞實情掩蓋過錯,是個動賓短語。由上述分析得出的“修慝”是關(guān)于提高自身修養(yǎng)的結(jié)論以及“崇德”“辨惑”是動賓結(jié)構(gòu)可知,此處的“慝”與修養(yǎng)有關(guān),是個名詞,因此只有“惡”符合?!绊弊值谋玖x就是“惡”,朱熹《論語集注》說“慝之字從心從匿,蓋惡之匿于心者。”是一個會意字,意思是把心隱藏起來,存有邪念,概括之就是人內(nèi)心的惡?!绊痹谙惹赜闷浔玖x的例子很多,如《書·畢命》:“旌別淑慝,表闕宅里?!笨追f達疏:“慝,惡也?!薄对娊?jīng)·大雅·民勞》:“式遏寇虐,無俾作慝?!泵珎鳎骸绊?,惡也。”《左傳·僖公十五年》:“于是展氏有隱慝焉?!笨追f達疏:“隱蔽之惡,不見于外,非法令所得繩也?!?/p>
其實,自古以來的注家對這句話中“慝”字的解釋幾乎都注為“惡”,如何晏《論語集解》引孔安國注:“孔曰:‘慝,惡也。修,治也。治惡為善?!被寿墩撜Z義疏》:“慝,惡也。”錢穆《論語新釋》:“慝,惡之匿于心?!崩顫珊瘛墩撜Z今讀》對“慝”的解釋是惡念……顯而易見,人們大部分都認為此處的“慝”字應該是“惡”,而楊伯峻先生與他們不同。筆者細思發(fā)現(xiàn)楊先生之所以把“慝”解釋為“別人對自己不露面的怨恨”,可能與孔子“躬自厚而薄責于人,則遠怨矣”(《論語·衛(wèi)靈公》)這句話有關(guān)??鬃诱f做到“修慝”的方法是“攻其惡,無攻人之惡”,這句話的意思正好與“躬自厚而薄責于人”的意思相同,所以楊先生把“修慝”和“遠怨”聯(lián)系在一起了,于是“慝”就有了別人對自己怨恨的意思,但是“慝”字沒有怨恨的意思。楊先生能夠把《論語》前后文聯(lián)系起來解釋句義體現(xiàn)了他對《論語》的十分熟悉,值得我們學習,但我們更應該從字的本義尤其是在本句中的含義出發(fā)來解讀句子。
參考文獻:
[1][2][5]楊伯峻:《論語譯注》,中華書局2017年版,第1、24、185頁。
[3]陳引馳:《莊子精讀》,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66頁。
[4]白平:《楊伯峻<論語譯注>商榷》,北岳文藝出版社2012年版,第22頁。
[6]朱熹:《四書章句集注》,中華書局2011年版,第120頁。
[7]錢穆:《論語新釋》,九州出版社2011年版,第300頁。
(作者系安徽師范大學文學院2017級中國古代文學碩士研究生)
[責編張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