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華
《語言學的邀請》一書被譽為一本語言學經(jīng)典,因其受到世界各地讀者的廣泛喜愛,現(xiàn)已被譯為八種以上的語言。該書所討論的問題屬于語義學的范疇,核心內(nèi)容可歸納為“怎樣說話”和“怎樣聽話”兩點,這也正揭示了語言的本質(zhì)與核心;而其中文譯名“語言學的邀請”,精妙之處就在于既表明了本書作為一本語言學入門書籍的定位,也突出了本書內(nèi)容的學術性和語言的文學性。作者深入淺出的寫作技巧以及譯者靈活通達的翻譯,讓語義學這一冷僻而枯燥的學問讀來通俗易懂,饒有趣味。
語義學作為一門新興學科,是令人感到陌生的,然而它對于現(xiàn)實生活的影響卻是無處不在的。本書作者認為,我們生活在一個語言編織而成的世界里,每時每刻都會受到所見、所聞和所使用的語言的影響,并在無意之中會被對語言所作的臆斷所支配。語言既能讓人走向合作,也能讓人走向?qū)α?既能促成善行,也能粉飾惡政;既能促進溝通,也能引起爭訟。作者希望通過對“語言”這一客體的討論,幫助讀者洞悉其本質(zhì)的同時,也能更深刻地認識人性,避免讓語言成為控制我們思想的工具,最終能夠享受語言帶來的愉悅,獲得自由的心境,擁有美好的人生。相比于語義學的理論和知識,本書更想傳達的是一些關于人性和人生的哲學層面的思考。而這些深刻的智慧不僅來自于作者在語言學領域的鉆研和其淵博的學識,更是來自于其豐富的人生經(jīng)歷。作者塞繆爾·早川先生曾先后在美國威斯康星大學和伊利諾伊州理工學院教書,之后在舊金山州立大學任英語教授并代理校長,其間漸漸成為聞名世界的語義學權威;1941-1949年,他曾在精神病院做過研究工作,跟隨名師學過藝術,為芝加哥《太陽日報》寫書評,研究民間音樂和爵士樂,管理過合作社,與美術鑒賞家和民間藝人有過密切接觸;1977-1983年,他還曾任美國參議員。他是語言學家、作家,也是一位政治家,他眼光高遠,胸懷廣闊,從而能夠跳脫一門學科的范圍限制,觀察人類行為和思想在不同語言情境下的表現(xiàn),并且融會貫通,將抽象的學理與現(xiàn)實生活密切聯(lián)系起來。比如,作者認為,乍看上去毫無意義的寒暄聊天,卻是人類團結所不可少的手段;宣誓、公文等千篇一律的公式,則是社會穩(wěn)定的基礎;而文學是我們發(fā)泄和陶冶情感的必要工具,讓我們不至于成為沒有安全閥的機器遭受爆炸的危險;分不清抽象的概念(或名字)與現(xiàn)實,我們不但會做出種種可笑之事,還會釀成許多悲劇;不了解自己語言中的缺陷,如果受到外來不良影響,也會造成許多混亂的現(xiàn)象……那么該如何克服我們語言(思想)中的缺陷,從而在這個時代過上一種理性的生活?作者通過十條簡明的法則,告訴我們?nèi)绾瓮ㄟ^考察我們所用的語言來更好地認識自己;如何應對常伴我們左右的“言辭洪流”的沖擊;如何善用我們的語言抽象能力和認知語言天分,成為少些爭斗與恐懼、多些合作與理性的人;如何成為民主世界的一位世界公民,成為“巨大的通力合作的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一分子……
綜上可知,本書不僅通過對語言這一載體的層層剖析讓我們重新認識了自己和世界,也融合了人類學、哲學、社會學、歷史學、心理學的觀點,對人生與社會的許多重要問題提出了新的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