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先如
摘要:語文教學應該做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一篇課文的重難點,往往就那么一兩處,教師在教學時設計一兩個板塊,就可以較好地突破這些關鍵點。板塊教學較好地避免了對課文的煩瑣分析。板塊教學抓住若干學習點,集中精力指導學生研習,不涉及目標的次要內(nèi)容,讓學生自讀自悟,一定程度上節(jié)約了學習時間。
關鍵詞:板塊教學;單元組設計;語文素養(yǎng)
隨著統(tǒng)編語文教材在全國的普遍使用,語文教學改革必將掀起新的熱潮。我們認為,應該進一步優(yōu)化板塊教學,實現(xiàn)板塊教學與單元組設計的有機融合,讓學生的語文學習更加高效。
一、板塊教學是學習一篇課文的重要方法
“板塊教學”由全國著名特級教師余映潮提出。它既是一種理論,也是一種方法,就是將課堂的教學內(nèi)容以板塊的方式呈現(xiàn)出來,各板塊之間相互獨立,每個板塊對應教學的一個目標。由于板塊教學避免了串講串問,對匡正語文教學的“少、慢、差、費”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板塊教學特點鮮明,它體現(xiàn)了閱讀教學的條理性。但是,板塊教學在實際操作過程中也有明顯的局限。首先,編者意圖有時難以實現(xiàn)。一篇課文可以設計出許多教學板塊,不同的教師對這些教學板塊還可以有不同的組合方式。編者選用一篇課文,不僅要考慮到課文的文本特點,還要考慮到課文可以承擔的語言訓練點。課文本身的亮點不一定就是編者的訓練點,雖然很多時候兩者是一致的。由于板塊教學是從一篇課文出發(fā),教師對目標的把握能力往往會影響到對板塊的選擇,一旦設計、選擇出現(xiàn)偏差,編者意圖就難以實現(xiàn)。其次,教學有效性有時難以保證。語文學習提倡一課一得,六年時間,幾百篇課文,如何做到一課一得、螺旋上升而又不重復訓練?這就要求既要有明確的訓練目標,又要有上升的階梯。板塊教學時,如果教師不能吃透教材,不能結合單元目標組織教學,抑或對螺旋上升的單元目標把握不準,就有可能出現(xiàn)低層次重復訓練。所以說,板塊教學的有效性對執(zhí)教教師有較高的要求。
二、單元組設計是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必然要求
單元組設計,指介于課程與課時之間所展開的教學系統(tǒng)設計,屬于中觀層面的教學設計。為了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實現(xiàn)語文學習的有效與高效,統(tǒng)編教材采用了按單元目標分組編排的課程體系。這個體系是建立在對學生語文素養(yǎng)及其能力、智力訓練點充分研究的基礎上的。依據(jù)這樣的體例,我們倡導教師先做單元組整體教學設計,再做單課時教學設計。
(一)單元組設計立足單元目標,體現(xiàn)了學習的任務驅動
統(tǒng)編語文教材從第五冊開始,每個單元都有明確的訓練目標,這個目標就是這個單元的學習任務,無論這個單元有幾篇課文,其教學都必須圍繞這個任務展開。在進行課時教學設計之前,找到每篇課文與單元目標對應的訓練點,預設好大的教學板塊,這就保證了教學的有的放矢。
(二)單元組設計落實了教材的示范性,體現(xiàn)了編者意圖
編者選入教材的文章一定都是典范性的作品,無論是遣詞造句還是選材立意,無論是章法結構還是詳略安排,都有可教可學的地方。實際教學時,哪些拿來“作為例子”,哪些由學生自悟,就需要教師進行取舍。這種取舍不應該是隨意的,應該體現(xiàn)編者的意圖,著眼于單元目標。
三、單元組設計與板塊教學的有機融合
單元組設計對教師備課提出了新的要求,首先要著眼于單元組整體設計,組內(nèi)單篇課文教學必須服從單元組目標,單元訓練要始終圍繞單元目標展開。下面以統(tǒng)編語文教材三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為例,談談單元組設計與板塊教學有機融合的基本操作方法。
第一步:明確單元內(nèi)容和目標。
本單元有兩個目標:體會作者是怎樣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仔細觀察,把觀察所得寫下來。圍繞這個目標,本單元安排了兩篇課文《搭船的鳥》《金色的草地》,兩篇習作例文《我家的小狗》《我愛故鄉(xiāng)的楊梅》,一篇習作《我們眼中的繽紛世界》。兩篇課文,一篇寫動物,一篇寫植物;兩篇例文,同樣是一篇寫動物,一篇寫植物。很顯然,《我們眼中的繽紛世界》這篇習作,既可以寫動物,也可以寫植物。
第二步:閱讀教材,進行板塊選擇。
以《搭船的鳥》為例。課文五個自然段,第一段是環(huán)境及背景介紹,第二段寫翠鳥外形,第三段是過渡,第四段寫翠鳥捕魚,最后一段點題。按照“體會作者是怎樣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仔細觀察,把觀察所得寫下來”的目標,課堂教學應該包括兩個板塊,第一個板塊是作者怎樣觀察翠鳥,第二個板塊是作者怎樣把對翠鳥的觀察寫下來。這篇課文兩個課時學完,每個課時對應一個版塊。
第三步:處理教材,進行板塊設計。
教學《搭船的鳥》,第一個板塊包括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是作者怎樣觀察翠鳥的外形,教學時抓住四個詞語“彩色、翠綠、藍色、紅色”,讓學生在讀中體會“翠綠”的羽毛、“藍色”的翅膀、“紅色”的長嘴,構成了“彩色”的翠鳥,指導學生明確作者從外形入手,抓住“色彩”進行觀察。第二部分是作者觀察翠鳥怎樣捕魚,教學時抓住“沖、飛、銜、站、吞”五個動詞,以讀代講,先是慢讀,漸漸加快語速,體會翠鳥動作敏捷,明白寫翠鳥捕魚的動作所運用的動詞突出了一個“快”字。小結:作者抓住特點進行觀察,主要觀察翠鳥的外形及捕魚的動作,突出“色彩”和“快”。
在學完第一個板塊后,教師提出問題:直接把這兩段寫下來,作為一篇文章,可以嗎?為什么?過渡到第二板塊。
教學《搭船的鳥》,第二個板塊包括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背景設置與環(huán)境介紹。下雨天,我們坐船,才可能遇見翠鳥;因為下雨,小魚容易浮出水面,所以翠鳥才會搭船。翠鳥生性膽小怕人,竟敢搭我們的船,暗含了人與自然的和諧。第二部分是過渡,由寫外形到寫捕魚,需要一個過渡。本文的過渡采用“想”的方式,二、四兩段的“看”用“想”來連接,非常巧妙。第三部分照應文題,既巧妙地點出了“翠鳥”,也合理地解答了我的疑問。小結:把觀察所得寫下來,僅僅寫觀察所得是不行的,還要進行構思,把觀察的對象放到一個背景里,做到過渡自然、前后連貫。
第四步:讀懂例文,總結寫法。
以《我愛故鄉(xiāng)的楊梅》為例。作者是怎樣觀察的呢?一是調(diào)動各種感覺器官。用眼睛看“圓圓的”外形,用手摸、用舌尖觸,感覺小刺由硬變軟,用口品嘗“又酸又甜”的味道,用腦想牙齒咬不動豆腐的原因。調(diào)動各種感覺器官,獲得的認知更加全面。二是抓住事物的變化。由楊梅樹到楊梅果,楊梅身上的刺由硬變軟,楊梅的顏色由淡紅到深紅到黑色,楊梅的味道由酸到甜、甜中帶酸。掌握了事物的變化,所寫的內(nèi)容就更加豐富。
該例文是怎么寫出來的呢?全文共有六個自然段,四、五、六3個自然段分別寫了楊梅的外形、顏色、味道,第一自然段直接點題,第二自然段寫楊梅樹,第三自然段是過渡。很明顯,作者重點要寫楊梅果,抓住外形、顏色、味道來寫觀察所得。楊梅樹的旺盛恰恰是楊梅果好吃的基礎,而故鄉(xiāng)的楊梅真真切切地包含了作者對故鄉(xiāng)的熱愛。
綜觀課文與例文,可以做如下概括:觀察事物要細致,要抓特點,觀察時要調(diào)動各種感覺器官,要抓住事物的變化,堅持長時間觀察;寫觀察所得要設置背景,突出特點,合理過渡,寫出變化,注意點題。
第五步:運用寫法,記錄觀察所得。
“我們眼中的繽紛世界”不是文章題目,它是一個習作范圍。我們要從這繽紛世界中選擇一種事物,先做觀察,再把觀察所得寫下來。這里要注意兩個方面:一是確定習作對象后,擬一個合適的題目。課文《金色的草地》這個題目就很漂亮,簡短、樸素、有內(nèi)涵。作者描寫的對象是蒲公英,蒲公英的家就安在草地上。關鍵是“金色”一詞,寫出了草地獨有的特點,而這個特點正是來源于蒲公英的生長特點:花瓣是金色的。二是要寫自己的觀察所得,體現(xiàn)個性特點。《我家的小狗》和別人家的就不一樣,首先是學習不行,一個字母都不認識,數(shù)數(shù)只能數(shù)到二;其次是非常調(diào)皮,最明顯的表現(xiàn)就是喜歡和火車賽跑,當它跑不過火車時,就“汪汪”叫上幾聲,在作者看來,小狗有可能在罵火車呢!這是多么具有童趣!
統(tǒng)編教材,單元目標清晰,課文精挑細選,編排符合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及認知發(fā)展規(guī)律。用好這套教材,將大大提高語文教學效率。
(責任編輯:韓曉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