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以浙江大學研究生支教團參與社會治理為案例,通過實地考察、深度訪談、材料分析等手段,在多元共治視閾下,對浙江大學研究生支教團參與社會治理的現狀和問題進行了分析與研究,進而得出當前研究生支教團參與社會治理困境產生的原因,提出研究生支教團參與社會治理的優(yōu)化對策。
關鍵詞:研究生支教團;多元共治;社會治理;公民參與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指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多元共治成為現代社會治理的必然趨勢。我國社會在特定的歷史時期下發(fā)展形成了鮮明的中國特色,東西部發(fā)展不平衡成為突顯問題之一。國家自實施西部大開發(fā)戰(zhàn)略以來,加大投入寶貴的資金、人才、技術和管理經驗等資源,但由于地理、歷史和經濟等現實原因,當前東西部地區(qū)在基礎教育、社會穩(wěn)定、經濟發(fā)展等方面仍然存在較大的差異。
針對中西部地區(qū)基礎教育水平落后問題,國家從人力物力等多維度采取多項政策以加快地區(qū)發(fā)展。研究生支教團項目作為中國青年志愿者扶貧接力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于1998年開始組建,1999年開始派遣。研究生支教團項目由共青團中央、教育部共同組織實施,采取自愿報名、公開招募、定期輪換的“志愿加接力”的方式,每年在全國部分重點高校中招募一定數量具備保送研究生資格的應屆本科畢業(yè)生或在讀研究生,到國家中西部貧困地區(qū)中小學開展為期一年的支教志愿服務,同時開展力所能及的扶貧服務。
一、社會治理與多元共治理論
目前學界對社會治理的理解主要分為兩種:一是由國家與社會的內在關系角度提出的“還政于民”,即將社會治理的主導權交給人民,將公民等參與者的治理力量放在較為突出的位置;二是從國家與社會的現實情況出發(fā)而產生的“執(zhí)政為民”,即更加突出政府發(fā)揮的治理作用,其他參與者起到輔助性的作用,將政府的作用視為主導力量。
基于不同觀點的表述,筆者認為社會治理作為我國社會建設和發(fā)展的重要內容,是對社會進行組織、規(guī)范與協(xié)調的過程。社會治理應該兼具靜態(tài)與動態(tài)的雙重特點,由相對靜態(tài)的行為結構和更具動態(tài)的權力過程共同構成。因此,政府、社會、公眾等多元主體在參與社會治理的過程中相互協(xié)商、相互合作以及相互補充,形成了彼此之間的互動關系。
二、研究生支教團參與社會治理的現狀——以浙江大學研究生支教團為例
浙江大學研究生支教團成立于1998年,1999年首批支教團成員開始服務,是首批參加中國青年志愿者扶貧接力計劃的高校支教團之一。浙江大學每年選派具有奉獻精神、能吃苦耐勞且已獲得免試研究生資格的應屆本科畢業(yè)生,以志愿服務的方式到四川省昭覺縣(1999年)、貴州省湄潭縣(2007年)、云南省景東縣(2013年)、貴州省臺江縣(2017年)等中西部貧困地區(qū)中小學開展為期一年的支教工作。二十年來共選派了20批226名志愿者參加該項扶貧接力計劃,為促進西部地區(qū)的教育發(fā)展和社會進步做出積極貢獻。文章對于研究生支教團參與社會治理的現狀與特點分析將以浙江大學研究生支教團為研究個案。
研究生支教團雖屬于青年社會組織的總體范疇,是社會組織之一,但由于自身的特殊性,在參與社會治理的過程中主要以提供符合支教團實際情況且與之相關的內容為主。其作為治理主體之一參與社會治理的主要領域和服務內容包括以下幾個部分。
一是以支教為根本的教育扶貧。教學是研究生支教團最基本的工作,每一屆志愿者在支教服務地擔任中小學教師一年是其根本任務。在支教的過程中,不僅僅是簡單的上課教學,支教團的志愿者們還主動承擔起了傳播先進教學方法和理念、幫扶當地教師成長、開設心理咨詢等其他與教學相關的工作。
二是獎助學金等組成的經濟扶貧。研究生支教團依托高校資源和社會力量,聯系東部地區(qū)的校友及企業(yè)或者熱心公益事業(yè)的知名品牌,募集資金及物品,設立各項獎助學金,同時支持服務地基礎設施項目,修路搭橋挖井,造福當地百姓。
三是以科技為主體的產業(yè)扶貧。研究生支教團在服務地帶動當地人民用自己的雙手致富,比如引入電商概念、帶動創(chuàng)業(yè)氛圍、構建農產品產業(yè)鏈等。
四是志愿服務相關的社會扶貧。研究生支教團成員在不影響正常教學的前提下,積極參加當地團組織開展的各項大型活動,也自發(fā)組織開展志愿服務工作,如開展公益講座、免費補課、結對幫扶等。
三、研究生支教團參與社會治理的問題——基于浙江大學的調研
多元共治視閾下,筆者結合對浙江大學研究生支教團、學校項目辦、服務地團委及項目辦等有關人員的深度訪談與實地調查歸納,發(fā)現當前研究生支教團參與社會治理更多的是解決了服務地短期性階段性臨時性的問題,對中西部地區(qū)社會的根源性矛盾的解決還處在探索階段,其中,人力資源及相關機制方面的問題較為顯著。在總結出問題的基礎上,筆者進一步對于問題出現的原因進行了分析。
(一)人力資源困境
研究生支教團作為多元共治中的主體之一,其有效參與是實現中西部社會和諧穩(wěn)定發(fā)展的重要條件。人力資源方面的困境造成了研究生支教團在參與社會治理的過程中心有余而力不足,無法切實深入到當地社會發(fā)展的癥結所在。
首先,志愿者能力與現實需求不充分匹配。青年志愿者在參與志愿服務時的三大影響因素可總結為熱情、毅力和專業(yè)。然而,研究生支教團成員的專業(yè)能力與服務地現實需求不能達到充分的匹配。根據浙江大學研究生支教團成員專業(yè)分布情況可知,只有38%的成員來源于文科背景,但在所任科目中卻有49.55%的成員需要擔任文科類課程任課教師,也就是說至少有12%左右的理科生擔任了文科類科目的任課教師,還不排除有在特殊情況下的文理科錯位的情況發(fā)生。此外,大多數研究生支教團成員都未取得教師資格證,也導致了支教團成員的社會閱歷與全方位參與社會治理的不充分匹配。
其次,志愿者參與社會治理意愿差異明顯。多元共治視閾下,研究生支教團作為社會治理的主體之一,其自身參與治理的主觀能動性是必要前提。筆者在與多位浙江大學研究生支教團成員交流中,大約有70%的志愿者表達了對服務地社會發(fā)展做出貢獻的意愿,而他們中20%左右還表示雖然在出發(fā)前懷揣這樣的愿景但在現實的教學生活壓力下逐漸降低或放棄了一開始的初衷,只把完成教學任務作為唯一的要求。
再者,研究生支教團工作中缺乏長期有效的全過程培訓。項目高校在人員選拔后通常會進行為期一年的任前培訓。至當年的7、8月份,服務地省份會組織統(tǒng)一的支教團培訓,且部分地區(qū)的培訓流于形式有時則直接取消。因此,支教團成員在正式擔任任課教師之前,并沒有經歷過實際的授課體驗,連旁聽交流都非常少。
(二)運行機制困境
運行機制是指社會治理過程中,對其產生影響的人、財、物等各因素的結構、功能、相互關系、作用過程、原理和運行方式的總稱。當前,研究生支教團參與社會治理的運行機制尚有諸多問題。
目前,研究生支教團參與社會治理中的保障機制大多針對志愿者個人生活的保障。根據團中央的研究生支教團志愿者補貼發(fā)放政策,每人每月可獲得1000元生活補貼,加之每人每月350元的大學生志愿服務西部計劃綜合保障費用,通過劃撥給服務地團縣委由團縣委發(fā)放給志愿者,另外還有每年兩次的交通補貼。除去中央補貼外,浙江大學每年為支教團成員提供每人4000元的經費支持。根據浙江大學研究生支教團成員反饋,雖然政府和高校的政策到位,但執(zhí)行中難免會遇到一些困難。
(三)溝通機制不順
研究生支教團的本質是將全國各高校的有志青年志愿者由分散獨立的狀態(tài)凝聚到一個整體,在參與社會治理的過程中形成合力。對于一個整體而言,順暢的信息轉換和有效的內部溝通是良性運轉的必要條件。根據主體之間溝通的重要性而言,現在最缺乏的是志愿者與服務地項目辦的溝通以及志愿者與服務地學校的溝通兩個部分。
其一,志愿者與服務地項目辦的溝通機制。服務地項目辦是研究生支教團在參與社會治理中最直接暢通的行政部門,是鏈接志愿者與政府的關鍵渠道。當前,服務地項目辦與志愿者進行對接的時間一般在派遣當年的7月或8月,真正深入的有效溝通其實從當年9月才開始。在支教團成員未抵達服務地時,雙方的交流非常少,導致志愿者對當地需求把握不充分,社會治理有效性大幅下降。
其二,志愿者與服務地學校的溝通機制。研究生支教團成員大多是在到達服務地學校后方才得知該校情況以及所教課程,這樣的情況帶來的后果是前期培訓缺乏精準性和目標性。同理,對于服務地學校而言,由于對之后選派的志愿者一無所知,無法根據學校自身情況和志愿者個人專長將其分配到合適的學校崗位也是無奈之舉。
四、多元共治視閾下研究生支教團參與社會治理優(yōu)化對策
我國社會治理的需求正處于多元化的發(fā)展階段,弱勢群體的存在體現了社會資源分配在一定程度上的不合理問題。結合浙江大學研究生支教團的實證調查及存在問題的分析,在多元共治的理論指導下,為進一步優(yōu)化研究生支教團參與社會治理,提出以下四個方面的對策。
(一)破除傳統(tǒng)思維模式,打造平等友善的社會治理平臺
綜合浙江大學研究生支教團案例的分析可發(fā)現,社會公眾對研究生支教團參與社會治理并不存在明顯的概念,從政府的角度看,研究生支教團與其他治理主體也并非處在平等化的地位,破除傳統(tǒng)思維模式勢在必行。
政府需要將研究生支教團看作與自身平等的合作主體,并且通過各種渠道方式培育其成長,承擔更多的社會治理職能。通過參與社會治理改善貧困地區(qū)社會發(fā)展滯后現狀。唯有三者明確自身定位,理清三者關系,才能實現全面合作,互利共贏。
(二)強化配套政策,激發(fā)研究生支教團社會治理效能
研究生支教團的良性成長離不開法律法規(guī)和政策體系的保障,法律法規(guī)的制定和政策體系的完善是支教團參與社會治理的依據。目前,研究生支教團相關的政策體系并不完善,法律法規(guī)缺失,這嚴重阻礙了研究生支教團參與社會治理的進程。1999年隨著第一屆研究生支教團的誕生,項目優(yōu)惠政策隨之誕生,此后直到2011年,政策才因為研究生支教團并入大學生志愿服務西部計劃而發(fā)生變化。法律制定不僅是研究生支教團的依據,也是通過法律來規(guī)范其行為,對其進行有效引導,避免出現越權越級、途徑偏差等問題。法律法規(guī)和政策體系的建設和完善并且落實到位,將進一步加深研究生支教團參與社會治理的程度,對開拓社會治理途徑做出有效指導。
(三)提升內部治理能力,規(guī)范研究生支教團社會治理行為
研究生支教團參與社會治理需要有與社會需求的公共服務相適應的能力,否則將會失去政府和公眾的信任,因此應進一步提升內部治理能力,規(guī)范治理行為,實現自身可持續(xù)發(fā)展。從目前來看,就是要堅持不懈地推進研究生支教團內部建設與成長,轉變支教觀念,加強信息交流,提高服務水平。
高校和政府需要加大志愿者基礎培訓力度。針對形式化培訓力度明顯不足的現狀,研究生支教團成員進行的培訓應具備系統(tǒng)性、連貫性、經常性等特點。加大志愿者基礎培訓力度是解決志愿者經驗不足、技巧缺乏的重要途徑,完善的培訓機制能夠全面提升志愿者參與社會治理的能力,實現社會治理的服務功能。
參考文獻
[1] 鄧希泉,曹凱.“大學生志愿服務西部計劃”調研報告[J].中國青年研究,2004(09):58-71.
[2] 李彥龍.中國青年志愿者研究生支教團情況簡介[EB/OL]. http://xibu.youth.cn/11zjt/zjtjj/201105/t20110527_1598850.htm,2011-05-27.
[3] 俞可平.社會公平和善治:建設和諧社會的基石[EB/OL].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8198/32784/45495/3261252.html,2005-03-22.
[4] 周孟祥.對大學生服務西部計劃活動創(chuàng)新的思考[J].山東省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6(07).
作者簡介:梁思姝,現任浙江大學公共管理學院輔導員、團委副書記,畢業(yè)于浙江大學公共管理學院行政管理專業(yè),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研究、志愿服務、禮儀研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