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經濟的發(fā)展和教育質量的不斷提高,“互聯(lián)網+教育”的應用也普及開來。信息技術在各學科的應用也越來越廣泛。本文闡述了信息技術和學科教學融合的優(yōu)勢,說明了信息技術和學科教學融合的要點,并對信息技術在小學學科教學融合中的具體實踐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信息技術;學科融合;“互聯(lián)網+教育”
當下“互聯(lián)網+教育”正在全面開展。這也讓信息技術在小學各學科的教學實踐中得到了普遍應用。加強信息技術與其他課程的融合,能夠促進信息技術教學活動的同時成為學會學習的過程,可以使教師逐漸體會到信息技術是學好其他課程乃至工作、生活的得力工具。
一、信息技術和學科教學融合的優(yōu)勢
2018年11月22日,寧夏作為首個獲批的“互聯(lián)網+教育”示范區(qū),計劃在5年建設期內實現(xiàn)在教育資源共享、創(chuàng)新素養(yǎng)教育、教師隊伍建設、學校黨建思政和現(xiàn)代教育治理五個方面引領示范,形成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互聯(lián)網+教育”模式。信息技術與各個學科相結合是一種新的教育形式。在教育領域中,一場顛覆性的信息化變革正悄然發(fā)生。信息技術和互聯(lián)網的加入使各個學科具有高效、快捷、方便傳播的特點,能更好地幫助教師備課,幫助學生更直觀地理解。這不但有利于提高中小學生上網學習和交流的能力,幫助孩子增長知識、開闊視野、啟迪智慧,而且還能更有效地刺激孩子們的求知欲和好奇心,養(yǎng)成中小學生獨立思考、勇于探索的良好行為習慣,全面教育和培養(yǎng)祖國未來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二、信息技術和學科教學融合的要點
(一)教師必須具備一定的信息技術教學能力
教師首先要具備信息技術應用能力,例如要具備4個信息技術模塊的證書。最基礎的必須具備文字處理能力、制作演示文稿能力、圖片處理能力、表格處理能力。如果需要在教學設計中加入微課、視頻、音樂等內容,還需要具備圖像處理能力,視頻剪輯能力,音樂效果處理能力。這些都需要對應的軟件進行學習,對信息技術能力差的教師而言,將是很大的挑戰(zhàn)。
(二)教學過程必須具有一定的創(chuàng)新性設計能力
現(xiàn)在的教學設計講究創(chuàng)新,如果沒有新穎出彩的設計、不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那將會是一節(jié)失敗的課。所以怎樣將信息技術融入教師的教學設計中,首先教師需要掌握更多的信息技術能力,并且能靈活應用到的教學設計中去。其次,教師應收集、甄別、整合與學科相關的教學資源以優(yōu)化教學環(huán)境,對現(xiàn)在網絡上最先進的教學軟件的功能了如指掌,即要能利用網絡和多媒體技術呈現(xiàn)情境,把學生帶入問題情境、應用情境、直觀情境、虛擬情境、思維情境、合作情境、創(chuàng)作情境中,以激發(fā)學生的研究興趣及潛能,給學生提供學習的挑戰(zhàn)。將現(xiàn)實、情境和心理要素融合在一起,進而投入具有現(xiàn)實意義的、探索性的活動中去解決復雜的問題。所以在“互聯(lián)網+教育”模式下,沒有信息化的教學設計,就談不上有效實施和教學評價。
三、信息技術與小學學科教學融合中的具體實踐
(一)信息技術與數學學科的融合
小學數學是孩子學習的開端,很多學生在上一年級前,只會簡單地數數。在上課時如果沒有良好的學習習慣,將很難理解數學所學的知識。所以教師在培養(yǎng)習慣的同時,還需要利用學生的好奇心,更好地設計一節(jié)與眾不同、別出心裁的課程,讓學生帶著好奇心去學習。比如,數學里很多數學文化知識,在課本里只是簡單的文字,學生只能讀一讀。如果換成提問再加上微課視頻,學生肯定會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師的課堂當中。微課視頻的應用還可以應用到引課中,比如北師大教材三年級下第四單元千克、克、噸的學習。先問問學生,你們知道曹沖稱象的故事嗎?接著播放曹沖稱象的視頻,不僅能讓學生直觀地知道如何稱得大象的重量,也能讓學生從中了解解決事情的方法。學生對本節(jié)課的興趣也帶動起來了。對于空間想象能力弱的學生,在學習《什么是面積》時,對面積的概念會很模糊。這時,教師可以通過涂一涂、抹一抹的形式來幫助學生,很多教師想把課件制作成畫圖軟件的效果,這時完全可以借用我們電腦里畫圖軟件直接填充顏色,使學生更直觀地感受面積。
(二)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的融合
小學語文的學習,對于很多不愛動手寫作業(yè)的學生就比較難了,想讓學生主動地學習一門學科,首先要求學生對這門學科感興趣,因為興趣是最好的教師。很多教師認為信息技術和語文沒有辦法融合,其實還是在于教師平時積累的可用素材太少。比如部編版小學語文二年級下冊的《荷葉圓圓》,很多學生在學習的時候并不能想象出荷葉的樣子,這時很多教師可能會找一些圖片,但是圖片并不能很好地把立體圖形展示出來。其實教師可以利用互聯(lián)網,帶孩子們去旅游,通過動景直接展示《湖南岳陽團湖野生荷花公園》,可以直接、直觀地向學生展示荷葉,可以通過放大、縮小、旋轉等多方面展示。以此讓學生身臨其境,開拓學生視野,提升學生對語文課的興趣。
(三)信息技術與其他學科的融合
信息技術不僅能應用到語文、數學、英語中,也可以與其他的學科結合使用,所有的學科都可以加入微課、視頻、游戲等。比如科學課,有些實驗在不具備條件制作時,就可以在網上獲取相關的動畫實驗。信息技術還能豐富評價方式,不再是簡單的標準化評價。標準化測驗的最新發(fā)展趨勢就是計算機化的適應性測驗。它是運用最先進的信息技術來改革測驗工具和模式的。
四、結語
信息技術與教學深度融合中的每一步都離不開資源的支撐和參與,教師要主動探索和完成意義建構,因此為學生提供各種信息資源成為教師必備的能力之一。教師要能在短時間內根據教學目標、學生特征、知識特征高效地收集與之相關的各種教學資料與信息;能對與學科知識關聯(lián)較緊密的信息保持很強的敏感度;能嫻熟地運用網絡搜索、在線交流、掃描和打印等方法獲取信息。
參考文獻:
[1]何克抗,李文光.教育技術學[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集團,2009.
作者簡介:馬燕(1988-),女,漢族,寧夏銀川人,本科,二級教師,研究方向:信息技術教育教學。
(責編 張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