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彩歡
【摘要】新冠肺炎疫情擾亂了正常的教學秩序,在“停課不停學”的背景下,在線教育以新的教育方式面臨史無前例的機遇,但卻帶來了巨大的挑戰(zhàn)。在多媒體技術的支持下,新課程改革的目標為在線教學實踐提供一個相對廣闊的空間。如何將新課程標準與網絡科學課程相結合,調動學生學習科學的積極性,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本文以教材為基礎,結合在線教育在教學實踐中的案例談幾點淺見。
【關鍵詞】在線教育;科學素養(yǎng);策略
近日,新冠肺炎疫情爆發(fā),各學校的正常開學和課堂教學工作均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響,這也給在線教育發(fā)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對于個性化教育的持續(xù)實現(xiàn)和不能及時掌握的知識,學生可以通過反復學習實現(xiàn)同步。在線教育縮短了教師的教學時間,引進了國內外優(yōu)秀的課程資源,更有力地體現(xiàn)了教師作為規(guī)劃者、引導者和組織管理者的作用。教師應關注學生學習過程,進行詳細的數(shù)據分析,為學生提供準確的學習資源。為了鼓勵學生參與網絡學習,知識不再是教師關注的焦點,促進學生的獨立性、自律性和主動學習,這一點尤為重要?!缎W科學課程標準(2017年版)》指出,小學科學課程的總體目標是通過學習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保持和發(fā)展學生的好奇心和積極性,保持熱愛科學、尊重事實的科學態(tài)度,具有創(chuàng)新、環(huán)保意識和社會責任感。
一、教學內容結合時事,激發(fā)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
興趣是學生學習的重要動力和源泉。科學課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在線教育的第一堂課上,開設了一節(jié)防疫科學課,向學生展示新型冠狀病毒的傳播可以通過飛沫傳播。正確地戴口罩是有效防止病毒傳播的方法之一。在這門課上,學生學會了佩戴口罩的方法并利用家中材料制作口罩。學生在教學軟件平臺上共享了其制作口罩的照片,師生進行積極的評價,這充分激發(fā)了他們的學習熱情。
在線教育科學課第二課,介紹科學家和醫(yī)生利用科學儀器和科學方法,將患者身上的新型冠狀病毒分離出來,并通過藥物試驗、制備疫苗等方法對抗病毒,讓學生深刻領會學習科學知識的重要意義。教師靈活利用網絡資源,短視頻和新聞錄像等素材,使得科學課更加貼近生活時事。
二、教學實驗形象化,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精神
在線教育的一個特點是,學生要長時間使用電子設備學習和盯著屏幕看,這不利于學生的健康。教師從簡單易懂的實驗開始,使學生能夠獲得知識、科學實踐能力和研究精神。教師錄制短視頻,演示實驗步驟。如,五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第一節(jié)“平直的梁橋”。梁橋必須具備一定的承重能力,才能讓行人、車輛安全通行,有什么辦法能增強橋梁的承重能力,學生可以通過模擬實驗進行探究。利用A4紙、硬幣和書本,這些學生家里普遍存在的物品進行探究。A4紙折疊成不同的形狀,如中空形、W形、凹凸形和平展紙橋面,兩疊高度相同的書本作為橋墩,在橋面放置硬幣,畫出表格,記錄硬幣的數(shù)量。學生通過實驗探究知道,在橋面不變形的前提下,能放置的硬幣越多,橋面的承重能力越強。整個實驗過程的觀察、操作和記錄必須細致、嚴謹。
學生掌握了“平直的梁橋”探究實驗后,筆者對橋梁的內容進行了課外拓展,繼續(xù)讓學生探究“硬幣橋”。學生可以在家里用小硬幣建橋。教師提前錄制了一段關于如何搭建硬幣橋的短片,并上傳到學習平臺。有趣且具有挑戰(zhàn)性的實驗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通過圖片或視頻共享實驗成果,“U型立交橋”“A型立交橋”“土字橋”“多程橋”,一座座學生設計的橋“拔地而起”。
三、教學情景直觀化,培育學生善于觀察的科學素養(yǎng)
觀察是小學科學最常用的科研方法之一。引導學生主動觀察事物,教師出示電子顯微鏡下新型冠狀病毒的圖片,激發(fā)學生思考,科學家利用什么工具觀察病毒?而作為小學生,當你觀察物體的時候,你可以使用什么工具,從哪些方面去觀察物體特征呢?任務驅動學習,培育學生主動觀察事物。
如,三年級下冊第三單元《植物的身體》,可以讓學生觀察植物的葉,收集家中不同種植物的葉子,要求觀察葉子的結構和特征,畫出葉脈圖。準備材料用具:鑷子、放大鏡、筆、紙。設計觀察步驟,記錄、交流、共享。在整個觀察過程中,從材料準備、實驗方案設計、實驗分析到歸納總結,學生都必須認真、細心、嚴謹,遵循真正的科學精神品質。由于不同植物的葉子,其形狀,顏色、大小、等都各不相同,因此要求學生仔細觀察,善用實驗工具,得出正確的實驗結論。學生通過視頻或照片在網上分享實驗成果,有助于及時的教學交流與評價。
利用在線多媒體技術進行授課,教師可將實驗內容加以實驗演示,或將一些自然現(xiàn)象的發(fā)生以慢鏡頭或畫面回放的方式多次教授給學生,如植株從萌芽到結果的過程,可用快鏡頭影像。老師鼓勵學生主動觀察和記錄植物的生長過程。選取身邊常見的種子如紅豆、花生、土豆等,學生在種植過程中,觀察植物的變化,讓學生學會從生活的點點滴去思考、觀察,學會思考人與自然的關系,從而培養(yǎng)學生熱愛自然,保護自然的品質,通過對植物生長的觀察也培養(yǎng)了他們持之以恒的意志。
四、教學內容多樣化,通過實踐培養(yǎng)學生熱愛科學的意志
教師應將與課程有關的最新網絡信息或事件納入教學輔助課程,以擴大課程內容。教學內容的豐富化,使得學生沉浸在教師生動的講述中,學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于所學內容,大大拓寬了學生所學的知識面,從而在加深學生對課堂內容理解的同時,也能在很大程度上推進教學進程。
例如,在五年級的《火山噴發(fā)》課上,老師展示了菲律賓最近火山噴發(fā)的事例,并展示了火山噴發(fā)的紀錄片影像,讓學生們知道火山噴發(fā)的原因和危害。教師模擬火山噴發(fā)實驗,拓展二氧化碳氣體的性質等內容。模擬火山噴發(fā)的實驗材料包括:小蘇打、紅墨水、白醋、杯、洗潔精、勺子、盤子。學生可以嘗試自主探究,還能下載直播回放反復觀看,同時遇到問題,教師在線答疑,這種教與學的模式,同時培育了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
又如,將科學課與美食相結合,制作棉花糖,棉花糖機的其工作原理加熱白砂糖融化成糖漿,再通過出絲器高速旋轉所產生的離心力拉成絲。但是因為有加熱裝置不安全,所以學生設計的時候把加熱裝置給去除了。學生設計的棉花糖機有5大部分:出絲器、棉花糖收集盒、電池盒、底座、馬達。學生可以利用家里的常見的材料制作出棉花糖機,把糖漿做好后放入高速旋轉的出絲器中,因為在離心力的作用下,糖漿甩出去凝結成絲,所以棉花糖收集盒里會有糖絲。這,就是科學與美食的結晶。這些實驗簡單,實驗現(xiàn)象明顯,充分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享受其樂趣,培養(yǎng)熱愛科學的意志。
在線教育的背景下,小學科學教育給師生帶來了新的活力和動力。教師應當把握機遇,不斷創(chuàng)新,整合優(yōu)化資源,引導學生主動學習,獨立探究,將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的培育融入到每一次在線教育中。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參考文獻:
[1]付衛(wèi)東,周洪宇.新冠肺炎疫情給我國在線教育帶來的挑戰(zhàn)及應對策略[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20,22(02):14-18.
[2]宋麗萍.創(chuàng)建有趣的小學科學課堂[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20(03):54.
[3]王建鋒.多媒體技術支持下的小學科學教學[J].名師在線,2020(07):8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