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良偉
【摘要】本文針對目前普遍存在的小學生英語學習遇到的困惑,扼要地闡述了通過改善班級語言環(huán)境和改變家長和教師的一些觀點,把學生引領(lǐng)到自主閱讀殿堂的門檻。
【關(guān)鍵詞】學習興趣;可理解性輸入;自主閱讀
筆者教了十八年的小學英語,看著一群從天真無邪的孩童正踏入新的人生階段——初中階段。他們雖然在忙乎六年,但是還是有很多帶著問號與苦惱離開生活六年的小學學校。為什么他們學習英語的興趣越來越低?為什么他們付出了那么多汗水英語還停留在Hello和Hi的位置?
一、主要問題的體現(xiàn)
1.學生語音語調(diào)差,詞匯量也很小,口語交際能力幾乎為零。
2. 學生的厭學情緒嚴重。筆者教學的年級大部分是高年級,接任班級的伊始,發(fā)覺有一半學生對英語課不感興趣,當然這里面有一部分是生源的因素。
3.教材編寫理念與現(xiàn)實有一定偏差。與一位學生交談問她為何不好好學,她說她根本沒想過出國,學習英語對日后有和何用處?
4.老師的教學出現(xiàn)偏差。部分老師教學方式方法單一,認為熟能生巧,單詞多記,句型多背,閱讀多抄就可以了。學生一開始背單詞還會被要求逐個字母拼寫,好像字母的名字比發(fā)音更重要。聽寫或者測驗錯了的同學會遭到嚴厲批評,還會被老師埋怨不夠勤奮,他們的自信心和積極性一直在備受打壓。
二、產(chǎn)生上述問題的根源
1.英語作為第二外語,課后很少用到。我校學生的父母絕大部分來自普通家庭,學生從父母那里獲得英語輸入的可能性很低;除了學校課時量少,不少老師未能堅持用英語進行教學。這些因素都造成學生獲得的可理解性輸入--Comprehensible Input(Stephen Krashen)少得可憐。
2.英語的確不好學,英語本身是一個龐大的符號系統(tǒng),且每年的詞匯量都在增加,跟中文類似,現(xiàn)在很多英語的拼法,仍沿用1300多年前舊的寫法,沒有跟上它的發(fā)音系統(tǒng)。小學生要掌握連語言專家都沒弄通透的語法規(guī)則系統(tǒng),打開詞典,看到上面密密麻麻的詞條的你就能理解他們的困難。
3.中山找專家編寫的英語教材的確乏善可陳。成人學英語的動力來自學會英語工資存在翻倍的可能性。小學生學習英語的動力則來自好奇心和興趣,課本本身編得無趣,就難以讓學生產(chǎn)生動力,學習效果自然差。
4.中山的小學一周只有三節(jié)課,年年都要抽一個年級進行全市統(tǒng)考,鑒于課時少,考試壓力大的原因,部分老師只好逼迫學生掌握課文的所有單詞和語法等考點,這無異于讓他們死記硬背,多年之后學生除了會英語考試,語言能力好像并沒有怎么提升,學習興趣倒是下降不少。
國外無數(shù)實驗告訴我們,如果把這幫后進生放到以英語為母語的國家,他們個個又會變成英語說得很溜的“老外”,所以筆者想,小學生英語不少問題大概不是出在他們身上,而是在于語言環(huán)境和教學方法上。中山市石岐區(qū)請不起外教,也無法把學生放到周圍全是英語人士的環(huán)境中,筆者向中山市文體教育局申請換教材,市領(lǐng)導很耐心地解釋為什么不行,那么,留給我們的選項就只有改進教師的教學方法這一條了。
三、如何才能學好英語
這個問題太大,想要在小學階段解決不是不可能。雖然老師無法憑一己之力為同學提供這樣一個環(huán)境,但是小學老師能夠把學生引領(lǐng)到自主閱讀的門口,讓他們初步感受到自主閱讀為他們帶來的快樂就算成功。大概體現(xiàn)為詞匯量達到3000,能夠就他們感興趣的話題進行幾分鐘的交談,能以筆頭的形式講述一件簡單事情,表述清楚事情的來龍去脈,且語句基本通順,語法基本正確。為了學到這個程度,教師應(yīng)該怎么改進自己的教學方法呢?
筆者學習過不少英語學習理論,根據(jù)自己多年的教學經(jīng)驗和直覺,比較認可Dr. Krashen提出的二語習得理論的五個假說,尤其是“The Input Hypothesis”。博士把我們已習得的語言知識定義為i,要想進一步掌握知識就必須給學習者提供有意義的i+1內(nèi)容,意味比學習者原來水平高一點的輸入材料才是有效的。這樣老師的任務(wù)也就更加明了,即持續(xù)不斷地為同學提供i+1的輸入。
1.爭取得到家長的認可,努力改變其對學生學英語的一些錯誤的觀點。我們不能忽視家長在語言學習中發(fā)揮的作用。家長有水平的,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用英語與學生交談,多一點給學生英語輸入;家長不懂英語的,要努力說服其為學生準備大量的聽(songs & audio books)、讀(leveled readers,comic books & chapter books)和看(cartoons),教育其和學生一起選符合他們自己的學習材料,不要一來就上英文版《西游記》,學得好才怪。筆者還創(chuàng)設(shè)了一個公眾號,給家長們指出一條“兒童英語學習路線”,并提供了大量的電子英語學習資源,方便其迅速找到自己孩子的水平和興趣點,并從那里開始學起。
2.重新修訂課內(nèi)教學目標,改進教學步驟。我們不用幻想每節(jié)課把同學置于真實的外語交流環(huán)境當中,小學老師尤其是低齡段的,事務(wù)繁雜,實在耗不起,但是在這個階段有三點我們是可以做到的:①為學生提供可理解的輸入;②引導學生把注意力集中與語言的意義而不是形式上;③幫助學生盡量降低一些影響學習的負面因素,如害怕說錯后丟臉等,為他們提供一個安全舒適的學習環(huán)境。
下面舉個例子:
What can you see in the picture? (A girl).Yes, there is a girl. Where is she? (Park).Yes, she's in the park. She's sitting on the grass. Is she sitting on the flowers? (No).No, she's good girl. She's not sitting on the flowers. What's that on her head? (The students don't know the word butterfly) That's a butterfly. Is the butterfly big or small? (Small) Yes, it's a small one. It's flying.(Flying is a new word, the teacher explains this word by performing it)Can you follow me? Flying.(Students flying together and happily) Can the girl fly? (No) How can something fly? (Students don't know the word wings) With wings.(The teacher miming at the same time)
在學習之初,Krashen認為這種“保姆式”語言極其重要,教師不應(yīng)該忽視自己就是“可理解性輸入”的一個主要來源。這樣比起指著黑板讓學生跟老師讀效率更高,更有利于記憶。同時,老師在早期也不應(yīng)該強迫學生用完整無誤的句子來回答,而是采用這種“random volunteered group responses”以降低他們的情感壁壘,讓語言學習進行得更順暢。同時Kranshen還認為口語不是教出來的,而是聽夠之后“emerge”的,隨著他們能力的增強,能說的句子就會越來越長。
3.引導學生課外繼續(xù)接觸英語。中山一二年級每周僅有一節(jié)課英語,兩年下來學生只學了48小時。三年級開始每周三節(jié)課,四年共跟老師學習288小時,同時因為有考試壓力,還得分些精力去訓練一下考試技巧。所以,奢望靠課內(nèi)那一丁點時間就想學好英語是不可能的,必須要他們課后也主動去接觸英語。很多歐美國家鑒定一間學校層次高低的標桿是他們的圖書館,而中山絕大部分圖書館的英語讀物也是寥寥無幾,家里更不用說了,有的都是些練習冊和考試卷。 為此筆者不斷游說學校領(lǐng)導,建議其每年購進一些符合高中低年級有有趣的繪本和分級讀物。同時每年給班級圖書角的英語讀物擴容,懇請畢業(yè)生把他們讀過不要的書留給學弟學妹。最后筆者還會利用每單元英語寫作的機會,讓學生制作自己的繪本,學生們讀自己創(chuàng)作的作品也是津津有味。
為了引導學生大量閱讀,筆者每天都會布置學生讀一本書。學生可以選擇去圖書角借紙質(zhì)書籍或者去班級群下載電子書來看。第二天筆者就這本書提一個問題,或者隨機翻到這本書的某一頁,以此檢測學生是否有讀過。六年級學生則嘗試著讓他們用一句話來總結(jié)昨晚所看的故事,相對語文兩頁紙的讀后感,這一句話的總結(jié)令他們倍感輕松。
如果學生每天都有30-60分鐘的閱讀時間,加上老師課內(nèi)的輸入和指導,相信到了六年級畢業(yè)的時候,學生對英語的學習興趣對比一年級而言只會有增無減,學生此刻已經(jīng)站在通往自主閱讀快樂大門的門檻上了。
參考文獻:
[1]教育部.義務(wù)教育英語課程標準 [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教育部.《英語》(三年級起點)[S].廣東:廣東人民出版社,2014.
[3]Stephen Krashen 2004.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4]Stephen D. Krashen, Tracy D. Terrell 1983. The Natural Approach Language Acquisition in the Classroom,.
[5] Maria Robinson. Child Development from Birth to Eight: A Journey through the Early Years. 2017. McGraw-Hill 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