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古詩詞教學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既是重點,也是難點。但因急功近利的教學方式,不利于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提高。筆者由統編本八年級(下)李白的《送友人》教學引發(fā)思考,進行李白送別詩——“‘別是一番滋味在心頭”的主題閱讀教學,帶領學生細品詩詞,拓寬學生視野,培養(yǎng)想象思維能力,提升古詩詞審美情趣,進而促進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提升。
關鍵詞: 核心素養(yǎng);古詩詞;主題閱讀;送別詩
“主題閱讀”,簡而言之,是有主題的閱讀,學生閱讀的文本應當始終圍繞同一個主題進行。主題閱讀的文章不是獨立的一篇,而是與這一主題相關的多篇文本,并將這些文本進行比較、歸納和評價。“主題閱讀教學”是隨著語文新課程標準頒布而興起的一種課堂教學組織模式。學生通過主題閱讀可以拓寬閱讀的廣度,提升閱讀的能力,豐富充實自己的精神世界,從而提升自己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
古詩詞是華夏文明的精粹,古詩詞教學也是初中語文教學的重要板塊?!墩Z文課程標準》提出: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和審美情趣。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應當與時俱進,做到喚醒和提升,從而達到培養(yǎng)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最終目標。本篇文章以李白的送別詩教學為例,著重探討如何借古詩詞主題閱讀教學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從而拓寬學生的閱讀視野,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激發(fā)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感受華夏古典詩詞的獨特魅力。
一、 研讀教材,深度挖掘,確立主題
多情自古傷離別,我國最早的送別之作《詩經·邶風·燕燕》寫送別時的“瞻望不急,涕泣如雨”,再到江淹《別賦》“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這些古人留下的送別之作無不使人感到一絲絲無法拂去的傷痛。
李白的《送友人》是初中語文統編本八年級(下)第六單元課外古詩詞誦讀篇目,這首《送友人》縱然也有詩人對朋友的依依惜別之情,卻毫無哀傷之感??v觀李白一生所寫的送別詩,其最大的特色就在于其抒發(fā)的感情自然真摯、豪放灑脫,因此筆者教學《送友人》時將本課的教學主題定為“別”是一番滋味在心頭。
李白的“送別”詩與一般的送別詩的情感基調有什么不同呢?這種不同又是如何具體體現出來的呢?當然獨立的一首詩無法佐證,繼而筆者查找資料,研究了李白少年、青年、中年三個不同階段的典型送別之作,探索并發(fā)現了李白送別詩的“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因而筆者將本課的教學目標定為:1. 學習運用意象表達情感的寫作手法。2. 學會鑒賞送別詩的方法,通過主題閱讀觸類旁通。3. 體會李白送別詩的特點,體會詩中那種豪邁而不悲傷的情感基調,以及領會作品格調與詩人性格、人生閱歷以及所處的時代有關。
主題已經確立,圍繞主題選擇的教學資源、教學目標相繼確定。下一步就是如何圍繞這一主題進行教學,下面就具體談談筆者是如何進行《送友人》這一課的教學設計的。
二、 圍繞主題,回歸詩性,體悟詩情
(一)朗讀吟誦,感知詩韻
好詩不厭百回讀,學詩要從朗讀開始。首先,筆者讓大家自由朗讀這首詩:讀準字音,讀準節(jié)奏,注意語調、語速、語氣,講究輕重舒緩、抑揚頓挫。
學生讀完詩后,筆者相機指導重點句子朗讀?!皳]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這一聯中有一個詞要注意一下,“班馬”運用典故,化用《詩經·小雅·車攻》“蕭蕭馬鳴”,指離群的馬。離群的馬應該是孤單、寂寞的,悲傷的。李白告訴我們班馬發(fā)出怎樣的鳴叫呢?蕭蕭,蕭蕭是馬的嘶叫聲,馬離群后應該發(fā)出肺腑的嘶叫,所以“蕭蕭”應該重讀,拖長一點:“蕭——蕭”。
通過朗讀吟誦,學生把無聲乏味的文字轉化成高低和諧、錯落有致的韻律化語言,從而進一步提升了學生的語言感悟能力。
(二)抓好意象,體會詩情
古詩詞中的意象通常具有象征意義,而一切意象的描寫都是為詩人抒發(fā)情感服務的,為此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通過朗讀,你讀出詩人送別友人時的心情是怎樣的呢?你是從哪里看出來的?”來引導學生從詩中找意象,學生相繼會找到“孤蓬、浮云、落日、班馬”這些意象,繼而筆者再帶領學生探索意象背后的奧秘。
比如“孤蓬”,蓬草隨風飛轉,飄泊無根,而遠行的朋友就像蓬草隨風而去,不知何處落腳。為什么詩人在“蓬”前面用了一個“孤”字?更加突出友人孤獨。朋友還未遠征,可李白就已擔憂友人前路漫漫的孤獨,表現了李白對朋友飄泊天涯的擔心和深切的關懷。
(三)想象繪畫,營造意境
古詩詞的語言高度概括凝練,因而給讀者留下極其廣闊的想象空間。蘇軾曾說“詩畫本一律”,“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聞一多也指出:“從來哪一首好詩里沒有畫,哪一幅好畫里沒有詩?”為此筆者設計了如下教學環(huán)節(jié):如果你是一位小小插畫家,讓你為這首詩配上插圖,你想畫上哪些景物?涂上什么顏色?營造什么樣的意境?請同學們在書上做好批注并且用生動的語言把你的小小設計描述出來。
同學們興高采烈地開始小組討論,聯想描摹。他們用優(yōu)美生動的語言描繪出了畫面,并且用色彩為這首詩營造了別樣的意境。比如有一位同學是這樣描繪“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的:綿綿青山滿目蒼翠,綴滿生機,淡妝濃抹之間青黛相間,橫亙在外城之北,山巒起伏如巨大的臂膀擁抱著小城,想要阻攔友人的離去。流水潺潺是漾在詩人眼底的離情,緩緩流淌在友人身旁,纏纏綿綿繞繞。這位同學還為畫中的山巒涂上碧綠的色彩,是啊,青翠的山嶺,清澈的流水,節(jié)奏明快,感情真摯。情深而不覺悱惻,意切而不露哀傷。學生深刻領會到這首詩意境的與眾不同之處,這時再拋出問題:“同學們已經捕捉到了詩中的意象,領悟了意象所呈現出的意境,那我們再細細地品一品,詩中蘊含了怎樣的情感呢?我想學生對詩歌情感的體味便順理成章了?!?/p>
“想象繪畫、營造意境”這一環(huán)節(jié),避開了傳統古詩詞課堂死板地逐句翻譯,培養(yǎng)了學生的想象力,而想象力是初中階段學生必備的一種創(chuàng)新思維品質。而學生用優(yōu)美生動的語言把畫面描繪出來,又豐富了學生的語言詞匯積累,提高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從而進一步提升了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
三、 整合課程,遷移拓展,聚焦主題
(一)總結歸納,學以致用
古代的送別詩,贈別也罷,留別也好,都是由眼前景物觸發(fā)心中情思,是寓情于景,是真情的流露。筆者引導學生根據以上所學來總結送別詩的鑒賞方法。首先,第一點我們需要從什么入手?抓意象,然后悟意境,最后品情感。
(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緊接著筆者讓學生以這樣的方法來分析李白少年、青年、中年三個不同階段的送別詩代表作,遵循著送別詩鑒賞的三個步驟,找一找,這三首詩分別有哪些意象呢?營造了怎樣的意境?又寄寓自己怎樣的情感呢?
金陵酒肆留別(少年)
風吹柳花滿店香,吳姬壓酒喚客嘗。
金陵子弟來相送,欲行不行各盡觴。
請君試問東流水,別意與之誰短長。
南陵別兒童入京(青年)
白酒新熟山中歸,黃雞啄黍秋正肥。
呼童烹雞酌白酒,兒女嬉笑牽人衣。
高歌取醉欲自慰,起舞落日爭光輝。
游說萬乘苦不早,著鞭跨馬涉遠道。
會稽愚婦輕買臣,余亦辭家西入秦。
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
行路難(中年)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
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
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
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
學生思考結束,運用本節(jié)課的意象分析法填寫了下表,初步感受到李白送別詩的豪邁灑脫的情感基調。
為了讓學生更深刻地體會李白送別詩別樣的情感基調,筆者針對這三首詩又分別設置了如下關鍵問題:《金陵酒肆留別》:1. 離別的酒,大多飽含愁緒,在《金陵酒肆留別》中,是這樣體現的嗎?2. 此時如果你是宴會上的李白,端起酒杯,你會對朋友說些什么?《南陵別兒童入京》:1. 哪些詞語或語句能體現李白當時的心情?為什么?2. 詩中的酒和李白的心情如何遙相呼應的呢?
3. 重點解讀: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
《行路難》:這是一場什么樣的送別宴?你通過哪個詞讀出來的?
學生通過以上問題的分析、比較、概括,更加深刻地體會到李白送別詩豪邁而不悲傷的情感基調。少年李白的“別”如一杯清酒,意氣風發(fā),仗劍俠游;青年李白的“別”如一杯美酒,狂熱自負,意氣飛揚;中年李白的“別”如一杯烈酒,躊躇滿志,折翅而返。
四、 深度閱讀,人文滲透,升華主題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課程應該為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良好個性和終身發(fā)展打下基礎。這就提醒語文教師須引導學生走進古人、觸摸歷史、積淀智慧、奠基人生。
鑒于此筆者設計了問題:“李白的送別詩具有豪邁而不悲傷的情感基調,是什么原因呢?”第一,他所處的時代,國力強大,物資豐富,社會安定平和,呈現出一派升平景象,百姓的精神狀態(tài)也隨之昂揚振奮。第二,他的性格經歷。李白的一生,喜好游歷山川,性嗜酒,豪邁樂觀,灑脫不羈,如一位飄逸不群的仙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無論遇到什么挫折,他仍有著“我輩豈是蓬蒿人”的豁達。
教育的目的更重要的是喚醒和激勵,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筆者認為定會喚醒學生生命中積極向上的靈性,學生學到更多的應該是李白的“別”是一番滋味在心頭——豪邁灑脫樂觀的情懷和積極面對未來之路奮發(fā)向上的精神。
古人說“詩言志,詞緣情”,古詩詞主題閱讀,對學生思想情感教育有著潤物細無聲的作用。學生讀懂和領會了古詩詞所傳達的美好的情感,不僅豐富了情感體驗,也提升了審美情趣,加強了語文核心素養(yǎng)。
作者簡介:? 臧曉艷,江蘇省蘇州市,蘇州市吳江區(qū)盛澤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