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紅瓊 付小慶
[摘? ? ? ? ? ?要]? 探索基于積極心理學理論的團體輔導對大學生手機依賴的干預效果,使用MPAI量表篩選出具有手機依賴的大學生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配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對實驗組進行團體輔導,對照組不作任何實驗處理。結果表明,積極心理學取向的團體輔導對大學生的手機依賴干預效果明顯。
[關? ? 鍵? ?詞]? 大學生;手機依賴;積極心理學;團體輔導
[中圖分類號]? G448? ? ? ? ? ? ? ? ? ?[文獻標志碼]? A? ? ? ? ? ? ? ? ? ? ? [文章編號]? 2096-0603(2020)14-0020-02
一、問題提出
手機作為科技發(fā)展的產(chǎn)物,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諸多便利,然而手機的過度使用愈發(fā)普遍,手機依賴和網(wǎng)絡成癮一樣,極大地影響著人們的日常生活。手機依賴指由于某種動機過度地濫用手機而導致手機使用者的心理和社會功能受損的癡迷狀態(tài)[1]。有研究表明,手機依賴不僅容易引起個體的軀體癥狀表現(xiàn)[2],還容易導致人際溝通障礙[3]、疏離感[4]、孤獨感[5]等心理問題表現(xiàn),影響個體社會功能,降低個體身心健康水平。已有研究基于正念認知療法、認知行為取向開展團體輔導干預研究,結果發(fā)現(xiàn)團體輔導對改善大學生手機依賴具有顯著效果[6]。但現(xiàn)有研究多從問題出發(fā)探索解決方式,較少倡導個人的積極力量,以增強積極體驗,結合個人成長,更高效地解決手機依賴問題。積極心理學是興起于20世紀末的一種新的研究思潮,主要關注人們自身的積極因素,挖掘人的潛能和核心優(yōu)勢,注重開發(fā)人們的潛能、人性優(yōu)點,培養(yǎng)積極品質,使人們更有幸福感,生活得更加充實而有意義。積極心理學取向的團體輔導是將積極心理學的基本原理與團體輔導相結合的一種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綜上,本研究旨在基于當代大學生手機依賴現(xiàn)狀,結合積極心理學理論,對具有手機依賴的大學生被試進行團體輔導干預,探討團體輔導對手機依賴干預的有效性。
二、研究方法
(一)被試
對重慶某高校學生進行問卷調查,通過問卷星收集手機依賴指數(shù)量表(MPAI)有效問卷355份,根據(jù)手機依賴篩選標準及結構化訪談,共篩查出被試50人,隨機分配到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25人,其中實驗組男生8人,女生17人。對照組男生12人,女生13人。
(二)測評工具
采用香港中文大學梁永熾編制的手機依賴指數(shù)量表(Mobile Phone Addiction Index,MPAI),該量表共17個題項,包含失控性、戒斷性、逃避性及低效性4個維度。失控性即在手機上花費大量時間而無法自控;戒斷性指無法正常使用手機時會產(chǎn)生負性的情緒反應;逃避性指使用手機回避現(xiàn)實生活中的一些問題;低效性是指過度使用手機影響到日常生活和學習的效率。量表采用5點計分,1表示從不,5表示總是。在具有篩查作用的8個題項中作出5個及以上肯定回答的個體被界定為手機依賴者。該量表總體內部一致性信度為0.87[1]。
(三)研究過程
利用問卷星平臺發(fā)布手機依賴團體輔導報名信息,同時發(fā)放MPAI量表,依據(jù)量表標準篩選出手機依賴學生。對篩選出的學生一對一聯(lián)系溝通,進行結構化訪談,確定被試,將其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對實驗組實施團體心理輔導干預,對照組不進行任何干預,團體心理輔導結束一周以后,對實驗組和對照組均進行MPAI量表后測。
根據(jù)樊富珉的團體輔導階段性理論[7],團輔方案設計包括初創(chuàng)階段、過渡階段、工作階段和結束階段四個過程。初創(chuàng)階段主要致力于建立團體關系,促進成員互動,建立團體規(guī)范;過渡階段引出問題,認識手機依賴,澄清目標和期待,激發(fā)動機;工作階段進行情緒和認知干預,并結合積極心理學理論發(fā)掘自身優(yōu)勢,進行合理規(guī)劃,尋求有效的自我手機依賴管理方法;結束階段主要為團體進行總結,互相給予支持、肯定成長,增強手機依賴管理的信心,進行告別。
團體輔導共6場,每周1場,每場活動時間約為1.5小時,地點均在學校團體輔導活動教室。領導者和助手由專職心理咨詢老師擔任,均為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具有扎實的心理學相關理論基礎和團體輔導經(jīng)驗。每場團體輔導活動結束后,領導者和助手進行團輔總結,如實填寫記錄表。
(四)統(tǒng)計處理
運用統(tǒng)計軟件SPSS22.0對數(shù)據(jù)進行處理和分析。
三、結果
(一)實驗組與對照組前測分數(shù)比較
對實驗組和對照組的前測分數(sh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發(fā)現(xiàn),實驗組和對照組的前測分數(shù)在各因子上均沒有顯著差異,表明兩組被試同質,滿足實驗要求。具體結果見表1。
(二)實驗組、對照組前測后測對比分析
由表2可以看出,實驗組前測和后測分數(shù)差異顯著,均有所下降,說明實驗組被試在戒斷性、失控性、低效性和逃避性四個維度上均獲得干預效果。而對照組未接受團輔干預,前測和后測得分在四個維度上差異均不顯著。
四、討論
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被試在接受團體輔導干預后,在戒斷性、失控性、低效性和逃避性四個維度上有了顯著性改變。而對照組的前后測得分沒有顯著性差異,說明團體輔導干預具有有效性。
在團體輔導的具體實施過程中,結合已有研究成果[8],基于手機依賴和情緒、認知的關系,針對戒斷性、失控性、低效性和逃避性四個維度設計活動,側重于成員合理看待手機使用和手機依賴,正視自身現(xiàn)狀,尋求生活意義,促進成員進行自我察覺,更合理認知、調控情緒、管理行為,并通過團體內的人際互動,促使個體通過觀察、學習、體驗,挖掘自身潛力,認識自我、接納自我、肯定自我,習得更合理的態(tài)度與行為方式。
已有研究探索了手機剝奪、正念認知療法及認知行為團體心理輔導等諸多手機依賴干預措施。在本研究中,將積極心理學的基本理論和團體輔導理論相結合,制定了易操作、易推廣的團體輔導方案,讓學生能夠正確對待手機并合理使用,呈現(xiàn)出良好的干預效果。但本研究沒有進行持續(xù)追蹤,對于團體輔導干預效果的穩(wěn)定性有待進一步驗證。如何有效結合其他干預手段,擴大受眾群體,將團體心理輔導效用最大化也需要在實踐中不斷探索,更全面地開展手機依賴心理輔導和干預。
參考文獻:
[1]劉紅,王洪禮.大學生手機成癮與孤獨感、手機使用動機的關系[J].心理科學,2011,34(6):1453-1457.
[2]Nylund.R.,Leszczynski.D. Mobile phone radiation causeschanges in gene and protein expression in human endothelial celllines and the response seems to be genome-andproteome-dependent[J].proteomics,2006(17).
[3]Chen L, Yan Z, Tang W, et al. Mobile phone addiction levelsand negative emotions among Chinese young adults: The mediatingrole of interpersonal problems[J]. Computers in HumanBehavior, 2016(55): 856-866.
[4]黃海,李翠景,桂婭菲,等.大學生沖動性與手機依賴的關系:疏離感的中介作用[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15,23(4):674-677.
[5]劉文俐,蔡太生.社會支持與大學生手機依賴傾向的關系:孤獨的中介作用[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15,23(5):926-928.
[6]鄧征星,王丹,鄧磊.大學生手機依賴認知行為團體干預研究[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6,8(11):145-147.
[7]樊富珉.結構式團體輔導與咨詢應用實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8]胡月,黃海,張雨晴,等.大學生手機依賴與認知失敗的關系:負性情緒的中介作用[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17,25(6):1088-1092.
編輯 張 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