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勁松
【摘 要】 按照“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讀原著學原文悟原理”的要求,近期,在研讀《習近平關(guān)于“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重要論述選編》過程中,出于個人興趣,我統(tǒng)計了書中部分典故,將其分為多個篇目,并作了注釋、總結(jié)了個人學習心得,摘錄成為“立德、修身、篤行”三個篇目,作為主題教育的體會收獲之一。
【關(guān)鍵詞】 系列講話 主題教育 傳統(tǒng)文化
一、立德篇
1.一命而僂,再命而傴,三命而俯。循墻而走,亦莫余敢侮。饘于是,鬻于是,以糊余口。
原典:及正考父,佐戴、武、宣,三命茲益共,故其鼎銘曰:“一命而僂,再命而傴,三命而俯。循墻而走,亦莫余敢侮。饘于是,鬻于是,以糊余口”。其共也如是。
—〔春秋〕左丘明《左傳·昭公七年》
釋義:(三次受命)每一次都誠惶誠恐,第一次是彎腰受命,第二次是鞠躬受命,第三次是俯下身子受命。平時我總順著墻根走,也沒有人敢侮辱我。不管是煮稠粥還是稀粥,只要能糊口就行了。
體會:作為三朝上卿,正考父深受倚重,但三次受命時他的謙卑程度層層遞進,與一些官員的飛揚跋扈對比鮮明。正考父有一條經(jīng)驗值得官員們學習,那就是得勢后仍保持簡單的生活方式和謙卑的待人態(tài)度。
2.為官避事平生恥。
原典:君子之道,莫大乎以忠誠為天下倡。世之亂也,上下縱于亡等之欲,奸偽相吞,變詐相角,自圖其安而予人以至危。畏難避害,曾不肯捐絲粟之力以拯天下,得忠誠者起而矯之,克己而愛人,去偽而崇拙,躬履諸難,而不責人以同患,浩然捐生,如遠游之還鄉(xiāng),而無所顧悸。由是眾人效其所為,亦皆以茍活為羞,以避事為恥。
—〔清〕曾國藩《治心經(jīng)·誠心篇》
釋義:“為官避事平生恥”,是從曾國藩《治心經(jīng)·誠心篇》中“以茍活為羞,以避事為恥”化用而來的。曾國藩認為,為官從政者應在其位謀其政,避事而不積極干事,任其職不盡其責,當是最大恥辱。
體會:在這段話中,曾國藩結(jié)合親身經(jīng)歷談了忠誠的力量。天下大亂之時,人們大多畏難避害,想盡辦法謀求自身的安全,不肯出點滴之力來拯救天下的危難。只有忠義之士,視死如歸,奮起匡正時亂。于是,人們都以他們?yōu)榘駱?,以茍且偷生為羞,以避事避害為恥,終于“戡定大亂”。曾國藩認為,君子之道重在以忠誠二字倡導天下,匡扶正義,敢于承擔責任。
3.不受虛言,不聽浮術(shù),不采華名,不興偽事。
原典:在上者不受虛言,不聽浮術(shù),不采華名,不興偽事。言必有用,術(shù)必有典,名必有實,事必有功。
——〔漢〕荀悅《申鑒·俗嫌》
釋義:不聽不真實的話,不相信不切實際的方法,不謀取浮華的名聲,不做虛偽的事。
體會:形式主義、官僚主義是為官大忌,卻總能讓不少人嘗到甜頭,以短時間內(nèi)的“政績”騙得賞識,一拍腦袋就做一個形象工程,賺取一時的浮華名聲。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推出中央八項規(guī)定并反對“四風”,開展群眾路線教育、“三嚴三實”教育、“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等,就是針對“虛言”“浮術(shù)”“華名”和“偽事”開刀,他心目中的好干部“愿聽真話、敢講真話、勇于負責、善抓落實”。
4.德不孤,必有鄰。
原典:子曰:“德不孤,必有鄰”。
——《論語·仁篇》
釋義:“德不孤,必有鄰”??鬃诱J為,有道德的人不會孤單,一定會有志同道合的人相隨。對此,朱熹《論語集注》釋曰:“鄰,猶親也。德不孤立,必以類應。故有德者必有其類從之,如居之有鄰也”。
體會:孔子強調(diào)“道之以德”。在其看來,有德之人,會被眾人所環(huán)繞。人們交朋友總是喜歡尋找與自己性格相近、品德相類的人,于是“道不同,不相與為謀”?!吨芤住は缔o上》有言“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周易·乾卦》又言“同聲相應,同氣相求”,闡釋的也是此意。故《大戴禮記·曾子立事》稱:“君子義則有常,善則有鄰”。
二、修身篇
1.與人不求備,檢身若不及。
原典:嗚呼!先王肇修人紀,從諫弗咈,先民時若。居上克明,為下克忠,與人不求備,檢身若不及,以至于有萬邦,茲惟艱哉!
——《尚書·商書·伊訓》
釋義:上面這段話出自《尚書·伊訓》。商朝的開國君主成湯去世后,右相伊尹扶立其嫡長孫太甲為帝。太甲元年,伊尹作《伊訓》,教導太甲。這段話當是史官記錄的伊尹的言論。
伊尹教導太甲說:“居上克明,為下克忠”。在上位者能夠明察下情,這樣在下位者才能夠?qū)ι辖哒\?!芭c人不求備,檢身若不及”,對別人不能求全責備,對自己必須嚴格約束。
體會:“嚴于律己,寬以待人”,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自古便被視為個人良好道德修養(yǎng)的重要標志之一。唐代文學家韓愈在《原毀》中說:“其責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輕以約”。清初思想家唐甄的《潛書》有言:“與人當寬,自處當嚴”。可見,伊尹所言堪稱嚆矢。
2.艱難困苦,玉汝于成。
原典:貧賤憂戚,庸玉汝于成也。
——〔北宋〕張載《西銘》
釋義:要成大器,必須經(jīng)過艱難困苦的磨煉。艱難困苦的外部條件往往可以像打磨玉石一樣磨礪人的意志,使之終有所成。
體會:習總書記多次引用“艱難困苦,玉汝于成”這句古語,說明艱難困苦于個人而言可以磨煉意志,于國家而言會成就偉大。改革開放40年,中國不畏艱險走過了不平凡的歷程,穿越風雨取得了不平凡的成就,這與堅持立足本國國情,堅持改革開放是分不開的。中國共產(chǎn)黨領(lǐng)導全國人民敢于涉險灘,將改革開放進行到底,未來將創(chuàng)造讓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跡!
3.知其不善,則速改以從善。最要在“速改”上著力。
原典:吳知先問“過則勿憚改”。曰:“程子所謂‘知其不善,則速改以從善,曲折專以‘速改字上著力。若今日不改,是壞了兩日事;明日不改,是壞了四日事。今人只是憚難,過了日子”。
——〔宋〕朱熹《朱子語類》卷二十一
釋義:意識到自己不善的言行,就應該立刻改正從善。最要緊的是在“速改”上下大工夫。
體會:修身講究緩養(yǎng),如文火燉物。同時也講究急攻,如猛火煮物。養(yǎng)的是善性;攻的是惡因。修養(yǎng)所面對的問題很多都是再普通不過的大道理,但為什么我們說起來簡單,做起來卻屢屢犯錯,甚至終身犯錯呢?原因就在于“知其不善”,卻不能“速改”。一個錯誤放過了,下一個錯誤必然也會放過,道德惰性是自己縱容出來的,“大錯誤”也是從“小錯誤”日積月累的。
4.木受繩則直,人受諫則圣。
原典:惟木以繩則正,后從諫則圣。
——《尚書·說命上》
釋義:木材如果按墨線的印痕鋸刨,就能變得很直;人聽從直言規(guī)勸,就能避免錯誤,成為一個日漸完善的人。
5.自知者英,自勝者雄。
原典:李密問英雄。子曰:“自知者英,自勝者雄”。問勇,子曰:“必也義乎”?
——〔隋〕王通《文中子·周公》
釋義:能夠正確估價自己,并且克服各種私心雜念、戰(zhàn)勝自己的人,才是英雄。也就是說,人對自己應有正確的態(tài)度和判斷,知道自己的長處和短處,這樣在行動中便能揚長避短,無往而不勝。習近平總書記引用這一典故意在強調(diào),我們黨必須清醒認識自己所處的歷史方位和使命擔當,以高度的政治自覺和行動自覺,以自我革命的精神著力克服自身存在的問題,積極應對重大風險挑戰(zhàn)。
三、篤行篇
1.功崇惟志,業(yè)廣惟勤。
原典:王曰:“嗚呼!凡我有官君子,欽乃攸司,慎乃出令,令出惟行,弗惟反。以公滅私,民其允懷。學古入官,議事以制,政乃不迷?!錉柷涫?,功崇惟志,業(yè)廣惟勤,惟克果斷,乃罔后艱……”。
—《尚書·周書·周官》
釋義:這句話的背景是,周成王滅了淮夷,回到王都豐邑,和群臣一起總結(jié)周王朝成就王業(yè)的經(jīng)驗,并向群臣說明設官分職用人的法則。他在告誡“有官君子”(大夫以上有職事者)要忠于職守、勤于政務時說:你們要認真對待你們的職責,不能怠惰疏忽,要知道“功崇惟志,業(yè)廣惟勤”。意思是說,取得偉大的功績,在于志向遠大;完成偉大的事業(yè),在于工作勤奮。
2.志之所趨,無遠弗屆;窮山距海,不能限也。志之所向,無堅不入;銳兵精甲,不能御也。
原典:志之所趨,無遠弗屆;窮山距海,不能限也。志之所向,無堅不入;銳兵精甲,不能御也。
—〔清〕金纓《格言聯(lián)璧·學問》
釋義:上文出自《格言聯(lián)璧》“學問”類,彰顯了一個人的遠大志向,以及為理想不斷求索的進取精神。趨:歸向。屆:到。意思是,人若志存高遠,則無不可實現(xiàn)之目標,縱然山海盡頭,亦不能阻止其追求理想的步伐:則無攻不破的壁壘,即使是精兵堅甲,也無法抵御他的堅定信念。
體會:立志,是指立下志愿,樹定志向。即一個人確定一個長遠目標,循序漸進,不懈進取奮斗,進而向自身目標不斷靠攏的過程。蘇軾說:“古之立大事者,不唯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梢姡⒅緦τ谝粋€人事業(yè)成功的重要性。《格言聯(lián)璧》處事類中還有“天下無不可為之事,只怕立志不堅”。有志者事竟成,只有樹立遠大志向,并為之不懈奮斗,才能登上成功的巔峰。
3.操千曲而后曉聲,觀千劍而后識器。
原典:凡操千曲而后曉聲,觀千劍而后識器。故圓照之象,務先博觀。
——〔南朝〕劉勰《文心雕龍·知音》
釋義:《文心雕龍》是中國南朝文學理論家劉勰創(chuàng)作的一部理論系統(tǒng)、結(jié)構(gòu)嚴密、論述細致的文學理論專著,成書于公元501~502年(南朝齊和帝中興元、二年)間。全書共10卷,50篇。
體會:“操千曲而后曉聲,觀千劍而后識器”的意思是,演奏上千首樂曲才能懂得音樂,觀察過上千把寶劍才能知道如何識別劍器。這句話強調(diào)的是實踐的重要性。做任何事情,沒有一定的經(jīng)驗積累,就不會有很高的造詣??倳浽诖艘眠@個典故,旨在強調(diào)黨員領(lǐng)導干部要注重實踐,從實踐中不斷提高推進改革發(fā)展的執(zhí)政能力。
4.知行相資以為用。
原典:誠明相資以為體,知行相資以為用。唯其各有致功,而亦各有其效,故相資以互用。則于其相互,益知其必分矣。同者不相為用,資于異者乃和同而起功,此定理也。
——〔明清之際〕王夫之《禮記章句·中庸衍》
釋義:明末清初學風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倡導經(jīng)世致用、反對空談性命。王夫之在批判陸王心學及程朱理學的基礎上,提出了一整套辯證知行觀。他說:“知行相資以為用。唯其各有致功,而亦各有其效,故相資以互用”。相資:互相憑借。意思是:知與行都有自己的功效,兩種功效互相憑借才能發(fā)揮作用。王夫之認為知與行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辯證統(tǒng)一關(guān)系,是一個循環(huán)往復、不斷發(fā)展的
過程。
體會:為力糾宋明理學空談心性、重知不重行的流弊,王夫之的知行觀突出以“行”為基礎。他提出:“行可兼知,而知不可兼行”?!爸M,則實踐之而已”?!爸笮兄?,行之為貴,而非但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