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教學中,動態(tài)生成性教學資源無處不在,關鍵在于教師是否不拘泥于課前的預設,是否有巧妙運用和促成開發(fā)的能力。教師要開發(fā)并利用好動態(tài)生成性教學資源,可從以下方面著手:學生首位,課前設計留彈性;尊重生成,巧用資源造氛圍;包容錯誤,主動出擊推進程。
關鍵詞:歷史課堂;動態(tài)生成性資源;精心預設
課堂上教師與學生的思維碰撞過程中,經常會出現許多預設中沒有想到的動態(tài)生成性資源。作為一名歷史教師,有必要重新審視自己的教學,引導那些以生命為載體的動態(tài)生成性資源,構建有利于學生思維發(fā)展的新課堂教學結構,使歷史課堂煥發(fā)生命的活力,涌動生命的靈性。
一、?學生首位,課前設計留彈性
教學是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雙向互動,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不能僅站在個人角度設計和安排整個教學流程,而是更多地要學會站在學生的角度考慮如何讓他們更好地接受這些知識。歷史本身講述的是一些古老的過往,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難免對這些知識不易理解,因為不可觸摸還會存在一定的抵觸心理。還有部分學生對于一些既定的事實,很難從客觀的角度去理解和分析,往往喜歡帶著主觀個人情緒來簡單的評判。這就會使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比較片面,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必須要在課前做好預設,為學生思維的發(fā)展預留一定的彈性空間。盡可能為學生還原一段波瀾壯闊的歷史,讓學生們可以深刻感知,然后再對其分析和理解,為學生的個性化成長創(chuàng)造舞臺。
在歷史學習的過程中,我們會看到很多這樣的事例。那些歷史人物做出了很多努力,但是最后并沒有成功,而且最后的結果還可能有些凄涼。這時候很多學生會產生一種錯覺,覺得那個時期人們非??蓱z,對歷史不僅不能產生全面分析的意識,甚至還會產生很多消極心理,不愿意再去深層分析和了解歷史。針對學生的這一心理,我們不能再去強硬灌輸歷史,而是要為歷史教學預留一些彈性空間,讓我們看到學生的成長。在歷史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首先樹立唯物主義的歷史觀,不能過分把自己的個人情感融入,更不能讓學生簡單形成這種“非此即彼”的認識,教師可以在學生閱讀教材的基礎上,為他們提供一些文字或影視資源作為背景,引導學生全面多維度地認識歷史問題,為課堂多次生成做好準備。
如歷史上有位教師在北大任教英文,但是學生們對于他的課程都不喜歡,他們覺得學習英文就會影響漢語言的學習?,F在我們很多中學生也存有這種想法,認為自己不需要學習英文,教師首先可以對學生的這些觀點做出首肯,接著教師可以舉一個更加具體的小例子。當年那位儒雅的北大教授不僅沒有生學生的氣,而是結合一首英文詩,深情對學生說:“你們學好英文后,把我們中國人做人的道理,溫柔敦厚的詩歌,去曉喻世人,讓大家都欣賞、學習和羨慕我們的國粹?!睆倪@個角度我們可以知道無論是現在,還是以前我們對待語言都是開放的態(tài)度,但是對文化的態(tài)度則是非常慎重的。有了這樣一段插曲,學生對歷史的全貌和不足自然也就多了一份認識。
這只是一個引子,歷史在于對學生進行喚醒,而不是被動接受。在歷史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讓學生們學會去公正客觀地評價歷史,更重要的是要讓學生們從歷史中提取進取的力量和勇氣,以史為鑒,在那樣特定的歷史環(huán)境下,先賢們不僅沒有被壓垮,而是積極尋找突破口改變現狀,這種不服輸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雖然其中有一些激進性因素,但是我們要看到他們的勇氣,更要對民族文化保持絕對的自信,同時也要學會創(chuàng)新和接納,使我們的文化獲得進一步的發(fā)展。有價值的課堂應該是知識、態(tài)度、情感等多方面同步推進的課堂。它不需要學生們刻意地去記憶知識,而是讓學生在心底對這些內容有深刻的理解,能夠生發(fā)出一種深刻的感悟,這樣才可以充分發(fā)揮歷史的育人價值。
歷史本身就是波瀾壯闊的,因此歷史的課堂更不能枯燥單調,在真正的教學發(fā)生之前,教師就需要對課堂做好充分的預設,為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學習搭建舞臺。在學生能夠自主提出問題之前,教師要為他們備好教學資源,鼓勵學生們結合已有認知來展開質疑和辯論。當學生們圍繞一些觀點爭議不下時,教師要學會從學生們的發(fā)言中提煉核心觀點,并引導學生正確認知這一觀點。當學生們各自形成自己的觀點,并且逐步達成共識之時,教師還需要引導學生對觀點進行有效的提煉與加工,使其成為學生們可以在思維層面深刻記憶,并在情感層面協同感悟的有效價值觀,指引學生對歷史的學習可以深刻而立體。
二、?尊重生成,巧用資源造氛圍
除了課前教師能夠預設的課程資源之外,課堂本身包含諸多不可預測,當課堂上出現一些新的思維火花時,教師不能對它們視而不見,而是要學會捕捉和采納學生的思維創(chuàng)新點,把他們加工為有價值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并采用巧妙的手段將其融入教學過程。不能死抱著“預設”,無視學生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產生的問題和需要信息,而是以智啟智,抓住契機,巧妙地利用生成性資源。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本身就是參與者,而且他們對歷史的認知,他們的參與將直接影響整個課程推進的方向。教師首先必須要尊重生成,接著再進行有價值的引導,才可以讓學生的潛能得到最好的發(fā)揮。
例如,在探究諸多歷史問題時,教師不能單純抱著課本來授課,讓學生們生硬去記憶某個歷史事件的背景和意義,而是要積極鼓勵學生自由發(fā)言,讓學生們試著結合一些史料去給出一些個性化的分析和解讀。這樣不僅可以顯著提升課堂的互動性,而且可以很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史料分析意識。在課堂上讓學生自由發(fā)言,教師還能發(fā)現很多日常注意不到的細節(jié),在學生們的交流中就能自然帶出,這樣教學內容也水到渠成地完成了。
新時期電視、電腦、手機、報紙等多個渠道都已經全面向學生敞開,除了課堂之外,學生們通過多種途徑都能夠學習和獲取知識,因此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教師不能再一味地抱著教材對他們進行灌輸,而是必須要給他們提供一個表達和交流的空間,為他們的思維創(chuàng)造點燃火花,教會他們學會有價值的思考,有效地整合和歸納。當教師與學生在課堂上,開展交流互動,教師希望學生認真傾聽的前提,就是教師自己可以首先對學生們發(fā)言持鼓勵和肯定的態(tài)度。
在課堂上,教師要盡可能地鼓勵學生們綻放智慧之花,這樣他們課余時間,才會更有興趣去學習和探索,而不是簡單地完成教師布置的作業(yè),對所有的學習任務持消極被動態(tài)度。當教師與學生都能夠相互尊重,學生在課余時間可以主動地去學習探索,歷史課堂上就可以有更多的新鮮預設。尊重生成就可以有效避免學生對歷史學習存在過于片面、過于被動的問題。努力構建一個民主的探究環(huán)境,讓學生有話可說,有話敢說。學生有話可說,樂于探究,才能最大限度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較好地貫徹國家課程標準,將三維目標落實到具體教學內容中。
三、?包容錯誤,主動出擊推進程
在歷史課堂上除了教師能夠把握的資源預設、學生主動生成的創(chuàng)新性資源之外,還有很多課堂的突發(fā)情況,也常常令教師措手不及。如有的學生在課堂上完全不能集中精力學習,甚至還交頭接耳影響其他同學,盡管教師已經多次眼神示意,但是他好像視而不見。這時候教師如果粗暴地打斷課堂教學秩序,就會使其他同學的聽課注意力嚴重分散,但如果不加制止,結果也好不到哪里。這個時候教師就可以采用巧妙的教學智慧加以懲戒,維護課堂秩序的同時,可以實現“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體現價值引導的伺“機”而動,順應學情的隨“機”應變,放大生成的借“機”施教。
課例:這是今年課堂上發(fā)生的一件事。當時我正在講臺上講課,有個同學低著頭玩手機,我發(fā)現之后走到他跟前,他過于投入游戲渾然不知,旁邊同學提醒他,他才慌張地藏起了手機。我語氣溫和地說“老師要懲罰你,罰你給同學們表演一個節(jié)目,歌詞由老師提供,你用大家非常熟悉的兒歌:《兩只老虎》的曲調唱。”他對我的做法很吃驚,但很快就按照我的要求唱起來了。屏幕上是較長的一段歌詞,它形象反映了一段歷史時期,國人的抗爭與奮斗。雖然那段歷史是灰暗的,但是配上這樣一段輕松的旋律之后,自然帶出了氣勢與力量,開始是一個學生在演唱,后來全班同學都跟著哼唱起來,課堂教學的氣氛逐步達到了高潮。
隨后,我介紹了這首歌的創(chuàng)作情況。一段兒歌,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填上不同的歌詞,起到不同的宣傳效果。在課堂上,教師要正確面對學生的錯誤,寬容學生的狂妄,理解學生的無知。課堂上,正因為出錯,才會有點撥、引導、解惑,才會有教育的敏感、機智和智慧,才會有對學生樂觀的期待以及真正的愛護和保護。只有出了錯,課堂才能生成。在“出錯”和“改錯”的探究過程中,課堂才是最活的,教學才是最美的,學生的生命才是最有價值的。
歷史本身就是非常豐富的,從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學生們能夠發(fā)現不同的亮點,但是有部分學生選擇的切入點可能也不是很恰當。對于一些價值不是非常大的發(fā)言,教師也要學會接納與提煉,并通過對話和問題,巧妙地總結引導學生的思維回到正軌,這樣學生依然可以保持下一次探索的熱情,而且學生后續(xù)的發(fā)言條理性和邏輯性也會顯著增強。所以,教師要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意識,給學生騰出空間,鼓勵學生不斷生成。
歷史不是簡單冰冷的文字,歷史更不是對過往的簡單性概括與復述,歷史承載了多重的智慧與探索,在教學的過程中我們要抱著尊重歷史的態(tài)度,為學生的學習做好鋪墊,借助教師要為學生的智慧成長預留空間,鼓勵學生多元化生成和創(chuàng)新,最后借助課堂的生成,教師要做好引領與升華,使我們的課堂鮮活而精彩。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初中歷史新課程標準(實驗).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褚宏啟.核心素養(yǎng)的概念與本質[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6(1).
[3]嚴先元.教師的教學技能[M].北京: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2009:108.
[4]余文森.論教學中的預設與生成[J].課程·教材·教法,2007,27(5).
作者簡介:
韓曉娟,甘肅省蘭州市,甘肅省蘭州市第四十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