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盛唐魚袋致仕李君尉銘文紫石硯賞析

2020-04-27 08:38王俊虎
文藝生活·上旬刊 2020年3期
關鍵詞:端硯銘文

王俊虎

端硯始產(chǎn)于何時?一直是硯文化研究和收藏界關注爭論的焦點。清代計楠《石隱硯談》記載:“東坡云:端溪石,始于唐武德之世”,即初唐高祖李淵時期。而《欽定四庫全書端溪硯譜提要》認為:“考端硯,始見李賀詩” (李生于公元790年), 即為中唐時期。而目前國家館藏的有考古出土報告的唐代端硯,也皆由中晚唐墓出土。不過,不少古硯收藏家根據(jù)古硯型制變化規(guī)律和藏品,認為端硯始產(chǎn),應早于中唐,但一直缺少有力的物證。筆者有幸從古玩市場淘到一方唐代箕形紫石硯,筆者認為系盛唐端硯,上有原刻21字銘文,清楚地記錄了硯主人姓名、職務、銘硯事由、理想追求和人生成就,首次展現(xiàn)了盛唐時期,一位掛魚袋退休、受皇命修國史的騎都尉從五品高官,使用硯臺的面貌,填補了史料多項空白,極其罕見。

李君尉銘文石硯,如圖1所示,硯為箕形,長18.9厘米,首寬11.1厘米,后寬11.8厘米,首高3.5厘米,尾高2.6厘米,屬唐硯中的大硯。是硯左右邊墻挺直,向下內(nèi)收,與淌池有折痕相接;首尾向外弧凸,硯首與池底無折痕過渡;硯池深廣,尾底設雙梯形足;與米芾《硯史》和《歙硯譜》記載的斗樣古端“兩邊平直,池斗深峻”完全相符,呈箕形硯早期特征。硯石細膩,堅潤適中。石色紫中泛青,面淺底深,自然過渡。石聲沉濁,如敲朽木。質理與吉州、虢州硯石明顯不同,石肌內(nèi)含宋坑端石常見的石英金星點、馬尾火捺和黃白、青黑色的鷓鴣斑,與多位古硯藏家討論認為,系端石產(chǎn)品。(圖2硯堂淡紫色石肌中,可見清晰的土咬痕和深紫的火捺、青黑色和黃白色鷓鴣斑)

此硯造型古樸,器大,體薄,池深,邊線流暢,簡中見精,與洛陽考古出土的盛唐箕形陶硯型制相同。通體土沁,墨銹蝕痕入骨。銘文為銳器勒刻,與常見的宋硯淺線劃刻銘文有別,顯得筆筆認真,深峻有力。字為楷體,結字高古,內(nèi)容合范,字口老舊,內(nèi)外氣息相通,具備唐代原刻銘文的所有特征。(圖3硯側原始的打磨痕和自然沁蝕痕)

一、硯銘釋讀

唐代銘文石硯極其罕見,在眾多私人藏家手中,筆者見過幾方刻有年號銘文的所謂唐硯,有的硯假,有的銘偽。本硯銘文多達21字,分3列豎排,每列7字,內(nèi)容豐富,為目前國內(nèi)首見。

究此硯銘,易識難解。銘文中雖有不少古體字,但除“薦”字外,其它皆常見。其對應的簡體字為:魚袋致仕李君尉(第一列)修國史騎都撰權(第二列)地月臣薦大之利(第三列)。銘文因無標點,又錯列行文,內(nèi)容罕見,筆者推敲了很久,廣詢師友,才基本揭開了謎底。(圖4硯底銘文)

首先,筆者通過百度,弄懂了關鍵詞的含義;然后,參照唐代墓志、碑刻習慣,并結合硯銘前后邏輯關系,發(fā)現(xiàn)銘文應以“撰”字為節(jié)點,分為兩個部分,前面為“志”,寫人記事;后面為銘,記懷抒情。斷句如下:魚袋致仕,李君尉修國史、騎都(尉)撰:權地月臣,薦大之利!根據(jù)唐代官員名稱,推斷“騎都”應為“騎都尉”,少一“尉”字,應為銘硯時誤脫所致。

魚袋、致仕:唐代官員分為九品,在服飾上有嚴格的規(guī)定,通常五品以上為俗稱的高官,皆配魚符,以袋盛之,稱為“魚袋”。三品以上為金魚袋,五品以上掛銀魚袋。六品以下為卑官,不配魚符?!爸率恕睘楣糯賳T離任退休的通稱,“魚袋致仕李君尉”則指:“享受掛魚袋退休的李君尉,是位五品以上的官員”。

修國史,騎都尉:在唐代,“騎都尉”是本官,屬于武職勛官。唐代勛官按軍功高低,分十二轉,最高的上柱國,為十二轉,正二品。騎都尉為五轉,從五品。而“修國史”為使職官,可由不同文武職級官員擔任,但通常德才兼?zhèn)?,受皇帝詔命,方能入史館修撰國史。因身份特殊,常在唐史和碑志中與高官同列,倍感榮耀。所以,本硯銘將“修國史”排在“騎都(尉)”之前?!靶迖?、騎都(尉)撰”則指:(本硯銘)由擔任過修國史的騎都尉撰寫。

權地月臣,薦大之利:此屬于四字韻文,前后呼應,在唐代碑志中,十分流行??肌皺唷庇卸喾N詞性含義,作名詞,主要有權力、權益、權威之意;作動詞,主要有應變、權衡、用權之意;作副詞,主要有權且、暫時之意,可引申為“暫時行使”某職權,如“權國”,就是攝政的意思。這里有可能指“受詔修國史”的任職經(jīng)歷?!俺肌弊髅~,指“大臣”的職務或古人自稱;若作動詞,則有“臣服”的意思?!暗亍敝笇拸V的大地或胸懷,“月”指位高而明亮;所以,這4個字的含義可理解為“在朝廷要害部門當官,有經(jīng)天緯地之才;用權要胸懷大地,心裝明月”。“薦”也有多種詞性含義,讀豸zhi時,作名詞,意指獬豸(獬廌),傳說中能辯別是非曲直的神獸。讀jiàn時,為薦的古體字,一為名詞,指“薦食的草”;作副詞,主要有反復、多次的意思;作動詞,主要有推薦、舉薦和報效的意思,如魯迅詩“我以我血薦軒轅”中的“薦”字,就是報效的意思。 “利”主要有利益、貢獻的意思。很明顯,“大之利”應為一個詞組,與“薦”搭配,形成動賓結構;意為“報效國家朝廷,做最大的貢獻”。如此對應,“權地月臣”也應是一、三動賓結構。因此,結合硯主的特殊身份和退休銘硯的背景,這8個字主要想表達兩層意思,一為抒發(fā)感情,寫理想信仰;二為人生總結,記錄成就。

硯銘通解:硯主人李君尉是一名榮立過戰(zhàn)功的騎都尉,承蒙皇帝恩典,奉詔修撰國史。今享掛魚袋退休,特撰硯銘,以資紀念:身為朝廷重臣,要胸懷大地、公正賢明;努力以最大的貢獻,報效國家朝廷!

二、銘后玄機

通過以上硯銘釋讀,我們有幸知道,唐代還有這么一位德才兼?zhèn)涞母吖?!但由于此硯十分罕見,心中不免存在疑問:我對硯銘的釋讀是否準確?硯銘的背后還有哪些未解之謎?下面我就把這些疑問和我思考的過程寫出來,請方家教正!

(一)硯主和銘者是否屬同一個人?

因為硯銘沒有標點,所以,考證釋讀時,對“撰”字之前的銘文,存在不同的理解,有關硯主和銘者是否為同一個人,就容易產(chǎn)生分歧。一種觀點認為:硯主為掛魚袋退休的“李尉”,撰銘的人是修國史、騎都尉,“君”字是銘者對硯主的尊稱。而筆者通過反復推敲,認為硯主和撰銘者都是李君尉。理由有三:一是 “魚袋致仕”放在銘首,是為了突出榮譽退休和銘硯事由。二是掛魚袋只是官員待遇,并非官職;騎都尉的“從五品”與掛魚袋“五品以上”前后相符;若非硯主所撰,則硯主應另署官職,銘者職務后也應另書其名;三是將姓名置于事由和官職之間,既可節(jié)約文字,又不會產(chǎn)生歧義。

(二)硯主名字究竟叫什么?

對于硯主的姓名,除了上述“李尉”觀點外,還有朋友認為:“騎都尉”為官職名,不能分割和不全,銘文中“尉”字與“撰”字有可能是隨葬時,被銘者記刻錯位,銘文可斷句為:“魚袋致仕李君,撰修國史、騎都尉:權地月臣,薦大之利”,硯主人應叫“李君”,銘文自刻或他刻都有可能。但筆者認為,在唐代史官名稱中,只有監(jiān)修國史、修國史、史館修撰和直史館四種,而沒有“撰修國史”的官名;而且,“撰字”離開原位后,文體結構變得模糊不清;還有,在唐代姓名叫“李君尉”的很正常,如刺史李君球,詩人李君何、李君房等等;因此,硯主就是李君尉,“騎都尉”官名不全,應為刻者疏漏所致,這樣更合乎情理。

(三)硯銘是隨葬臨時他刻,還是硯主自撰紀念?

在五代和宋硯中,筆者見過多方刻有墓志的出土硯臺,上記硯主人的生平事跡、生死時間、撰志人和死者關系等等,但無論詳略,都有一定的格式,只要是隨葬品銘文,必有故、諱、燒錢紙等專用名詞。此硯銘文從格式到內(nèi)容,明顯與墓志和隨葬無關,應屬于硯主人在世時,為紀念退休、回顧人生而自創(chuàng)的作品。(圖5五代隨葬銘文硯:天祚二年四月十八日,耳蒸衙推與五哥住抄燒錢紙,張丘謙)

細審本硯硯銘,文字為銳器勒刻,與唐代常見的墓志、碑志相比,顯得簡單草率,而且“薦”字還多寫了一豎,很容易讓人產(chǎn)生“隨葬草就”的聯(lián)想。其實,古代任何器物和載體銘文,都有時代特征,唐代墓志、碑志屬特定標志物,為集體行為,規(guī)制儀式感強,多請名人撰文、名家書丹、專業(yè)石匠刻勒,顯得正規(guī)莊嚴。而硯銘肇始于漢,唐代偶見,多屬于個人自娛、友人題刻,甚至隱私作品,大多自撰自刻。從已出土的古硯實物來看,一直到北宋,石硯銘文大都為銳器“單刀”刻劃而成,如果為雙刀篆刻,反而與時代風格不符。本硯硯主李君尉,身為修國史的官員,其書法水平應該不差;但他不是明清時代時尚篆刻的文人,而且年邁退休時,目力和體力均會不濟。因此,結合銘文行文規(guī)范、字口深峻、勒刻從容判斷,硯銘系隨葬前匆忙草就的可能性不大;同時,從銘文書法有據(jù)無神,字法合度、脫誤“尉”字和“薦”字多筆來看,硯銘自書自刻的可能性不大,極有可能為自擬硯銘,由他人抄刻上硯。

(四)銘硯的時代屬唐朝何時?

本硯硯銘雖然不見太宗、玄宗年號,但筆者考證發(fā)現(xiàn),銘文中“魚袋致仕”和“修國史”稱謂,準確地將銘硯時間鎖定為唐玄宗開元盛世。(圖6開元盛世開創(chuàng)者唐玄宗像)

據(jù)賴瑞和《唐代史館的使職官名》考證,“唐代史官的正式官名,分為監(jiān)修國史、修國史、史館修撰和直史館四種,既代表了不同層級和地位,亦可從官名中看出其時代先后?!碧瓢У厶煊佣晡逶露湃针贰昂擦謱W士、職方郎中兼史館修撰張榮,今修撰職名稍卑,不稱內(nèi)廷密重,宜充兼修國史”,為“修國史與史館修撰職級誰高”提供了難得的答案。可見,修國史是僅次于監(jiān)修國史的重要史官。

其中,“修國史”多用于唐玄宗天寶之前,最早始于貞觀六年的令狐德棻,“六年,累遷禮部侍郎,兼修國史,賜爵彭陽男”。在唐后期偶爾見到,如《舊唐書·代宗記》大歷十二年,“以朝議大夫、守太常卿、兼修國史楊綰為中書侍郎”?!杜f唐書·職官志》與《新唐書·百官志》均載:“天寶已后,他官兼領史職者,謂之史館修撰,初入為直館也”。 盛唐的劉知幾在史館任史官長達20年,劉的本“官”常換,甚至擔任宰相,但他的“職常如舊”,一直都是“修國史”。由此可見,天寶以后,除宰相、寵臣擔任監(jiān)修國史(玄宗至德宗時,只稱修國史) 首長之外,其它史官已不叫“修國史”,而叫“史館修撰”和“直史館”。而李君尉是個從五品騎都尉,不可能是監(jiān)修國史的長官,只能是資深的史官,所以,按“修國史”官名推斷,銘硯時間早不過太宗貞觀六年(632),晚不遲于玄宗天寶元年(742)。

我們再來考證“魚袋致仕”的時間節(jié)點。據(jù)杜文玉《唐代的魚袋與魚符》考證,唐代不同品階的官員,魚符的質地和魚袋裝飾均不相同,只要一看魚袋,品級一目了然。而隨身魚符分為左右,授官以右魚?;实廴缬姓髡伲瑒t頒下左魚,左右勘合者,官員便須應召入內(nèi)。故《唐六典·符寶郎》載:“隨身魚符,所以明貴賤,應征召”。

《唐會要》卷31“魚袋”和《舊唐書·輿服志》均記載,唐朝施行這一制度,始于唐高宗永徽二年 (651),當時規(guī)定,開府儀同三司及在京文武職事官五品以上,皆給隨身魚袋。而員外官(正員編制之外的官員)、試官(試任其任)、檢校官(代理其官)等,還不能佩魚。直到玄宗朝才規(guī)定,以上幾類官員允許佩魚。起初,官員死亡和卸任及致仕后,魚袋要予以追回;自永徽五年規(guī)定,官員死亡后,魚袋不再追收。開元九年(721),經(jīng)宰相張嘉貞的奏請,才允許官員致仕和正常卸任者,終身佩魚,“以為榮寵”。本硯李君尉“魚袋致仕”,說明硯銘不會早于開元九年。(圖7唐代魚符)

綜上所述,此硯銘刻時間應為:開元九年(721)—天寶元年(742),此時正值盛唐“開元盛世”。

(五)是否為端石?產(chǎn)于何時、何坑?

本硯是否是端石?目前尚存爭議。筆者將硯圖發(fā)給眾多硯友求教交流,也有人持懷疑態(tài)度,其主要觀點是“沒見過”“我的藏品中沒有這樣的”,但都講不出具體的否定理由和確認的石種,猜測吉州、虢州,甚至蠖村石的都有。

筆者認為,唐代是優(yōu)質石硯始產(chǎn)時期,在硯史典籍中能查到的紫紅色硯石只有幾種,其中,吉州石相對端石干枯粗松,主要特征是硯色紫中泛白,上罩絲網(wǎng)狀白色石品。虢州石比端石泥質感更強,石色紫中偏紅,難見石英狀金星點。而蠖村石普遍青灰,礦物顆粒相對粗松,質地與端石明顯不同。本硯筆者認定為端石,理由有五:一是石色相符。本硯紫中泛青灰,符合唐端的時代特征。二是石質相符。硯石細膩,堅潤適中,石聲沉濁,石肌與筆者收藏的其它唐宋端硯基本一致。三是石品相符。百度文庫“端硯石品”載:“鷓鴣斑,也稱麻雀斑,它是呈橢圓形的小斑點,疏密不一地灑落在硯面上。這些斑點有白中帶黃色的,有黃中帶褐色的,有青帶黑色的,像鷓鴣或麻雀羽毛上的斑點而得名。”本硯石肌內(nèi)含宋坑端石常見的石英金星點和火捺紋,黃白色和青黑色點狀石品,也與端石的“鷓鴣斑”描述一致。而其它唐代硯石,同時具備以上石品的,從未見過著述。四是物主相符,李君尉“魚袋致仕”,覓方好硯刻銘紀念,乃人之常情;他作為“修國史”五品高官,屬皇帝近臣,也有能力擁有稀有的端硯。五是與考古研究報告相符?!段奈铩?004年第4期刊載全洪《唐代端溪石硯的幾個問題》“據(jù)廣州地區(qū)出土的幾方端硯可以看出,由于沒有精細打磨,使得部分唐端硯乍一看‘石質重而‘泥氣不足,也就是說缺管宋及明清硯那種端硯特有的細膩、溫潤和嬌嫩的感覺。唐硯外觀的顏色偏于青灰,少數(shù)呈紫紅?!碑斎?,部分硯友因為沒有上手實物和見識不一,持懷疑甚至否定態(tài)度也理所當然。筆者也有可能存在未知誤識,因此,真誠地希望廣大師友共同探討,以定“真身”。

考唐端記錄,只見于唐詩等文學著作,專門論著始于宋代。但查宋人硯著,無明確端硯始采時間記錄。關于唐端開采坑口,也只是片言只語。宋代葉樾《端溪硯譜》有載:“上巖轉山之背曰龍巖。龍巖唐人取石之所?!鼻宕嬮抖讼幙涌肌芳浂嗵帲骸岸嵎蛟唬禾扑喂趴友杏惺嗥罚罾险咴积垘r,曰級綆,曰黃圃,龍巖為佳。”關于唐端的石質、石品特征,歷代硯著難見著錄。因此,本硯若為端石,究竟產(chǎn)于何坑,因著述和實物太少,已無法認定。(圖8《端溪硯坑考》書影)

至于成硯時間,通常都早于銘硯時間,但從本硯無明顯的使用痕跡來看,李君尉生前沒有長期使用過,其成硯時間不會比銘硯時間太早,極有可能就是退休時受賜、受贈或自購的紀念硯??奸_元年號共用29年,改元“天寶”,正是開元盛世的頂峰。此時君臣賢明,國力強盛,天下太平,李君尉擁有此硯,并退休銘志,正是盛唐時期政治、經(jīng)濟、文化和官員素質的集中體現(xiàn)。

三、本硯價值

眾所周知,“硯貴有銘,價值倍增”。白居易曾言:“王建侯,侯建廟,廟有器,器有銘,所以論撰先德,明著后世,古今通制也?!北境帯澳攴堇?,端石造,高官用,真銘原刻,開門完整,存世唯一”,自然價值非凡。就文史價值而言,至少體現(xiàn)在以下4個方面:

(一)銘文罕見。以前只在典籍中,見過唐代硯銘和硯詩,今天終見物證,且銘文內(nèi)容包含硯主身份、銘硯事由和事跡追求,這在唐代早期端硯,甚至整個唐硯中,都具有“破天荒”意義,為研究唐史、官制、硯史提供了珍貴的實物標本。

(二)盛唐端硯。1965年,洛陽市博物館曾發(fā)表《洛陽市十五年來出土的硯臺》,介紹了古都各代調色器與古硯共42方。其中唐至五代古硯25方,只有石質硯臺1方,其余全是陶硯(澄泥硯)。而且,至今考古發(fā)現(xiàn)的唐代端硯,多見于廣州、揚州、長沙等南方地區(qū)的中晚唐墓葬??脊沤鐚钫亍秶费a》描寫的唐開元至長慶見聞“端溪紫石硯,天下無貴賤通用”,就持懷疑態(tài)度。究竟端硯始產(chǎn)于傳說中的“唐武德”時期,還是目前考古界認可的“中晚唐”時期?我十分認同著名的藏硯家黃海濤《認識唐代端溪石硯——兼與洪全先生商榷》中的觀點:唐端產(chǎn)量和存世量并不是考古界認定的那樣少,其流行也肯定早于中唐。本硯的存在,就是最好的實證。從本硯精美的造型工藝來看,端硯始產(chǎn)“應該更早”,離傳說的“武德之世”又接近了一步。(圖9洛陽出土的盛唐箕形陶硯)

(三)高官用硯。唐代出入史館皆高官,“重其職而秘其事”。 著名唐相薛元超曾嘆:“吾不才,富貴過人,然平生有三大恨:一是未能進士及第,二是未娶五姓女,三是不能修國史?!毖ξ粯O人臣,卻有此感嘆,可見“修國史”在唐朝,是多么的顯要。

據(jù)清代計楠《石隱硯談》記載:“端州漢以前不通中國(中原地區(qū)),唐宋硯充貢,官為監(jiān)鏨,滿貢數(shù)則封穴,它無得盜?!钡疤贫顺湄暋辈恢鶕?jù)何在。端硯正式作為貢品最早記錄,見于《宋史·太宗本紀》:“淳化二年夏,四月庚午,罷端州貢硯?!闭f明北宋之前,就有端硯之貢。宋米芾《硯史》又云:“仁宗已前,賜史院官硯,皆端溪石,純薄,上狹下闊,峻直不出足,中坦夷,猶有鳳池之像?;蛴兴倪厔X花,中為魚為龜者,凡此形制多端,下巖奇品也。”綜合這些史料分析,我們不禁要問:唐代端硯生產(chǎn)是否存在官采、官制?北宋貢端和御賜史官端硯是否承襲唐制?因此,本硯的發(fā)現(xiàn)無疑對研究上述疑難,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物證。(圖10米芾《硯史》書影)

(四)先賢遺物。古代文人“學而優(yōu)則仕”“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本硯來之大唐開元盛世,一名不大不小的要職官員退休時,仍銘硯自省自警,要“公正賢明,敬君愛國”,這對我們今天“反腐倡廉,民族復興,從我做起”來說,無疑是一件古老而生動的活教材!

遺憾的是,查遍現(xiàn)有資料和上百度搜索,均未找到唐朝“李君尉”的記載。唐朝為李姓王朝,賜姓常有發(fā)生,“李君尉”也許并非硯主本來姓名。但筆者相信,在唐玄宗開元盛世,既是武職勛官,又受詔擔任修國史要職,直到平安退休的史官,一定不多。在此,筆者呼吁有關專家學者幫忙考證指教,力爭讓本硯未解之謎,早白于天下!

猜你喜歡
端硯銘文
端硯:潤色先生 文房珍寶
《文心雕龍》與《文選》銘文研究
端硯,肇慶人的“石飯碗”
端硯,古老產(chǎn)業(yè)的傳承與重生
傳承端硯文化,發(fā)展文化產(chǎn)業(yè)
端硯的美學價值研究
西周時期文字淺說
新見所謂“魚匕”銘文再考
和縣館藏銅鏡賞析
讀中山王銘文札記
平南县| 云梦县| 景谷| 河东区| 二手房| 遂溪县| 泗水县| 治多县| 黑龙江省| 盐山县| 永城市| 三原县| 勃利县| 英山县| 古蔺县| 德江县| 刚察县| 工布江达县| 台安县| 河北省| 西宁市| 繁峙县| 华宁县| 余江县| 包头市| 呼图壁县| 电白县| 高碑店市| 久治县| 龙南县| 临夏市| 淮安市| 保山市| 亳州市| 赤水市| 马边| 方正县| 高安市| 冷水江市| 信宜市| 石首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