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海斌
【關鍵詞】戰(zhàn)國;中山國;鼎;銘文;釋讀
【摘 要】中山王鼎銘文“夫”可讀“睿傅御”,意謂燕王噲的智慧在文武百官之上;“于天下之勿矣”一句中的“”當釋為“37”,整個句子的意思是說燕王噲“明察于天下之事”;“克38大邦”之“38”當讀作“剔”,訓“治”。
1鼎,又稱中山王鼎,1977年出土于河北平山縣中山王一號墓。器物通高51.5厘米,最大徑65.8厘米。鼎有蓋,蓋上附三環(huán)紐;鼎身扁圓,中部飾凸弦紋一道;三足均系鐵制,呈蹄狀。此器自蓋紐以下至足部以上刻有銘文78行,除末行只有1字外,其他每行皆6字(蓋上2字,腹部凸弦紋以上3字,以下1字),共計469字[1],是目前所見最長的戰(zhàn)國青銅器銘文。銘文內(nèi)容涉及燕王噲讓位于子之、中山王世系、中山伐燕以及越國滅吳等重要史實,為先秦中山國史乃至整個戰(zhàn)國史研究提供了殊為可貴的資料。然而,由于本銘數(shù)個字形甚為奇特,不少文句相當古奧,學界在釋讀上仍然存在諸多分歧和存疑的地方。筆者在研習本銘及相關研究成果的過程中略有體會,因此不揣谫陋,草率整理成文,祈請方家批評。
一、3940夫41
昔者,郾(燕)君子42(噲),夫,43(長)為人44(主),(45)于天下之勿(物)矣,猶46(迷)惑于子之,而47(亡)其邦,為天下48(戮),而皇(況)才(在)于49(少)君50(乎)?
2,不見于傳世字書,學界一致認為乃《說文》所載“51”或“?!钡漠愺w,可以理解為“深明”“圣”“智”等意思。
3,學者大多直接隸定為“52”,指出字形中增加“口”見于本銘,如“今”作“含”,“53”作“22”,“後”作“8”,而在口內(nèi)加一橫為填空,甲骨文已有先例,因此“3”內(nèi)的“日”應視為無義偏旁[2]。此說無疑是正確的,但學者在詞義的訓釋上存在分歧:或理解為“深”,認為與其前的“?!币馑枷嘟黐3];或理解為“掩蓋”[4];或讀作“54”,“5152”意謂“聰明受到蒙蔽”[5];也有學者疑當讀為《說文·新附》中的“恰”字,義為“用心”[6]。
夫,學者提供了兩種讀法:一是讀為“博”,“夫悟”意謂“博識”;一是讀為“膚”,《詩·大雅·文王》“殷士膚敏,55將于京”,傳:“膚,美;敏,疾也?!盵7]或疑讀恰,《說文·新附》:“恰,用心也?!盵8]或認為不必改讀,“夫”指擔任中山國相邦的子之,《詩·陳風·墓門》“夫也不良,國人知之”,傳:“夫,傅相也?!盵9]
4,學者多讀作穎悟之“悟”[10];或讀“56”,“夫56”意謂“師傅忤逆不道”[11];或讀“寤”,謂“不明也”[12]。
按:“2”從“見”,應與“見識”有關,可以理解為“深明”“圣”“智”等意思;“3”乃“52”之異體,與“掩”“奄”相通,《爾雅》:“52,蓋也。”釋“3”之義為“掩蓋”是可取的;“夫”可從學者讀“傅”;“4”從“吾”得聲,可讀為同屬魚部的“御”,《續(xù)漢書·百官志》“執(zhí)金吾”注:“猶御也,又為57?!笔恰?”“御”二字相通之證。“傅御”一詞見于《詩經(jīng)·大雅·崧高》“王命傅御”,毛傳:“治事之官”;鄭箋:“貳王治事,謂冢宰也?!薄?3夫4”意謂燕君子噲的圣智掩蓋了治事諸官的才華,也就是說他的治國能力比文武百官要強得多。
二、79.于天下之勿矣
58,學者讀作“貫”[13]“嫻”[14],謂其義為“嫻習”;或云“58”不能解釋為《說文》所載“閭里之門”義,當讀作表示快樂之義的“59”[15];或讀作“捍”,義為“捍御”[16];或讀“58”為“居”,釋其后的“勿”為“利”,謂《左傳·昭公二十八年》“居利思義”乃其例證[17];或謂“58”同“干”[18],“本銘‘58……勿可讀‘干……物,與典籍‘干……事同義?!俱憽?8于天下之勿矣猶‘堪任天下之事?!盵19]
按:“58”可讀作“60”?!墩f文·見部》:“60,察視也。從見,9聲,讀若61。”9又從干得聲,《說文·火部》:“9,小熱也,從火,干聲,詩曰:憂心99?!?8亦從干得聲,《說文·門部》:“58,門也。從門,干聲,汝南平輿里門曰58。”因此,“58”“60”聲近可通?!?0于天下之物矣”意謂燕君子噲“明察于天下之事”,與其前文“睿52傅御,長為人主”吻合,也同其后“猶迷惑于子之”呼應。
毛公鼎銘文“亡不58于文武耿光”,其中的“58”字,學者釋解紛紜。徐同柏、馬承源引《尚書·立政》“以覲文王之耿光”作比,謂“58”相當于“覲”[20],頗具啟示?!坝P”通“見”,《風俗通義·序》“《尚書》覲諸侯”,校注:“覲,《尚書大傳》作見?!薄督?jīng)籍62詁·震韻》:“《書·舜典》‘乃日覲四岳諸牧,《史記·五帝紀》作‘見四岳諸諸牧,《漢書·郊祀志》作‘見四岳諸牧;《書·舜典》‘肆覲東后,《史記·五帝紀》作‘遂見東方君長,《漢書·郊祀志》作‘遂見東后?!本呖赏ㄖC。“見”“60”音義均近,故《尚書·立政》“以覲文王之耿光”之“覲”有可能乃“60”之借字,意謂“以體察文王光烈”。同樣,毛公鼎銘文“亡不58于文武耿光”的“58”,亦當讀為“60”,意謂往昔不臣王廷的方國,現(xiàn)已為周王朝所懷柔,他們“無不體察到文王、武王的光烈”。有學者指出,毛公鼎銘文“58”按文意相當于“60”,即“明、察視”義[21],頗有見地?!稄V雅·釋詁》與《方言·卷十二》均訓“9”為“明”,“9”加“見”當是會觀察清楚之意,“60”應該是會意兼形聲字,本義為“察視”,引申義為“體察”。
三、克64大邦
今65(吾)老66,67(親)12(率)參(三)軍之眾,68(以)征不宜(義)之邦,69(奮)桴(70)晨(振)鐸,71(辟)啟72.(封)73.(疆),方74.(數(shù))百里,剌(列)城74.(數(shù))十,克38大邦。
,學者讀作“奠”,認為“克大邦”意謂“能夠奠定大邦的基礎”[22]。多數(shù)學者傾向讀作“敵”,但理解有別,或視之為動詞,謂其義為“匹敵”[23];或視之為名詞,謂其義為“敵人”[24]。
按:曾伯2075.有銘文“克狄淮夷”,學者援引《詩·魯頌·泮水》“狄彼東南”及鄭箋“狄,當作剔,治也”為解[25],對本銘“克大邦”的訓釋頗有啟發(fā)?!啊薄皵场本鶑牡鄣寐?,古音“帝”屬端紐錫部,“狄”屬定紐錫部,聲近韻同,鄭玄注《周禮·秋官·序官》“象胥每翟上士一人”曰:“西方曰狄”,賈公彥疏:“狄即敵也?!闭f明“”“狄”可通?!翱舜蟀睢迸c“克狄淮夷”語法結(jié)構相近,“”或亦可訓為“治”,“克大邦”意在稱贊司馬78.能夠平定燕國的內(nèi)亂,重新確立其“君臣之19,上下之體”。
[1]河北省文物管理處:《河北平山縣戰(zhàn)國時期中山國墓葬發(fā)掘報告》,《文物》1979年1期。
[2][24]蔡哲茂:《平山三器銘文集釋(下)》,《書目季刊》1987年4期。
[3][7][13]李學勤,李零:《平山三器與中山國史的若干問題》,《考古學報》1979年2期。
[4][12][18]徐中舒,伍士謙:《中山三器釋文及宮堂圖說明》,《中國史研究》1979年4期。
[5][9][11][15][23]張政91:《中山王1壺及鼎銘考釋》,《古文字研究》第一輯,中華書局,1979年,第223頁。
[6][8]朱德熙,裘錫圭:《平山中山王墓銅器銘文的初步研究》,《文物》1979年1期。
[10][17]朱歧詳:《中山國古史彝銘考》,臺灣大學年碩士論文,1983年,第134頁。
[14]湯馀惠:《戰(zhàn)國銘文選》,吉林大學出版社,1993年。
[16]商承祚:《中山1鼎、壺銘文芻議》,載同[5],第49頁。
[19]何琳儀:《中山王器考釋拾遺》,《史學集刊》1984年3期。
[20]馬承源:《商周青銅器銘文選》,文物出版社,1986年,第574頁。
[21]《郭沫若全集·考古編》,科學出版社,2002年,第289頁。
[22]《于豪亮學術文存·中山三器銘文考釋》,中華書局,1985年,第53頁。
[25]于省吾:《雙劍80.吉金文選》,中華書局,1998年,第206頁。
〔責任編輯:許潞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