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云飛
【摘要】從文化傳播的角度,解析在新媒體媒介傳播速度快、門檻低等情況下,書畫文化的井噴式傳播,促進了中國傳統(tǒng)書畫文化迅速繁榮的大好局面;又針對從業(yè)人員的專業(yè)素養(yǎng)以及傳播內容等問題,提出一些建議,以期書畫文化傳播回歸理性。
【關鍵詞】新媒體;書畫;傳播;文化;自信
當歷史的車輪推進到20世紀初,美國生產(chǎn)的派克鋼筆傳入中國,很快受到國人的喜愛。1928年,上海自來水筆廠生產(chǎn)出第一支國產(chǎn)鋼筆,國人使用鋼筆等硬筆書寫方式逐漸取代了傳承綿延幾千年的毛筆書寫。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電腦的普及,敲擊鍵盤輸入幾乎又取代了文字書寫??梢哉f,在兩次“書寫革命”沖擊下,以文字書寫為基礎的中國書法以及中國畫,也似乎要被推置于藝術殿堂之高閣。
當人們正為中國書畫文化傳承擔憂的時候,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要堅持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還有一個文化自信?!痹谶@一精神指引下,國人立刻為之振奮,“寫好中國字,做好中國人”也成為中國書法普及教育的核心思想。
隨著以智能手機為基礎的新媒體傳播渠道普及化,這種便捷快速的傳播模式再次使書法與繪畫井噴式地展示在我們的手掌之中,我們不僅能輕而易舉地找到名帖字體放大版便捷學習臨摹,更能直觀地觀賞到當代不同層次、不同藝術水準書畫家的作品等。如果說,當年有人在洛陽一日之內觀看裴旻舞劍、吳道子繪畫、張旭狂草被稱為唐代三絕,而今天想要看到大師們的精彩表演,只是分分秒秒的事。
但在這樣的直觀感受中,我們有時又有“你離我如此之近,我卻不懂你心”的意味,中國書畫文化遇到新媒體語境該怎樣精彩呈現(xiàn),我們還要針對中國書畫文化的根本特質,三思而后行。
一、中華文化在融合發(fā)展中極具生命力
文化傳播又稱文化擴散。從廣義的角度講,指人類文化由文化發(fā)源地向外輻射傳播或由一個社會群體向另一個群體的散布過程。在中國古代,由于受地域限制,文化依附于商品交流進行傳播,甚至通過殘酷的戰(zhàn)爭而帶來文化的融合。在這一點上,中華民族的文化特點更具有在融合中獲得新生的極強生命力。
從狹義的角度講,就要具體到文化本身的特性?!吨芤住は缔o上》說:“河出圖,洛出書,圣人則之?!敝腥A文明從河圖洛書為起點,衍生文字與圖畫,二者同源而彰顯東方文化之精髓。在歷經(jīng)甲骨文的象形表達,大篆的隨意賦形,小篆的一統(tǒng)天下,隸書的大漢氣象,楷書的百代標程,行書草書的暢情達意中,與佛教造像、壁畫的奇詭幻彩,廟堂壁畫的歌功頌德,宋元院派縝密細膩的色彩造型表達,文人寫意的雅趣與賦情,形成浩如煙海的東方書法與繪畫兩大領域。文字與圖,本身就具備強大的傳播功能,記錄和傳達著人類心靈深處的道義與情感。當文字上升到書法,圖上升到繪畫的藝術范疇,卻自然而然在技與藝的互為滲透中,形成東方美學殿堂中博大精深、璀璨奪目的兩大同源藝術板塊。
書畫文化可以說是中華文化的核心與原始驅動力,特別是書法。著名學者熊秉明先生曾在20世紀80年代提出,中國文化的“核心”是中國哲學,而“核心的核心”是書法。此觀點一經(jīng)提出,仿佛為千年書法尋找到一種更為合理的定位,很快得到整個文化界的廣泛贊同和推崇,影響甚為巨大。
如果單從技法的角度講,中國書法和文人畫并沒有多么高深的東西,比如徐渭的墨葡萄,寥寥幾筆,似有筆墨狼藉之意,完全信手畫來,但卻有極深意蘊。再經(jīng)典的書法,也無非是橫撇豎捺點的筆畫組合,線條的粗細變化,卻形成探索不盡的書法之美。而正是在“極易入山卻極難達到頂峰”的普遍規(guī)律作用下,才讓中國書畫有著如此廣泛的群眾基礎,形成多元化的審美空間,富有延綿融合發(fā)展生命力的根本原因。
二、由“王羲之題扇”看書畫文化傳播的難與易
文化的傳播看似容易,卻也要考慮載體與受眾,如果載體不對,受眾不明,并不能體現(xiàn)文化本身的價值。在《晉書·王羲之傳》中,曾有這樣兩則故事,第一則是:“王羲之嘗詣門生家,見棐幾滑凈,因書之,真草相半。后為其父誤刮去之,門生驚懊者累日。”[1]另一則就是:“又嘗在蕺山,見一老姥,持六角竹扇賣之。羲之書其扇,各為五字,姥初有慍色。因謂姥曰:‘但言是王右軍書,以求百錢邪。姥如其言,人競買之。他日,姥又持扇來,羲之笑而不答。其書為世所重,皆此類也?!盵2]
由此可見,在第一則故事中很顯然王羲之這次書法傳播遇到了不懂的人,就沒有顯示出其珍貴性。而王羲之寫扇已具有書畫傳播的基本雛形。在沒有電扇、空調的古代吳越之地,扇子是炎熱夏季的生活必需品。而一把普通的扇子題上王羲之的字,不但使羲之書法傳播范圍更廣泛,而且也為“羲之書法為世人珍重”得到了有力驗證。但從“門生之父刮字”到“百錢之扇人競買之”,也能體察到書畫欣賞是需要門檻的,最起碼也要碰到“競買題扇”的雅好之人。
從“王羲之寫扇”的故事中可以看出,王羲之似有意為之,并對自己的書法頗為自信??蠢侠奄u扇艱難,有意要幫一把,可見羲之大有仁者之風,但得到好處的老姥“他日,又持扇來”,王羲之卻“笑而不答”。如果放在當今時代,一些書畫家肯定會“欣然允之”并要討論一下怎么分成的問題,甚至要聯(lián)合搞一個“文化+扇”的項目來開發(fā)系列產(chǎn)品等。如果這樣的話,作為書法家的王羲之與普通的賣字先生就沒什么區(qū)別了。
其實,在這兩則典故中,都在闡述一個道理:“其書為世所重,皆此類也?!比绻豸酥c老姥合作,不斷地寫扇,流入市場,勢必會越賣越便宜。并且,寫字先生們也會很快模仿,王羲之題扇偽作也會蔓延。到時,扇子不但會掉價,王羲之書法家自身的人格也會受到質疑。
贈人玫瑰,手留余香。王羲之寫扇展現(xiàn)出其作為書家可愛的一面,也展示出他“不為外物所累,瀟灑出塵”的魏晉文人風度,胸中有仁,胸中有義,胸中有道,胸中有德。如果當今書畫家以此為基準,面對當今新媒體,新的市場空間,不以市場利益為念,不為名利所累,書人合一,何愁書名不傳,何愁書法不為世人珍重。
三、新媒體為書畫文化傳播提供廣場式大語境
“媒”的本意就是在男女婚嫁中起傳情達意的中介作用。《詩·衛(wèi)風·氓》中有“匪我愆期,子無良媒”[3],古語又講:“天上無云不下雨,地上無媒不成婚?!庇纱搜由斓健懊襟w”(media),媒體一詞來源于拉丁語“Medius”,音譯為媒介,意為兩者之間。媒體是指傳播信息的媒介。它是指人借助用來傳遞信息與獲取信息的工具、渠道、載體、中介物或技術手段。
就媒體的發(fā)展而言,從改革開放到今天,可謂日新月異。大致可分為報紙時代、電視廣播時代、電腦互聯(lián)時代以及目前的手機互聯(lián)時代。新媒體就是相對傳統(tǒng)媒體而言,在新的技術支撐體系下出現(xiàn)的媒體形態(tài),是相對于傳統(tǒng)媒體而發(fā)展起來的一種新的媒體形態(tài),被形象地稱為“第五媒體”。
也許正是渠道的拓寬,使得媒體的門檻由原來的專業(yè)化團隊,權威的新聞監(jiān)督權瞬間變?yōu)槿窠允敲襟w人的大趨勢,特別是微信、微博、短視頻、網(wǎng)絡直播等平臺開通,催生出自媒體這個更自由的媒體廣場。不同文化程度的人都可以在此發(fā)表自己的觀點,曬自己的美圖,秀自己的視頻。而書畫文化本身既具有文化特性,又有美學特性,甚至在書寫和繪畫中還具有表演性,在新媒體傳播中更容易吸引受眾眼球。新媒體書畫傳播模式,可謂既聞其名,又能得觀其人揮毫潑墨,甚至可以互動交流,如在眼前,甚為便捷。這種書畫文化與新媒體融合的大語境無疑給新時代文化自信、文化繁榮帶來了勃勃生機。
首先,“視頻+文字+圖片”的全方位解讀,改變了圖文并茂的傳統(tǒng)模式,刺激了受眾的感官,加深了印象。中國書法與繪畫的美學展現(xiàn)是靜態(tài)的、含蓄的、內斂的,書法的線條之美與中國畫的水墨意象都需要觀者有相應的審美水平,如果沒有,便視而不見,甚至像刮字的門生之父,達不到傳播的目的。但在新媒體的影象展現(xiàn)、聲音解讀甚至音樂渲染中,使受眾不但看到了美的作品,也受到了美學熏陶與教育,提高了審美素養(yǎng)。這樣無疑會使中國書畫走上良性發(fā)展的道路。
其次,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受眾,對作品的反饋信息,無疑會刺激創(chuàng)作者的心靈,甚至在潛移默化中改變藝術家的創(chuàng)作方向,使其作品更適合受眾審美訴求。比如,從冷軍的一幅超寫實作品,人們看到了視覺上的逼真與震撼,很快掀起超寫實創(chuàng)作熱潮,一些超寫實展覽也如火如荼。這種文藝思潮性的審美互動無疑在新媒體快捷直觀的模式中會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新媒體推波助瀾,形成快速互動的傳播模式。
最后,新媒體無疑富有更大的包容性。從草根民間藝術家到藝術殿堂中的泰斗級人物、權威人士,都處在同一平臺之上,公平競爭,創(chuàng)作的作品和思想感受等都在新媒體平臺上展現(xiàn),接受善意、非善意的批評,專業(yè)的、非專業(yè)的點評。這更有利于書畫文化快速繁榮和普及,使藝術家的創(chuàng)作更加重視人民的喜聞樂見,使書畫藝術作品更具有傳播生命力,也會使更多的民間藝術家有夢想成真的機會。
四、新媒體時代書畫文化傳播亦有亂象叢生
從另一種角度講,新媒體的便捷展示很快造成了一種圍觀效應,由于眾多自媒體人需要用自己的媒體平臺短時間內吸引眾多的粉絲圍觀,再加上圍觀受眾浮躁、獵奇心理驅使,一些標題黨也應運而生,從而產(chǎn)生了很多沒有價值的垃圾信息。其基本特征是,標題粗俗,內容空泛,不懂裝懂,錯字連篇,文不對題。但往往這樣的信息卻在大數(shù)據(jù)分流中,總是占據(jù)我們的手機屏幕,讀完之后,仿佛吃了一只蒼蠅,不是滋味。比如,前一段無比火爆的射墨書法,正是在“矮人觀場”獵奇心理中,吸引受眾圍觀,而達“出名”之目的。在騰訊視頻平臺上,這段幾分鐘的射墨小視頻,竟達到6.9萬次播放量,而精心制作的微電影《啟功軼事》才2.4萬次播放量。但看完射墨書法所產(chǎn)生的狂躁心理綜合征與啟功先生德藝雙馨的書品人品帶給我們的文化感染力絕不在一個層次上。雖然射墨當事人也說“射墨”不是書法,但受眾心理上早就形成了“墨+宣紙=書法”的文化審美定式,這種內容無疑擾亂了書法的文化精神,想出名的擦邊球打得雖高明,但對于書法家來說,無疑是作繭自縛,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
我們畢竟處在一個經(jīng)濟繁榮的時代,書畫本身既有藝術品特性,也有商品特性,君子愛財,取之有道,未嘗不可,辛苦耕耘的書畫家們理應得到更好的回報。但凡事過猶不及,在書畫文化傳播中,出于以經(jīng)濟利益為目的的純商業(yè)化炒作也未必可取,甚至這些炒作幾近于幼稚般的惡俗化,嚴重低估了受眾的智商。
在新媒體傳播中,刻意強調拍賣紀錄,甚至用假拍來刷新紀錄,并且由此催生出專業(yè)虛構拍賣數(shù)據(jù)的機構,到網(wǎng)上可查,使一些以“拍賣紀錄”為收藏依據(jù)的書畫愛好者,無疑又蒙上了一頭霧水。甚至一些網(wǎng)絡直播平臺,采用直播+銷售的模式,電視購物般“現(xiàn)炒現(xiàn)賣,新鮮出爐,絕世孤品,快來購買”,顯然已經(jīng)有失“善文而不求舉,善畫而不求售”的文化精神,這種暴力式、洗腦式推銷,也讓受眾很反感。
此外,由于從業(yè)人員眾多,媒體平臺門檻低,一些自媒體為了達到?jīng)_量的目的,把同一題材重復轉發(fā),造成不同程度的內容重復,輪番刺激我們的感官神經(jīng),也無疑會產(chǎn)生審美疲勞。
五、新媒體時代書畫文化傳播更需規(guī)范與引導
窗戶開大了,必有蒼蠅蚊子進來,路子拓寬了,車子必然會多,難免發(fā)生碰撞摩擦。但說到底還是要回歸書畫藝術的審美本身,書畫的審美本身就是多元化的。比如書法,既有雄渾大氣,又有美人嬋娟,既有文人疏狂,也有法度謹嚴。大家公認的歐陽詢和王鐸,都有很深的書學造詣,都是名家大家。但這種取向觀點一旦碰撞,就會在相互反作用力的推動下,形成“丑書”與“美書”的爭吵,而這種爭吵也注定不會有結果,如果沒有深層次的解讀與分析,只會給受眾造成一種誤解。
近期,一些媒體已經(jīng)意識到,路子寬、窗戶大、速度快只是傳播媒介的基本條件,內容的含金量高才是硬道理。2018年9月,愛奇藝發(fā)表聲明,正式關閉前臺播放量顯示,以綜合用戶討論度、互動量、多維度播放類指標的內容熱度代替。2019年1月,優(yōu)酷官網(wǎng)發(fā)出了《破除喧囂,回歸本心》聲明,也關閉了前臺播放量而由熱度綜合指數(shù)代替。這種評價標準無疑改變了追求播放量、收視率為標準的浮躁之風,逐漸杜絕違背內容創(chuàng)作規(guī)律和初心的牟利行為和造假行為。網(wǎng)絡視頻媒體的理智回歸,對于書畫文化的傳播無疑是件好事,也會帶動更多的專家學者向縱深處去挖掘書畫文化的內涵和本源。
另外,一些傳統(tǒng)專業(yè)媒體很快借助新媒體的便捷通道,形成“融媒體”戰(zhàn)略,充分利用媒介載體,把廣播、電視、報紙、互聯(lián)網(wǎng)等既有共同點,又存在互補性的不同媒體,在人力、內容、宣傳等方面進行全面整合,實現(xiàn)“資源通融、內容兼融、宣傳互融、利益共融”的新型媒體,無疑又是媒體界一強大的生力軍。一些既懂媒體又有專業(yè)書畫理論的人士也許會大顯身手,去引領新媒體輿論導向。
新時代、新媒體、新思維,不忘初心,開拓書畫文化的美好未來。當中華民族積淀五千多年的文化與新媒體相遇時,我們相信,必能迸發(fā)出更為雄強璀璨的文化力量,展現(xiàn)中華書畫文明的大美與自信。使中華傳統(tǒng)文化在“一帶一路”文化戰(zhàn)略的大融合中,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影響世界,創(chuàng)新未來,永遠屹立世界之東方。
參考文獻:
[1]張志清,吳龍輝.蘭亭全編(外編)·晉書·王羲之傳[M].石家莊:花山文藝出版社,1995:722.
[2]張志清,吳龍輝.蘭亭全編(外編)·晉書·王羲之傳[M].石家莊:花山文藝出版社,1995:722.
[3]李家聲.詩經(jīng)全譯全評[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9:88.
(作者單位:國務院參事室)
編校:王 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