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杜鵑 趙宴
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討數字故事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學習效果的影響,作者隨機選取國內修完《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38名2016級和2017級在校大學生,參加數字故事(DST)的學習、制作和交流。根據ARCS動機模型的四個維度(注意、關聯(lián)性、自信和滿足感)進行分析,結果顯示,在DST教學模式下,學生在注意、關聯(lián)性、自信和滿足感方面與傳統(tǒng)教學模式比較,呈現顯著性差異。
關鍵詞: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DST;ARCS
中圖分類號:G444?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674-9324(2020)10-0134-03
一、引言
“說故事”,古已有之,是分享知識、智慧以及世界觀、價值觀的有效方式。從篝火邊的喃喃細語,到現代電影院中的IMAX巨幅銀幕,故事總能找到最能廣泛傳播的方式。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數字技術的飛速發(fā)展,“數字故事”(Digitalstorytelling)作為一種新型的敘事方式,出現人們的視野當中。其整合了視頻影像、音頻、動畫、超文本等多種新型數字技術手段,給我們提供了分享各自經歷和知識的另一種可能性。早在1986年,“數字故事”的概念便已出現。一位女性游戲設計師,美國人Brenda Laurel,便在她的博士論文《Toward the design of a computer-based interactive fantasy system》中提出了“Digitalstorytelling”這一概念[1]。從那時開始,許多研究者便對這一領域產生了極其濃厚的興趣。首先是一些社會工作者和藝術家們,例如數字故事的先驅者Dana Atchley。他在7歲大的時候便利用家中的電腦、掃描儀和照相機制作了一段數字短片[2],成年后又成立了一個數字電影工作室,這個數字電影工作室后來成為數字故事發(fā)展的重要組織之一的美國電影學院(AFL)數字故事中心(CDS)[3]。得益于Dana Atchley的不懈探索,數字故事的優(yōu)勢愈加明顯。其制作難度較低,在互聯(lián)網極為發(fā)達的今天,也非常容易被放到網絡上與感興趣的人分享。因此,教育工作者以及媒體從業(yè)者也加入數字故事的研究與應用工作當中。如今,數字故事運動已席卷全球。在英國,Meadows與BBC電視臺合作,啟動了一個名為“Capture Wales”的數字故事計劃,并成功復刻了CDS的模式[4]。而在澳大利亞,動態(tài)影像中心(ACMI)從2002年開始,專門啟動了一個數字故事計劃,以指導人們使用多媒體技術講述自己的故事[5]。在亞洲,以色列2003年開始了“Kids for Kids”計劃[6]。在南非,則有“Men as Partners,Men as Partners,En Gender Health”計劃[7]。2006年南美洲巴西的“Million-Youth-Life-Stories”計劃則將數字故事運動推向了一個高潮[8]。
在教育心理學領域,數字故事能夠使得參與其制作過程的年輕女性有信心面對焦慮以及抑郁情緒[9]。健康護理從業(yè)者常與心理疾病患者通過數字故事分享自身的經歷,這一舉措也被推廣開來,應用于各類人群。觀摩他人制作的數字故事,并進行分組討論,有助于年輕人理解他人的想法,探索他人的信仰、世界觀與價值觀。
如前所述,數字故事技術在國外早已開展相關研究。而在國內,這方面的研究文獻幾乎查詢不到。2011年,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印發(fā)《普通高等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基本要求》的通知(教思政廳[2011]5號)中明確提出,各高校根據本校實際,開展形式多樣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基于文件精神,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現已作為高校公共必修課或者選修課的形式納入人才培養(yǎng)體系中。因此,本研究擬以數字故事技術作為出發(fā)點,探討其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學習效果的影響。
二、研究對象與方法
1.研究對象。修完《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2016級和2017級在校大學生,共38人,其中男生10人,女生28人。
2.研究方法。節(jié)選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中有關自我意識和心理健康相關內容,為讓學生更好地理解認識自我、完善自我部分,依據日本三重大學須曾野仁志教授以“給自己未來一封信”為主題,按照以下幾個要求完成示范數字故事的創(chuàng)作:(1)運用圖片、背景音樂、影像資料、手繪作品、自己的故事敘述等資料創(chuàng)作數字故事。(2)整個視頻時間大概在2分鐘左右。(3)創(chuàng)作的過程可以花幾個小時。(4)視頻創(chuàng)作的工具不限。
筆者將示范視頻發(fā)給37名被試觀看學習之后,學生根據要求完成以“給自己未來一封信”為主題的數字故事創(chuàng)作,分成5個小組展示并進行交流和相互評論。
根據美國心理學家John M.Keller提出ARCS動機模型的四個維度[10],即注意、關聯(lián)性、自信和滿足感設置調查問卷(下表),并使用SPSS22進行分析,Prismpad 5.0做圖。
三、結果分析
1.注意分析。注意是ARCS動機模型中首要的因素,主要從知覺角度出發(fā),強調如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在注意因素方面的分析中,主要圍繞學生的興趣來展開調研,以“你們初次接觸DST感覺怎么樣”為主要問題進行。結果顯示,選擇DST為非常新穎的人數百分比達到了30.72%±18.79%,遠高于選擇傳統(tǒng)選項的7.86%±7.21%(P<0.05),而且,一半以上的人(64.28%±23.72%)認為DST“新穎”,而選擇傳統(tǒng)選項者僅有15.00%±13.69%,二者間差異非常顯著(P<0.01)。沒有人認為DST在新穎性方面與傳統(tǒng)教學相比更加傳統(tǒng)老套,可見,DST對于學生們而言,是一種非常能夠引起興趣的新型教學手段。在后期的小組討論交流中,學生們表示初次接觸DST感覺很難,但是聽完老師的講解和示范視頻后,當他們自己在真正制作視頻的時候,找圖片、配音、加背景音樂,這些視覺沖擊力很強的元素讓他們感覺非常有樂趣,課堂氛圍很濃??紤]到后期的上臺交流展示環(huán)節(jié),學生們在制作DST過程中非常認真。
2.關聯(lián)性分析。關聯(lián)性主要和學習目標的導向有關,此次課程背景是有關于學生的自我意識和心理健康教育當中的內容,前期課堂主要向學生介紹自我意識的概念、自我意識的發(fā)展以及如何去塑造健康的自我意識等內容。此次“給自己未來的一封信”是給學生探索自我和發(fā)展自我的一個平臺,學生們在制作DST過程的故事劇本準備中,有意無意地會聯(lián)想到對“我”的認識。分享交流中,有位周同學說:“以前課堂中老師讓我們寫20個關于‘我的句子,當時是有感觸的,但是當我給DST寫劇本的時候,我想起了和我男朋友在一起的點點滴滴,看著和他在一起的照片,每次和他吵架的時候,我總是說他不夠關心我,不會照顧人,現在想想更多的時候是我的任性和性格不好的原因。感謝DST讓我明白了‘我。”統(tǒng)計分析的結果也強有力地證明了DST能夠更加容易地讓個體提升對于自我的認識。能夠發(fā)現自我的學生人數達到了83.2%±18.73%(選擇強烈相關或相關者),與傳統(tǒng)教學模式相比,具有顯著性差異(P<0.05)。
3.自信分析。自信既是本文激發(fā)學生學習動機的一個主要因素,也是健全人格的基礎,更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一個主要內容。在自信分析方面,圍繞“完成DST后或者是經過傳統(tǒng)教學學習后,有無增強自信心”這個問題展開。多數回答的結果關鍵詞均為“興奮”“高興”“有趣”,表明DST教學模式能夠增強學生自信心。統(tǒng)計結果顯示,77.84%±19.6%的學生感覺非常有信心,與傳統(tǒng)教學相比較,在增強自信心方面具有顯著差異(P<0.05)。很多學生是初次接觸DST,他們不清楚DST的難易度,他們通過學習、交流和討論的環(huán)節(jié)完成作品后,他們給的反饋的詞有“開心”“激動”“有趣”“興奮”。學生用事先做好的DST向同學展示,避免了很多不會、不知道、不熟悉的地方,他們通過視頻的媒介向大家展示自己,極大地增強了同學們的自信心。
4.滿足感分析。調研過程中,學生分組展示分享完他們的作品后,被調研的每位同學給自己喜歡的作品投票并分析展示(喜歡的作品可以是一個也可以是多個)。學生們在交流過程中,一方面對自己完成的作品有成就感;另一方面,當收到其他同學的中肯評論尤其是積極的評論后,這樣良好積極的互動交流充分發(fā)揮了他們的學習積極性,也提升了他們的滿意度。對于滿足度方面,DST與傳統(tǒng)教學相比較差異非常顯著(P<0.01)。
5.綜合分析。綜合以上分析表明,從注意力方面分析,選擇DST為非常新穎的人數百分比達到了30.72%±18.79%,遠高于選擇傳統(tǒng)選項的7.86%±7.21%(P<0.05)。從關聯(lián)性方面分析,能夠發(fā)現自我的學生人數達到了83.2%±18.73%(選擇強烈相關或相關者),與傳統(tǒng)教學模式相比,具有顯著性差異(P<0.05)。從自信心方面分析,77.84%±19.6%的學生感覺非常有信心,與傳統(tǒng)教學相比較在增強自信心方面具有顯著性差異(P<0.05)。從滿足感方面分析,DST與傳統(tǒng)教學相比較差異非常顯著(P<0.01)。DST與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相比較,在注意、關聯(lián)性、自信、滿足感等方面均具有顯著性差異。
四、討論
1.關于視頻制作方面。很多學生在制作視頻的過程中,由于每個人的經歷不一樣,有的同學個人經歷比較少,寫作基礎較差,所以他們在寫視頻劇本之前應多看看示范視頻的制作以及如何根據視頻當中的插圖來寫故事并能做到恰到好處。
2.關于后期交流評論方面。本文在調研過程中,后期的交流評論方法非常原始,只適用于小團體交流且費時,國外相關研究在此環(huán)節(jié)很好地使用了Moodle在線交流平臺,學生操作起來簡單易行,并能長時間保留。
參考文獻:
[1]Laurel,B.,Toward the design of a computer-based interactive fantasy system.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1986.
[2]Pierotti,K.,Digital Storytelling:The Application of Vichian Theory,2006.
[3]Lambert,J.,Digital storytelling:Capturing lives,creating community,2013:Routledge.
[4]Meadows,D.,Digital storytelling:Research-based practice in new media.Visual Communication,2003.2(2):189-193.
[5]Simondson,H.,Digital storytelling at the Australian Centre for the Moving Image.2009:Wiley Online Library.
[6]Hartley,J.and K.McWilliam,Story circle:Digital storytelling around the world.2009:John Wiley & Sons.
[7]Peacock,D.and A.Levack,The men as partners program in South Africa:Reaching men to end gender-based violence and promote sexual and reproductive health.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n's Health,2004.3(3):173.
[8]Misorelli,C.,One Million Life Stories,in Digital Storytelling.2017,Springer.p.35-39.
[9]Goodman,R.and D.Newman,Testing a digital storytelling intervention to reduce stress in adolescent females.Storytelling,Self,Society,2014.10(2):p.177-193.
[10]Keller,J.M.,Motivational design for learning and performance:The ARCS model approach.Springer Science & Business Media,2009.
A Learning Enhancement of Students: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n Chinese College Using Digital Storytelling
LIN Du-juan1,ZHAO Yan2
(1.Students Affairs Department,Huishang Vocational College,Hefei,Anhui 231201,China;
2.Educational Research Department,Mie University Tsu City,Mie Ken 514-8507,Japan)
Abstract: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influence of digital story on the learning effect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The author randomly selected 38 college students of 2016 and 2017 who completed the course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to participate in the learning, production and communication of digital story (DST). 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of the four dimensions (attention, relevance, self-confidence and satisfaction) of the ARCS motivation model, the results show that under the DST teaching mode, students' attention, relevance, self-confidence and satisfaction a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ode.
Key words:mental health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DST;AR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