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潔瓊
摘要:文章在闡明譯者主體性含義和外宣翻譯原則的基礎(chǔ)上,以《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暨《十九大報告》英譯本為例,從外宣翻譯的三個原則暨內(nèi)外有別原則、目的原則和讀者意識原則來分析譯者主體性的表現(xiàn)及其合理性。
關(guān)鍵詞:譯者主體性;外宣翻譯;《十九大報告》英譯本
中圖分類號:H085.3?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674-9324(2020)10-0110-04
一、引言
在世界全球化的今天,我國越來越重視對外宣傳?!耙粠б宦贰苯ㄔO(shè)、中國文化“走出去”等重要倡議的實施,都是對外宣傳越來越重要的例證。而對外宣傳的關(guān)鍵因素之一是外宣翻譯的效果。外宣翻譯成功達到溝通宣傳作用的關(guān)鍵是譯者要發(fā)揮其主體性。
二、什么是“譯者主體性”
既然“譯者主體性”在對外宣傳的翻譯中如此重要,那什么是“譯者主體性”呢?上海外國語大學查明建教授(2003)指出,翻譯的主體是譯者,譯者要尊重翻譯對象,在這個前提下,譯者為實現(xiàn)翻譯目的在翻譯活動中會表現(xiàn)出主觀能動性,這就是“譯者主體性”。查教授還提到“譯者主體性”的本質(zhì)特征是翻譯主體自覺的文化意識、人文品格和文化、審美創(chuàng)造性。屠國元教授(2003)也認為,在翻譯活動中,要素包括譯者、作者、作品和讀者。其中譯者處于中心主體的地位,而作者、作品和讀者這些要素都處于邊緣主體的地位。根據(jù)以上兩位翻譯名家對“譯者主體性”的解釋,我們知道,譯者在翻譯時要發(fā)揮主體性,否則外宣翻譯的內(nèi)容會讓外國讀者或外國受眾一頭霧水,無法理解,從而無法達到對外宣傳的效果。
三、外宣翻譯的定義和原則
何為“外宣翻譯”?上海外國語大學張健教授(2013)指出,外宣翻譯是指在全球化背景下以讓世界了解中國為目的,以漢語為信息源,以英語等外國語為信息載體,以各種媒體為渠道,以外國民眾為主要傳播對象的交際活動。值得注意的是,這個概念中的“國外民眾”,即外宣翻譯的對象或者受眾,是外國人,更可能是不了解中國的一般外國人(段連城,1988)。所以,外宣翻譯需遵循一定的原則。沈蘇儒(2004)指出,對外翻譯要遵循內(nèi)外有別原則?!皟?nèi)外有別”主要涉及讀者、宣傳的目的、內(nèi)容、方法和語言等五方面。黃友義(2004)也指出,對外翻譯“三貼近”原則:貼近中國發(fā)展的實際、貼近國外受眾對中國信息的需求、貼近國外受眾的思維習慣。張健教授(2001)在說到外宣翻譯的特點時還指出,對外報道的翻譯不能只滿足于“一般意義的翻譯”,還要去掉或盡量減少“翻譯味”,使外文稿讀起來像是直接用外文寫的,并進行必要的外文編輯加工,使外文稿易于為外國讀者所理解和接受。
根據(jù)以上名家名言,本文把外宣翻譯的原則歸納為以下三點:(1)內(nèi)外有別原則;(2)目的原則;(3)讀者意識原則。
四、以《十九大報告》英譯本為例,從三個原則來分析譯者主體性的表現(xiàn)及其合理性
(一)內(nèi)外有別原則
由于中西方在意識形態(tài)、語言文化、思維模式、審美觀等方面都存在差異,在翻譯時要挖掘原文的核心信息,使譯文符合西方讀者的閱讀習慣和心理需求,從而達到溝通信息的目的。
例1:不忘初心,牢記使命。
Remain true to our original aspiration and keep our mission firmly in mind.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Never forget why you started,and you can accomplish your mission.
例1分析:這兩個句子里都有“初心”,都是四字格,且每句都是八個字。由于句子含義和作用的不同,對于“初心”的翻譯也不同。第一句中的“不忘初心”是黨的十九大會議的主題,句中“初心”和“使命”的具體內(nèi)容貫穿在整個報告中,所以要用名詞詞組“The original aspiration”來明確表達。第二句中的“不忘初心”主要起到鼓舞士氣的作用,要按照西方話語體系語言和受眾思維習慣,翻譯成相應(yīng)的鼓舞士氣的話語“Never forget why you started”,否則給人感覺“The original aspiration”一詞重復出現(xiàn),其用法也讓人困惑。
“不忘初心”如果翻譯成“Don't forget our original aspiration”就顯得口語化,與政治文本的莊嚴感和正式度不符,不符合語境。
對于兩句中“不忘初心”的不同英譯方法,體現(xiàn)了內(nèi)外有別的原則。
例2:全黨同志一定要登高望遠、居安思危,勇于變革、勇于創(chuàng)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滯。
All comrades must aim high and look far,be alert to dangers even in times of calm,have the courage to pursue reform and break new ground,and never become hardened to change or inactive.
例2分析:這個例子中,“重復”又一次被提到。原文中用重復的“勇于”和“永不”來做到四字格,達到意合,體現(xiàn)漢語的美感。而英語和漢語不同,英語結(jié)構(gòu)嚴謹,表達簡潔,是“形合”的語言,如果兩次重復提到“have the courage to”和“never become”,會顯得冗長、繁復,讓外國讀者無法理解此處重復的意義何在,所以在英譯文本中把兩個“勇于”和兩個“永不”合并,這樣更符合英語的特點,便于外國讀者理解,也體現(xiàn)了內(nèi)外有別的原則。
(二)目的原則
目的原則:德國學者弗米爾(Vermeer)在20世紀70年代提出目的論(Skopos Theory)。他認為翻譯是一種有目的的交際行為,翻譯目的決定了翻譯原則和策略,包括直譯、增譯、減譯等。
例3:為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黨中央召開七次全會,分別就政府機構(gòu)改革和職能轉(zhuǎn)變、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制定“十三五”規(guī)劃、全面從嚴治黨等重大問題作出決定和部署。五年來,我們統(tǒng)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xié)調(diào)推進“四個全面”戰(zhàn)略布局,? “十二五”規(guī)劃勝利完成,? “十三五”規(guī)劃順利實施,黨和國家事業(yè)全面開創(chuàng)新局面。
例3分析:例3中出現(xiàn)多個數(shù)字開頭的專有名詞,對他們的翻譯方法卻是不同的,有些僅直譯即可,有些卻要加上注釋。譯文對于“十二五”規(guī)劃和“十三五”規(guī)劃都采用了“直譯”的策略,分別譯成“the 12th Five-Year Plan”和“the 13th Five-Year Plan”,因為直譯即可達到目的,可以很明確地表達意思,讓外國受眾了解這兩個“規(guī)劃”的含義,無須過多解釋。
而對于“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zhàn)略布局”這兩個名詞,都加了注解,因為普通的國外讀者不清楚中國的這兩個布局,所以需要注釋來填補西方讀者對這些專有名詞認知上的空缺。
例4:創(chuàng)新驅(qū)動發(fā)展戰(zhàn)略大力實施,創(chuàng)新型國家建設(shè)成果豐碩,天宮、蛟龍、天眼、悟空、墨子、大飛機等重大科技成果相繼問世。
例4分析:例4原文很短,英文譯文卻很長。例如短短兩個漢字“天宮”被詳細地翻譯成“the successful launch of Tiangong-2 space lab”?!疤鞂m、蛟龍、天眼、悟空、墨子、大飛機”這些代號在國內(nèi)的新聞中多次出現(xiàn),已經(jīng)是約定俗成的表達,因此國內(nèi)讀者對這些代號大都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國外讀者一般不知道這些代號的含義,所以在譯文中,譯者發(fā)揮了主體性,把這些代號所指的重大科技成果明確表達出來,讓西方讀者充分了解中國國家建設(shè)的豐碩成果。
和例3中專有名詞加注的方法不同,例4中對于這些代號的解釋都采用了隨文釋義的方法,這樣做既方便讀者閱讀,不用再去文末找注釋;又能把代號的含義自然地融入譯文中,使代號成為譯文的一部分,使譯文自然通順,方便外國讀者了解中國的建設(shè)成果。
隨文釋義是英譯文語篇的有機組成部分,參與語篇意義的構(gòu)建,易于讀者接受,從而提高英譯文的話語傳播力。
例5:堅持照鏡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要求。
We have committed to "examining ourselves in the mirror,tidying our attire,taking a bath,and treating our ailments".
堅持反腐敗無禁區(qū)、全覆蓋、零容忍,堅定不移“打虎”“拍蠅”“獵狐”。
We have taken firm action to"take our tigers","swat flies," and "hunt down foxes."
例5分析:例5第一句中的“照鏡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和第二句中的“打虎、拍蠅、獵狐”照理都是中國特色的表達方法,但是譯者對這些詞僅采用了直譯的方法,既沒有隨文釋義,也沒有加注釋。原因之一是這些詞很形象,在豐富的上下文中,普通西方讀者能夠領(lǐng)會其含義,不需要再過多地進行解釋。
原因之二是張健老師提出的:隨著綜合實力的日益增強,中國融入全球化的程度越來越深,對全球政治、文化、經(jīng)濟等方面的影響越來越大,中國的國家形象和知曉度必將日益提高,直譯或者音譯的手段在外宣翻譯中也會經(jīng)常使用。(張健,2013)
因此,譯者對這些詞就采取了直譯的方式,彰顯大國風范??梢娭弊g和意譯都是經(jīng)過思考的,都是譯者主體性的體現(xiàn)。
例6:全黨要更加自覺地堅定黨性原則,勇于直面問題,敢于刮骨療毒,消除一切損害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的因素,清除一切侵蝕黨的健康肌體的病毒。
例6分析:在例6中,兩處提到和“治療”相關(guān)的詞,第一處是頗具中國特色的、常在武俠小說中出現(xiàn)的治療方法“刮骨療毒”,這個方法如果直譯,西方讀者肯定不能接受,會認為中國共產(chǎn)黨虐待同志,進行嚴重體罰,造成理解錯誤,因此有必要對這個詞的意思做出解釋,進行意譯?!肮喂钳煻尽边@個詞來自《三國志》,原指關(guān)羽左臂為流矢所中,鏃之毒入于骨,醫(yī)者為關(guān)羽破臂、刮骨、去毒。在《十九大報告》中,譯者發(fā)揮主體性,將“刮骨療毒”翻譯成“be braced for the pain”,短短一個詞組,表現(xiàn)出中國共產(chǎn)黨人清除病毒的痛苦和直面問題的決心。第二處的治療方法乃是全球通用,因此直譯即可,僅減譯了“健康肌體”中的“肌體”一詞。因為“黨的健康肌體”就是“黨的健康”,所以譯成“Party's health”。如果譯成“Party's healthy body”反而讓西方讀者覺得詞不達意,莫名其妙。
(三)讀者意識原則
例7:主旋律更加響亮,正能量更加強勁,文化自信得到彰顯,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大幅提升。
例7分析:例7中,各句的譯文都隨原文使用“物”來做主語,如“正能量更加強勁”這一句翻譯成“the wave of positive energy felt throughout society is building.”但是,到了“文化自信得到彰顯”這一句時,英譯文改用“人”來做主語,翻譯成“We the Chinese people,have greater confidence in our own culture.”
對于這一句的處理,譯者在斟酌之后認為,自信是人的自信。 “文化自信得到彰顯”的真實含義就是“中國人民對自己的文化更有自信了”,因此在主謂結(jié)構(gòu)上做了調(diào)整。這樣的變化正是譯者時刻把西方讀者放在心中的體現(xiàn)。
一般來說,漢語的主謂關(guān)系沒有英語那么密切。英語對于主語能否作后面的動作考慮較多。因此,譯文以什么做主語,怎樣和謂語搭配,是經(jīng)常需要斟酌的問題。(賈毓玲,2017)
主語是句子的靈魂,如果整段都用被動語態(tài),那樣西方讀者就會因為你是“不知道、不便說、不愿說”動作的執(zhí)行者,而迷茫離去。(賈毓玲,2017)
在英譯時變主語為人的用法在《十九大報告》中還有很多。比如,“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這一句被翻譯成:“We have made major breakthroughs in deepening reform.”
以上譯文除了“主語是we”之外,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句子中的時態(tài)用“現(xiàn)在完成時”。在漢譯英時,確定時態(tài)是重要的環(huán)節(jié)。漢語動詞沒有時態(tài)語態(tài)的變化形式,但是大多數(shù)語境還是可以告訴讀者事情是發(fā)生了還是正在發(fā)生或者將要發(fā)生。(賈毓玲,2017)
以上例子中,很明顯,“重大突破”已經(jīng)取得,所以“現(xiàn)在完成時”是合適的時態(tài)。中文沒有時態(tài)的問題,發(fā)生在不同時間的事情似乎也可以放在一起,不同事物的具體進展可以不去深究。但是英文動詞不同的時態(tài)就表示不同的進度,沒干的事就不能說干了,才開始的事就不能說已經(jīng)完成。這時候,譯者必須把每一項任務(wù)和每一項改革的進展情況做一個深入調(diào)查,澄清進度,然后想方設(shè)法把一大堆進度不一的事情放在同一個時態(tài)的大框架之下。(賈毓玲,2017)
因此,譯者在翻譯的時候要發(fā)揮主體性,多考慮西方讀者,意識到中英文在語態(tài)和時態(tài)上的差異,根據(jù)讀者的接受習慣去翻譯,才能達到效果。
五、結(jié)語
最后,本文想用黃友義先生提出的“三個意識”作為文章的結(jié)尾。黃先生說,政治文本的譯者首先要有語言意識,這是前提。所謂語言意識,就是譯者對中英文語言的把握能力。其次政治文本的譯者要具有政治意識,也叫“政策水平”。最后譯者要具有國際意識,也叫國際視野,就是要了解西方讀者的思維習慣。(黃友義,2018)在翻譯時譯者一定要發(fā)揮主體性,采用靈活多變的翻譯方法,這樣才能提高語篇的翻譯質(zhì)量,真正達到傳達信息和溝通交流的目的。
參考文獻:
[1]張健.全球化語境下的外宣翻譯“變通”策略芻議[J].外國語言文學,2013,(1):19.
[2]段連城.對外傳播學初探[M].北京:中國建設(shè)出版社,1988:134.
[3]沈蘇儒.對外報道教程[M].增訂版.北京:五洲傳播出版社,2004:37.
[4]黃友義.堅持“外宣三貼近”原則,處理好外宣翻譯中的難點問題[J].中國翻譯,2004,(11):27.
[5]張健.英語對外報道并非逐字英譯[J].上??萍挤g,2001,(4):25.
[6]查明建,田雨.論譯者主體性——從譯者文化地位的邊緣化談起[J].中國翻譯,2003,(1):19-24.
[7]屠元國,朱獻瓏.譯者主體性:闡釋學的闡釋[J].中國翻譯,2003,(6):8-14.
[8]Vermeer.Skopos and Commission in Translational Action in L.Venuti,2000:20.
[9]賈毓玲.從《政府工作報告》的翻譯談如何克服“中式英語”的傾向[J].上??萍挤g,2003,(4):27.
[10]賈毓玲.論對外政治話語體系的創(chuàng)建與翻譯——再談《求是》英譯[J].中國翻譯,2017,(3):96-101.
[11]黃友義.從“新的歷史條件下”到“新時代”——參與《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英文版定稿體會點滴[J].翻譯界,2018,(1):1-3.
[12]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in the Perspective of "Translation in China's Global Communication"
—Taking English Translation of the "Report of the 19th National Congress" as an Example
SUN Jie-qiong
(Foreign? Language Department,Shanghai University of Medicine and Health Sciences,
Shanghai 201318,China)
Abstract:After clarifying the definition of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and the principles of translation in China's global communication",this thesis analyzes the examples in English Translation of the "Report of the 19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under the three principles to show the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Key words:translator's subjectivity;translation in China's global communication;English Translation of the "Report of the 19th National Cong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