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義婷,饒章永
(1.大理州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云南 大理671000;2.大理州南澗縣人民醫(yī)院 感染科)
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是危害人類健康常見的傳染病之一,亦是我國引起肝硬化最主要的病因[1]。為了更準確的診斷慢性乙型肝炎和反映其病情變化,研究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功能、凝血功能、血小板參數(shù)和血清炎性指標的差異,并探討其診斷的意義。
選取2017年01月-2019年01月于大理州南澗縣人民醫(yī)院住院的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223例,依據(jù)血清學指標、臨床表現(xiàn)和體征將CHB患者分為輕度83例、中度66例和重度74例。隨機選擇同期健康體檢者92例為對照組。其中男性168例,女性147例;平均年齡(44.52±5.36)歲。四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等基線資料經(jīng)統(tǒng)計學分析,P>0.05,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具有臨床可比性(見表1)。本研究經(jīng)過我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表1 四組患者基線資料比較
納入標準:慢性乙型肝炎診斷依據(jù)2015年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
排除標準:(1)患有酒精性肝病、藥物性肝損、自身免疫性肝炎、非乙型肝炎患者;(2)凝血功能異常或者血液系統(tǒng)疾病患者;(3)近2周內(nèi)口服影響凝血功能的藥物;(4)嚴重的心腦血管及肺、腎等疾病。
所有患者在入院后第二天空腹狀態(tài)下抽血化驗,收集肝功能指標:ALT、AST、ALB、TBIL;凝血功能指標:凝血酶原時間(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時間(APTT)、凝血酶時間(TT)、纖維蛋白原(FIB)、血漿D-二聚體(DD);血小板參數(shù):血小板計數(shù)(PLT)、血小板壓積(PCT)、平均血小板體積(MPV)、血小板分布寬度(PDW);血清炎性指標:IL-6、IL-10、TNF-α。
慢性乙型肝炎輕度組、中度組和重度組患者的ALT、AST、TBIL水平顯著高于對照組,ALB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各組血清ALT、AST、ALB、TBIL水平與患者病情輕重程度呈正相關(見表2)。
表2 四組患者肝功能比較
慢性乙型肝炎輕度組、中度組和重度組患者的PT、APTT、TT水平顯著高于對照組,FIB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各組血清PT、APTT、TT水平與患者病情輕重程度呈正相關,F(xiàn)IB水平呈負相關(見表3)。
表3 四組患者凝血功能比較
慢性乙型肝炎輕度組、中度組和重度組患者的MPV、PDW水平顯著高于對照組,PLT、PCT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各組血清MPV、PDW水平與患者病情輕重程度呈正相關,PLT、PCT則呈負相關(見表4)。
表4 四組患者血小板參數(shù)指標比較
慢性乙型肝炎輕度組、中度組和重度組患者的IL-6、TNF-α水平顯著高于對照組,IL-10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各組血清IL-6、TNF-α水平與患者病情輕重程度呈正相關,IL-10則呈負相關(P<0.05)(見表5)。
表5 四組患者血清炎性指標比較
肝臟是合成凝血因子的重要場所,并且對凝血-抗凝系統(tǒng)的平衡起到重要作用[3]。當肝功能受損,合成凝血因子減少,引起APTT和PT時間延長。此外,當肝臟受損時,其免疫損傷物質的釋放將破壞血管內(nèi)皮系統(tǒng),引起免疫功能失調(diào),進而激活內(nèi)源性和外源性凝血途徑,將增加纖溶酶活化抑制物-1和組織纖維蛋白酶激活酶的活性,最終引起機體處于纖溶狀態(tài)。從慢性乙型肝炎到肝硬化階段,APTT和PT延長,肝細胞功能損傷;FIB的下降,表明隨著肝炎加重,促進纖溶亢進的功效更明顯。長期會導致血液處于低凝狀態(tài),使凝血-抗凝平衡功能紊亂。本研究結果顯示,隨著乙型肝炎病情加重,PT、APTT、TT水平逐漸升高,FIB逐漸下降,表明隨著肝臟受損程度加重,患者凝血功能逐漸下降。
血小板是從骨髓成熟的巨核細胞胞質裂解脫落下來的,能夠維持血管內(nèi)皮的完整性和穩(wěn)定性,在傷口愈合、炎癥反應、止血等生理和病理過程中有重要作用[4]。當肝臟受損時,由于肝細胞廣泛變性、壞死,合成凝血因子減少,同時生成纖維蛋白原減少,導致凝血機制異常;此外,肝硬化常引起脾功能亢進,而脾功能亢進又引起血小板破壞增加。本研究結果顯示,隨著乙型肝炎病情加重,MPV、PDW水平逐漸升高,PLT、PCT水平逐漸下降。
ALT、AST、ALB、TBIL是反映肝功能損傷的敏感指標,其水平與肝臟病變程度呈正相關。當肝功能受損時,肝臟酶學指標將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升高和降低。炎癥細胞因子IL-6、IL-10和TNF-α在乙型肝炎發(fā)病機制中也起重要作用。TNF-α是一種生物活性的促炎細胞因子,可與B細胞、T細胞等產(chǎn)生協(xié)同作用,與IL-6、IL-8共同誘導炎性介質產(chǎn)生[5]。IL-10是一種主要由星狀細胞、巨噬細胞和肝細胞產(chǎn)生的,具有抗炎、抗免疫和抗纖維化作用的細胞因子,可減少炎癥反應引起的損傷,起到保護機體的作用。HBV反復感染肝細胞過程中,會引起巨噬細胞對其清除和吞噬,而巨噬細胞會分泌炎癥因子如TNF-α和IL-6、IL-10等,介導肝細胞炎癥反應及死亡。研究顯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體內(nèi)TNF-α和IL-6含量明顯增加,可影響肝血管發(fā)生病變[6]。本研究結果顯示,隨著肝炎病情進展,肝臟酶學指標ALT、AST、TBIL和血清炎癥指標子IL-6、TNF-α含量逐漸升高,ALB和IL-10含量逐漸下降。說明肝臟酶學指標和血清炎性指標的表達水平和肝細胞的壞死程度及臨床轉歸密切相關。
綜上所述,肝功能、凝血功能、血小板參數(shù)和血清炎性指標的檢測可有效地診斷慢性乙肝,反映肝細胞壞死、炎癥程度;對疾病的診斷、指導臨床用藥及預后估計有重要的臨床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