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秀明
(閩清縣東橋鎮(zhèn)中心小學,福建福州 350818)
整本書共讀,就是教師和學生讀同一本書,然后一起深入交流討論、拓展延伸,最終讓整本書的精髓與個體的生活、生命打通,領悟天人合一的思想,抵達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的最高階段——自我實現(xiàn),就如《夏洛的網》中的夏洛、《時代廣場的蟋蟀》中的蟋蟀柴斯特。
整本書共讀,首先需要選擇經典?!段饔斡洝肥侵袊糯谝徊坷寺髁x長篇神魔小說,是魔幻現(xiàn)實主義的開創(chuàng)作品。如果是小學生共讀中國四大名著,建議從《西游記》開始?,F(xiàn)以此書為例談談整本書共讀的重要意義以及策略。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多讀書,讀好書,好讀書,讀整本書。”多讀書,是量的積累;讀好書,讀整本書,是為了質變。但小學生年紀尚小,對于書的精髓不易領悟到,需要有成人的幫助,即共讀整本書,這樣才能實現(xiàn)從量變到質變。
共讀是一種體悟,是一種踐行,和西天取經一樣,是一種內在修行。共讀《綠野仙蹤》,是讓學生懂得必須踏上黃金路,才能發(fā)現(xiàn)自己,找到自己,才能懂得“愛、勇氣與智慧”缺一不可。共讀《夏洛的網》,就要懂得成就別人,最終也是成就自己。
蘇霍姆林斯基說:我們力求使每一個少年、每一個青年都找到一本他“自己的”書,這本書應當在他的心靈里留下終生不可磨滅的痕跡。閱讀這樣的書是一種自我總結,是自我教育的開端,是面對良心的自白。[1]
整本書共讀,就是幫助學生遇到他“自己的”那本書,促進個體精神的成長,而不是為了考試答題。
一部偉大的經典,其內涵一定是豐富的,不是單一的,可以多角度品味。因此共讀整本書,途徑與方法也是多種多樣的,教師可以根據(jù)自身的生命特質和學生的具體情況來擇取適宜的共讀方法,如抓關鍵詞句、分析人物形象、設計思辨題等。
一部經典,意蘊總是深遠的;一部經典,總有一兩個詞句攝人心魄。抓住這些關鍵詞句,對于整本書魂魄的領悟就牽一發(fā)而動全身了。
如《西游記》中唐僧的三個徒弟的三個法名:“悟空”“悟凈”“悟能”?!翱铡薄皟簟薄澳堋薄拔颉保怂淖质钦俊段饔斡洝返木杷?,先讓學生安靜地想一想,安靜地在本子上用一兩個詞語解釋“空”“凈”“能”,再出示這幾個字的字源,了解字義,最后再理解“悟”的深刻含義。
“私心雜念要放下,這就是空?!?/p>
“想玩手機的念頭要清空?!?/p>
“骯臟的思想要清除干凈?!?/p>
……
“頓悟成佛”“迷則為凡,悟則為圣”,佛教中有棒喝的故事,帶領學生穿越經典,總有一天也能抵達頓悟的境界。
1.三問
“所有的故事都是同一個故事,所有的故事都是我的故事”,凡是經典中的主人公,都是正能量的,都是向上、向善的,所以最簡單也非常有意義的共讀思考題就是類似于哲學的三大問題:
我喜歡誰?
我像誰?
我想成為誰?
可以讓學生圍繞這三個問題選擇《西游記》中的四個主要人物來替換“誰”寫一篇作文(我喜歡孫悟空,我像豬八戒,我想成為孫悟空),在共讀結束時再重新寫這個話題,學生的選擇會發(fā)生變化。對照四個人物,剖析自己,發(fā)現(xiàn)自己,然后真正成長。
這樣的話題,是學會從經典中讀出自己的人生,領悟成長的意義,領會生命的真諦。
2.追問
當領悟孫悟空一生時,再追問:“你的生命會成為一個奇跡嗎?你要如何創(chuàng)造屬于自己的奇跡呢?”不斷追問,不斷引發(fā)思考,不一定要有答案,在追問、思考和行動中抵達心中的靈山。
設計共讀題是整本書共讀的關鍵,問題的質量決定共讀的質量?!八季S的力量能讓我們擺脫對于本能、欲望和因循守舊的屈從?!保?]杜威一直強調問題的重要性,有“真問題”,有“好問題”,才能激發(fā)思考,才能養(yǎng)成思維的習慣,最終才會有良好的思維品質的誕生。有好問題,才會復活一本書。好問題從哪里來?好問題一定要讓經典與自身生命進行對話,真問題就是處在思維交集點的問題。
為何放著美猴王不做,放著幸福不享,而要歷盡艱辛訪師學藝?如果是你呢?你會怎樣選擇?
“既生瑜何生亮?”既生孫悟空,為什么要再來個如來佛?為什么要被壓五指山?為什么要跟隨唐僧去西天取經?
“當真正困惑的感覺控制了思想的時候,思想就處于機警和探究的狀態(tài)?!保?]學生許多時候沒有探究的欲望那是因為沒有好的問題。當帶領學生弄明白這些問題時,就不僅僅是明白孫悟空的一生,更會明白一個人為何來到這個世界上,為何要經歷磨難取真經了。
真正的傳播知識,包含著思想的傳導;如果傳播知識不能使兒童和他的民族之間發(fā)生共同的思想和目的,那么所謂傳播知識不過是徒有虛名而已。[2]
“要有意識地把人格的圓滿實現(xiàn)和徹底的有規(guī)律的服從現(xiàn)有制度結合起來?!保?]當武漢暴發(fā)新冠疫情時,是捐軀赴國難,還是保全自身?如果你是海的女兒,是選擇300年的壽命還是選擇不滅的靈魂?自古忠孝不能兩全,人生中處處都有兩難。在深度共讀時,要經歷一場場的頭腦風暴,讓學生正確看待兩難問題,明白人生不是非黑即白,需不斷思辨,做出抉擇,從而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共讀《西游記》中可以討論“團隊與個人”“自由與紀律”“超我和本我”等這些來自生活、來自于心理學的概念。明白團隊離不開個人,個人離不開團隊?!皼]有完美的個人,只有完美的團隊”,明白唐僧、孫悟空、豬八戒、沙僧缺一不可。明白真正的自由來自于約束,這約束又分成兩種,外在的和內在的。真正的自由來自于自我約束。
知識不只是我們現(xiàn)在意識到的某種東西,而且包括我們有意識地用來理解正在發(fā)生的事情的各種心理傾向。用蘇霍姆林斯基的話來說,就是要讓知識活起來,[1]整本書共讀,就是讓知識活起來,就是讓知識與生命打通。
“文化就是不斷擴大一個人對事物意義的理解的范圍,增加理解的正確性的能力?!保?]共讀,是品味語言,了解文化,提升思想的過程。《西游記》還蘊藏很多中國文化,如果共讀時間充裕,可以介紹“七七四十九天”“九九八十一難”這些數(shù)字含義;還可以介紹“令堂”“令荊”“貧僧”這些稱呼。
除此之外,共讀過程中,可以適當安排一些拓展活動,豐富學生的生命,如仿寫、演片段劇等。
整本書共讀,需要教師深入的解讀,需要系統(tǒng)的設計,需要帶領學生陷入書中不可自拔,然后又縱身一躍成人達己。
任何與成長有關的東西,都是慢的,是看不見的,都不是一朝一夕能促成的,需要時間積淀。共讀需要長期進行,讀一本兩本,起不了什么作用??梢詮男W二年級開始,一直到大學畢業(yè),甚至可以終老。
每個年齡段都有每個年齡段該讀的經典,低年級適合讀《小豬唏哩呼嚕》《了不起的狐貍爸爸》等,中年級適合讀《綠野仙蹤》《寶葫蘆的秘密》等,《小王子》《西游記》等或許要在小學高年級才能品讀。
共讀中的問題討論,教師只能引發(fā)學生思考,不能提供所謂的標準答案。杜威說:“教育成長的標準是學生心理過程的質量,而不是提出一些正確的答案?!保?]
總之,整本書共讀,就是讓書有生命,讓生命有書。南明教育集團總校長干國祥說:“為語文而讀,是共讀的災難;為人生而讀,是共讀的快樂;為人類而讀,是共讀的福音?!闭緯沧x,是用生命去體驗、去踐行,是喚醒“沉睡的美人”,幫助學生成長成為一個大寫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