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夢龍
我國最低刑事責任年齡制度的合理性及缺陷分析
汪夢龍
(阜陽師范大學 政法學院,安徽 阜陽 236037)
近年來14歲以下未成年人惡性暴力案件不時出現(xiàn),引起社會對最低刑事責任年齡制度的討論。未成年人刑事責任年齡制度的理論來源,一是年齡與刑事責任能力的相關(guān)性,二是未成年人享有特殊保護的權(quán)利。但是在尊重不同個體生長發(fā)育的差異性、重視社會年齡對刑事責任能力的影響及平等地保護未成年人等方面有所欠缺??傮w而言,我國刑法實行刑事責任年齡制度本身是合理的,但是現(xiàn)行具體制度中存在的缺陷需要立法的進一步完善。
刑事責任年齡;未成年人犯罪;認知能力;控制能力
隨著近年來一些14歲以下低齡未成年人惡性暴力案件不時出現(xiàn)于人們的視野,“14歲以下未成年人任何情況下都不負刑事責任”這一刑法規(guī)定在社會上引起廣泛討論,一時間輿論洶洶。2019年“兩會”期間,30名人大代表聯(lián)名提案,要求修改《刑法》和《未成年人保護法》,降低刑事責任年齡起點[1]。該提案在會議上未獲通過。2019年10月20日和2020年4月14日,在半年之內(nèi)又相繼發(fā)生2起不滿14周歲未成年人殺人案件,其中第一起案件行為人蔡某某于案發(fā)后還猖狂地拍下犯罪現(xiàn)場圖片發(fā)送到班級群,仍然沒有受到刑法制裁,當年10月24日被依法收容教養(yǎng);第二起案件截至目前仍在偵查中。這兩起惡性案件又再次深深刺痛了公眾的神經(jīng)。那么我們國家的最低刑事責任年齡制度究竟是怎樣規(guī)定的?它又有哪些合理性和缺陷呢?
我國《未成年人保護法》第54條規(guī)定:“對違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實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針,堅持教育為主、懲罰為輔的原則。對違法犯罪的未成年人,應當依法從輕、減輕或者免除處罰。”
在刑法當中,刑事責任年齡制度具體體現(xiàn)在刑法總則中,其中未成年人的刑事責任能力由刑法第17條規(guī)定,具體內(nèi)容如下:
已滿十六周歲的人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
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六周歲的人,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者死亡、強奸、搶劫、販賣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
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八周歲的人犯罪,應當從輕或者減輕處罰。
因不滿十六周歲不予刑事處罰的,責令他的家長或者監(jiān)護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時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養(yǎng)。
從以上的法律條文中可以看出,法律雖然沒有明文規(guī)定“14周歲以下未成年人犯罪不負刑事責任”,但是基于罪刑法定原則,相當于用排除法在事實上做了上述規(guī)定[2]。
刑事責任年齡制度的理論來源有兩個:一是不同年齡的未成年人其刑事責任能力的區(qū)別,二是未成年人享有受特殊保護的權(quán)利。現(xiàn)行的規(guī)則主要也是基于這兩點因素的考量。
1.從未成年人刑事責任能力的大小考量
在刑法上,行為人必須要具有一定的認知和控制自己行為的能力,才能夠符合構(gòu)成犯罪和承擔刑事責任的主體條件。這種能力的大小直接決定行為人作為犯罪主體是否適格,也是追究刑責的前提。這個要素在大陸法系和英美法系中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大陸法系犯罪構(gòu)成三階層理論中,它屬于責任阻卻條件;在英美法系的犯罪構(gòu)成二階層模式中,它屬于責任充足條件;在我國四要件說中,它屬于主體要件。人在初生之時,由于對自己的行為既不能認知其可能的后果,也不能控制自己為或不為的行為,在此時無論其做了何種行為,讓其承擔刑事責任都是不公平的。隨著人的身心發(fā)育,自我認知和控制能力從無到有,由弱到強,相應的刑事責任能力也在增強,在這個過程中,未成年人和成年人的刑事責任能力始終存在一種動態(tài)的差別。相較于成年人的刑事責任能力,未成年人的刑事責任能力處在獲得的過程中,在程度上是有限的,在過程上是漸進的,未成年人和成年人在做出同一種行為之后,可能產(chǎn)生是否構(gòu)成犯罪和需要負不同程度的刑事責任的根源就在于此。正所謂:“一個人應對其所犯的罪行負責;如果在其犯罪之際,只有 1/2 的意志自由,應當負1/2的責任;如果只有1/3的意志自由,則只負1/3的責任?!盵3]然而這只是理想狀態(tài),事實上刑事責任能力并不能被直接具象地體現(xiàn),刑事責任能力的大小不能夠像數(shù)學算式一樣直接、客觀而又沒有異議地被呈現(xiàn)出來,于是在立法中不得不尋找一個既能體現(xiàn)它的量的大小,又易于被人們認知并認可的客觀標準。在這種情況下,年齡在立法上就成了刑事責任能力的替代概念。
年齡與認識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之間,伴隨著人的成長而天然具有正相關(guān)的關(guān)系。年齡代表著身體和精神的發(fā)育,從根本上對刑事責任能力有制約作用。“只有達到一定年齡,能夠辨認和控制自己的行為,并能夠適應刑罰的懲罰和教育的人,才能夠要求他們對自己的危害行為依法負刑事責任。刑事立法根據(jù)人的年齡因素與責任能力的這種關(guān)系,確立了刑事責任年齡制度??梢哉f,達到刑事責任年齡,是自然人具備責任能力而可以作為犯罪主體的條件。”[4]于是各國各法系不約而同地將年齡擬制為刑事責任能力的代表,按照行為人所處的年齡段推定其刑事責任能力的有無和大小。
2.基于未成年人權(quán)利特殊保護的需要
未成年人刑事責任能力的確是以其年齡為標尺的,但是反映刑事責任能力并不是刑事責任年齡的唯一價值。未成年人因其所處的特殊人生階段,在個人身心發(fā)展和受教育方面是人生進步最快的階段,也是最不穩(wěn)定的階段,可塑性較強,馬克思說過“人是社會關(guān)系的總和”,整個社會的發(fā)展和進步就是由每一個單獨的個人的發(fā)展而取得的。為了盡量保護社會整體正向發(fā)展的可能性,讓可塑性強的未成年人可以有更大的可能性為社會發(fā)展提供正向能量,而盡量避免對其貼上罪犯的標簽,法律對未成年人的權(quán)利予以特殊保護。體現(xiàn)在刑法上,就是與成年人區(qū)別的刑事責任年齡,從刑事責任年齡的具體規(guī)定,我們也不難看出,在盡量不危害公平價值的前提下,刑法對未成年人會傾向于出罪化或者輕罪化處理。當然,歷史文化、宗教信仰、政治博弈等因素,也會影響未成年人刑事責任年齡制度,但是以上兩個因素是最根本的因素。
從本質(zhì)上來說,刑事責任年齡制度顧及未成年人不同階段的認知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的不同,從而賦以不同水平的刑事責任,總體而言,是合理的,是“善法”。
基于對14歲以下低齡未成年人惡性暴力案件的關(guān)注,本文僅對14歲的最低刑事責任年齡制度進行分析,從具體的規(guī)定而言,存在以下三個不能回避的問題。
未成年人的刑事責任能力不足,根本上來說,是未成年人對自己行為的認知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不足。從生物學角度來說,人的認知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與年齡呈不嚴格的正相關(guān),而非正比關(guān)系,這種不嚴格的程度是很高的。除了在人初生的幾年內(nèi),大腦器質(zhì)性發(fā)育(1)程度遠低于人類成熟體,往后的時間內(nèi),經(jīng)歷和成長環(huán)境等非器質(zhì)性因素對于人認知能力和自我控制力的影響要遠遠大于年齡的影響。這種正相關(guān)的不嚴格性,其程度之高,以至于我們不應當在衡量刑事責任能力的時候簡單地對這種偏差予以忽視。經(jīng)歷和成長環(huán)境不同的同齡人,有的可能“少年老成”,有的則可能“不諳世事”。不同個體之間,認識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的發(fā)展是非常不均衡的,因為這兩種能力不僅牽涉智商問題,還牽涉更為復雜的情商問題。即便如此,簡單地對刑事責任年齡進行一刀切的分段,這種做法,至少可以認為是不夠完善的。
人的認知和控制能力,俗稱“懂事”的程度,并非簡單的時間積累能夠達成的,在大腦器質(zhì)沒有缺陷的情況下,經(jīng)歷和思維才是人“懂事”與否的決定性因素。人類的大腦器質(zhì)性發(fā)育過程在不同個體間是相對統(tǒng)一的,而未成年人不同個體之間認知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的發(fā)育更多取決于環(huán)境、生長經(jīng)歷、個體思維等社會因素,因此社會年齡才是最終衡量一個人認知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水平的因素。在科學研究中,社會年齡的鑒定已經(jīng)有了一定的學術(shù)實踐,雖未臻完美但也處在發(fā)展的過程中,而在立法實踐中,因為對每個個體的社會年齡進行鑒別司法成本過高,結(jié)果的不確定性也很大,因此很難直接以社會年齡作為刑事責任年齡的標尺。但若因此就簡單地忽略社會年齡因素,亦是不可取的做法。
按照筆者的理解,雖然刑法的制定時間比《未成年人保護法》要早,但是就邏輯關(guān)系而言,刑事責任年齡制度可以認為是《未成年人保護法》第54條在刑法上的具體貫徹。然而縱觀整部《未成年人保護法》,由于絕大部分條文的規(guī)定偏原則性,被執(zhí)行得最得力的便是第54條,因為其背后有強大的刑法配合。這就產(chǎn)生了一個極其尷尬的后果,為了保護未成年人而專門訂立的法律,在保護犯罪的未成年人方面非常得力,在保護受害的未成年人方面卻相對乏力。我們知道由于體能的差距,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大部分受害人也是未成年人,這些受害人無疑也需要法律的特殊保護。犯了罪的14周歲以下未成年人,不論主觀惡性有多大,犯罪情節(jié)有多惡劣,有多么飛揚跋扈,僅僅因為年齡這一個因素就得到了保護,完全不用負刑事責任,完全不用面對再次犯罪可能構(gòu)成累犯的顧慮,反正不到14歲,犯多少次罪都不會被處以刑罰、社區(qū)矯正之類的措施,只能在形式上約束,認個錯,口頭表示悔罪就行,也沒有任何有切實強制力的措施預防其再次犯罪。應對14周歲以下未成年人犯罪最強力的措施是收容教養(yǎng),而收容教養(yǎng)最長也不過3年,多次犯罪合并執(zhí)行最長不超過4年,并且收容教養(yǎng)制度由于其存在各種問題,自身的存廢也已經(jīng)是一個問題了。因此現(xiàn)行規(guī)則下,對14周歲以下未成年人惡性暴力案件的加害一方確實沒有太好的規(guī)制辦法。反觀守法的未成年被害人,同樣年齡小,卻得不到最基本的、免于被侵害的保護,甚至連其不受前者的再次侵害和打擊報復都完全沒有辦法保證,無論被侵害和報復幾次,即使報警也無濟于事,因為法治社會之下,警察只能依法辦事,我國刑事領(lǐng)域中的禁令救濟體系又尚處在探索階段,不夠完善(2),因此在現(xiàn)行的制度下,行為人不滿14周歲,沒有任何公權(quán)力的強制辦法可以幫助被害人免除侵害。不論實害是否及身,未成年被害人被報復或再次侵害的高度危險是始終存在的。按照刑事責任年齡制度制定的動機之一,未成年人需要法律的特殊保護,但是這種特殊保護絕不應該僅僅及于犯罪的未成年人,犯了罪,具有重大錯誤的未成年人尚且享受著法律的特殊保護,遵紀守法的未成年人則理所應當?shù)氐靡韵硎芊山o予其比前者更加充分、更加完整的特殊保護。然而上述的現(xiàn)實卻違反了這一最基本的道理。因此社會公眾不禁哀嘆,我們的《未成年人保護法》已經(jīng)淪為了“未成年人犯罪保護法”,甚至有更加極端的觀點認為其已經(jīng)淪為了“未成年人渣保護法”。這顯然不是《未成年人保護法》和刑事責任年齡制度的初衷。
騰訊曾經(jīng)以“14歲以下兒童犯罪,你認為該如何處理?”為題組織了一場網(wǎng)絡問卷調(diào)查,結(jié)果顯示78.79%的受訪者認為應當嚴格判處,只有21.21%的受訪者認為應當以教養(yǎng)為主[5]。雖然一個簡單的網(wǎng)絡問卷調(diào)查并不具有很強的統(tǒng)計價值,但是至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目前14歲以下兒童無論多么嚴重的犯罪都可以免受刑法的制裁這一現(xiàn)狀,在沒有受過專業(yè)法學教育的普通民眾眼中,也已經(jīng)成為非常不合理的狀況。有人在評論中甚至對法治都產(chǎn)生了反感,“法律成了小惡霸的護身符,長大變成大惡霸,還不如以前不搞法治的時候,讓包青天把他用狗頭鍘給鍘了”。雖然作為受過專業(yè)法學教育的人,我們能輕易指出這種觀點的種種錯誤,但是法學尤其是刑法這樣與生活聯(lián)系緊密的部門法,絕不僅僅是研究者的理論研究對象,終究是應該經(jīng)世致用的。群眾路線是我黨的制勝法寶之一,在黨領(lǐng)導構(gòu)建社會主義法治的過程中也絕不應該忽視群眾的觀點。法學是社會科學,法學研究的成果,應當在現(xiàn)實生活中取得好的社會效果,方才具有生命力。伯爾曼說過:“法律必須被信仰,否則它將形同虛設(shè)?!狈▽W研究如果完全忽視社會大眾的觀點和情感,必然導致適用出現(xiàn)問題,最終也不符合法學研究的目的。
綜上,我國刑法實行刑事責任年齡制度本身是合理的、正確的,但是現(xiàn)行的具體制度中存在的現(xiàn)實缺陷也是顯而易見的,有待立法的進一步完善。
(1)器質(zhì)性發(fā)育指人體器官或組織生長和發(fā)育的過程,例如大腦體積的增大,腦容量增加,與之相對應的概念是非器質(zhì)性發(fā)育,指的是由各種社會心理因素造成的發(fā)育過程,例如接受學校教育,提高智力、判斷能力和自控能力。
(2)禁令救濟是衡平法上的一種事先救濟,常規(guī)的刑法和民事賠償都屬于事后救濟,只能對已經(jīng)發(fā)生的侵害生效,而對于潛在被害人所處的危險狀態(tài)則無能為力。禁令救濟則是對未來具有高度可能性的侵害風險進行事先防范,例如法院可以簽發(fā)禁止令,禁止某人出沒于某處空間,只要被禁止人出沒于特定空間,即使沒有任何侵害行為,也可能被追究民事甚至刑事責任。
[1]人民日報社. 30名代表聯(lián)名提議案:建議未成年人刑責年齡降到12周歲[EB/OL].(2019-03-12)[2020-04-20].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27813800976221671&wfr=spider&for=pc.
[2]莫洪憲.論我國刑法中未成年人的刑事責任[J].法學論壇,2002(04):95-100.
[3]盛長富,許春霞.未成年人刑事責任年齡制度——基于相關(guān)國際準則的分析[J].聊城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105-112.
[4]盛長富.未成年人刑事司法國際準則研究[D].大連:大連海事大學,2012.
[5]騰訊公司. 14歲以下兒童犯罪,究竟罪在誰?[EB/OL]. [2020-02-20].https://cd.qq.com/news/newsplus/etfz.htm.
Reasonability and Defects of the Minimum Age of Criminal Responsibility in China
WANG Meng-long
(School of Politics and Law, Fuyang Normal University, Fuyang 236037, Anhui)
In recent years, cases of vicious violence by minors under 14 years of age have frequently occurred, which has caused a discussion of the minimum age of criminal responsibility in society. The theoretical sources of the juvenile’s age system for criminal responsibility a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ge and criminal responsibility, and that minors need to take special protection. However, it lacks in respecting the differences in growth and development of different individuals, paying attention to the impact of social age on the ability of criminal responsibility, and equal protection of minors. Generally speaking, it is reasonable for China's criminal law to implement the system of age in criminal responsibility, but the actual defects in the current specific system need to be further improved by legislation.
age of criminal responsibility; juvenile delinquency;ability of;ability of control cognize
2020-03-10
汪夢龍(1989- ),男,安徽桐城人,助教,法學碩士,研究方向:刑法學、犯罪學。
10.14096/j.cnki.cn34-1333/c.2020.03.19
D924
A
1004-4310(2020)03-012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