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強,黃 政
晚清將領尹嘉賓編年事略
李 強,黃 政
(阜陽師范大學 歷史文化與旅游學院,安徽 阜陽 236037)
尹嘉賓是晚清阜陽籍將領,主要活動于咸豐、同治、光緒三朝,前期主要與太平軍、捻軍作戰(zhàn),后期傾力維護地方治安、統(tǒng)領練軍,官至記名提督、署南陽鎮(zhèn)總兵。因牽涉教案被革職,死后葬于阜陽城東南。
尹嘉賓;阜陽;捻軍;太平軍
尹嘉賓,字式燕,號樂亭(1)。安徽阜陽人,晚清軍事將領。以團練起家,官至記名提督、署南陽鎮(zhèn)總兵,著有《征剿紀略》四卷(2)附《十陣圖》一卷。本文在查閱相關資料的基礎上,逐年考證尹嘉賓的生平事跡。如有疏誤之處,敬請方家指正。
道光十七年(1837)(3),尹嘉賓出生于阜陽縣真武集(今阜陽市潁東區(qū)正午鎮(zhèn))橫山村,排行第二。少年時從師讀書,接受啟蒙教育。咸豐元年(1851),父親尹廷獻考中辛亥恩科江南鄉(xiāng)試武舉人。咸豐二年(1852),為了應對“潁屬及各處土匪騷擾,又兼苗沛霖私立十二營”[1]240的復雜形勢,僑居皖北的周天爵委命武舉人尹廷獻負責潁州東部的團練事務,以維護地方治安。
咸豐三年(1853)春,尹廷獻赴京參加會試,漕運總督周天爵起用尹嘉賓隨同辦理練勇。九月初二,周天爵在阜陽縣延陵集(今利辛縣馬店孜鎮(zhèn))督飭兵勇,尹廷獻與同為武舉人的杜殿元亦率領真武集二千余名團練前往,周天爵認為“真武集勇尚可用”[2]137。不久,周天爵在王市集意外病故,“團練無主,地方窘甚”[1]240,尹嘉賓一度領導各鄉(xiāng)鎮(zhèn)團練圍剿捻軍,并實行“剿勸并用”的政策,“將為首要匪王霞龍、馬窮神等拿獲,送官正法,余皆勸降”[1]240。
咸豐四年(1854)春,太平軍十余萬人北上,欲圍攻潁州府城?!爸T練聞賊猝至,以為土匪也。及接近,始驚為發(fā)逆”[3]152,尹廷獻急忙調(diào)集附近各團練。尹嘉賓率先迎敵,在洄溜集(今阜陽市潁州區(qū)三十里鋪鎮(zhèn)洄溜村)北與太平軍前鋒相遇。秋,太平軍取道潁上至河南攻開封。前兩江督憲楊文定將尹廷獻調(diào)赴正陽關,“防堵駐扎,無日不戰(zhàn),賊皆不利”[1]242。咸豐五年(1855)五月,尹嘉賓稟請父親,請求回本團辦理防守。陶家岡捻軍首領陶尤任攻入淝河南岸板橋鎮(zhèn)(今蒙城縣板橋集鎮(zhèn)),尹嘉賓同潁州太守率練勇將其擊退至闞疃集(今亳州市利辛縣闞疃鎮(zhèn))。尹廷獻回團后,命其繼續(xù)追剿,將陶尤任部打回淝河北。咸豐六年(1856)正月十二日,捻軍分三路攻打潁州城。尹嘉賓隨父尹廷獻在邵家渡口防守,將東路捻軍打回河北岸。
咸豐七年(1857)秋,苗沛霖約尹廷獻父子相見,尹廷獻派尹嘉賓帶二人前往,“囑留心查其情形”[1]243。苗沛霖說:“天下大勢去矣!安徽一省,如為他人所據(jù),可惜也!歸告乃翁留心!”[1]243十二月十九日,尹廷獻追剿黑旗捻軍至留陵口(今阜陽市潁東區(qū)口孜鎮(zhèn))中埋伏,受傷陣亡。督辦安徽軍務的勝保命尹嘉賓接辦其父所部團練,并調(diào)為行營。同年,太平軍陳玉成、韋志俊部從霍山出發(fā),捻軍張樂行、李昭壽(降清后改稱李世忠)等率部參加,圍攻固始縣城。光州知州鄭元善、固始知縣張曜據(jù)城抵抗。勝保派尹嘉賓前往解圍,駐扎三仙莊北,“三月之久,日夜戒嚴,不能解衣安臥,幾無時不戰(zhàn)矣”[1]244。
咸豐八年(1858)二月,固始圍解。太平軍、捻軍經(jīng)霍邱縣退至六安后兵分兩路,陳玉成南下,張樂行北上。尹嘉賓帶隊繼續(xù)追擊,至懷遠縣,相持兩月。十月,勝保與陳玉成相持于天長縣(今滁州天長市),命尹嘉賓救援。未及到,天長縣城被太平軍攻陷,陳玉成留李昭壽守城,李昭壽以部眾二千降勝保。不久,陳玉成率部反擊,尹嘉賓駐扎城西鈴鐺橋,每日交戰(zhàn),長達四十余日。陳玉成派兵攻占清軍糧倉所在地盱眙縣,尹嘉賓竭力將盱眙縣奪回。
咸豐九年(1859),尹嘉賓奉命攻打臨淮關(今鳳陽縣臨淮關鎮(zhèn))一帶的捻軍張龍(又作張元隴、張元龍),在半年內(nèi)先后克復五河縣、臨淮關。張龍退據(jù)鳳陽縣,與張樂行、龔得樹部會合,陳玉成率數(shù)十萬太平軍援救張樂行。欽差大臣袁甲三派苗沛霖統(tǒng)帶練勇作戰(zhàn),尹嘉賓亦帶領馬隊助戰(zhàn)。張樂行退至定遠縣,尹嘉賓帶隊圍攻。十月上旬,清軍進攻懷遠,尹嘉賓“以攻克安徽懷遠縣城出力”[4]499,賞戴花翎。
咸豐十年(1860)二月十二日,清軍克復清江,十五日,追擊至倉家集(今宿遷市倉集鎮(zhèn)),太平軍在村落中藏匿埋伏,將清軍四面包圍游擊。尹嘉賓和副都統(tǒng)善慶等“從北面河堤下大呼馳入,賊勢披靡”[5]103。咸豐十年(1860)春,仍進攻定遠縣,“圍攻半年,城內(nèi)糧絕,勢將潰降”[1]247。陳玉成帶兵來援,攻破安徽巡撫翁同書行營三座,清軍糧道被阻,尹嘉賓退軍臨淮關。十月,陳玉成率軍圍攻全椒縣,傳令全軍要擒殺降清的守將李世忠。袁甲三部下皆以“隔賊營以救降賊,恐受害”[1]247為由,不愿前往救援。但尹嘉賓認為李世忠已經(jīng)投誠,若不救援,則不能使降者服心,而且太平軍人數(shù)眾多,不可能全部剿滅,必須招降才能瓦解其軍心。袁甲三同意尹嘉賓的觀點,稱贊“爾雖少年,所見甚大,不愧我平日賞識及與爾翁相好也”[1]248,派他帶領精銳馬隊前往救援。在李世忠的配合下,最終解全椒之圍。
咸豐十一年(1861)八月,豫南捻軍陳大喜聯(lián)合皖北捻軍苗天慶等,在汝寧府南野豬岡(今汝南城南)設下埋伏,將追擊至此的河北鎮(zhèn)總兵承惠、副將王榮烈、百順等八千清軍全部殲滅。豫南的軍事形勢愈發(fā)緊張,清廷“有旨命欽差選派戰(zhàn)功卓著、久陣熟手,前往征剿”[1]249,尹嘉賓奉調(diào)至河南。
咸豐十一年(1861),尹嘉賓被調(diào)赴陳州,河南巡撫嚴樹森命其赴項城一帶剿辦苗天慶部,在臻頭河(今駐馬店市汝南縣境)大敗敵軍,民眾“始知官兵能與賊交戰(zhàn)”[1]249。嚴樹森因“軍事不得要領”被調(diào)往湖北,鄭元善升為河南巡撫。鄭元善派尹嘉賓到馬鄉(xiāng)鎮(zhèn)(今駐馬店市汝南縣南部)作戰(zhàn),大獲全勝,活捉首領張紅等一百余人。鄭元善又命其收復銅鐘寨(今駐馬店市正陽縣銅鐘鎮(zhèn)),讓汝寧參將白英、候補知縣陳壁三隨營幫助勸慰各寨,三日內(nèi)將盤踞在寨外的捻眾擊退,“參將尹嘉賓帶領馬步扼扎銅鐘,擬節(jié)節(jié)剿洗,渡淮河而南迎楚師”[6]159。同年九月,苗沛霖攻破壽州城,逼近潁州,一時“潁郡震動,人心惶惶”[1]252。署安徽巡撫賈臻駐潁州城,派士紳亓毓珍、傅麟瑞、連文綺等人赴直隸,向曾經(jīng)招撫過苗沛霖的勝保救援,同時緊密部署城內(nèi)防務。是年冬,太平軍馬融和部與捻軍張樂行、苗沛霖等合兵圍攻潁州,“紳民因賊勢甚張,其老巢在魯家店,請兵先破巢穴”[1]254。駐扎在正陽縣的尹嘉賓,為配合城內(nèi)防守,帶兵攻打魯家店(今霍邱縣高鎮(zhèn)村),先后在尹家灣、銅鐘寨、黃家寨大敗敵軍。
同治元年(1862)春,太平軍賴文光、梁成富等部與河南捻軍袁安愚、楊方衡聯(lián)合,圍攻新蔡縣城。新蔡縣令韓承軒向鄭元善求援,鄭元善調(diào)尹嘉賓前往救援,并撥劉自順、周明昆、巴揚克喜馬隊隸其帳下。二月十七日,攻至新蔡城下。因寡不敵眾,在轉移過程中尹嘉賓和戰(zhàn)馬陷入河中淤泥,幾乎被生擒,幸被岸上親兵救起。二月二十六日,新蔡知縣韓承軒在城垣被地雷轟傷去世。豫南地方政權幾近癱瘓,三月至九月間,尹嘉賓先后護送新蔡縣令唐光甫、光州縣令何梅士、息縣縣令劉洪昌赴任。
同治二年(1863)四月二十日,清廷向湖廣總督官文、兩江總督曾國藩、河南巡撫張之萬、安徽巡撫唐訓方等發(fā)布上諭,“截剿回竄捻匪,總兵余際昌遇次伏陣亡……此時豫省惟張曜一人,勢不能敷調(diào)遣,毛昶熙軍營副將程祿興、參將尹嘉賓,勇略如何?著張之萬、毛昶熙于該二員中酌量任使”[7]130。七月,張之萬、毛昶熙將整頓兵勇、分防各路的情況匯報清廷,將“豫勝各營及參將尹嘉賓等馬步各隊,均歸張曜統(tǒng)帶”[8]471。八月初二夜,副將尹嘉賓將兵練分為三隊,一隊埋伏,兩隊進攻,在高寨外“生擒悍賊僧明玉、羅從喜等十余名”(4)18,將高寨克復。余部秦喧等竄入沈丘與阜陽邊界的李寨、王寨,張之萬“飭令尹嘉賓等會同地方團勇迅將王、李等寨攻拔,殲擒秦喧各逆,期于凈絕根株”[8]608。尹嘉賓與秦喧比試馬槍,“槍子由腦后辮根入,自前頂門出”[1]272,將其擊斃。冬,苗沛霖敗亡于蒙城,賴文光、張宗禹以及苗沛霖余部取道槐店往西轉移,僧格林沁調(diào)尹嘉賓赴槐店防御。
同治三年(1864)正月初二日,僧格林沁從東路進攻張宗禹,尹嘉賓“帶隊自河南府繞擊賊右”[1]274,在馬市坪(今南召縣西北)與敵接戰(zhàn)。繳獲梁成富、陳德才、張宗禹等致賴文光的信,得知太平軍的部署是“先期取豫省之宛郡為巢,然后進圖北攻汴梁,并約于馬山口(今南陽市馬山口鎮(zhèn))一帶會齊,面商機宜”[1]274。遂與僧格林沁商議,先赴馬山口埋伏,大敗之。二月二十一日,隨總兵張曜馳至盧氏(今三門峽市下轄縣),進攻張宗禹、陳大喜部捻軍,阻遏其進入河南與太平軍陳德才部合兵救金陵。三月二十四日,清軍在馬山口追剿張宗禹,不料與太平軍相遇,“副將尹嘉賓與知縣單體晉從山下抄賊后,破賊壘二”[9]168。是年秋,尹嘉賓隨僧格林沁赴光山一帶作戰(zhàn),在人和寨中埋伏,被捻軍三面圍攻。清軍傷亡大半,尹嘉賓的三弟尹作賓亦陣亡。同年,河南巡撫張之萬奏稱“信陽有三關之險,初設重鎮(zhèn),非戰(zhàn)功素著、謀略兼優(yōu)者不能勝任”[1]279,保奏尹嘉賓補授信陽協(xié)副將。僧格林沁本打算讓尹嘉賓隨同作戰(zhàn),考慮到他“父、兄及弟皆陣亡”[1]280,傷又未痊愈,于是令其到任養(yǎng)傷,并辦理防堵事宜。
同治四年(1865年)三月,尹嘉賓正式接任信陽協(xié)鎮(zhèn),“整頓營伍,嚴飭防堵,不時派弁偵探逆首情形”[1]280。四月,僧格林沁在山東曹縣陣亡,捻軍余部圍正陽縣城,于城下“捆綁小民,擄掠婦女”[1]280,尹嘉賓與中軍都司武殿魁、南汝光道蒯賀蓀合力守城,將捻軍擊退,難民始得全部逃入城中。
同治五年(1866年)九月十五日,捻軍在河南許州分為東西兩支,西捻軍在張宗禹的帶領下由亳州折回,經(jīng)河南轉移至陜西,尹嘉賓不時派兵偵探。是年,尹嘉賓考慮到“阜陽縣應試者不下四五千人,學額僅十六名,凡少年英俊為額所限”(5),于是捐廉銀二萬兩增加阜陽縣固定文武學額四名,另外又捐銀四千兩“加廣本考四名文武學額一次”(5)(6)。
同治六年(1867年)二月,清軍在湖北安陸府尹隆河(今永隆河)一帶圍攻東捻軍,劉銘傳的銘軍作戰(zhàn)失利,劉銘傳督中軍,且戰(zhàn)且退,總兵唐殿魁、田履安等六百余人戰(zhàn)死。銘軍受此重創(chuàng),在尹嘉賓駐守的信陽境內(nèi)“整頓兩月”[10]125。
同治七年(1868)五月初二,李鴻章上奏,為淮軍在山東曹縣、安邱、濰縣、湖北紫坪鋪、江蘇贛榆等地圍剿賴文光的出力人員請功,請求將記名總兵、河南信陽協(xié)副將尹嘉賓等六人“以提督交軍機處記名,遇有提督缺出,請旨盡先簡放”[11]257。尹嘉賓擢升為記名提督,賞戴花翎,并賜予“效勇巴圖魯”的稱號,遇有總兵缺出,優(yōu)先簡放。尹嘉賓大受鼓舞:“嗚呼!朝廷之恩有加無已,人臣之報,致身為先,凡我同袍,各宜修戈矛以勤王事,而酬庸書勛非悻邀也?!盵1]283是年冬,張宗禹率西捻軍東渡黃河,由太行山直抵河北。京城戒嚴,陜甘總督左宗棠、兩江總督李鴻章、安徽巡撫吳元炳、河南巡撫李鶴年均帶兵勤王,河南防守甚為緊要。同治八年、九年事跡不詳。同治十年(1871年)六月,河南巡撫李鶴年以辦事任性彈劾君嘉賓,尹嘉賓被撤銷信陽協(xié)副將一職,以游擊降補,仍為記名提督。
同年,捻軍盟主張樂行的族侄張振科(又名張德遜)從陜西返回安徽,與李六、李世忠的族弟李昭仁(又名李四聾子)等相互聯(lián)絡,在固始縣聚眾一千余人,抗拒官軍。同治十一年(1872),河南巡撫錢鼎銘派尹嘉賓隨同河北鎮(zhèn)總兵崔廷桂督隊剿捕,與南陽鎮(zhèn)總兵趙鴻舉、南汝光道傅壽彤等將其鎮(zhèn)壓,十一月十七日,錢鼎銘上奏,“尹嘉賓……每戰(zhàn)必先陣,斬要匪多名,洵屬奮勉出力……開復尹嘉賓降補處分,仍以提督簡用出自”[12]255。同年,將捻軍首領袁安愚擒獲正法。
同治十二年(1873)四月,錢鼎銘仿照直隸章程建立河南省練軍,用于本省布防。在河南省下轄的河北鎮(zhèn)、歸德鎮(zhèn)、南陽鎮(zhèn)中,“每鎮(zhèn)抽練步兵一營、馬兵一營,三鎮(zhèn)共馬、步六營……各擇沖要適中之地,挖壕筑墻,逐日訓練”[12]38??紤]到南陽鎮(zhèn)“界連皖楚,營務較煩”[12]368,決定練軍步隊由總兵趙鴻舉管理,馬隊派副將尹嘉賓教練,轄馬兵二百五十名。同年夏,尹嘉賓為大姻伯母趙孺人撰寫《譽俊義塾龔趙節(jié)婦碑記》,大力表彰這位放棄建坊、捐贈宅地、設立義塾的節(jié)婦,又稱自己“接任豫省,凡遇節(jié)義事,無不極力贊成”[13]395。
同治十三年(1874)正月初八,李鴻章書函尹嘉賓,對其“迭獲著名要犯”給予高度評價,讓他與總兵趙鴻舉等商議“酌撥弁兵,巡緝裕州、新鄭一帶”[14]7。同年,尹嘉賓請假歸鄉(xiāng)。
光緒五年(1879),尹嘉賓計劃為“母豬窩”(屬于西淝河支流)重修堤壩?!澳肛i窩”位于項城以西,上蔡以東,水患特別嚴重。因兩地民眾意見不一,“屢涉大訟,終無定章”(5)。而“母豬窩”一旦發(fā)水,對潁州城危害最大。尹嘉賓利用自己在河南為官的優(yōu)勢,與河南巡撫涂宗瀛、陳州府知府閻西峰協(xié)商多次,最終議定用河南經(jīng)費治理,促成“野豬窩”堤壩的重修。新堤壩于光緒六年(1880)四月二十九日竣工,解決了當?shù)囟嗄甑乃紗栴},也使阜陽免遭水害。
光緒九年(1883)春,兩江總督左宗棠請旨,各省聯(lián)合緝捕末后一著教(一貫道前身)的王覺一、胡豹子及其教徒。十二月十八日,尹嘉賓通過布置的眼線,將教中頭目高欽、程明二人拿獲,“搜出偽官官執(zhí)照十余張……另有小紅旗,皆蓋有偽印”[1]284。
光緒十年(1884)正月十八日,匪徒李石頭、劉學書等闖入衛(wèi)輝府衙門,“持刀逼劫陳秋圃太守,得財而去”(5)。尹嘉賓暗中派人調(diào)查,親自赴直隸省開州將案犯五人緝拿。五月初一,與河南巡撫鹿傳霖商談軍務,鹿傳霖委命尹嘉賓“統(tǒng)帶三鎮(zhèn)練軍,駐防汴梁”(7)。是年秋,族叔赴河南,與尹嘉賓商議為尹氏繕家譜、修宗祠,尹嘉賓“倡率捐資”(7),促成潁州尹氏第一次修譜。時任湖北提督程文炳感嘆:“吾作事不勇,將落樂亭后耳?!?7)
十月間,中法戰(zhàn)事吃緊,尹嘉賓亦加強對河南三鎮(zhèn)練軍及永清各營的訓練,漸成勁旅。十二月初四早晨,尹嘉賓“因公,道出西門”(5),不料感染風寒,回營后“痰逆氣壅,六晝夜昏不知人,遂成怔忡之疾”(5)。意外患病后,尹嘉賓請乩求藥,回潁州休養(yǎng)身體,于光緒十六年(1890)痊愈。光緒十七年(1891),其妻李氏(一品誥命夫人)去世。光緒十八年(1892),在臺灣劉銘傳處辦理鹽務的大、小兒子回潁州奔母喪,“在途染病,行至上海歿于旅次”(5)。
光緒十九年(1893),尹嘉賓因公到河南候補。適逢清廷開癸巳恩科,門生雷其榮“送本集書院士子入場晉謁”(5),尹嘉賓以《征剿紀略》書稿示之。
光緒二十年(1894)七月,甲午中日戰(zhàn)爭爆發(fā)。八月,豫軍精銳四營在總兵蔣尚鈞率領下赴盛京一帶參與作戰(zhàn)。河南巡撫劉樹棠考慮到本省“地方廖闊,冬防吃緊”(5),便招募豫定營交由尹嘉賓管帶,“日加訓練,期成精銳之師”(5)。光緒二十二年(1896)春,尹嘉賓奉調(diào)防守河陜?nèi)甑忍帲瑢⑷曛葜斗送鮿⒊傻热四毛@歸案。
光緒二十三年(1897)春,豫定營被遣散,尹嘉賓奉令接辦營務處事。同年,撰寫文章闡述自己的軍事主張。該文的起因是“瞻近時軍營之中,洋人器械頗行用之,究屬不安”(5),認為“洋人器械不過樣式巧妙,易用易壞”(5),提出“自今以后,專用中華器械”(5),并訓練軍隊以剿平洋寇。
光緒二十四年(1898)十二月,河南巡撫裕長上奏稱“裁綠營兵甫至第一期,已覺不敷分布,請免再裁撤,以顧大局”[15]435,得到清政府準許。裕長又添募豫定兩營,交給尹嘉賓統(tǒng)帶。光緒二十五年(1899)夏,尹嘉賓擔任豫正左軍翼長,裕長將豫定兩營歸并豫正左右兩軍,仍由尹嘉賓負責。
光緒二十五年(1899)冬,南陽鎮(zhèn)總兵武朝聘因病去世,清廷著劉永福補授總兵一職,劉永福以“口操粵音,于他省語言向未深曉”[16]140以及“在粵帶勇,尚多經(jīng)手之事”[16]140為由,請求暫緩赴任。于是,裕長保奏尹嘉賓代為署理,奏曰:“記名提督尹嘉賓久歷行陣,曉暢戎機。豫省軍務之始,該員即效力行間,靡役不從。曾任信陽協(xié)副將,并帶隊駐防南汝一帶,著有戰(zhàn)功,于南陽山川夷險,地土民情,了如指掌,以之接署南陽鎮(zhèn)篆務,人地甚屬相宜?!盵17]58十一月初五日,正式到任,“談論間猶以海嶠不靖為恨”(5)。在三個月內(nèi),先后拿獲境內(nèi)顧六婁叔侄、鐵人父子等80余名刀匪,“皆系多年未獲之要案”[1]284。在南陽鎮(zhèn)標中衡、游擊長白雙魁的請求下,將《征剿紀略》付梓,于次年正式刊印。
光緒二十六年(1900)夏,北京義和拳民起事,八國聯(lián)軍侵華。南陽各地也相當混亂,“凡有教堂之處,無一能相安者”[1]285。尹嘉賓竭力控制境內(nèi)治安。五月,派馬隊哨官谷永杰帶隊赴石橋(今南陽市石橋鎮(zhèn))一帶抓捕公然搶掠的土匪,擊斃劉二磨等;又派馬隊哨官蘇祿、馬隊營官李興隆將汝南埠密謀造反的土匪晏得仁等拿獲;又派豫南營營官石慶喜將橋頭(今南陽市橋頭鎮(zhèn))土匪李緯、朱堂等拿獲;又派馬隊哨官陳鴻祿、練軍哨官聞得成將羊冊(今駐馬店市泌陽縣西北)會匪呂裕烜、賒旗鎮(zhèn)(今南陽市社旗縣賒店鎮(zhèn))會匪景三等11人拿獲,“繳偽票千余”[1]287。由于省城開封的軍隊大部分赴北京參戰(zhàn),或分防河北鎮(zhèn),裕長交代尹嘉賓在清剿地方土匪的同時,也要“深籌熟慮,共衛(wèi)疆宇”[1]286。
在南陽鎮(zhèn)下轄的荊子關協(xié)鎮(zhèn)內(nèi),教士外出避難。千總劉鴻恩將其“寄存箱籠物件搬運隱匿”[18]3,尹嘉賓沒有嚴切追查,“有庇護縱容情事”[18]3。不久,英國礦師、傳教士途經(jīng)南陽縣,新店鄉(xiāng)民攔截車輛,將“箱籠、衣物、金剛鉆石等件中途攫去”[18]3。英國礦師等人前往漢口英國領事館,領事館請求湖廣總督張之洞電豫,要求地方政府緝拿贓賊。曾做過張之洞幕僚的兵備南汝光道朱壽鏞“將知情寄贓之李十二即縣丞銜李承瀛誘獲”[18]2,清繳出部分贓物。尹嘉賓與李承瀛“有師生之誼,在押候訊,復公然饋送食物”[18]3。不料李承瀛在縣署畏罪潛逃,河南巡撫于蔭霖認為“該署縣知縣袁福齡疏縱該犯脫逃,實由該鎮(zhèn)徇庇所致”[18]3。
十二月初八日,于蔭霖奏曰:“臣前由鄂來豫,道經(jīng)南陽,沿途留心訪詢,即聞該署鎮(zhèn)記名提督尹嘉賓一切舉動不孚眾望,軍民頗嘖有煩言。比與晤談,曾為再三諄屬,勖以宣明紀律,振刷精神。迄今覆加詳查,見其才識短淺,辦事竭蹶,措置未能裕如,實屬人地不宜,亟應撤換?!盵17]441光緒二十七年(1901)正月十五日,于蔭霖再次上奏,“請旨將該署鎮(zhèn)尹嘉賓即行革職,仍飭留于失事地方協(xié)緝比追。如贓物不全,即勒令如數(shù)分賠,以期速結”[18]4。尹嘉賓被革職后,繼續(xù)追查教士被劫的贓物,南陽鎮(zhèn)總兵由歸德鎮(zhèn)總兵藍斯明擔任。此后事跡不詳,尹嘉賓死后葬于阜陽城東南,“墓在文峰塔前”(8)120。后毀于戰(zhàn)亂,今不存。
縱觀尹嘉賓的生平事略,其個人命運和清王朝的生死存亡息息相關。歷史的機緣迫使他投筆從戎、參與地方團練事務,在鎮(zhèn)壓太平天國和捻軍的戰(zhàn)爭中,憑借戰(zhàn)功官至信陽協(xié)副將、記名提督。后一度統(tǒng)領河南三鎮(zhèn)練軍,并署理南陽鎮(zhèn)總兵。最終也因教案牽連,革職永不敘用,成為那個時代的犧牲品。值得一提的是,尹嘉賓“急公好義”[13]276“鼓勵桑梓”(5),非常關心家鄉(xiāng)的教育和民生,這是值得稱道的。
(1)光緒二十六年《尹氏族譜》記載:“嘉賓,字式燕,號樂亭?!倍駠陡逢柨h志》記載:“尹嘉賓,字樂亭?!薄兑献遄V》由尹嘉賓族叔主持修撰,所記載的字、號無疑是準確的。
(2)《征剿紀略》是研究尹嘉賓生平的重要文獻,內(nèi)容詳實但時間多有訛誤。其流傳情況復雜,尚未有完整的??闭肀尽I綎|省圖書館歷史文獻部收藏的《征剿紀略》(共四卷,文獻號:O/6-0818/1)是刊刻前較早的抄本之一。1958年,聶崇岐先生將刻本《征剿紀略》的卷二、卷三和卷四部分收入《捻軍資料別集》。
(3)尹嘉賓在《征剿紀略》卷一稱:“咸豐……三年癸巳春……余時年十七歲”,按習慣連虛歲計算,尹嘉賓生年應為道光十七年,即公元1837年。
(4)奕等著《欽定剿平捻匪方略》,光緒二十二年鉛印本,卷199。
(5)尹嘉賓著《征剿紀略》,清光緒抄本,山東省圖書館歷史文獻部藏。
(6)關于何時捐廉銀,民國《阜陽縣志續(xù)編》的記載不同:“同治元年冬,提督尹嘉賓捐廉銀二萬兩,加阜陽縣文 武學額二名,永著為例。又以銀四千三百兩,廣額一次,各二名,自同治四年歲試始。”但《征剿紀略》明確記載“圣朝簡授斯職,不能偏濟鄉(xiāng)黨,惟思鼓勵桑梓,聊助人才之選云爾”,因此可以斷定尹嘉賓是任信陽協(xié)副將以后,才為家鄉(xiāng)捐廉銀。
(7)阜陽潁東,《尹氏族譜》,光緒二十六年編。
(8)王襄天著《阜陽紀事錄》,阜新準?。?006)23號,2006年。
[1]聶崇岐.捻軍資料別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8.
[2]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清政府鎮(zhèn)壓太平天國檔案史料:第10冊[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3.
[3]程恩培,等.誥授建威將軍封光祿大夫先大父壯勤公事略[M]//李興武.程文炳年譜.合肥:黃山書社,2012.
[4]清實錄.文宗顯皇帝實錄[M].北京:中華書局,1987.
[5]傅文永.袁世凱家族詩文輯[M].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項城市委員會,2008.
[6]江世榮.捻軍史料叢刊:第三集[M].北京:商務印書館,1958.
[7]蔣星德.曾國藩全集[M].長沙,岳麓書社,2011.
[8]清實錄.穆宗毅皇帝實錄[M].北京:中華書局,1987.
[9]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第17輯·豫軍紀略[M].沈云龍,主編.尹耕云,纂.香港:文海出版社,1973.
[10]馬騏.淮軍故里史料集[M].合肥:黃山書社,2009.
[11]李鴻章全集:3·奏議三[M].顧廷龍,戴逸,主編.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
[12]錢鼎銘.錢敏肅公奏疏[M]//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第18輯.沈云龍,主編.香港:文海出版社,1973.
[13]阜陽市地方志辦公室.民國阜陽縣志續(xù)編[M].合肥:黃山書社,2008.
[14]李鴻章全集:31·信函三[M].顧廷龍,戴逸,主編.2008.
[15]清實錄·德宗景皇帝實錄[M].北京:中華書局,1987.
[16]李鴻章全集:16·奏議十六[M].顧廷龍,戴逸,主編.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
[17]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光緒朝朱批奏折:第四七輯[M].北京:中華書局,1995.
[18]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福建師范大學歷史系.清末教案:第3冊[M].北京:中華書局, 1998.
Biographical Sketch of General YIN Jia-bin in Late Qing Dynasty in a Chronological Order
LI Qiang1, HUANG Zheng2
(School of History, Culture and Tourism, Fuyang Normal University, Fuyang 236037, Anhui)
YIN Jia-bin, a general born in Fuyang City, lived through Xianfeng, Tongzhi and Guang Xu dynasties. In his early years, YIN Jia-bin mainly fought with the army of the Taiping Tianguo (“Heavenly Kingdom of Great Peace”) and the Nian Army and efforts were made to maintain local law and order and command armies in his later years as honorary provincial military commander and Acting General Staff of Nanyang Town. He was dismissed from his post for being involved with religious cases and was buried in the southeast of Fuyang City.
YIN Jia-bin; Fuyang City; the Nian Army; the Taiping Tianguo Army
2020-02-04
安徽省社科規(guī)劃項目(ANHSKY2017D75)。
李強(1972- ),男,安徽阜陽人,阜陽師范大學歷史文化與旅游學院副教授,歷史學博士,碩士研究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經(jīng)濟史。
10.14096/j.cnki.cn34-1333/c.2020.03.05
K249
A
1004-4310(2020)03-002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