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 一
今年,高校畢業(yè)生人數再創(chuàng)歷史新高。2020屆畢業(yè)874萬人,同比增加40萬人,其增量、增幅均為近年之最。受新冠肺炎疫情和國際經濟局勢等多種因素疊加影響,高校畢業(yè)生就業(yè)壓力不言而喻。教育部為此推出了大規(guī)模的升學擴招舉措,碩士研究生招生規(guī)模同比增加18.9萬人。
再看教育的需求方,今年全國碩士研究生招生考試報名341萬人,比去年增加51萬人,這已經是連續(xù)第二年報名考生增長超過50萬人。研究生驟然變得很難考,去年約五分之一的考生是第二次考研。據調查,雖然考研人群基數龐大,但其中只有兩成考生表示希望提高自己的學術研究能力而繼續(xù)深造,超半數考生的動機是為了取得一個更高的學歷、更好的文憑,從而提高就業(yè)競爭力;比起專業(yè)優(yōu)勢,學校優(yōu)勢是學生填志愿時更重視的因素。研究生教育的擴張,從擴大供給和需求增長兩方面來看,似乎都是為了就業(yè)。問題是,以學術創(chuàng)新為業(yè)的高校和教師如何理解擴招與自己的教育使命。
考研的人越來越多,許多教師卻感到,要甄別誰才真正具有學術研究熱情和潛力越來越困難。過度競爭的壞處在于,有一些學術好苗子在激烈的標準化競爭規(guī)則下不占優(yōu)勢,得不到讀研的機會。善于獲取競爭籌碼的學生卻未必抱有求學之心,有不少人既不喜歡探究學問,也不是為了磨煉一技之長,只是想利用大學和老師來給自己鍍個金。如果不是因為本科文憑的價值不如以往,直接就業(yè)有困難,還有多少學生想要讀研究生?許多人考研是為了就讀比本科更好的學校和取得更高層次的文憑,以在就業(yè)中增添比較優(yōu)勢?!拔膽{型”研究生的群體在考研熱中不斷擴大,已經成為大學不可忽視的群體。這種錯配現(xiàn)象的背后隱含著高等教育學重要的研究問題。
由于高考的存在,中國大學文憑首先代表著個人才智競爭力的層次,也代表著受教育經歷的總體質量?,F(xiàn)實中,不論是政府、公共事業(yè)單位,還是社會經濟部門的招聘用人,都在總體上信賴文憑的通貨價值。教育和學習本身不需要文憑,社會、經濟部門才需要文憑。當人們過于看重文憑,把通貨當成了價值本身,教育就會陷入病態(tài)。文憑本來是學校教育的副產品,卻很容易反客為主,異化為受教育和學習的最終目的。另一方面,文憑的社會威信包裹住大學教育,可能使大學教育對社會的人才需求反應遲鈍。
在高等教育大眾化初期,學界關注的主要是本科教育質量與數量的矛盾。如何安頓精英高等教育則是各國高教大眾化理論闡釋的精髓所在。高等教育規(guī)模的擴大帶來學位供給的大幅增長。和過去相比,不只是本科文憑貶值了,精英大學本科文憑的就業(yè)“購買力”也下降了。如今,深層次的結構性變化已經顯露,一系列具有中國規(guī)模、體系、文化特色的問題隨之浮現(xiàn)。研究生階段究竟是選拔性的精英教育還是以精進學術為目的的專業(yè)教育?在高教大眾化、讀研普遍化的背景下,如何重新認識研究生教育的結構性定位?如何平衡研究生教育的學術性和應用性?研究生考試會成為第二次高考嗎?于是本科學習會進一步應試化嗎?本科教育又當怎樣協(xié)調相對定位?
當高等教育大眾化發(fā)生在一個人口規(guī)模超大,就業(yè)競爭激烈,又特別重視文憑價值的社會,將帶來一系列什么樣的深層變革?既有理論沒能囊括這些問題,需要中國學者自己來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