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琳川曾令輝
(1.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隊伍培訓研修中心(西南大學),重慶400715;2.南寧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廣西南寧530001)
“一個民族的復興需要強大的物質力量,也需要強大的精神力量”。[1]在這場百年罕見的新冠肺炎疫情應對中,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奮力拼搏、迎難而上、萬眾一心、眾志成城,構筑起一道堅不可摧的精神城墻,生動展示了偉大的抗疫精神,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zhàn)提供重要支撐,也成為新時代激勵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奮力前行、不斷奪取新的偉大勝利的強勁動力。新冠疫情應對帶給新時代大學生的不僅是一次直面疫情的人生體驗,更是一次實現成長的精神洗禮。全面審視和深刻領悟重大疫情應對中彰顯的精神力量,精確把握其對大學生精神涵育的重大價值,對于引導大學生自覺接受精神洗禮,成長為精神力量強大的時代新人具有重要意義。
在疫情應對中彰顯的偉大抗疫精神成為中國精神譜系的嶄新形態(tài),有力地激活了大學生精神成長的內在需求,為大學生擔當時代使命、戰(zhàn)勝挑戰(zhàn)危機提供了強大的精神動力和精神支撐。
大學時期是一個人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趨于逐步成熟定型的重要時期,也是大學生實現精神成長的關鍵期。新時代大學生置身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既面臨新時代美好發(fā)展機遇和人生前景,又面臨世界經濟、文化、信息技術發(fā)展所帶來的思想沖擊、精神消解和意識滲透挑戰(zhàn),容易產生主體精神迷失與個人人生意義的困惑。偉大抗疫精神為涵育大學生良好精神品質、實現精神成長提供了寶貴資源。首先,它有利于大學生形成健全的人格。醫(yī)務人員、科研人員、黨員干部以及廣大人民群眾的精神品質,具有鮮明的時代性和廣泛的影響力,對于塑造新時代大學生健康人格,升華創(chuàng)新人格層次,防止人格異化,具有巨大的導引示范作用。其次,它有利于大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疫情應對中的鮮活素材和感人事跡正面?zhèn)鬟_了積極向上的正能量,拒斥了消極負面的價值理念,有力弘揚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大學生形成理性的價值判斷、客觀的價值立場以及正確的價值追求具有引領和凈化作用。再次,它有利于大學生實現個人夢想追求。疫情有效應對深刻彰顯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偉大的追夢精神、奮斗精神,這些偉大的精神力量將深深融進大學生精神世界,形成強大的內生動力,不斷激勵大學生心懷夢想、矢志奮斗。
偉大的抗疫精神激發(fā)了新時代大學生立志成長為有理想信念、有愛國情懷、有道德情操、有責任擔當時代新人的精神動力。其一,它激勵大學生更加堅定理想信念,增進“四個自信”認同。疫情應對所展現的中國力量、中國速度和中國精神充分彰顯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yōu)越性,促進大學生更加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不斷增強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文化的的深切認同。其二,它激勵新時代大學生更加厚植愛國情懷,增強中華民族自豪感,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經此疫情,大學生會更加深刻體會國家至上、家國一體的豐富內涵,在中國特色和國際比較認識中更加熱愛偉大祖國,不斷增強中華民族的自豪感、幸福感和歸屬感。其三,它激勵新時代大學生更加錘煉品德修養(yǎng),涵養(yǎng)大愛大德大情懷。疫情防控中涌現出無數最美逆行者、先鋒楷模的寶貴品質對大學生道德認知、道德養(yǎng)成和道德實踐有積極的感化促進作用,大學生在親身體驗體悟中理解內涵、加強認知,從內省內修中增進情感認同和價值認同,不斷提升道德修為。最后,它還激勵新時代大學生積極擔當時代責任,在奮進開拓中歷練成長。疫情是最好的教科書,在國家和人民遭受危難之際,我們欣喜地看到很多“95后”“00后”大學生挺身而出、沖鋒在前,用行勝于言的激情與干勁為自己代言、為時代定義,他們是靠得住、頂得上、戰(zhàn)得勝的新時代硬核戰(zhàn)士,為新時代大學生樹立了榜樣,激勵他們勇立時代潮頭,在擔當時代使命的奮進開拓中綻放青春光芒。
應對重大挑戰(zhàn)、抵御重大風險、克服重大阻力、解決重大矛盾,迫切需要新時代大學生迎難而上、勇挑重擔、勇克難關、勇斗風險,要做到這些,沒有強大的精神力量做支撐是萬萬不能的。以偉大的抗疫精神為鏡,加強大學生精神涵育,為他們面對今后人生困境、戰(zhàn)勝各種挑戰(zhàn)危機提供了重要的精神支撐。一方面,為大學生提供信仰支撐。信仰是個體精神世界的核心,也是個體趨于成熟的表現。加強新時代大學生精神涵育,旨在提升大學生心理韌性,指導大學生建立與自然、社會及自身關系的正確價值準則,進而培塑精神信仰,使之成為支撐新時代大學生奮斗前行的重要動力。另一方面,為大學生提供情感支撐。情感是個體精神的重要維度,完美和諧的情感與內在精神成正比,精神力量越強情感越充沛。加強新時代大學生精神涵育,重在激發(fā)大學生情感認同,培育良好的情感品質和情感素養(yǎng),發(fā)揮情感推動人行動的精神動力功能。再一方面,為大學生提供意志支撐。意志是個體精神的本質力量,是“鼓舞人、決定人、支配人的力量——神圣的、絕對的力量”。[2]加強新時代大學生精神涵育,關鍵在于教育大學生拒斥慵懶浮躁之氣,克服畏難怕苦之心,充分發(fā)揮意志的理性力量化難為易、化危為機,助力大學生成長成才。
“一個聰明的民族,從災難和錯誤中學到的東西會比平時多得多。”[3]重大疫情應對彰顯了中國精神的深刻內涵和磅礴偉力,為新時代大學生涵育精神、洗滌心靈、升華思想提供了寶貴資源,新時代大學生要自覺接受精神洗禮,不斷涵育精神情操,在重大疫情應對中實現全面發(fā)展。
“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是中華民族最重要的精神財富,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維護民族獨立和民族尊嚴的強大精神動力”。[4]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中華民族之所以飽經磨難而不衰敗,千錘百煉而愈發(fā)堅韌,就在于愛國主義精神已經深深扎根并內化為每個中華兒女的民族基因,去不掉,打不破,滅不了。它并非強制規(guī)范,而是在共同價值觀的孕育認同、社會實踐砥礪磨練、民族情感的積蘊表達中不斷生成升華。面對此次新冠疫情,全國人民萬眾一心打響疫情防控的人民戰(zhàn)爭、總體戰(zhàn)、阻擊戰(zhàn),推動了愛國主義精神和民族精神的大弘揚、大彰顯,愛國主義已然成為重大疫情時期團結凝聚人心,構筑最大思想同心圓和精神堡壘的磅礴力量。大學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筑夢者、見證者、實踐者,涵育愛國主義精神是應有之為。正因如此,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在厚植愛國主義情懷上下功夫,讓愛國主義精神在學生心中牢牢扎根”。[5]新時代大學生涵育深沉厚重的愛國主義精神,就是要從新冠疫情應對中進一步認識黨的堅強領導力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yōu)越性,更加堅定“四個自信”,更加熱愛偉大祖國,堅持愛國和愛黨、愛社會主義高度統(tǒng)一;要牢固樹立國家意識、民族意識和擔當意識,在“擼起袖子加油干”的生動實踐中厚植愛國情、砥礪愛國志、實踐愛國行,在貢獻國家、奉獻社會、服務人民的青春奮斗中實現人生價值。
國以艱苦奮斗為興,人以艱苦奮斗為榮,沒有奮斗就沒有現在也不會有將來。翻開中華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冊,每一頁都印刻著奮斗的足跡、記載著奮斗的力量,奮斗是中國共產黨領導革命、建設和改革走向勝利的精神密碼?!皩崿F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需要堪當大任的時代新人不懈奮斗。新時代大學生成長成才的遠大夢想和實現人生出彩機會的價值追求與“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高度契合,要將個人青春理想與國家民族的共同理想緊密融合,將奮斗作為青春最亮麗的底色,成為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時代新人,涵育奮斗精神就是實現這一目標最基本的前提。開拓進取、勇于擔當、堅持夢想、敢于斗爭是新時代奮斗精神的核心要義。在疫情應對中,與時間賽跑、與病魔搶人、夜以繼日研發(fā)藥物,應對國內外、網上下各種輿論危機,克服一切前所未有的困難挑戰(zhàn),無不彰顯著中國人民知難而上、勇于斗爭,奮力進取的奮斗擔當精神,為新時代奮斗精神注入新的內涵。新時代大學生涵育開拓進取的奮斗擔當精神,就要立鴻鵠報國志,將人生理想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遠大理想統(tǒng)一起來,做愛國奮斗者;要擔負時代使命,不斷開拓創(chuàng)新,做走在時代前列的奮進開拓者;要不畏艱難險阻,敢于面對任何挑戰(zhàn)斗爭,做順應時代潮流的堅定搏擊者。
此次疫情防控,處處閃耀著科學精神的光芒,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zhàn),不僅靠醫(yī)學手段,也要靠科學精神,它為人們理性甄別、謹慎求證、精準判斷、驅散恐慌提供了強有力的信心和底氣??茖W精神不僅關乎一個國家在科技領域的實力強弱,更能提高國民素養(yǎng)、凈化社會風氣、涵養(yǎng)精神文化。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廣大青年科技人才要樹立科學精神、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思維、挖掘創(chuàng)新潛能、提高創(chuàng)新能力,在繼承前人的基礎上不斷超越”。[6]當前,大學生的科學精神在一定程度上還存在缺失現象,如注重“術”而忽略“道”,功利思想較為嚴重,倫理道德、學術道德有待加強,批判精神不足,創(chuàng)新意識不強等等,這些都不利于大學成長成才。大學生是國家未來建設的高素質人才和中堅力量,需要對新知識、新技能、新領域不斷學習和開拓創(chuàng)新。要關注科學技術進展,培養(yǎng)科學興趣,逐步樹立科學思維和科學理念;要勇于投身科學實踐,積極參加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活動,勇于攻堅克難探索新知,不斷推進創(chuàng)新,抱有為國家發(fā)展和社會進步開創(chuàng)新文明的理想追求;還應具有維護科學真理、批判謬誤,敢于懷疑和求證的無畏勇氣,把科學作為斗爭的武器,用科學來證明真理。
同一個地球同一個家,世界各國共處一個地球,越來越成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面對世界經濟、氣候、安全、健康等全球性問題,任何國家都不能獨善其身。新冠病毒是全人類的敵人,疫情是全世界的災難,它給全球公共衛(wèi)生安全以及世界經濟、政治等造成巨大影響,世界各國唯有同舟共濟,攜手共筑抗疫命運共同體才能共克時艱。中國在疫情中的表現堪稱典范,在國內疫情爆發(fā)之時,黨和國家采取最堅決、最果斷、最嚴厲的措施,將全國疫情在短時間內迅速控制住,為世界贏得了時間;在世界疫情蔓延之時,中國人民與世界同心、慷慨解囊,不間斷地馳援世界各國,“人類衛(wèi)生健康共同體”倡議充分彰顯了人類命運與共守望相助的偉大情懷。如何看待中國與世界的發(fā)展趨勢,如何處理中國與世界的關系,是新時代大學生應有的思考。為此,新時代大學生要涵育人類命運與共守望相助的國際精神,要正確認識世界和中國發(fā)展大勢,具備立足現實、放眼世界的國際視野和世界眼光;要正確認識中國特色和善作國際比較,不斷厚植家國情懷,具備大國青年應有的氣度和魄力;還要具有關注自身、兼濟天下的人文情懷,在追求自身發(fā)展進步的同時承擔更多的國際責任,與世界各國人民齊心共建美好地球家園。
人無精神則不立,國無精神則不強。重大疫情應對給新時代大學生上了一堂生動深刻的人生大課。大學生要以疫情應對為鏡,將偉大的抗疫精神轉化為自身成長的內生動力,努力在受教學習、文化滋養(yǎng)、實踐熔鑄、環(huán)境浸潤中加強精神涵育,不斷提升精神境界和精神品質。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是鑄魂育人,新時代大學生涵育精神即是充分發(fā)揮思想政治教育的鑄魂功能,通過思想教育、價值引領、理論灌輸、宣傳傳播等方式培育大學生精神品格,促進精神認知認同。首先,充分發(fā)揮思想政治理論課培育大學生精神品格的主渠道作用。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將其作為新時代大學生精神涵育的真經寶典,以新思想、新論述、新要求作為教材內容融入進課堂講授中;要充分挖掘疫情應對中的感人故事、先進事跡作為思政課的鮮活素材,在中外抗疫對比中講好抗疫故事、抗疫精神,引導學生在比較視野中促進精神認知認同。其次,充分發(fā)揮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主陣地作用。發(fā)揮黨政干部和共青團干部、輔導員、班主任、心理咨詢教師等隊伍的教育引領作用,積極采取多形式多舉措將大學生精神培育融入進大學生生活學習的全過程、全方位。最后,發(fā)揮其他哲學社會科學課程、專業(yè)課、通識課的育人功能,將大學生精神培育滲透進教育教學各環(huán)節(jié),形成協(xié)同育人的“大思政”格局。各門課程充分發(fā)掘課程的精神資源和育人功能,著力打造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協(xié)同育人新格局。
文化對涵化精神、滋養(yǎng)心靈有強大的促進作用,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并多次論述文化與精神的辯證關系,指出“沒有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底蘊和滋養(yǎng),信仰信念就難以深沉而執(zhí)著”。[7]因此,新時代大學生涵養(yǎng)精神首先要以三大文化為精神之源,從中汲取營養(yǎng),啟迪智慧、滋養(yǎng)精神。從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汲取民為邦本、心懷家國、革弊改革、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精神品質;從革命文化中汲取中國共產黨人堅定信念、不怕犧牲、攻堅克難、斗爭到底的革命精神。新中國成立以來,社會主義文化精神和文化樣態(tài)不斷創(chuàng)新,鑄就了雷鋒精神、大慶精神、兩彈一星精神、改革開放精神、航天精神、奧運精神、抗震救災精神,以及此次抗疫精神,這些伴隨經濟社會發(fā)展而內涵不斷豐富的精神文化成為滋養(yǎng)大學生精神的沃土。其次,要以高雅的校園文化滋養(yǎng)大學生精神世界。校園文化具有教育、引導、激勵和凝聚功能,富有特色和內涵的大學精神、定位準確的辦學理念、精煉有情懷的校訓校歌以及優(yōu)良的大學校風是大學生增長知識、完善個性、厚植精神、潤育心靈的文化沃土。要努力構建高雅優(yōu)良的校園文化,不斷豐富校園文化生態(tài),為新時代大學生涵養(yǎng)精神提供豐沛的文化養(yǎng)料。
精神能夠助力實踐,轉化為實踐的內在動力,實踐也能熔鑄精神,促使精神弘揚篤行。涵育大學生精神,要在現實中確認精神的價值,在實踐中熔鑄精神使之成為內在價值觀念和行為習慣。一種精神要真正發(fā)揮作用,必須融入大學生生活學習,讓他們在實踐中感知、領悟,這樣它才能走入學生內心,引起強烈的情感共鳴和價值認同,促使精神從認同到篤行。首先,要在專業(yè)實踐中熔鑄精神。新時代大學生要親身參加專業(yè)實習、見習等實踐活動,才能真切體悟專業(yè)內蘊的職業(yè)精神、敬業(yè)態(tài)度和責任使命,激發(fā)愛崗敬業(yè)、責任擔當的思想意識。其次,要在志愿服務中熔鑄精神。近年來,志愿服務精神和理念深入人心,成為涵養(yǎng)文明風尚、推動社會治理的有力途徑。大學生投身志愿服務活動,有利于涵養(yǎng)熱心公益、扶危濟困、奉獻社會的精神品質,有利于大學生堅定為國家社會建功立業(yè)的理想追求。最后,要在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中熔鑄精神。中國夢的實現需要無數具有創(chuàng)新精神的大學生開創(chuàng)偉大事業(yè),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是時代主題,也是新時代大學生投身實踐鍛煉,熔鑄精神的重要途徑。大學生要積極投身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實踐,在實踐鍛煉中激發(fā)創(chuàng)新精神,培養(yǎng)創(chuàng)業(yè)意識,熔鑄夢想精神和奮斗精神。
人創(chuàng)造環(huán)境,同樣環(huán)境也創(chuàng)造人。[8]大學生的情感心理和精神品質尚不完善,良好的環(huán)境能浸潤心靈、化育精神,促進大學生完善人格健康成長,不良的環(huán)境會對大學生精神空間帶來負面影響,要努力為大學生創(chuàng)設化育精神的良好氛圍。首先,營造良好的家庭環(huán)境。努力培育優(yōu)良家教家風,通過家長以身示范、情感溝通、談心引導等柔性化方式影響大學生思想意識和精神品質。其次,構建良好的校園環(huán)境。大學校園的各類建筑物、場館、道路、雕塑、橫幅廣告等具有潛隱的精神元素,蘊含隱性育人功能,校園綠化、美化也為大學生精神成長提供舒適的物化環(huán)境;師生精神面貌、情感態(tài)度、校風學風、校園制度以及人際關系等精神環(huán)境對大學生精神涵育也有重要影響。要加強校園物質環(huán)境和精神環(huán)境建設,創(chuàng)設共具美好生態(tài)和人文底蘊的校園環(huán)境,以促進大學生精神世界完整而健康。最后,建設良好的社會環(huán)境。要加大宣傳和落實《新時代愛國主義實施綱要》《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等重要政策法規(guī),做好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宣傳弘揚,加大對英雄人物、時代先鋒、模范榜樣精神品質的推介報道,形成主流推崇、大眾認可、廣泛傳播的輿論正能量;要敢于批判不良行為和思潮輿論,旗幟鮮明表明立場,樹立正確的價值導向,為當代大學生涵育精神營造良好的環(huán)境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