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永福
(福州大學a.學生工作部b.馬克思主義學院,福建福州350108)
2019年1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全媒體時代和媒體融合發(fā)展集體學習時發(fā)表重要講話中指出:“全媒體不斷發(fā)展,出現了全程媒體、全息媒體、全員媒體、全效媒體,信息無處不在、無所不及、無人不用,導致輿論生態(tài)、媒體格局、傳播方式發(fā)生深刻變化?!保?]隨著移動互聯(lián)網技術深刻變革和深度融合,短視頻在技術和文化的合力作用下進入新的發(fā)展階段。短視頻文化的流行體現著新時代人民大眾對文化的理解與渴求,豐富了大學生生活,但也對大學生個體思想觀念等產生深刻影響。
倡導主旋律是短視頻文化未來趨勢,也是短視頻文化健康發(fā)展的保障。主旋律短視頻是指通過互聯(lián)網站、應用程序等網絡平臺發(fā)布,充分體現我國主流意識形態(tài)、展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表現歷史與現實的積極、健康、向上的正能量短視頻作品。主旋律短視頻主要分布在各類短視頻APP,學習強國等學習培訓平臺,以及其愛奇藝、騰訊等視頻軟件及其它網絡平臺,其內容包括紀念重大歷史事件或人物、宣傳國家發(fā)展時政要聞、展示時代典型榜樣、公益廣告、宣傳短片、主旋律影視剪輯、原創(chuàng)系列微劇等,在高校育人中具有獨特的功能。
首先,主旋律短視頻是“抗衡”非主流短視頻的“調節(jié)器”,匯聚了高校育人正能量。短視頻文化產業(yè)化特征日益突出,“引流”和“變現”成為重要驅動。為了引流量、博眼球,大量短視頻以盈利為導向,有的甚至突破社會倫理道德底線,易對受眾產生誤導。以主旋律為導向規(guī)范短視頻的發(fā)展,增加主旋律短視頻數量、提高質量,能夠與非主旋律短視頻在數量上保持抗衡、在觀點上形成碰撞、在影響力上進行競爭,從而化解非主旋律短視頻帶來的消極影響,并形成主動態(tài)勢,引領短視頻文化向主流方向發(fā)展。在高校人才培養(yǎng)中,大學生喜好、傳播、創(chuàng)作什么內涵的短視頻,將深刻影響其“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在短視頻文化的大眾狂歡中,大數據算法分析可以實現按照個體興趣喜好精準推送不同類型的短視頻。只有從創(chuàng)作源頭和總量上確保主旋律短視頻的主導優(yōu)勢,讓更多豐富內涵的作品占領短視頻平臺,才能使大學生從中吸收更多精華與經典,感受和凝聚正能量。
其次,主旋律短視頻是推動新時代網絡思政的“新范式”,構筑起高校育人新陣地。移動互聯(lián)網的發(fā)展為高校立德樹人帶來了新課題,開辟了新陣地,拓展了新空間。近年來,隨著技術更新?lián)Q代加速,網絡育人的內涵和外延不斷擴大,育人陣地不斷拓深,從網站、微信、微博到眾多短視頻平臺。短視頻通過“微敘事”和“微場景”,融合視聽等立體化形式,信息更新和傳播速度快,能夠創(chuàng)造大流量、產生大影響、適應快節(jié)奏,填充了時間空白。同時由于其尊重個性需求、使用便捷、生動有趣,具有良好的互動性和體驗感,受眾群體龐大、用戶黏度高,成為引起用戶共鳴的獨特文化。主旋律短視頻作為網絡文化產品的“一枝獨秀”,成為高校深化網絡育人的重要陣地和范式。高校通過準確掌握大學生成長需求,探索“短視頻+思政”育人形式,積極傳播主旋律短視頻,能更好地筑牢網絡意識形態(tài)陣地,守護好大學生的網絡精神家園。
再次,主旋律短視頻是大學生成長成才的“粘合劑”,激發(fā)出價值塑造新動力。短視頻帶給受眾的影響是精彩、多樣、立體、個性的,呈現了鮮明視聽感受,包含了精煉完整的故事情節(jié)、豐富深邃的情感表達、精美絕倫的藝術呈現以及思想聚焦的評論互動,展示了強大的社交屬性。主旋律短視頻除具有以上特點外,還有鮮明的特征,如傳播馬克思主義、宣傳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站在科技發(fā)展前沿傳播普及科學知識、演繹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崇高追求、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承中華傳統(tǒng)美德,等等。這些元素是大學生成長中不可或缺的精神之“鈣”。其短視頻以鮮活的視聽、情節(jié)、場景融入大學生學習生活,會深刻影響大學生思想行為模式,成為他們獲取科學知識的重要方式、了解時代發(fā)展的重要窗口、提升文化素養(yǎng)的重要途徑、培養(yǎng)健康心態(tài)的重要補充。
短視頻文化在當下展現出了巨大的經濟潛力,從拍攝、后期“引流”到盈利,充斥著商業(yè)氣息。在此大背景下,主旋律短視頻從運籌規(guī)劃、總量占比、內容深度、引流推廣等方面都面臨著挑戰(zhàn),投射在對大學生成長的影響上,則表現為系列育人現實困境。
一是主旋律短視頻數量占比偏低導致育人陣地不牢。筆者通過網絡向18所高校大學生隨機發(fā)放1500份問卷,回收有效問卷1467份。調查顯示,有99.66%的調查對象表示有下載使用短視頻APP,但有74.43%表示在短視頻平臺“較少”或“很少”有主旋律短視頻。各短視頻平臺從定位上積極倡導弘揚正能量,例如抖音——記錄美好生活,快手——記錄世界記錄你,火山——讓世界為你點贊,美拍——每天都有新收獲,愛奇藝——悅享品質,騰訊——不負好時光等,都傳遞著鮮明的價值導向。目前,主旋律短視頻主要來自各平臺中各類官方賬號,如各級政府、公安部門、主流媒體、高校等,還有部分來自企業(yè)、個人賬號,從內容上覆蓋了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生態(tài)等方面。相比海量短視頻,主旋律短視頻猶如“滄海一粟”,淹沒于各種娛樂、網紅、惡搞之中,變得“微不足道”。站在高校育人角度,在短視頻輿論場上,如果沒有足夠的主旋律產品吸引、影響大學生,就很難掌握育人主動權,甚至還可能被邊緣化。
二是主旋律短視頻內涵局限導致育人黏性不足。調查顯示,受訪大學生對接觸短視頻目的選擇排列前三位為:消遣娛樂占43.83%、獲取資訊占28.56%、教育學習占13.84%。但有60.74%受訪對象表示“非常喜歡”或“喜歡”平臺推薦的主旋律短視頻,在期待主旋律短視頻改進建議中,選擇排在前兩位的為“內容更貼近生活”“短視頻內涵提升”,分別占38.24%、33.54%。可見,主旋律短視頻在內容上存在明顯短板。一方面,主旋律短視頻因時長限制,對內容立意、創(chuàng)作、邏輯、情景、畫質、配音等提出很高要求,在創(chuàng)作和傳播中易出現主題、中心、邏輯表達粗糙,在表現形式上不夠細膩生動,在內容上去深度化,表現出碎片呈現,在傳播中較難產生“潤物無聲”的感染效應。另一方面,主旋律短視頻通常以“高大上”的形式表達與傳播,與其它短視頻在風格上形成鮮明反差,生硬而不接地氣,即使播放量高但“看得多悟得少”,對大學生思想的震撼和觸動不夠,育人黏性不足。
三是主旋律短視頻受眾關注偏弱導致育人成效不佳。調查顯示,受訪大學生每天接觸短視頻時長在1-2小時的占83.91%,但對官方賬戶等關注度總體不高。紛繁的短視頻平臺讓大學生應接不暇,難以做出理智選擇,分散了主旋律短視頻的關注度。如在光明日報抖音號推送的鐘南山院士寄語畢業(yè)生點贊量為3.9萬次、工人日報推送的“中國第一門面擔當亮相紅場閱兵”點贊量為1811次、中國之聲推送的“致敬最可愛的人”點贊量為1823次,學習強國平臺上《中國抗疫人物故事》平均播放量約為10萬次、26集的《記住鄉(xiāng)愁》短視頻播放量平均約為13萬次、《流浪地球》短視頻系列播放量平均約為2萬次,整體關注度還不高。此外,部分主旋律短視頻存在與受眾互動不多、專業(yè)度不夠等問題。在現實中,海量短視頻易讓大學生陷入信息繭房,一旦失去受眾關注度,就難以產生持續(xù)的吸引力。
當前,應從構建內容為王的育人生態(tài)、整合發(fā)揮平臺育人功能、創(chuàng)新多樣融合的育人形式、激發(fā)多種主體育人活力等方面,充分發(fā)揮主旋律短視頻的育人功能。
首先,方向是內容的靈魂。主旋律短視頻應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主流意識形態(tài),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秉持為人民服務的宗旨,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將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chuàng)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融入其中。要更好地謳歌時代精神、傳遞正向能量、構筑精神家園,努力做到“堅持與時代同步伐、以人民為中心、以精品奉獻人民、用明德引領風尚”,[2]為實現中國夢凝聚強大精神力量。為此,政府相關部門、平臺自身、平臺賬號、高校等都應重視短視頻在創(chuàng)作、傳播、互動中的政治方向和育人導向,讓大學生在主旋律短視頻熏陶下熱愛人民、報效國家、服務社會。其次,內容是主旋律短視頻核心競爭力。應強化網絡信息內容治理,樹立內容為王的大生態(tài)意識,在立意、制作、推廣等環(huán)節(jié)突出內容品質,弘揚主旋律,講好時代故事。一方面,在立意構思上要實現時代發(fā)展和大學生期待相統(tǒng)一。通過結合社會發(fā)展熱點難點,選擇好話題切入點,明確中心思想,深入研究大學生群體特點以及對所選擇話題的心理期待,尋找兩者內在契合點,進行精心巧妙的立意構思,實現主題表達和受眾期待相統(tǒng)一。另一方面,在情感表達上要實現小故事與大情懷相統(tǒng)一。短視頻因時長限制對內容設計要求高,小故事要體現富有影響力的正能量場景,保持內容新鮮度和吸引力,應講究演繹方式,注重考量其對大學生成長是否有益、是否符合大學生心理所需、與大學生群體思想能否交融,做到有用、有情、有趣,傳遞真情實感,讓大學生樹立起大情懷。
一是規(guī)范平臺建設和管理。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網絡空間天朗氣清、生態(tài)良好,符合人民利益。網絡空間烏煙瘴氣、生態(tài)惡化,不符合人民利益?!保?]2019年11月,國家互聯(lián)網信息辦公室等部門聯(lián)合出臺《網絡音視頻信息服務管理規(guī)定》,針對網絡音視頻信息服務進行規(guī)范管理。在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推動下,未來還將有更多的短視頻平臺走入人們生活。規(guī)范平臺建設管理涉及提供者和使用者等主體,也涉及互聯(lián)網信息服務、新聞、文化、視聽節(jié)目等多個領域,還涉及到網信、文旅、廣電等多個管理部門。應根據短視頻動態(tài)發(fā)展態(tài)勢,不斷完善相關管理制度,壓實管理主體責任,規(guī)范短視頻制作、發(fā)布、傳播,建立監(jiān)督檢查機制,加強監(jiān)管。二是加強平臺資源整合。當前,各平臺總體上呈現“各自為戰(zhàn)”的分散狀態(tài),導致資源重復或同質現象嚴重。因此,積極推動技術創(chuàng)新、產品更替,打造新型短視頻平臺,形成一批具有強大影響力、競爭力的新型短視頻平臺。政府部門應探索建立主旋律短視頻在不同平臺的同步推廣機制,形成聚集效應,打造主旋律短視頻平臺傳播聯(lián)盟,形成鮮明優(yōu)勢和特色。三是挖掘平臺育人功能。短視頻平臺在關注商業(yè)競爭和經濟利益的同時,要守好社會責任底線,辯證處理好公益與效益的關系,把關注青少年發(fā)展、參與育人作為重要使命。通過策劃、激勵等形式鼓勵更多主旋律資源上線、吸引更多主旋律創(chuàng)作主體加入平臺,優(yōu)先在平臺推廣傳播主旋律短視頻,針對大學生群體實現精準推送,讓主旋律短視頻成為大學生重要的精神食糧。
主旋律短視頻具有獨特傳播規(guī)律和閃光點,在視頻的拍攝、后期、引流等應多樣融合,從而達到更好的育人目標。一是注重“語術”感染。在語言風格上,應善于把具有強烈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主旋律話語表達進行轉化,例如在標題中精心設計輕松俏皮、畫龍點睛的俗語警句,在臺詞中巧妙融入通俗易懂、喜聞樂見的網絡用語,在互動中設身處地運用循循善誘、以情動人的啟迪討論,使短視頻的畫面、語言、思想融為一體,讓大學生在短視頻的語言藝術中受教育。二是注重藝術渲染。主旋律短視頻同樣需要“文藝范”,應融合音樂、舞蹈、戲劇、繪畫、書法、雕塑、建筑、工藝美術等表現形式,賦予主旋律短視頻文化靈魂,通過藝術化渲染展現主題和生命力;還可融合青年群體青睞時尚的綜藝方式、古樸的紀錄風格、清新的文藝風格等,以潤物無聲的方式走進大學生心靈,達到撼動人心的效果。三是注重技術陶染。在主旋律短視頻前期拍攝、后期剪輯、內容引流、平臺傳播等環(huán)節(jié)中要充分運用現代化科技手段,在圖像、聲音、剪輯、配樂、效果、道具、表情等環(huán)節(jié)匠心打磨,讓短視頻充滿“大片感”,在提高視頻視聽質量中吸引廣大青年學生,從而影響人、感染人。
新媒體時代,只有廣泛調動和激發(fā)平臺、主流媒體、官方賬號、高校、個人賬號、大學生群體等不同主體的積極性和活力,才能更好地實現育人功能。首先,各平臺各類官方賬號應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以弘揚主旋律為使命,創(chuàng)作更多高水平的作品。短視頻互動討論區(qū)的育人影響力不容忽視,應組建團隊,在平臺和作品討論區(qū)進行思想交流,開展輿論引導,筑牢短視頻平臺的意識形態(tài)陣地。其次,高校在規(guī)劃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應重視主旋律短視頻的育人作用,納入網絡育人規(guī)劃。要積極進軍短視頻平臺,建設官方賬戶并做好維護;加強對大學生線上線下引導,通過開展主旋律短視頻大賽等方式,鼓勵師生積極創(chuàng)作主旋律短視頻,通過線上線下進行展播推廣。抖音數據報告顯示,2019年抖音點贊最多的職業(yè)排名第一為教師(達6.2億次)。因此,高校教師要“解決好‘本領恐慌’問題,真正成為運用現代傳媒新手段新方法的行家里手”。[4]再次,個人賬戶是短視頻平臺的最大用戶群體,其中不乏知名專家學者、演員大V等,在人人都是創(chuàng)作者、人人都是傳播者的時代,要發(fā)揮“同心圓”的作用,匯聚成主旋律的洪流,引領青年。最后,大學生也應成為主旋律短視頻創(chuàng)作者、傳播者。調查顯示,有超過73.69%的受訪大學生表示會積極創(chuàng)作、點贊、傳播主旋律短視頻。要引導大學生提升網絡素養(yǎng),倡導大學生個體加強自律,合理安排時間,積極傳播主旋律短視頻,引領社會網絡新風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