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 涌,張敏雅
(遼寧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遼寧 沈陽 110036)
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強調:推動思想政治理論課(以下簡稱思政課)改革創(chuàng)新,要堅持“八個相統(tǒng)一”。其中,“要堅持建設性和批判性相統(tǒng)一,傳導主流意識形態(tài),直面各種錯誤觀點和思潮”[1],為新時代思政課“守正”提供了根本的方法論指導。推動思政課“守正”,根本在于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指導地位。其核心是“正”,關鍵在“守”。在加快和擴大教育對外開放的新形勢下,學校內各種思想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鋒愈發(fā)頻繁。因而,“守”好主流意識形態(tài),是新時代思政課必須要解決好的現(xiàn)實問題。堅持建設性和批判性相統(tǒng)一,有效地回答了思政課如何“守”的問題。因此,深入探究其內在意蘊、理論源脈及實現(xiàn)路徑,具有重要的理論與實踐意義。
在唯物辯證法視閾下,“矛盾的同一性不僅僅表現(xiàn)在對立雙方的相互依存、相互滲透和相互轉化上,更重要的是體現(xiàn)在對立雙方的相互需求和相互補充上”[2]。主流意識形態(tài)與各種錯誤觀點和思潮是矛盾著的對立面。為了加速后者的瓦解、轉化,就必須既建設又批判。二者并不是割裂的,而是相輔相成的。批判是建設性的批判,建設是以批判作為重要手段的建設。
所謂建設性,是指積極促進事態(tài)良性發(fā)展的屬性。思政課作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它的建設性主要體現(xiàn)在不斷改進、完善支撐其完成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內生要素的性質。其根本指向是進一步鞏固壯大主流思想輿論陣地,堅持以主流意識形態(tài)鑄魂育人。要深入理解思政課的建設性,必須明確三方面的內容:
其一,思政課建設的重點是引導學生堅定“四個自信”。習近平總書記在2018年召開的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強調:“要把堅定‘四個自信’作為建設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關鍵?!盵3]該論述從根本上闡明了新時代我國意識形態(tài)工作的“重點論”,為新時代思政課建設提供了方向指引。堅定“四個自信”是高度認同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集中體現(xiàn),更是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精神支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這意味著“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4],更需要全體人民在理想信念、價值理念、道德觀念上緊緊團結在一起。所以說,思政課必須堅持把引導學生堅定“四個自信”作為課程育人的重中之重,以切實增強廣大學生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fā)展道路的政治定力。從某種意義上講,學生能否堅定“四個自信”,是衡量思政課傳導主流意識形態(tài)成效的現(xiàn)實標準。因而,思政課必須要在這個關鍵處下功夫,不斷提升其鑄魂育人水平。
其二,思政課建設的目的是增強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凝聚力和引領力。習近平總書記曾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指出:“從意識形態(tài)領域看,思想文化相互激蕩、價值觀念多元多樣,我們必須堅持以立為本、立破并舉,不斷增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凝聚力和引領力。”[3]可以說,增強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凝聚力和引領力,不只是黨和國家對意識形態(tài)工作提出的新的質量要求,也是新時代宣傳思想戰(zhàn)線進行意識形態(tài)建設的根本目的。思政課作為宣傳思想戰(zhàn)線的重要一環(huán),也必然要把提升“兩力”作為其課程意識形態(tài)建設的著眼點。從本質上講,凝聚力即凝聚思想共識的能力,引領力即引領社會思潮的能力。它們既是“有靈魂的思政課”鑄魂育人內在力量的根本體現(xiàn),也是“有價值的思政課”立德樹人實際效力的具體表征。因而,思政課建設必須著眼于增強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凝聚力和引領力,以筑牢學生共同的思想政治基礎。
其三,思政課建設的方向是研究回答學生關切的重大理論和現(xiàn)實問題。習近平總書記曾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指出:“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我國哲學社會科學領域的指導地位,把研究回答新時代重大理論和現(xiàn)實問題作為主攻方向。”[5]這一論述從深層次上指明了新時代思政課進行意識形態(tài)建設的主攻方向。彰顯馬克思主義的真理力量不能僅停留在書本上,而要運用到現(xiàn)實中。思政課從不主張空對空的說教,而是注重實打實地解決問題。馬克思認為,“問題就是公開的、無畏的、左右一切人的時代聲音?!盵6]進一步講,研究回答問題的能力從根本上映射著掌握群眾的能力。因而,思政課要想用主流意識形態(tài)來凝聚和引領學生,必須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來研究分析和解決問題,積極回應廣大學生的現(xiàn)實關切,使他們從真理和道義的雙重維度認識馬克思主義的真理性,進而自覺接受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熏陶。
所謂批判性,是指富于洞察力、判斷力、辨別力以及敏銳捕捉反思的性質。思政課作為一門德育課程,具有鮮明的意識形態(tài)屬性。要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就必須確保意識形態(tài)堅持正確價值導向。思政課的批判性主要體現(xiàn)在立場堅定地批駁一切與主流意識形態(tài)相悖的謬論的屬性。其根本目標指向是去偽存真,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一元指導地位。
要準確把握思政課的批判性,同樣需要明確三方面的內容:
其一,思政課批判的對象是各種錯誤觀點和思潮。馬克思說,“支配著物質生產(chǎn)資料的階級,同時也支配著精神生產(chǎn)的資料?!盵7]我國是工人階級領導下的社會主義國家,這一現(xiàn)實基礎決定了我國思政課必須用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鑄魂育人。換句話講,凡是與之相悖的觀點和思潮都是根本錯誤的,必須堅決予以批駁。當然,對它們的批判切不可淺嘗輒止,還必須澄清其產(chǎn)生的現(xiàn)實根源。因為錯誤觀點和思潮作為一種特殊的觀念形態(tài),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著社會存在。社會發(fā)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就是其常善利用的“發(fā)聲”題材。因此,思政課在批判各種錯誤觀點和思潮的過程中,也要善于揭示社會矛盾,引導學生正視矛盾,否則就會處于“批而不倒”的尷尬境地。
其二,思政課批判的態(tài)度是不回避、不退讓。習近平總書記在“3·18”講話中明確指出,要直面各種錯誤觀點和思潮?!爸泵妗币辉~就內在地包含著一種態(tài)度要求,即在批駁各種錯誤觀點和思潮的時候,要做到不回避、不退讓,勇于批駁、敢于亮劍。正如毛澤東同志在《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中所指出的“有錯誤就得批判,有毒草就得進行斗爭”[8]。從某種意義上講,不論是兩個“就得”,還是“直面”,都充分彰顯了在大是大非問題上保持政治警醒的一種態(tài)度要求。這既是對一部分思政課教師在大是大非面前態(tài)度不鮮明的積極回應,也是對理直氣壯開好思政課的必要說明。
其三,思政課批判的原則是有理、有利、有節(jié)?!爸泵妗辈皇菣M沖直撞,而要講求一定的原則。有理,是指對各種錯誤觀點和思潮開展批判時,必須具備扎實的理論和充足的理由。正如毛澤東同志所言,批評“要有科學的分析,要有充分的說服力。教條主義的批評不能解決問題”[8]。只有“有理”,才能說服學生。有利,是指在批判過程中,一定要把握好時、度、效。批判是一門藝術,必須找準時機、把握節(jié)奏、講求策略以創(chuàng)造更為有利的條件。只有“有利”,方能贏得主動。有節(jié),是指批判要有“度”。對各種錯誤觀點和思潮的批駁,不能是漫無邊際的雜侃,而要明確批判的邊界到底在哪里。只有“有節(jié)”,才能進退自如。
在破與立的視角下,建設即“立”,批判即“破”?!安黄撇涣?,不立不破,相輔相成,殊途同歸”[9]完美詮釋了思政課建設性與批判性之間的辯證關系。
其一,不立不破,唯有先“立”,方能后“破”。毛澤東同志曾說,“主義譬如一面旗子,旗子立起來了,大家才有所指望,才知所趨赴?!盵10]這一論述從根本上闡明了“立”的前提性和基礎性。就思政課而言,使學生明晰黨和國家的路線、方針和政策,學思踐悟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這是開好思政課的前提。學生如果沒有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那么看待問題就沒有正確的視角;如果缺少科學理論的指引,那么認知就會出現(xiàn)偏差,就容易混淆是非。再加上錯誤思潮對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中國的歪曲、丑化,學生的思想意識就可能誤入“歧途”。
其二,不破不立,只有徹底地“破”,才能更好地“立”。毛澤東同志曾指出“不把這種東西打倒,什么新文化都是建立不起來的。不破不立,不塞不流,不止不行”[11],旨在強調“破”的徹底性,即不破除舊思想,就難以建立新思想。錯誤觀點和思潮作為異化的意識形態(tài),從本質上來說就是一種“批判的武器”。如果不能從根本上“打倒”它們,那么長此以往就會影響到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主導地位甚至有可能轉化為“武器的批判”。因而,對于錯誤觀點和思潮,我們必須予以徹底地批駁,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更好地建設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
其三,不破不立、不立不破,只有立破并舉,才能加速錯誤觀點和思潮的瓦解。習近平在擔任浙江省委書記時,就曾對精神文明建設中的“立”與“破”進行過論述,“不破不立,不立不破,相輔相成,殊途同歸”旨在表明“立”與“破”是雙向建設的過程,是同一過程的兩個方面,必須將它們緊密結合起來。在思政課教學中,必須克服“只立不破”和“破而不立”兩種錯誤傾向?!爸涣⒉黄啤本筒荒馨选捌啤钡慕ㄔO性作用發(fā)揮出來,就會減弱主流意識形態(tài)建設的效度?!捌贫涣ⅰ本蜁ヅ械恼嬲饬x,這與批判的初衷是相悖的。因而,只有堅定地“立”與徹底地“破”相輔相成,才能夠加速錯誤觀點和思潮的瓦解、轉化。但值得注意的是,思政課在堅持立破并舉中,又要以立為本。在內外因視角下,內因是助推事物發(fā)展的根本動力,外因是推動其運動變化的重要力量。對于思政課意識形態(tài)建設而言,“立”是內因,“破”是外因。思政課必須把傳導主流意識形態(tài)作為其意識形態(tài)建設的根本。
可見,建設性與批判性雖然性質不同,但殊途同歸。它們共同的目標指向是“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4]。
思政課堅持建設性和批判性相統(tǒng)一,不是主觀臆想的,而是具有深厚理論淵源的方法論選擇。具體而言,其理論根源在于馬克思主義進行自我理論建構和意識形態(tài)建設的根本方法及原則。
馬克思曾言,“新思潮的優(yōu)點又恰恰在于我們不想教條地預測未來,而只是想通過批判舊世界發(fā)現(xiàn)新世界。”[12]從本質上看,“通過批判舊世界發(fā)現(xiàn)新世界”就是馬克思主義進行自我建構的邏輯理路和根本方法。同樣,恩格斯也在《反杜林論》中指出,“消極的批判成了積極的批判;論戰(zhàn)轉變成對馬克思和我所主張的辯證方法和共產(chǎn)主義世界觀的比較連貫的闡述?!盵13]可見,在馬克思主義視野下的批判,并不是消極的批判,而是建設性的批判,是建立在積極闡發(fā)自我主張上的批判。譬如,運用階級分析法揭露各種思潮所秉持的階級立場,批駁其政治圖謀,進而號召全世界無產(chǎn)者為實現(xiàn)自身解放而斗爭;運用歷史分析法考據(jù)各種思潮的歷史演繹,直擊其理論局限,進而闡發(fā)馬克思主義關于人類社會發(fā)展的基本觀點;運用矛盾分析法考量各種思潮的“生長土壤”,辯駁其形而上學,進而宣揚馬克思主義的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等等。
毛澤東同志指出,“真理是在同謬誤作斗爭中間發(fā)展起來的。馬克思主義就是這樣發(fā)展起來的?!盵8]280這一論述從根本上闡明了破和立是并行不悖的,也從側面說明了立破并舉是馬克思主義進行意識形態(tài)建設的邏輯要求。再之,鄧小平同志在1978年召開的全軍政治工作會議上就專門提到了破和立的問題,“我們講實事求是,講新的發(fā)展時期,講新的歷史條件,就要講破和立。”[14]其旨在表明:要想推進思想解放和意識形態(tài)建設,就必須堅持從破和立雙向發(fā)力。同樣,習近平總書記也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強調:“堅持以立為本、立破并舉,不斷增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凝聚力和引領力。”[3]可以說,“以立為本、立破并舉”的八字方針為新時代條件下的意識形態(tài)工作指明了根本原則。
思政課鑄魂育人,鑄就的是學生的理想信念,建構的是學生的價值理念。與一般意義上的文化知識相比,它看來似乎是“虛”的,但卻是不容忽視的力量。推動思政課守正必須要虛功實做,在“實”字上下功夫,首要是從內容、手段和方法三個層面謀求突破、統(tǒng)籌推進,以切實打好“組合拳”。
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指導地位,最為根本的就是從內容上推進課程建設。通過正面引導廣大學生讀原著、學原文、悟原理,促使他們學而信,是“立”的重要體現(xiàn);通過揭露錯誤觀點和思潮的假、惡、丑,使學生從思想上自覺抵制,是“破”的具體表征。在此基礎上,必須明晰兩個辯證關系:
其一,只有對馬克思主義理解得深,才能對錯誤觀點和思潮的“病理”批判得透。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指出:“我看過一些西方研究馬克思主義的書,其結論未必正確,但在研究和考據(jù)馬克思主義文本上,功課做得還是可以的。相比之下,我們一些研究在這方面的努力就遠遠不夠了?!盵5]該論述從本質上揭示了當前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存在的問題,這恰恰是思政課進行意識形態(tài)建設的核心與關鍵。因為只有在理論上清醒,才能在政治上保持一種警醒的狀態(tài)。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是思政課的理論基礎,更是該課程的精髓所在。如果不熟悉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就無法真正地掌握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思想武器。這必然導致一部分學生在錯誤觀點和思潮面前喪失應有的判斷力與辨別力,甚至成為這些錯誤觀點和思潮的“超級傳播者”。因而,引導學生深耕馬克思主義文本原理,尤其是明晰其中所蘊含的馬克思主義基本立場、觀點和方法,使馬克思主義在學生的思想深處“立”得住,這是思政課進行意識形態(tài)建設的固本鑄魂工程。
其二,不能發(fā)掘錯誤觀點和思潮的病理,也就難以證明馬克思主義是“真理”。思政課就是在學生的頭腦中搞建設,除了要做好“立”的工作,還要做好“破”的準備。錯誤觀點和思潮之所以能在學生群體中占有市場,不僅是因為其利用一些民眾普遍關注的社會熱點、難點和疑點問題俘獲了學生的社會心理,還在于其具有較為完備的理論基礎。因而,思政課教師要保持高度的政治警覺與理論自覺,要善于發(fā)掘錯誤觀點和思潮的病理。毛澤東同志說,“要人家服,只能說服,不能壓服。壓服的結果總是壓而不服……我們一定要學會通過辯論的方法、說理的方法,來克服各種錯誤思想?!盵8]279這一論述從根本上闡明了以理服人的重要性與必要性。通俗地講,要想說服人,就必須通過擺事實、講道理的途徑。所以說,對錯誤觀點和思潮的批駁不能只是簡單的否定,而要進行系統(tǒng)有效的病理分析,講清其產(chǎn)生的根源、實質以及危害。簡單地采取“扣帽子”“敲邊鼓”等方式對其予以批駁,不僅不能解決問題,還可能會起到反作用。因而,只有堅持問題導向,徹底揭露錯誤觀點和思潮的病理,才能使正義的批判站穩(wěn)腳跟,進而使廣大學生真正認識到馬克思主義真理的光輝。
推動思政課守正,不僅要聚焦內容建設,更要謀求手段的改進。加強思政課話語權建設,增強言說內容的思想引領力與現(xiàn)實解釋力,這是“立”的手段;揭露錯誤觀點和思潮的言說套路,使其失去人心,這是“破”的手段?;诖耍€要明確兩點內容:
其一,只有強化思政課話語權建設,才能弱化錯誤觀點和思潮的話語力量。在意識形態(tài)領域,話語權是主流思想和各種非主流思潮爭奪與較量的焦點。其根本在于誰具有話語優(yōu)勢,誰就擁有更多主動權。因而,思政課要想鞏固壯大主流思想陣地,就必須掌握意識形態(tài)話語權。從本質上講,話語權的生命力源自話語的思想引領力與現(xiàn)實解釋力。這要求思政課必須處理好“學術-思想-現(xiàn)實”之間的關系。具體而言,就是要強化問題意識,勇于發(fā)現(xiàn)學生普遍關注的現(xiàn)實問題,樂于從歷史與現(xiàn)實、理論與實踐的多重維度回應學生的現(xiàn)實關切、善于從社會熱點問題和學生的思想困惑切入講清理論問題,與學生共話成才之路。長期以來,各種錯誤觀點和思潮之所以能夠在學生群體中占有市場,正是因為其抓住了這一要點,善用虛假意識解答與學生群體相關的問題。所以,思政課必須夯實話語根底,加快建構自身的話語權,使主流意識形態(tài)更好入耳入腦入心,進而從根本上削弱錯誤觀點和思潮的話語力量。
其二,只有解構錯誤觀點和思潮的話語套路,才能增強思政課的話語優(yōu)勢。話語是以事實判斷和價值判斷為基礎并按照一定的邏輯展開的。馬克思說,“理論只要說服人,就能掌握群眾;而理論只要徹底,就能說服人?!盵7]11而徹底的理論一定是基于事實且具有正確價值立場的。長期以來,各種錯誤觀點和思潮不時借熱點問題特別是突發(fā)公共事件,簡單孤立地將個案無限泛化,蓄意把局部問題全局化、社會問題政治化,妄圖掀起輿論漩渦。甚至一些反馬克思主義的思潮總試圖將普通事件上升到意識形態(tài)層面,抹黑攻擊黨的形象和社會主義制度,混淆視聽??梢哉f,各種錯誤觀點和思潮的話語套路最本質的缺陷就是缺乏事實依據(jù)和強加異質價值立場于受眾。因而,在思政課上,思政課教師必須首先向學生廓清各種錯誤觀點和思潮的話語套路,引導學生理性辨識各種不實言論。在此基礎上,思政課教師還要積極闡明馬克思主義的話語傳統(tǒng)根本在于理論邏輯、實踐邏輯與價值邏輯的統(tǒng)一,以增強廣大學生對馬克思主義的新知新覺。
堅持建設性與批判性相統(tǒng)一,必須深刻領會其思想精髓,以切實改進思政課的工作方法。建構批判性思維方法體系,是“立”;解構錯誤觀點和思潮的陷阱,是“破”。基于此,也要明晰兩對關系:
其一,只有建構有效的批判分析方法,才能更好地批駁錯誤觀點和思潮。同錯誤觀點和思潮作斗爭,光憑革命斗爭精神是不夠的,還必須講求正確的方法。正如毛澤東同志所言,“我們要同群眾一起來學會謹慎地辨別香花和毒草,并且一起來用正確的方法同毒草作斗爭?!盵8]因而向錯誤觀點和思潮“亮劍”,建構有效的批判性思維方法才是關鍵。因為批判方法的選擇會直接影響批判的效力與效度,甚至決定著“批判任務”的成敗,所以思政課教師必須更加注重批判方法的有效性。具體來說,就是要把能否駁倒錯誤觀點和思潮作為衡量方法成效的根本標準。就其方法體系的建構而言,必須堅持以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為指導,積極探索具有時代智慧的新方法,不斷增強批判性思維方法的時代性,以更好地適應新形勢下錯誤觀點和思潮的新變化。
其二,只有明晰錯誤觀點和思潮的陷阱,才能有針對性地建構批判方法體系。正確的方法往往是建立在錯誤觀點和思潮的邏輯陷阱之上的。錯誤觀點和思潮之所以站不住腳,就是因為其有“蹩腳”的地方。從本質上講,這正是批判其的“理”和“據(jù)”。各種錯誤觀點和思潮的“蹩腳”之處根本體現(xiàn)在其階級立場、理論根源、適用性等問題上,因此,只有依據(jù)錯誤觀點和思潮的邏輯陷阱建構相應的批判性思維方法,才能真正做到對癥下藥,有的放矢地分析批判錯誤觀點和思潮。一是社會思潮作為一種特殊的意識形態(tài),具有鮮明的階級立場,反映著特定的階級、階層及社會群體的政治訴求、利益目的。這就需要運用階級分析法認清錯誤觀點和思潮的階級本質,揭露其不能代表無產(chǎn)階級立場的根本利益。二是任何一種社會思潮都有其產(chǎn)生的理論淵源。這就需要運用歷史分析法厘清各種錯誤觀點和思潮的發(fā)展脈絡,直擊其理論局限,以達到對錯誤觀點和思潮的理性批判。三是任何一種社會思潮都是特定歷史文化條件的產(chǎn)物,都有特定的“生長土壤”。離開了特定的生長環(huán)境,就可能出現(xiàn)適用性問題。這就需要運用矛盾分析法尤其是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辯證關系來說明錯誤思潮不適應中國生長“氣候”的深層次原因??傊?,只有依據(jù)錯誤觀點和思潮的陷阱來建構批判方法體系,才能最大限度地釋放批判的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