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清懿
在我國,民族音樂和流行音樂的發(fā)展都有自己的歷史和路徑,進入現(xiàn)代社會,流行音樂因其內容通俗易懂、更貼合大眾審美等呈現(xiàn)如火如荼的發(fā)展態(tài)勢,但這其中不免產生很多問題,譬如歌詞內容淺顯直白,缺乏藝術性,部分甚至流于粗鄙;曲調表現(xiàn)形式單調,且模式化,缺乏層次感和變化性等,一部分創(chuàng)作者意識到這些問題,并發(fā)覺到民族音樂的文化和審美價值,將兩者進行融合型的創(chuàng)作,從一定程度上彌補了流行音樂由模式化和直白性帶來的創(chuàng)作問題和民族音樂的受眾問題。目前在我國,民族音樂和流行音樂融合較為成熟的成果為“古風音樂”和“中國風音樂”。介于“中國風歌曲”和“古風歌曲”相比,流行音樂元素所占比例更多,因此筆者在經(jīng)過廣泛了解和篩選后選擇了2016 年成立的音樂團隊“音闕詩聽”作為本文分析的依托典例。作為新興的流行音樂團隊,“音闕詩聽”擁有基數(shù)可觀的受眾群體,其代表作中的“二十四節(jié)氣系列歌”和“等你來見(中國名畫系列七部曲)”等皆為民族音樂和流行音樂融合的典型“中國風歌曲”,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從廣義上說,我國所有的音樂都可以歸入“民族音樂”的范疇,因為民族音樂最早來自于民間,他們都扎根在中華民族文化的土壤中的,具有地域特色和人文特色的雙重性質,都是中華民族意念氣質發(fā)展的體現(xiàn)。但這樣一來,民族音樂的邊界顯然過于模糊了,盡管音樂中或多或少都有民族元素蘊在其中,但其由于表露層次不同,其程度也有較大差別。因此,這里所取的“民族音樂”主要是指民族元素相對較突出的音樂,即最典型的民族音樂,譬如民間器樂、民間戲曲音樂等。
此外,“民族音樂”的表述也很容易被大眾理解為“少數(shù)民族音樂”,這也是一種對民族音樂的誤讀和狹窄化,少數(shù)民族音樂屬于民族音樂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兩者不可等同而論。
流行音樂(Pop music)的概念是從西方引進的,起源于美國爵士樂。20 世紀初,各種爵士音樂出現(xiàn)在美國。這種新興的音樂以獨特的演奏方式在整個美國重燃了聽眾的耳朵和感官,并迅速傳播到整個西歐。①如今,流行音樂的內容非常廣泛。樂器演奏不僅包括各種輕音樂、爵士樂、搖擺舞、迪斯科舞、探戈、圓舞,還包括各種風格的舞蹈音樂和各種小型歌劇配樂。②
流行音樂主要憑借形式多樣的媒介傳播,依托其高度的娛樂消遣性,以達被聽眾廣泛接受的目的。在這個過程中,受歡迎的音樂不斷擴大傳播,不受歡迎的音樂也自然裁汰,這樣一種類似“優(yōu)勝劣汰”的競爭注定流行使音樂具備很強的商業(yè)性?!傲餍小奔吹韧凇吧鐣J可度”,其為了擴大傳播,吸引更多受眾,自然也需要找準社會普遍偏好靶向。譬如扎根群眾、爭取共鳴;言情說愛、增強代入;突出節(jié)奏、吸引注意等,因而流行音樂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反應一個時代的社會風貌和人民的精神狀態(tài)。但正因為流通性強、競爭較強,其更新代換的速度也相對更快一些。在當代社會,隨著信息網(wǎng)絡的極大豐富、傳播媒介的日益多樣,流行音樂的時效性進一步增強了,淘汰率也提高了。
古詩詞是我國五千年文化演進后凝成的瑰寶,也是典型的民族音樂元素,在流行音樂的創(chuàng)作中糅合古典詩詞,不僅能夠增加其民族性,使得音樂更具有受眾凝聚力,更能夠提升音樂的藝術價值。誠如上文所言,流行音樂最突出的是商業(yè)性而非藝術性,這不啻為其發(fā)展過程中的弊病,古詩詞通過其特有的歷史韻味和時空厚重度,為流行音樂進行“降燥”,促使其回歸本心,同時也增強了流行音樂的教育性,基于流行音樂的受眾較廣,這樣的教育性對社會文化的塑造是有很大意義的。
筆者認為,在流行音樂中融入古詩詞句主要有以下三種途徑:首先是化用古詩詞句。如《白露》③中的“眼看他紅過了櫻桃,跟著他綠過了芭蕉”即是化用了宋代蔣捷的詞《一剪梅·舟過吳江》中的“流光容易把人拋。紅了櫻桃。綠了芭蕉?!雹茉倨┤纭栋茁丁分械牧硪惶帯拜筝缟钌睢被迷娊?jīng)《秦風·蒹葭》中的“蒹葭蒼蒼,白露為霜”一句。其次是自創(chuàng)詩詞的應用,部分古典文化素養(yǎng)較高的詞作者可以得心應手地自行創(chuàng)作符合歌曲意境的詩詞。譬如《大雪》中的“半城雪跌破河海,而我躍馬于塞外。去時贈一身皚皚,離愁別緒輕叫賣”;《立春》中的“翠山無端風雨來,弱柳堪堪打明臺”和《立夏》中的“雨打春山,碧龍游走江南,一桿綠初綻,驚醒夏天官?!苯詾樽詣?chuàng)古詩詞。最后是糅合古詩詞句的古意。這樣的用法十分靈活,類似將現(xiàn)代漢語進行了“古詩詞化”的加工,但同時又保留了其現(xiàn)代形式,因此和此前提及的“化用”不可相提并論。譬如《驚蟄》中的“盈十里煌綢交錯,他俯身低進了酒色,半生恩仇一刀落,沾了因果許多”和“廟堂老弱高枕山河,貴胄看不破,病灶添火”;《小滿》中的“一晌長夢壓碎紅豆,是明月醉倚高樓,遮住黃昏的夜卻遮不住愁”《大雪》中的“我從荒野中蹣跚來,借人間第一枝抖開,分明只是尋常能耐,這細雪偏偏撞瓊臺”皆體現(xiàn)了漢語“古詩詞化”的加工處理,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對鑒賞水平的要求,更貼合大眾的文化接受度。
歷史典故和古詩詞同為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寶貴結晶,但相比較古詩詞句,歷史典故在運用上的難度更高,因每個歷史典故都是一截歷史片段,歌詞創(chuàng)作者在運用之時要更多考慮典故本身的含義與歌曲整體風格、意境和想要表達的情感契合與否,此外,由于歷史典故相比較古詩詞而言更加碎片化,因此也需要創(chuàng)作者擁有較高的文化素養(yǎng)方能駕馭。正因為它的應用難度較大,在和流行音樂的融合過程中的“出席”也相對較少。就二十四節(jié)氣歌而言,《春分》中的“誰焚書稿,立花墳,祭多情人”融入了我國四大名著之一《紅樓夢》中“黛玉葬花”的橋段;《秋分》中的“錦帶云羅贈仙娥,求賞九穗禾”化用東晉王嘉所著神話志怪小說集《拾遺記》中的“雀銜九穗”的典故,《拾遺記》卷一《炎帝神農》里記載:“時有丹雀銜九穗禾,其墜地者,帝乃拾之,以植于田,食者老而不死。”⑤進一步增添了歷史厚重感和文化之美。
另一種與民族音樂相糅合的表現(xiàn)為:在流行音樂的歌詞中加入了民族文化知識。民族文化知識上至陽春白雪下至下里巴人皆是創(chuàng)作的來源,受音樂特定背景的限制,經(jīng)常作為增強民俗性的內容出現(xiàn)在音樂中。它的融入,使得流行音樂更具有鮮活的民俗氣息和民間智慧,一方面貼近人民群眾的生活,拉近音樂與受眾的距離,另一方面作為一種帶有普及性質的知識回顧,具有一定的教育意義。
在二十四節(jié)氣系列歌中,涉及到的民族文化知識除了最基礎的節(jié)氣知識,還有物候知識、天文知識、節(jié)日文化、飲食文化等。首先是物候、天文知識,譬如《白露》中的“鴻雁來問,心上春”和《春分》中的“辛夷為題畫扇身”兩句,鴻雁和辛夷(木蘭花)分別是白露和春分時節(jié)的物候代表;《小雪》中的“北斗西沉懸青瓦,等冷了雪前茶”小雪節(jié)氣間,夜晚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北偏西(相當鐘面上的10 點鐘),呈西沉之態(tài),也是典型的節(jié)氣天象。
其次是中華民族飲食文化的體現(xiàn)。譬如《冬至》中的“冬至吃餃子,咸口餡要配甜食……冬至吃餃子,湯湯水水掛金絲”和《夏至》中的:“荔枝燙過雪,撒把糖捻,來日八分甜,酥炸小清蓮,翠拌涼面,綠豆湯作墊,竹筒飯和小竹編,炒槐花蒸榆錢”此處的食物儼然化為一種文化符號,創(chuàng)作者借用該時節(jié)特有的美食來喚醒人們潛藏在心底的節(jié)氣記憶。
此外,還有中華民族節(jié)日文化的內容。譬如《秋分》中的:
“翠筒碧玉酒 頭懸朱纓
看神案上 魚肉多 香灰 滿供桌
月餅紅果和甜瓜今晚到誰家
……
行酒令 瑤池瓊枝水盈盈
燈火魚龍 此城 不夜通明
……
隔岸擊鼓快傳花誰是新贏家
華服彩裙 鴛鴦鎖 宴上 舞綾羅”
以“秋分祭月節(jié)”⑥傳統(tǒng)節(jié)日習俗為藍本,展現(xiàn)了一幕妙趣橫生,煙火氣息濃郁的民族風俗志。
戲曲音樂也是我國歷史文化發(fā)展的結晶,是寶貴的國粹藝術,同時也為流行音樂的發(fā)展提供了借鑒,流行音樂在對戲曲進行吸納的過程中放棄了戲曲主流的音樂模式等,更多地吸收了它的戲曲唱腔元素,在流行音樂中也很少以主旋律呈現(xiàn),多配合其他音樂元素,作為副歌、歌曲導入部或結尾導出部分,起著畫龍點睛,令人眼前一亮的作用,我國現(xiàn)代流行音樂中多用戲腔唱法表達“哀怨”“哀婉”“柔情”等細膩深刻的感情?!豆扔辍返膽蚯怀ǖ牟糠譃椤澳阍诮?,我在對岸;燕子回時,雙雙落單;你過三川,我遇長安;行春猶遲,怎去盡歡”
表達了女子對戀人遙望而不得見的哀婉情緒?!读⑾摹分械膽蚯粸椤棒~兒在船尾流連,落紅輕輕捻,這世間每種團圓,一線總相牽”更多表達了盼望相聚團圓的柔情。
樂器作為音樂演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對音樂整體效果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且“在‘中國風’的推動下,越來越多的創(chuàng)作者開始傾向于用傳統(tǒng)樂器演奏流行音樂?!雹呶覈褡鍢菲鞔蠹s可以分為少數(shù)民族樂器和傳統(tǒng)樂器兩類。在流行音樂中揉進民族樂器元素,使得其在流行性和現(xiàn)代性的基礎上增添了一絲歷史韻味,也增添了音樂的層次感和變化感,這種豐富度在民族樂器和西洋樂器交替結合使用之時尤其突出,令人眼前一亮。
二十四節(jié)氣系列歌曲充分體現(xiàn)了此點,通過傳統(tǒng)樂器和西洋樂器的結合運用,使得音樂兼顧了歷史感和現(xiàn)代感,極大化了感官享受。具體樂器如下表:
?
?
從表中可得,作為最有中華文化傳統(tǒng)代表性的古箏的“出鏡率”最高,幾乎被應用到每一首歌曲中,但也同樣反映出民族樂器應用單一、種類范圍有待擴展發(fā)掘的問題。
綜上所述,可知民族音樂為流行音樂發(fā)展注入了新血液,這兩者的融合“既是對傳統(tǒng)音樂反叛與顛覆,又是對傳統(tǒng)音樂的反哺與重構”⑧它不僅進一步證實了民族音樂所具有的藝術價值和審美價值,擴大了并促進了民族音樂的傳播,更是為了今后音樂的發(fā)展提供了一條新思路,筆者不認為這樣的融合壓制了民族音樂的發(fā)展空間,與其說壓制,不如說獲得了一種新的表現(xiàn)形式,外延并豐富了自身范疇。兩者在交互中不僅融合發(fā)展,更達成了各自的完善,使得中國的音樂創(chuàng)作不斷推陳出新、煥發(fā)生機。
注釋:
① 孫濱.論流行音樂與古典音樂的區(qū)別[J].當代音樂,2020,(02):157-158.
② 趙薇.如何培養(yǎng)高校學生的通俗音樂欣賞與鑒賞能力[J].戲劇之家,2013,(04):50-51.
③ “音闕詩聽”二十四節(jié)氣系列歌曲中的一首,以下以節(jié)氣為名的歌曲皆同此。
④ 《一剪梅·舟過吳江》全文為:一片春愁待酒澆。江上舟搖。樓上簾招。秋娘度與泰娘嬌。風又飄飄。雨又蕭蕭。何日歸家洗客袍。銀字笙調。心字香燒。流光容易把人拋。紅了櫻桃。綠了芭蕉。
⑤ 王興芬譯注.拾遺記[M].北京:中華書局,2019.
⑥ 秋分曾是傳統(tǒng)的“祭月節(jié)”,古有“春祭日,秋祭月”之說。
⑦ 楊周童.中國民族音樂與流行歌曲創(chuàng)作的融合研究[J].黃河之聲,2018,(23):18.
⑧ 王磊,李建林,魏玲,秦慶昆.中國流行音樂中的民族音樂元素[J].社會科學論壇(學術研究卷), 2008,(01):139-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