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進(江蘇省鎮(zhèn)江市第六中學 212000)
問題驅動就是學生在進行學習活動的過程中,發(fā)現疑惑,提出質疑,產生心理驅動意識,進而在教師的引導下展開具體的問題分析、觀察、解決的過程。這種教學方法與現代建構主義、問題教學論等有共同之處,就是強調學生作為學習主體的自我調節(jié)和主動探索。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認為,問題意識是一個人獨立學習和發(fā)展探究的關鍵點,即“創(chuàng)造始于問題,有了問題才會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決問題的方法,才有找到獨立思路的可能”。在初中物理課堂中,問題設置需要具有科學性和教育藝術性,需要結合教材內容和學情展開合理的、創(chuàng)新的教學策略設計。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先生的重要教育理念。教育如果不與生活密切聯系,也就失去了價值。教師設置問題的出發(fā)點不應該是“高深、復雜、抽象”,而應以引起學生的興趣,能夠使學生理解并且進一步探索為主要方向。因此,踐行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的理論,從日常生活中截取物理片段,是最佳的課堂問題導入方式。根據現代建構主義理論,生活情境能夠幫助學生進行知識體系構建。情境就像是動態(tài)的教師,具有天然的教育價值,能夠讓學生投入其中并獲得能力的發(fā)展。
例如,在教學《升華和凝華》一課時,教師通過多媒體展示舞臺白霧和冬天玻璃上的霜花。不少學生認為,這是凝固或融化形成的。這時,教師引入問題:“如果霜花是凝固形成,為什么我們之前沒有看到玻璃上有水呢?舞臺上產生霧氣之前也沒有水,這會不會是別的物理現象呢?”通過生活場景,向學生講授升華和凝華風軟物理知識,再次用“霜前冷”和“人工降雨機制”等生活現象,引起學生的物理研究欲望,使學生利用放熱、吸熱物理原理來解釋生活中常見的現象。
生活中有各種各樣的物理知識,將生活搬上物理大講臺,能幫助初中生發(fā)現物理的奇妙,感受物理對于生活和社會發(fā)展的重要意義。生活化問題情境使導入更加自然,讓初中生在保有興趣的基礎上漸入學習佳境。
新的教育觀要求教師的課堂教學應該面向全體學生,“全體性”不是指一個教師對著全班學生講課這種簡單的模式,而是使教學內容和方法適合全體學生得到個性化的發(fā)展。陶行知教授倡導現代學校教育應該做到“立腳點上求平等,于出頭處謀自由”,他重新定義因材施教的方法,認為教師需要分清每個學生的特點,區(qū)別不同的情況和環(huán)境,然后再對其進行有針對性的呵護與培育。因此,初中物理教師在進行問答互動時,要有意識地選擇提問對象,促進教育公平,發(fā)展每個學生的不同潛能。
以《透鏡》一課為例,教師以“實踐觀察凸透鏡與凹透鏡的不同”作為問題情境讓全班學生展開觀察,每個學生都能有所收獲。教師應該首先讓物理學習能力較弱的學生來回答“你認為凸透鏡和凹透鏡有何不同?”這一問題,鼓勵學生根據觀察盡可能流暢地進行物理語言表達。對于探究能力較強的學生,教師可以詢問“你能否用光的折射原理來分析會聚和發(fā)散的原理?”在最后的繪圖總結環(huán)節(jié),則中等水平的學生到黑板上畫,全體同學在座位上畫,保證每個學生都能夠學有所得。
讓每個學生都能夠得到尊重和愛,是素質教育的宗旨和理念。物理偏向邏輯性和理性,必然會使處于成長中的初中生產生學習差異,教師必須以平等的眼光看待每個學生,通過問答互動鼓勵學生展示自己的獨特才能。
采用問題教學最大的優(yōu)點就是可以使學生打破思維定式和學科隔膜,實現視野與思路的突破。陶行知先生認為“教育要啟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改變呆板的單向教授。首先,教師的問題創(chuàng)設切不可半途而廢,而是需要保持問題的漸進性和連貫性,從一而終,使學生在意識中不斷形成探索知識的內驅力,從而保證學生的學習效率。其次,物理教師的問題串設計要具有前后邏輯性,避免因過于零散而導致學生興趣乏味,問題驅動要實現學生從初探到深究的有效學習過渡。
例如,在進行《靜電》課堂教學時,教師先通過毛衣與頭發(fā)摩擦的例子進行靜電導入,然后讓學生通過簡單的絲綢摩擦有機玻璃棒實驗來回答“如何用物理語言來描述摩擦起電現象”,帶著這一問題,學生注意到摩擦后玻璃棒吸引起的是又輕又小的物品,并且產生電荷,學生開始初步認識到靜電現象。之后教師再提出“靜電,也就是摩擦起電,所有的摩擦都是產生正電荷嗎?”學生產生了疑惑,提出了產生正負兩種電荷的假設,并在教師的引領下設計對比實驗。最后以“談一談生活中靜電的優(yōu)缺點”的問題結束本節(jié)課,使學生將物理思維遷移到生活運用之中。
物理學習切忌囫圇吞棗和零散雜亂,物理是一種有著前后因果聯系的體系性學科,教師問題的設計要具有流暢感,使整個教學過程循序漸進,并且又能夠逐步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和視野,達到最佳的問題驅動效果。
問題驅動不僅僅是教師給出提前設計好的問題,它還包括師生在互動中偶然發(fā)現的問題。其中,合作探究作為一項集體性的學習活動,可以充分激發(fā)學生的物理思維,在探究過程中自覺地提出疑問。學習動力理念認為,這種出自學生自身的問題更容易使學生產生學習探究的驅動力。陶行知認為“活的教育應該將開發(fā)文化寶庫的鑰匙交給學生”,愛因斯坦說“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更為重要”,擺脫被動學習,初中生在教師的引領下通過合作探究,發(fā)現物理知識中的疑問,掌握學習物理的方法,成為具備發(fā)現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可持續(xù)發(fā)展人才。
以《滑輪》一課為例,教師分發(fā)鉤碼、彈簧測力計、滑輪等實驗器具,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合作探究,探討“定滑輪與動滑輪的工作機制”問題。學生在實驗中發(fā)現定滑輪并不會省力,然后產生疑惑“為什么定滑輪不省力,但還是要利用它來工作呢?”向組員表達自己的疑惑后,經過共同探討和再次觀察,發(fā)現定滑輪的優(yōu)點是可以改變用力方向。初中生在小組合作中不斷質疑、分析、探討,形成更為深入的物理思維方法。
教育強國、教育興國,陶行知先生建設性地提出“社會即學?!薄吧罴唇逃保笇е骷墝W校從教材、教學、課堂、活動等各方面向生活化視野靠攏,教學方式向學生的社會發(fā)展適應技能靠攏。在科技快速發(fā)展的時代中,我國對高素質、創(chuàng)新型、探索性人才的需求大大增加。初中物理教學也不再停留于淺層,而是通過問題驅動課堂使初中生善于發(fā)展生活中的物理現象,迸發(fā)出質疑和思考的火花,通過假設、分析、研究等一系列活動實現自我能力的成長與提升。教師要積極投入教學策略研究之中,使教材、課題、課堂為學生的個性化能力發(fā)展而服務,培養(yǎng)真正具備創(chuàng)新能力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