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 楠
(遼寧師范大學 外國語學院,遼寧 大連 116029)
斯蒂芬·金(Stephen King,1947出生)是當今世界讀者最多、聲譽最高、名氣最大的美國小說家。在無數關于斯蒂芬·金的傳記、采訪以及他的自傳中,其童年成長經歷和家庭生活都被反復提及。在某種意義上,藝術作品是藝術家心理建構的產物,而童年經驗正是藝術家心理結構的最初動因。因此本文從文藝心理學出發(fā),以童年經驗對斯蒂芬·金創(chuàng)作的影響為透視維度,深入探討作家潛隱的心理機制和審美價值取向之間的映射關系,以揭示作家創(chuàng)作個性形成的深層心理內涵,對作家創(chuàng)作與童年經驗有關的文學生成現象進行全面系統(tǒng)的考察。
現代心理學一般把從出生到成熟這一時期稱為兒童期。“童年作為生命的起點和人性的最初展開,盡管這一過程相當短暫,卻總是給人留下終生不渝的印象。一般而言,童年經驗指一個人在童年時期(包括從幼年到少年)的生活經歷中所獲得的心理體驗的總和,包括童年時期的各種帶有情緒色彩的感受、印象、記憶、知識、意志等多種因素。”(1)童慶炳.現代心理美學[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84.童年經驗以生命為根基,是一種帶有強烈情感色彩的心理活動,作為基調和底色全面參與作家的審美心理建構,成為作家心理結構的最初動因。
首先,童年經驗作為既成的心理事實對文學創(chuàng)作起著十分重要的定式作用。文藝理論家魯樞元在《創(chuàng)作心理研究》中指出,童年經驗是心理學意義上的定式結構之一。這種相對穩(wěn)定的心理圖式使作家在面對生活的感知方式、情感態(tài)度、想象能力、審美傾向和藝術追求等時在很大程度上都受制于其心理定式(2)童慶炳.作家的童年經驗及其對創(chuàng)作的影響[J].文學評論,1993(4):59.。這種心理定式生命力強大,對作家的一生都起著某種引導、制約作用,必然也以某種方式參與作家審美心理建構及文學創(chuàng)作活動。因此可以說,童年經驗形成作家最初的、卻又是最深刻的先在意向結構核心,童年時期所形成的意向結構影響作家的作品基調和風格。
其次,幾乎每一部文學作品都不同程度地蘊含著作家童年經驗的印記。童年經驗對作品題材、人物以及情感傾向等的影響可分為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兩種。直接經驗指的是在分化、聚合與重塑之后,童年經驗作為一種敘事策略以直接形式進入創(chuàng)作。許多作家直接書寫自己完整的童年經驗,將其作為題材寫進作品,從而完成自傳體小說;還有的以童年經驗為生活原型進行創(chuàng)作,他們的作品基本上是他們童年生活的結晶;更多的作家將童年的生活片段加工、整合之后改造成自己的作品。間接經驗指的是童年經驗內化為作家的情感體驗,作為一種基調滲透于作家的作品中。童年經驗作為一種感受、一種情緒,以隱約可見的方式進入作家的創(chuàng)作之中,成為個體承載的精神文化積淀。
此外,作家往往對童年經驗引發(fā)的情結反復書寫。一般而言,童年經驗按其性質可分為兩種:一種是豐富性經驗,一種是缺失性經驗。所謂豐富性經驗,即他的童年生活很幸福,物質、精神兩方面都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滿足,生活充實而絢麗多彩。所謂缺失性經驗,即他的童年生活很不幸,或是物質匱乏,或是精神遭受摧殘、壓抑,生活極端困頓、沉重(3)童慶炳.作家的童年經驗及其對創(chuàng)作的影響[J].文學評論,1993(4):61.。豐富性經驗與幸福相連,欲望的滿足會使生命失去追求的動力;與缺失性經驗所形成的缺失性動機相比,豐富性動機的力量要小得多甚至就不能成為動力。童年的缺失性經驗具有更為深刻和持久的影響力,更易于轉化為強大的創(chuàng)作動力,因此有人將缺失性經驗喻為作家的搖籃。
1947年斯蒂芬·金出生于美國一個中下階層家庭,他兩歲大時父親唐納德·艾德溫·金留下一堆賬單棄家出走?!霸谏鲜兰o50年代,一位丈夫假如離開妻子或與她離婚的話,是件奇恥大辱,特別是在小鎮(zhèn)里”(4)莉莎·羅格克.我什么都怕——斯蒂芬·金傳[M].姚人杰,譯.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2012:19.。母親獨自撫養(yǎng)斯蒂芬·金和收養(yǎng)的大兒子戴維,承受著生活的巨大壓力?!拔业膵寢屇嘻悺ぢ督z·皮爾斯伯里·金是美國最早的婦女解放分子之一,但并非出于自愿?!?5)斯蒂芬·金.寫作這回事——創(chuàng)作生涯回憶錄[M].張坤,譯.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14:2.露絲勞頓奔波、疲于生計,這使得童年的斯蒂芬·金難以充分享受到母親細致的照料。“在‘掛鑰匙兒童’出現前,我們就已經是‘掛鑰匙兒童’了,放學后一個人在家?!?6)莉莎·羅格克.我什么都怕——斯蒂芬·金傳[M].姚人杰,譯.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2012:140.幾年投親靠友、顛沛流離的生活之后,露絲不得不帶著兩個兒子回到了緬因州的老家達勒姆,在姐妹們的接濟下照顧年邁雙親的日常生活。全家人就此安頓下來,但是生活比之前更加拮據、艱辛,尤其對露絲而言。斯蒂芬·金后來將他們的生活與佃農相比:母親勞作時間很長,得到的回報卻很少。露絲是一個異常堅毅的女人,在斯蒂芬·金的外祖父母逝去之后,她以面包房、洗衣房、紡織廠等處的低收入工作維持生計,有時甚至同時做幾份工作。提及童年內心的晦暗時斯蒂芬·金說:“我的童年是一片霧色彌漫的風景,零星的記憶片段就像孤零零的樹木掩映其間……仿佛會一把攫住然后把你吃掉的那種樹。”(7)斯蒂芬·金.寫作這回事——創(chuàng)作生涯回憶錄[M].張坤,譯.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14:2.
通過考察斯蒂芬·金的童年生活,可以發(fā)現父愛的缺失、困頓的生活是其童年經歷中最重要的缺失性經驗。這對斯蒂芬·金作品的基調、題材的選擇、創(chuàng)作個性的建構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進而構成作家日后巨大的創(chuàng)作內驅力。海明威就深知童年經驗對創(chuàng)作的影響,所以當一位青年作者問及“一個作家最好的早期訓練是什么?”時,他回答道:“不愉快的童年?!?8)童慶炳.作家的童年經驗及其對創(chuàng)作的影響[J].文學評論,1993(4):58.
文學作品本身就是人的體驗的深化和外化形式。斯蒂芬·金善于運用從生活記憶中衍生的體驗,在寫作中進一步演繹和發(fā)揮,所以談到自己的創(chuàng)作時斯蒂芬·金曾言“可能所有重要的經歷都出現在小說中”(9)MAGISTRALE T. Stephen King: the second decade, danse macabre to the dark half[M]. New York: Twayne, 1992: 2.。早年的艱辛生活給斯蒂芬·金留下苦澀記憶的同時,也成為他日后寫作能量的直接來源,“換句話說,金的寫作成為他的創(chuàng)傷后游戲”(10)TERR L. Terror writing by the formerly terrified[J]. Psychoanalytic study of the child, 1989(1): 374.。研究斯蒂芬·金的專家邁克爾·柯林斯說:“某種程度上,他的所有作品都根植于童年創(chuàng)傷或對童年的侵犯?!?11)莉莎·羅格克.我什么都怕——斯蒂芬·金傳[M].姚人杰,譯.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2012:141.作家莉莎·羅格克也說:“那是一些永遠不會變化的事情,影響了斯蒂芬·金的一生,從他的童年到他的婚姻,再到他的作品。尤其是他的作品?!?12)莉莎·羅格克.我什么都怕——斯蒂芬·金傳[M].姚人杰,譯.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2012:12.過去的時空從來不曾真正離開,那些不甚美好的記憶斯蒂芬·金一直不能釋懷。童年經驗作為一種審美體驗對斯蒂芬·金的創(chuàng)作產生深刻的影響,使作家在題材的選擇、創(chuàng)作的動因及創(chuàng)作個性的建構等多方面都受到童年經驗潛在的規(guī)范和制約(13)李鵬.論童年經驗對郁達夫人格及創(chuàng)作的影響[J].學術交流,2003(11):160.。他的內心不斷與童年的自己碰撞,“無父狀態(tài)”“困頓生活”成為斯蒂芬·金的童年經驗中最重要的特征。
“幾乎對每個人來說,家庭都是人生歷程的始發(fā)港,臨行前發(fā)生的事情將對日后的航程產生重要影響?!?14)彼得·伯杰.人生各階段分析[M].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1990:46.斯蒂芬·金的童年是苦澀的,他總結說“我的童年過得古怪又跌宕”(15)斯蒂芬·金.寫作這回事——創(chuàng)作生涯回憶錄[M].張坤,譯.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14:2.。非正常化的生活是斯蒂芬·金對童年的第一記憶,“我……由單親媽媽撫養(yǎng)成人。我小時候她老搬家”(16)斯蒂芬·金.寫作這回事——創(chuàng)作生涯回憶錄[M].張坤,譯.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14:2.。——因為父親拋妻棄子逃離家庭,所以母親不得不獨自應對生活的重負。父愛缺失、母愛不足使斯蒂芬·金很早就體驗到愛的剝奪,這種創(chuàng)傷記憶以一種認知反應模式呈現出來,“無父狀態(tài)”內化到斯蒂芬·金的深層心理結構中,成為不可抹滅的印記。
“斯蒂芬·金從始至終都沒有克服自己是個被父親遺棄的孩子的感受,他從始至終都是一個一直被父親離家出走的噩夢糾纏的孩子?!?17)莉莎·羅格克.我什么都怕——斯蒂芬·金傳[M].姚人杰,譯.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2012:11-12.邁克爾·柯林斯相信被父親拋棄的事件滲透了他寫出的每一行文字:“父親離家出走造成的影響是全方位的,但又從來不是哪部作品的唯一主題?!彼f:“他的小說里極少見到一位正常履行責任的父親,假如有,也是像杰克·托倫斯那樣的,最后成了孩子的敵人。在他的每一篇作品里,都可獲得這么一種感覺,不知怎么,那些父親、有時甚至包括母親都放棄了為人父母的職責。這是貫穿于他的作品的一條線?!?18)莉莎·羅格克.我什么都怕——斯蒂芬·金傳[M].姚人杰,譯.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2012:119.心理學家指出,童年喪失父母(之愛)使藝術家在心理上產生一種非常痛苦的情緒體驗,內化到他們的心理結構中,就會形成一種認知反應模式,由此影響到藝術家的個性發(fā)展和創(chuàng)作活動(19)李鵬.論童年經驗對郁達夫人格及創(chuàng)作的影響[J].學術交流,2003(11):161.。斯蒂芬·金對自己的童年生活進行了藝術化處理,“無父狀態(tài)”就成為斯蒂芬·金大多數作品的童年底色,也成為作品中兒童生活的常態(tài)。悉數斯蒂芬·金的作品,可以發(fā)現他的大部分小說中父親形象是破損的、缺少溫情的:父親這一角色要么處于“缺席”狀態(tài),要么就是具有殘缺人格的形象。
首先,斯蒂芬·金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有意無意地書寫著生活中父親形象的缺失。在這些兒童的生活中,“父親”這一角色完完全全消失,“好像他成了不存在的人物”(20)莉莎·羅格克.我什么都怕——斯蒂芬·金傳[M].姚人杰,譯.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2012:19.。《有時,他們會回來》(SometimesTheyComeBack)中就絲毫沒有出現父親的蹤影——吉姆·諾曼跟面試官談到了早亡的哥哥韋恩、大學時癌癥去世的母親,唯獨對“父親”這一家庭重要成員不置一詞?!缎疫\幣》(LuckyQuarter)中,德克·普倫離家5年杳無音信,拋下妻子帶著兩個孩子艱難度日?!秾櫸锕埂?PetSematary)開篇的第一句話就是“劉易斯·克里德三歲時父親就過世了”(21)斯蒂芬·金.寵物公墓[M].趙爾心,譯.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14:3.。《亞特蘭蒂斯之心》(HeartsinAtlantis)中,小男孩博比·葛菲的父親也是在他三歲時去世的?!厄T彈飛行》(RidingtheBullet)中,艾倫·帕克說“我父親在我很小的時候就去世了,我對他沒什么印象?!?22)斯蒂芬·金.世事無常[M].車家媛,魯錫華,譯.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2019:382.對于這些作品中父親這一角色缺失的體驗,斯蒂芬·金感同身受,因為他對父親的印象同樣也是一片空白,“對我來說,只存在一個說不上好壞的真空,只有一個空蕩蕩的空間?!?23)莉莎·羅格克.我什么都怕——斯蒂芬·金傳[M].姚人杰,譯.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2012:11.
其次,即便兒童的生活中有父(母)親在身邊,父(母)親這一監(jiān)護人的角色也從來就沒有成功過。他們對其子女的情感形成一無所為——成人在小說里表現得麻木、自私又冷漠:他們既不參與孩子的世界,也不給孩子提供任何形式的支持?!妒w》(TheBody)中,4個小主人公都是缺少家庭關愛的孩子,兩個是精神創(chuàng)傷的受害者,兩個遭受著持續(xù)的、可怕的暴力事件的影響?!都{粹高徒》(AptPupil)中,優(yōu)等生托德·鮑登來自一個看似幸福的中產家庭,但是父母對他并沒有體現出真正有效的關懷和溝通,以至于他的行為偏差一再被忽視而脫離正軌。《它》(It)中,“窩囊廢俱樂部”的孩子們來自小鎮(zhèn)里7個問題迥異的家庭,身上都折射出不完整、非正常家庭所帶來的傷害。
此外,有的父(母)親甚至會對子女施加虐待和傷害?!堕W靈》(TheShining)中,杰克·托倫斯這位情緒經常失控的父親就不斷使自己的年幼的兒子受到傷害,同樣他小時候也遭到父親的粗暴對待?!短m戈利爾人》(TheLangoliers)中,克雷格·吐米的童年在高壓的成長環(huán)境中度過,在父親強勢的陰影下他喪失了自我?!扼@鳥》(DoloresClaiborne)中,不稱職的父親喬·圣喬治不但沒有擔負起家庭責任,還偷走妻子為孩子們留存的積蓄,甚至猥褻未成年的親生女兒。《杰羅德游戲》(Gerald’sGame)中湯姆·梅赫特不僅猥褻了自己女兒,更巧言令色使年幼的女兒相信這件事的責任是在自己身上!
這些作品是作家童年心靈世界的外在表現也是童年經驗的集中展示,凸顯了斯蒂芬·金自身童年缺失性經驗的痕跡和影響。作家以此建構起認知反應模式中的“父”與“子”的準結構,使“父親缺席”下的代理關系內化到心理結構中。“無父狀態(tài)”作為無意識內容潛藏在作家的心靈深處,眾多破損的、缺失的父親形象凸顯出作家理智上對父親這一角色的否定。
長久以來,父親離家出走帶來的羞恥感是盤踞于斯蒂芬·金內心的郁結:心理上的難堪使他“羞于提起自己沒有父親”(24)莉莎·羅格克.我什么都怕——斯蒂芬·金傳[M].姚人杰,譯.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2012:19.,經濟上的拮據使孤母弱兒不時面臨居無定所、缺食斷糧的危機。困頓生活給露絲和兩個兒子施加了巨大的壓力,“焦慮是我們那時唯一能支付得起的奢侈品”(25)江紅.“恐怖大師”斯蒂芬·金[J].書城,2000(5):19.?!八沟俜易畲蟮目謶忠苍S是,如果露絲病重而無法照料兩個兒子,他和哥哥會有什么遭遇?!?26)莉莎·羅格克.我什么都怕——斯蒂芬·金傳[M].姚人杰,譯.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2012:21.在20世紀50年代,沒有父親支撐的家庭意味著失去穩(wěn)定與安全。“人類最深處的恐懼之一就是:我們被父母拋棄,被子女厭棄。如果一個父親的內心變得如此不可救藥,完全拋棄家庭,那么宇宙中就沒有什么是不可侵犯的,就沒有什么是安全的,希望就沒有基礎?!?27)MAGISTRALE T. Hollywood’s Stephen King[M].New York: Palgrave, 2003: 100.所以從幼年起,斯蒂芬·金心底就埋藏了濃重的生存的危機感,焦慮、恐懼成為他對人類存在狀況的一種定義,潛在地規(guī)約著他對生活的判斷。
童年時期特有的情感體驗構成一種個人的潛意識,沉淀在作家心靈深處,影響其對人生及世界的理解。著名文藝理論家童慶炳在《現代心理美學》中指出:“童年經驗對一個人的個性、氣質、思維方式等的形成和發(fā)展起著決定性的作用?!?28)童慶炳.現代心理美學[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55.當外在環(huán)境的非正常變化導致兒童對外部關系系統(tǒng)重新建構時,兒童正常的心理建構受到外界的強烈刺激,這對孩子來說是超出常規(guī)的、最為刻骨銘心且難以忘懷的,尤其是那些給兒童個體帶來難以忍受的痛苦體驗和心理折磨的,還會使他們產生痛苦不堪的焦慮情緒(29)翟瑞青.童年經驗對現代作家創(chuàng)作的影響及其呈現[D].濟南:山東大學,2013.。對作家而言,童年經驗作為一種底色影響他的審美感知,小說創(chuàng)作成為斯蒂芬·金應對現實焦慮的一種寄托和排遣。“他的作品專注于一種情感——恐懼。恰好是這種主題的縮小,將他的寫作定義為精神創(chuàng)傷的產物。”(30)TERR L. Terror writing by the formerly terrified[J]. Psychoanalytic study of the child, 1989(1): 376.“恐怖小說充其量不過是對現實的黑暗類比,……對現實的焦慮被影射為超自然因素?!?31)STRENGELL H. Dissecting Stephen King: from the gothic to literary naturalism[M].Madison:The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2005:182.斯蒂芬·金把內心的隱秘體驗和對現實生活的感受以藝術形式表現出來:危機的不確定性、人性的陰暗、對科技的警惕……“作品中無處不在的基調反映了童年時期的創(chuàng)傷性焦慮——恐懼、驚慌和壓倒性的無助”(32)TERR L. Childhood trauma and the creative product[J]. Psychoanalytic study of the child, 1987(1): 547.,同時也完成作家的自我審視和對人類生存狀況的拷問。
首先,斯蒂芬·金將恐怖情景置于平凡的日常生活之中,將危機的隨意性、恐怖事件的不確定性施加給每一位讀者?!抖蛘住?Cujo)中,多娜·特倫特和兒子被狂犬病發(fā)作的大狗攻擊是毫無因果的意外事件?!洞笏緳C》(BigDriver)里,苔絲·吉恩被毆打、被強暴可能是每一位獨自出行的女性會遭遇的困境?!段G槭铡?Misery)中,保羅·謝爾登出現交通事故的意外后,卻被救下他的變態(tài)護士囚禁、虐待。太過普通的生活場景往往容易被人忽略,而正由于容易被忽略,才使這些偶發(fā)事件中的緊迫感、無力感和焦灼感愈發(fā)清晰。
其次,斯蒂芬·金從不回避人性中的欲望、暴力等本能,深刻透析精神世界中黑暗之地?!睹造F》(TheMist)中,當面臨恐懼和災難時,不堪重壓折磨的人們變幻出駭人的一面:小鎮(zhèn)居民的理性機制土崩瓦解,屈服于極端宗教的裹挾,對人類同伴展開殺戮?!?922》中,威爾弗雷德·詹姆斯的自私欲望催生出心底的險惡,為了保留舊式農莊誘哄兒子同自己一同謀殺了妻子。《銷形蝕骸》(Thinner)中的律師比利·哈勒克因為顛倒黑白而遭到詛咒,如果說他尚且是為了解除痛苦、求得生存才展現出比魔鬼更可怕的丑陋人性,那么《魔女卡麗》(Carrie)中的克里斯·哈根森儼然成了黑暗的代名詞,純粹以毀掉他人為樂。當人性中獸性的一面爆發(fā)時,其背后隱匿的黑暗與冷酷構成了一股強大的語義張力,把人導向深不可測的黑暗淵藪。
此外,在科學和技術已經成為人類生活主導的現代社會,斯蒂芬·金“嘲諷了科學的自命不凡,也表達了對其后果的根深蒂固的恐懼”(33)STRENGELL H. Dissecting Stephen King: from the gothic to literary naturalism[M].Madison:The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2005:105.。在斯蒂芬·金看來,一旦科學超出了自身的界限,這柄失控的利劍必將人類社會轉化為一座失控的索多瑪?!八恍湃渭夹g,經常把它等同于邪惡?!?34)STRENGELL H. Dissecting Stephen King: from the gothic to literary naturalism[M].Madison:The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2005:240.現代社會對科技的過度依賴、不加限制的科學探索會讓人更加接近魔鬼這一主題,在斯蒂芬·金的多部作品中都可以找到蹤影,從《末日逼近》(TheStand)、《迷霧》(Themist)《神秘火焰》(Firestarter)、《過關斬將》(TheRunningMan)、《木筏》(TheRaft),到《捕夢網》(Dreamcatcher)、《手機》(Cell)等,無一不體現了作家“對美國社會生活的科技統(tǒng)治管控有一種不斷增長的焦慮?!?35)馬克·賈科維奇.恐怖作品的讀者[M].紐約:勞特里奇出版社,2002:51.在小說中,斯蒂芬·金將失控的科技行為給人類帶來的無盡災難細致地鋪展開來進行渲染,力圖以此喚醒讀者對技術文明的質疑和警惕之心。
這些作品是作家童年經驗的集中展示,揭示了作家內心的隱秘體驗和對現實生活的感受。童年時期的困頓生活使焦慮、恐懼內化為作家的一種心理圖式,使作家在表達自己對命運的焦灼、對社會的懷疑、對邪惡的抗爭時不可避免地充滿了幽暗意識。所以斯蒂芬·金無法自抑地在筆下描畫著這個世界的幽暗色彩,“探索了現代人的集體和個人的焦慮”(36)STRENGELL H. Dissecting Stephen King: from the gothic to literary naturalism[M].Madison:The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2005:135.。
斯蒂芬·金曾說:“我從不否認,作品……和我的人生有某種關聯,可我總是到數年之后,才疑惑重重地明白,在某些方面我是在描畫自身的問題,進行某種自我心理分析?!?37)莉莎·羅格克.我什么都怕——斯蒂芬·金傳[M].姚人杰,譯.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2012:80.童年經驗作為一種潛意識滲透于斯蒂芬·金作品的深層結構中,影響了他的創(chuàng)作傾向、創(chuàng)作基調、創(chuàng)作風格及價值取向。缺失性童年經驗是斯蒂芬·金的創(chuàng)作沃土,“無父狀態(tài)”和“困頓生活”是作家童年經驗中最重要的特征。這兩種“童年情結”在斯蒂芬·金的生命體驗中占據著極其重要的位置,從中可以窺見作家心理事實中的因果關系。因此,以童年經驗對斯蒂芬·金創(chuàng)作的影響為透視維度,深入探討作家潛隱的心理機制和審美價值取向之間的映射關系,這樣才能把握作家藝術風格的深層心理內涵,對作家創(chuàng)作與童年經驗有關的文學生成現象進行全面系統(tǒng)的考察,以期建構一座了解和溝通作家與作品之間的橋梁,為重讀美國現代作家的作品提供了可資借鑒的研究視野、思維模式和價值坐標(38)翟瑞青.童年經驗對現代作家創(chuàng)作的影響及其呈現[D].濟南:山東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