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70年來中國對經典馬克思主義的三個原創(chuàng)性發(fā)展*

2020-03-02 17:04:13吳宏政
理論與評論 2020年1期
關鍵詞:卡夫共產主義資本主義

吳宏政

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之際,深刻反思和總結70年里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實現了哪些突破性的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是一件意義十分重大的理論工作。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過程中所實現的諸多創(chuàng)新,與經典馬克思主義相比,一定有最為重大、關鍵性的理論突破,這些突破性的創(chuàng)新是在經典著作中沒有給予關注,或者沒有給出明確答案的,而正是這些創(chuàng)新,在新中國70年的發(fā)展中,從根本上奠定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礎的理論創(chuàng)新。對此,從根本上思考這些重大突破和創(chuàng)新,對于未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以及21世紀馬克思主義的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都將具有重大的啟發(fā)意義。

一、對經典馬克思主義“跨越卡夫丁峽谷”理論的創(chuàng)造性發(fā)展

在經典馬克思主義理論中,馬克思曾經提出過一個重大的理論問題,這就是“跨越卡夫丁峽谷”的問題。馬克思當年對資本主義批判和構建共產主義,所有的理論都是在西方典型的資本主義社會條件下建立起來的。馬克思是針對西方資本主義社會形態(tài)及其制度的種種弊端,對其加以批判,并在此基礎上構建他的共產主義原理的。在馬克思看來,廢除資本主義私有制,建立公有制的生產方式,是實現共產主義的“主干課”,是共產主義理論的核心。最為典型的理論體現在剩余價值學說當中。在《資本論》中,馬克思的目的就是通過揭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中剩余價值的秘密,進而揭示資本主義自我毀滅的客觀必然性,同時論證共產主義的實現也是必然的。這就意味著,馬克思對共產主義的論證是在批判資本主義私有制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因此,從邏輯上看,資本主義構成了共產主義的“前提”。而且馬克思也多次強調,資本主義社會在人類社會歷史發(fā)展過程中所發(fā)揮的重要作用,極大地推動了生產力的提高,并且為進入共產主義社會創(chuàng)造和準備了充分的物質條件。此外,資本主義社會的經濟危機,導致無產階級隊伍壯大,進而使無產階級革命成為“不可避免的”。這一切都意味著,資本主義社會形態(tài)是人類社會進入共產主義社會的一個重要的“前提條件”,仿佛這一前提條件是不可缺少的。于是就有了這樣的問題:東方社會,即馬克思所說的“亞細亞生產方式”,不同于西方典型的資本主義社會形態(tài)和生產方式,那么,東方既定的社會形態(tài),在沒有經歷過資本主義社會形態(tài)的情況下,是否能夠直接進入共產主義社會?馬克思把這一問題中對資本主義社會形態(tài)的跨越,形象地稱為“跨越卡夫丁峽谷”。問題的實質就是,如果一種社會形態(tài)和生產方式沒有形成典型的資本主義社會形態(tài),不存在《資本論》中所揭示的“資本主義私有制自我毀滅”這種情況,那么,這樣的社會形態(tài)是否能夠直接進入共產主義社會?顯然,這是一個至關重要的理論問題。

關于“跨越卡夫丁峽谷”,最為重要的核心問題,不是來自其他什么理論,而就是來自馬克思的理論本身。一方面,如果我們認為人類社會沒有經歷資本主義社會,也能夠進入共產主義社會,即承認能夠“跨越卡夫丁峽谷”,這就違背了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中的一個論斷。在《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中,馬克思提出了“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的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按照這一原理,在生產力沒有達到一定程度的時候,是不能夠形成一種新的生產關系的?!盁o論哪一個社會形態(tài),在它所能容納的全部生產力發(fā)揮出來以前,是決不會滅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產關系,在它的物質存在條件在舊社會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決不會出現的?!?1)《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92頁。這就意味著,如果不經過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生產力沒有得到充分發(fā)展,那么,新的社會形態(tài)和生產方式——共產主義的生產方式就不會出現。因此,“跨越卡夫丁峽谷”的肯定回答,就必然與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理論相矛盾。另一方面,如果說在沒有經歷過典型的資本主義社會及其生產方式階段,就不能夠進入到新的共產主義社會的生產方式,那么,就自然會得出東方社會無法進入共產主義社會的結論,因此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理論也就不適合東方社會。而如果不適合東方社會,就意味著馬克思關于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并非“普遍真理”。同時,如果不能夠“跨越卡夫丁峽谷”,又意味著無法實現“全人類的解放”這一馬克思共產主義的宏觀整體目標。因此,關于“跨越卡夫丁峽谷”的理論,馬克思本人沒有做出充分的論證,這一問題就留給了蘇聯和中國。而這一重大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問題,也就成為后來馬克思主義理論創(chuàng)新的“遺產”。對于東方國家來說,如果對這一問題的回答不能有所突破,就談不上馬克思主義的繼承和創(chuàng)新。

正是帶著這一問題,列寧領導的十月革命初步回答了這一問題,即俄國在落后的封建生產方式下,是可以跨越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而直接進入共產主義社會的。列寧指出:“資本主義的發(fā)展在各個國家是極不平衡的。而且在商品生產下也只能是這樣。由此得出一個必然的結論:社會主義不能在所有國家內同時獲得勝利。它將首先在一個或者幾個國家內獲得勝利,而其余的國家在一段時間內將仍然是資產階級的或資產階級以前的國家?!?2)《列寧專題文集·論社會主義》,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8頁。列寧對馬克思遺留下來的“跨越卡夫丁峽谷”問題作出了實踐的回答,使一個東方落后的封建沙俄國家開啟了通向共產主義社會的生產方式。

新中國和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表明中國成功實現了馬克思所說的“跨越卡夫丁峽谷”。關于中國是否跨越了卡夫丁峽谷,大概涉及一個核心問題:中國是否經歷過資本主義?如果承認中國近代以來已經形成了典型的作為社會形態(tài)主導性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就不存在“跨越”的問題。如果不承認中國曾經有過典型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那么無疑應該得出中國跨越了卡夫丁峽谷的結論。

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馬克思主義實現了與中國社會歷史發(fā)展的實際相結合,也開啟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大工程。其理論標志就是毛澤東思想的誕生。舊中國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因此沒有經歷過典型的資本主義社會形態(tài)和生產方式。近代以來,中國雖然也嘗試發(fā)展資本主義,如洋務運動;在政治生活領域,也試圖探索走西方的民主政治的道路,如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但事實證明,這條道路是行不通的。正是在這一歷史時期,以“五四運動”為標志,馬克思主義傳到了中國,并開始了與中國的社會實際相結合的偉大征程。毛澤東從中國社會的現實出發(fā),探索出了一條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道路,帶領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建立了新中國,并確立了社會主義的國家制度。這一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歷史,實際上就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形態(tài)的客觀現實相結合的產物。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毛澤東思想,開創(chuàng)性地回答了:在落后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國家是否可以直接建成社會主義制度的國家。這是毛澤東思想對“跨越卡夫丁峽谷”給出的肯定性回答。

毛澤東創(chuàng)造性地發(fā)展了馬克思主義的精髓——實事求是的基本原則,打破了教條主義的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這一“前資本主義社會”的現實基礎上,開創(chuàng)了建立“社會主義國家”的先河,這無疑是對馬克思關于“跨越卡夫丁峽谷”最為重大的肯定性回答。新中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從根本上回答了馬克思“跨越卡夫丁峽谷”是可能的,并且也是在實踐中得到證明的。因此,毛澤東思想包含了很多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創(chuàng)新,如“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等,但是,從根本上看,這些理論創(chuàng)新,概括起來都可以表述為對“跨越卡夫丁峽谷”這一經典馬克思主義遺產的創(chuàng)造性回答。需要注意的是,蘇聯和中國的實踐不是對歷史唯物主義的背離,而是結合各國的具體國情,對歷史唯物主義的堅持和創(chuàng)造性發(fā)展。

二、對經典馬克思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問題的原創(chuàng)性發(fā)展

馬克思畢生的理論主要是運用于論證“資本主義必然滅亡,共產主義必然勝利”。但是,他并沒有對共產主義社會的具體社會形態(tài)及其生產方式作出詳細具體的論證。馬克思和恩格斯都僅對共產主義社會的宏觀情況作出了一點“構想”。馬克思更多的理論是“批判資本主義”,而對共產主義應該是什么樣的具體規(guī)定,則談論的很少。(這一點或許恰好把馬克思與空想社會主義或烏托邦區(qū)別開來,因為馬克思對于未來共產主義社會的構想,還沒有充分的建設性依據,否則就只能是“幻想”或“空想”。)也就是說,馬克思還沒有形成對未來“怎樣建設共產主義”這一問題作出過詳細的分析和論述。能夠具有確定性的構想,大概只有宏觀上的幾點,如“公有制”“消滅階級”“消滅國家”“消滅民族”“消滅貨幣”“消滅勞動異化”“消滅分工”等。上述這些對共產主義的宏觀規(guī)定主要停留在“對現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當中,馬克思只是指出了上述現存事物都注定要“消亡”,但消亡之后應該是怎樣的,并沒有給予更多的論述。大概最具有積極的描述性論述,或者更進一步具體化的規(guī)定,就只有《哥達綱領批判》中的一段論述。

這其中最為著名的,就是馬克思對共產主義社會生產方式給出的一點預測性描述。在《哥達綱領批判》中,馬克思描述了共產主義社會的高級階段:“在共產主義社會高級階段,在迫使個人奴隸般地服從分工的情形已經消失,從而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的對立也隨之消失之后;在勞動已經不僅僅是謀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之后;在隨著個人的全面發(fā)展,他們的生產力也增長起來,而集體財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之后,——只有在那個時候,才能完全超出資產階級權利的狹隘眼界,社會才能在自己的旗幟上寫上:各盡所能,按需分配!”(3)《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435-436頁。這段話可以看作馬克思對未來共產主義社會最為經典的概括和描述??偨Y起來,不過是說,消滅了分工,消滅了異化勞動,生產力發(fā)達起來,在分配方式上實現各盡所能、按需分配。顯然,這些都是宏觀的描述,而具體“怎樣建設共產主義”社會,并沒有給出現成答案。因此,如果說對經典馬克思主義有所創(chuàng)新的話,這一“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的問題就必須在馬克思之后做出回答。

新中國成立之初,我們模仿蘇聯進行社會主義建設。后來實踐表明,蘇聯模式并不適合中國,尤其在蘇聯解體之后,我們發(fā)現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模式有很多不可取之處。毛澤東曾經指出過蘇聯社會主義建設模式的弊端,并且提出要基于中國現實的國情來獨立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意向。因此,經典馬克思主義沒有給出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具體道路,蘇聯的道路也走到了盡頭。此時,中國面臨的重大問題是“中國的社會主義向何處去”,這是一個振聾發(fā)聵的發(fā)問。正是在這一關鍵時刻,鄧小平提出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從此,開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道路”,后來學界簡稱“中國道路”。這一理論和實踐上的開創(chuàng)性回答,經歷了“不爭論”——“貧窮不是社會主義”——“摸著石頭過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這一邏輯遞進的過程。這些環(huán)節(jié)構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對“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具體的開創(chuàng)性回答。

第一,鄧小平指出“什么是社會主義”。這個問題首先不是一個純粹的理論問題,而是一個實踐問題。這一點應該說是繼承了馬克思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的思想,即“人的思維是否具有客觀的真理性,這不是一個理論的問題,而是一個實踐的問題。人應該在實踐中證明自己思維的真理性”(4)《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00頁。。按照這一經典原理,鄧小平指出,“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首先不是一個“理論問題”,而是一個“實踐問題”。因此,鄧小平提出“不搞爭論,是我的一個發(fā)明”(5)《鄧小平文選》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74頁。,而直接進入“摸著石頭過河”。所謂“摸著石頭過河”,在哲學認識論的意義上,意味著實踐所具有的“先行”地位,這是馬克思認識論中認識源于實踐的基本觀點。

第二,“不爭論”的消極前提是“貧窮不是社會主義”。鄧小平指出,我們目前還不能充分地在理論上“積極地”回答“什么是社會主義”和“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但我們卻可以有一個“消極的”規(guī)定,即“貧窮不是社會主義”(6)《鄧小平文選》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25頁。。這意味著,我們雖然還沒能完全在理論上清楚“什么是社會主義”,但至少我們知道“貧窮”應該不是社會主義的必要條件。這等于為“什么是社會主義”提供了一個“消極的”條件,即社會主義要擺脫“貧窮”。

第三,針對我們已經建成了社會主義制度但仍處于“貧窮”階段的現實,鄧小平進一步提出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該論斷是對經典馬克思主義的進一步發(fā)展,我們今天回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對經典馬克思主義所做出的新發(fā)展,這一點是非常顯著的。馬克思提出了“共產主義”的“初級階段”和“高級階段”的劃分,認為“社會主義”是“共產主義”的初級階段,因而才在《哥達綱領批判》中提出了“共產主義的高級階段”的設想。而鄧小平理論則進一步創(chuàng)造性地從“社會主義”中區(qū)分出了“初級階段”。這實際上是對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總體的時代背景和現實國情的基本判定,因此這一論斷直接為“怎樣建設社會主義”提供了最基本的理論支點。正是在這一基礎上,我們進一步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實踐方案。

第四,“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對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一問題的具體回答。這是對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的創(chuàng)造性回答。這就是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的基本原理。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力比較落后的情況下,就不能完全按照計劃經濟的經濟體制來建設社會主義,為了提高生產力,就必須要借助于市場的力量和手段。因此,鄧小平提出“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7)《鄧小平文選》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73頁。的觀點。這一點打破了從前的認識誤區(qū),即認為“市場”是資本主義制度的本質特征,而社會主義沒有市場。鄧小平的開創(chuàng)性貢獻在于:認識到了市場作為“手段”和“工具”的本質,而不與國家的社會制度的本質直接相關。這就超越了對經典馬克思主義的認識。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與先行的實踐探索相互促進。經過實踐探索,黨的十四大正式把“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確定為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這應該是回答“怎樣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個開創(chuàng)性實踐,因而提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這一概念,也是在理論上對“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回答??梢哉f,“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市場經濟”是對經典馬克思主義所做出的符合中國國情的開創(chuàng)性發(fā)展,這是我們回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對經典馬克思主義理論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的重中之重。

三、對經典馬克思主義“世界歷史理論”的原創(chuàng)性發(fā)展

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不斷發(fā)展,歷史進入了21世紀。“21世紀的馬克思主義”這一命題的提出,再一次開創(chuàng)性地回答了經典馬克思主義提出的世界歷史理論,這一理論充分體現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當中,即“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的提出。經典馬克思主義誕生于19世紀,沒有能夠直接對“后資本主義時代”人類命運加以分析,而是把這些問題留給了21世紀的馬克思主義。

正如恩格斯在《共產主義原理》中指出的,“共產主義革命將不是僅僅一個國家的革命,而是將在一切文明國家里……它是世界性的革命,所以將有世界性的活動場所”(8)《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687頁。。雖然蘇聯解體、東歐劇變,但是,科學社會主義的實踐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中得到了繼承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中國”的社會主義,但同時卻具有了“世界歷史”的意義和引領科學社會主義所提供的人類文明新形態(tài)的意義。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是馬克思主義提出的世界性和人類性的命題,因而不僅僅是中國的問題。當今世界,中國社會發(fā)展的問題,既是中國的問題,同時也是世界的問題。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國的命運與世界的命運緊密聯系在一起。因此,如何在21世紀繼承和開創(chuàng)科學社會主義的新局面,是經典馬克思主義在21世紀的新主題。正是在這一背景下,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思想。

首先,盡管世界范圍內仍然受制于“資本邏輯”的主導,但社會主義如何面對這一資本邏輯主導的世界秩序?尤其在面臨資本邏輯主導下形成的“單邊主義”和“強權主義”等新的資本主義意識形態(tài),人類如何探索“命運共同體”,就需要對經典馬克思主義世界歷史理論進行開創(chuàng)性回答。這一理論意味著,盡管世界范圍內仍然受制于資本邏輯的支配,我們還不可能按照經典馬克思主義確立世界范圍內的“社會主義”,但是,人類的基本訴求仍然具有共同性,這就是在和平、生態(tài)、發(fā)展等主題上,人類仍然是能夠達成共識的。雖然不能以共同的“社會主義”或“共產主義”制度的方式實現經典馬克思主義意義上的“人類的自由和解放”,但在資本邏輯秩序操控世界歷史的背景下,人類仍然可以探討“命運共同體”的理想。這無疑是對經典馬克思主義世界歷史理論的開創(chuàng)性回答。

其次,當今時代并不具有馬克思所預言的“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的暴力革命的條件,而且西方“后馬克思主義”已經明確批判了馬克思的階級斗爭理論,但在這一背景下,探討超越社會主義制度根本性質的基礎上,如何探索人類命運共同體仍然是世界歷史發(fā)展的大勢所趨。也就是說,在非經典馬克思主義意義上世界歷史的無產階級革命的背景下,“人類命運共同體”仍然是可能的。這無疑是對經典馬克思主義關于世界歷史理論的開創(chuàng)性回答,因而也是21世紀科學社會主義的新命題。

最后,當今世界價值觀多元化是事實,西方自由主義、歷史虛無主義、民粹主義等各種思潮層出不窮。因此,當今世界并不存在馬克思主義價值觀普遍化的可能,而在這種價值觀多元化的情況下,人類如何實現“命運共同體”?這就需要對經典馬克思主義進行開創(chuàng)性回答。因為,馬克思所設想的共產主義是以共同的“人類自由和解放”為其價值共識的。但是,當今世界尚未形成真正的“普世價值”,西方所謂的“普世價值”并非是真正的普世價值,仍然是“虛假的意識形態(tài)”,這就提出了一個問題:在經典馬克思主義關于“人類自由和解放”的價值共識的條件下,“人類命運共同體”是如何可能的?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當今世界,各國相互依存、休戚與共。我們要繼承和弘揚聯合國憲章的宗旨和原則,構建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9)《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2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第522頁。盡管世界各國和各民族的價值觀不同,但是對于生存、和平、安全、環(huán)境、發(fā)展等問題的關注卻是共同的,這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前提?!叭祟惷\共同體”思想作為21世紀馬克思主義的最新成果,開創(chuàng)性地回答了在世界范圍內仍然受制于資本邏輯的支配和多元價值觀并存的條件下,基于人類共同關注的生存、和平、安全、環(huán)境和發(fā)展等問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仍然是可能的。

馬克思主義是人類性和世界歷史性的理論,這一點是毫無疑問的。因此,作為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也同樣不是僅關注中國自身的問題,因為中國的命運和世界的命運緊密聯系在一起,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我國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10)習近平:《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年,第18頁。中國的發(fā)展道路,“給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發(fā)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獨立性的國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選擇,為解決人類問題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11)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10頁。。這些都意味著,作為21世紀的馬克思主義,關注的不僅僅是中國自己的發(fā)展問題和社會主義建設問題,而且與人類整體的文明發(fā)展進步息息相關,這是經典馬克思主義人類性和世界歷史性的理論本質所決定的。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中國為世界和人類提供的理想,也是21世紀的馬克思主義作為世界歷史理論的主題,是對經典馬克思主義的開創(chuàng)性發(fā)展。

新中國成立70年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對經典馬克思主義理論作出了諸多開創(chuàng)性的發(fā)展。但從總體上看,上述三個方面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極為重要,創(chuàng)造性地回答了經典馬克思主義提出和未能提出的三個根本性問題。這是新中國成立70年來中國共產黨人對經典馬克思主義所做出的最根本的繼承和發(fā)展,因而值得我們深入思考并進一步發(fā)揚光大,從而推動21世紀馬克思主義的新發(fā)展。

猜你喜歡
卡夫共產主義資本主義
黃龍飛:堅定的共產主義信仰者
國際金融壟斷資本主義是壟斷資本主義的最新發(fā)展,是新型帝國主義
馬克思對資本主義剝削的兩重批判——基于《資本論》第一卷的思考
哲學評論(2021年2期)2021-08-22 01:56:10
卡夫收購聯合利華告吹
木炭魚
《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中共產主義思想麒當代啟
當代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發(fā)展趨勢
學習月刊(2015年4期)2015-07-09 03:51:48
“五形態(tài)論”與共產主義學說
探索(2013年1期)2013-04-17 03:37:27
東歐的后共產主義變革
卡夫:在環(huán)境信息公開的問題上與綠色和平存在分歧
中國新時代(2010年1期)2010-09-10 05:15:56
河池市| 松滋市| 深水埗区| 萨嘎县| 固安县| 高邑县| 子长县| 永川市| 龙岩市| 庆安县| 雅安市| 灵寿县| 青浦区| 青州市| 都江堰市| 丰台区| 建德市| 孟津县| 小金县| 芒康县| 清涧县| 祁连县| 侯马市| 仙居县| 嘉祥县| 上高县| 公主岭市| 湖州市| 通化市| 建昌县| 科尔| 郎溪县| 寿阳县| 洪雅县| 晋州市| 江永县| 成安县| 黑龙江省| 余姚市| 崇义县| 漳浦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