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曉紅
財富是人類通過實踐活動創(chuàng)造的成果和結晶,它既是人類用以改善自身物質生活的重要手段,也是滿足人類精神需求的基本保障。財富的創(chuàng)造、獲取、支配和價值實現過程,既體現了不同形式的人類實踐和交往過程,也使人們形成了不同形式和內涵的交往關系。人們對財富不同的認知和理解,便是在財富相關的社會交往關系中獲得和形成的。因此,深化對財富內涵的思考,必須在特定的社會歷史條件和具體的社會交往關系中展開。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深入挖掘財富與勞動、道義、消費、幸福之間的關系,有利于從財富創(chuàng)造、獲取、支配和價值實現的過程中理解財富本質、把握財富內涵,幫助人們樹立正確的財富觀。
勞動創(chuàng)造財富。“人世間的美好夢想,只有通過誠實勞動才能實現;發(fā)展中的各種難題,只有通過誠實勞動才能破解;生命里的一切輝煌,只有通過誠實勞動才能鑄就?!?1)習近平:《在同全國勞動模范代表座談并發(fā)表重要講話》,載《人民日報》2013年4月29日。勞動,是人類擺脫蠻荒、創(chuàng)造歷史的根本因素,也是人類的本質活動。財富作為人類勞動成果的集中展現,其產生和創(chuàng)造離不開人類的社會勞動。
財富是人民群眾通過勞動創(chuàng)造的。勞動是連接人類、自然和社會三者的紐帶,“自然界為勞動提供材料,勞動把材料變?yōu)樨敻弧?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508頁。。財富作為人類勞動成果的集中展現,是社會進步發(fā)展的物質基礎和基本前提,人們通過社會化的勞動,源源不斷地創(chuàng)造大量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這些財富又不斷地推動著社會進步和發(fā)展。
勞動不僅能創(chuàng)造物質財富,也能創(chuàng)造精神財富?!叭藗兪紫缺仨毘?、喝、住、穿,就是說首先必須勞動,然后才能爭取統治,從事政治、宗教和哲學等等”(3)同上,第723頁。,這表明,人類一方面通過勞動實踐在改造和征服自然的過程中,生產生活必需的物質資料,創(chuàng)造豐富的物質成果,即物質財富。同時,馬克思指出:“生產力與交往形式的關系就是交往形式與個人的行動或活動的關系。(這種活動的基本形式當然是物質活動,一切其他活動,如精神活動、政治活動、宗教活動等都取決于它。)”(4)《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03頁。也就是說,人類在勞動實踐中形成人與人之間的生產關系和交往關系。人在這種生產關系和交往關系中不斷實現自我的豐富、發(fā)展和完善,并以此獲得人自己的本質屬性和社會屬性。隨著交往關系的不斷豐富和拓展,人類對自然、社會和自身的認識也不斷地豐富、深化和拓展。在此過程中,由人類對自然、社會和人的認識逐漸凝結成的,以思想、理論、藝術、宗教等多種形式表現出來的精神成果,也逐漸地被創(chuàng)造出來,豐富和改善人類的精神生活。這些精神成果就成為人類的精神財富。由此看來,不論物質財富還是精神財富,都是人類勞動的凝結,是人類在認識與改造自然、社會和自身的勞動實踐過程中形成的。離開了勞動,人類和社會的發(fā)展就會中斷,文明也會停滯不前。
勞動群眾是創(chuàng)造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主體力量。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認為,“在一切生產工具中,最強大的一種生產力是革命階級本身”(5)同上,第274頁。,這里的革命階級就是以工人階級為代表的勞動群眾。這即是說,勞動群眾是生產力中最活躍、最革命的因素。勞動群眾作為勞動的主體,既是物質財富的創(chuàng)造者,也是精神財富的創(chuàng)造者。一方面,勞動群眾是實踐的主體,他們通過勞動生產物質資料,為社會發(fā)展提供基本的物質保障。在馬克思、恩格斯看來,工人階級是社會財富的創(chuàng)造主體,資本主義社會的一切社會財富都是由工人階級創(chuàng)造的。另一方面,勞動群眾是創(chuàng)造精神財富的無窮源泉,他們通過想象、加工,為藝術、文化生活提供無限的靈感,為人類社會發(fā)展創(chuàng)造大量的精神財富。因此,只有充分尊重和發(fā)揮勞動群眾在財富創(chuàng)造過程中的主體地位,保障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才能激發(fā)人民群眾創(chuàng)造財富的活力,創(chuàng)造更多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
在資本主義制度下,異化勞動的存在和隨之產生的財富異化現象,使得創(chuàng)造財富的主體不能享受財富。勞動群眾作為創(chuàng)造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主體,理應享有自己的勞動成果——財富。但是,在資本主義制度下,由于異化勞動的存在,財富不僅不能被勞動者享受,反而成為其自身發(fā)展的枷鎖。
社會主義制度是克服異化勞動、實現共同富裕的根本出路和路徑。社會主義制度與資本主義制度有著本質的不同。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fā)展生產力,消滅剝削和兩極分化,走共同富裕之路。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為解決資本主義的根本矛盾提供了可能。
社會主義制度以公有制為基礎,客觀上存在消除異化勞動的經濟基礎。公有制占主導的基本經濟制度,克服了資本主義私有制與生產社會化之間不可調和的矛盾,更加適應生產的社會化。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受我國正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一基本國情的制約,我國當前的所有制并不是單一的公有制,而是在“以公有制為主體”的基礎上“多種所有制并存”的基本經濟制度。多種所有制并存,就不可避免的包括私有制,這是當前我國“財富異化”現象依然在不同程度、不同范圍存在的根本原因。但是,這是我國發(fā)展生產力的客觀需要,并不妨礙公有制的主體地位。
社會主義制度不僅注重物質財富的積累,而且更加注重精神文明建設。“搞社會主義,一定要使生產力發(fā)展,貧窮不是社會主義”。(8)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25頁。物質財富是社會發(fā)展進步的基礎,精神財富是社會發(fā)展進步的靈魂。我國作為社會主義國家,向來在發(fā)展物質財富的同時注重精神財富的積累。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國家歷屆領導人始終高度重視精神文明建設。從“兩手抓,兩手都要硬”到“推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fā)展”(9)江澤民:《江澤民文選》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17頁。到“推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全面發(fā)展”(10)胡錦濤:《胡錦濤文選》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637頁。再到“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均衡發(fā)展、相互促進”(11)習近平:《出席第三屆核安全峰會并訪問歐洲四國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歐盟總部時的演講》,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16頁。這一系列論述,深刻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fā)展過程,既是黨領導人民不斷創(chuàng)造物質財富的過程,也是不斷推進精神文明建設的過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下探討財富的內涵意蘊,離不開對精神財富的認識和把握。社會主義社會不僅為人們創(chuàng)造大量的物質財富,保障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而且不斷豐富人們的精神食糧,提高人們的思想覺悟、道德水準、文明素養(yǎng)。
“財富從表面上看是使用價值的承載物,但從實質上看,財富是人的社會關系的體現”。(12)韓慶祥:《馬克思的財富觀及其當代意義》,載《哲學研究》2011年第4期。人與人的關系始終貫穿于財富的創(chuàng)造、獲取、分配、消費過程中。而財富的獲取和分配過程,又集中體現了個人和社會對財富的態(tài)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探討財富與道義的關系,實際上是對財富的獲取是否合乎道義和財富的分配是否符合公平正義的哲學追問。
君子愛財取之有道。財富作為人類生存發(fā)展的基本保障,人人都有追求財富的權利,但是追求財富時應遵循道義原則,不追求不當利益、不損害他人正當利益。正如孔子所說,“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13)陳曉芬,徐儒宗譯注:《論語·大學·中庸》,中華書局2015年版,第41頁。。當前在財富獲取過程中,充分發(fā)揮誠實勞動在財富獲取過程中的作用,以公平、誠信原則為指導,方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正確的取財之道。
正視個人的利益訴求,發(fā)揮誠實勞動在財富獲取過程中的作用。中國傳統的財富觀念,受封建小農思想和儒家思想的影響,在整體訴求上偏重“仁”“義”,倡導“殺身成仁,舍生取義”,導致人們羞于言利、恥于言利。但是,不言利不等于不求利,人們對財富的追求依舊存在,部分人在財富追求上甚至表現得更為狂熱。相反,社會應該正視人們的利益訴求,鼓勵人們通過誠實勞動獲取屬于自己的財富,這樣反而會讓“求利”這件事更加客觀、冷靜。如前所述,勞動是創(chuàng)造財富的主要源泉,因此,肯定誠實勞動在財富創(chuàng)造中的作用,有利于鼓勵廣大人民群眾積極投身財富創(chuàng)造。社會也正是在允許和鼓勵個人追求正當財富利益的過程中,不斷實現自身的發(fā)展與繁榮。由此可見,充分發(fā)揮誠實勞動在獲取財富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尊重勞動、尊重勞動者,才能充分發(fā)揮財富創(chuàng)造主體的積極作用,激發(fā)人們的創(chuàng)富熱情,提高社會生產力發(fā)展水平。
財富獲取以公平、誠信原則為指導,反對獲取不當利益,不損害他人利益。財富作為承載人與人關系的中介,時刻處在人與人的各種社會關系中。追求、獲取財富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涉及個人與他人的關系問題。在這一過程中,如何看待、處理財富及其相關問題尤為重要。中國傳統財富觀雖然在財富創(chuàng)造和獲取方面過于消極,但是在財富價值追求方面,有很多凸顯“道”“義”之處,如“德義,利之本也”,“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見義思利”等。這些道義性原則對于身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我們,仍然有重要的借鑒意義。逐利性雖然是市場經濟的重要特征,但是市場經濟本身并不是一味地追求自身利益,其同時還承擔著相應的社會責任。從這個層面看,市場經濟本身是合乎道德、符合道義的。作為市場參與者的個人,也應以道義原則為指導,在獲取自己的正當財富的同時,不能損害他人的利益。
此外,對財富的追求不能僅僅停留在物質層面,還要關注精神層面。從精神層面來說,“人類的社會生活有一種目的和理想,不單純是為了維持其肉體的存在,更主要的是為了滿足人的精神需求:讓生活更有意義”(14)萬俊人:《義利之間——現代經濟倫理十一講》,團結出版社2003年版,第31頁。。正是由于對生活有意義的追求,才使得人類的經濟活動從根本上具有超越性。人類在創(chuàng)造財富的時候,其目的已經遠遠不只為了滿足日?;镜奈镔|需求,而是為了讓自身的生活更美好。由此可見,人類追求物質財富的同時,對精神財富的追求也是合乎自身價值目標的。正是在對精神財富不斷追求的過程中,人才逐漸實現自我的提升和完善,進而達到真正意義上的“義”和“善”。
逐年統計不良反應累及的器官系統,不良反應主要累及胃腸損害、皮膚及其附件損害和神經系統損害??偫闻琶?0位的器官系統及不良反應的例次見表2。
財富分配應遵循公平正義。財富分配事關每個人的切身利益,因此,財富如何分配始終是社會各界關注的焦點。財富分配正義并不是要實現社會財富分配的絕對公平,而應當是“既符合經濟理性原則、又符合社會道義倫理的社會分配方案”(15)同上,第91頁。。所謂符合經濟理性原則,是指關注經濟效率,充分發(fā)揮市場活力;而符合社會倫理道德,則重點體現在兼顧公平這一政策上。當前我國堅持“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正體現了以上原則。
我國正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黨的十五大把“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fā)展”確立為我國的基本經濟制度。與之相對應,在財富分配上堅持和完善“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允許一部分人先富起來,通過先富帶后富,最終實現共同富裕?!霸试S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的政策導向,是財富分配符合經濟理性原則的具體體現;而“先富帶后富”政策的提出,則體現了財富分配對社會倫理道德的要求。
當前我國的財富分配制度,有利于調動各方積極性,進一步解放和發(fā)展社會生產力,充分體現了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社會發(fā)展不同的時期,由于受到生產力發(fā)展水平的制約,人們對財富分配制度的認知、理解難免存在偏差。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人民公社化運動過程中,過分強調公平直接導致了“大鍋飯”現象。這種平均主義的財富分配傾向極大削弱了人們生產、生活的積極性,制約了社會生產力發(fā)展水平的提升。改革開放初期,為發(fā)展生產力、提高經濟發(fā)展水平,“允許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在促進效率提高的前提下體現社會公平”等一系列政策的提出,極大地調動了人們生產的積極性,社會生產力發(fā)展水平有了極大的提升。但對于效率的過分強調,也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社會兩極分化現象,社會貧富差距逐漸拉大。隨著生產力水平的不斷提高,黨中央和國家已經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并不斷積極調整相關經濟政策。從強調“先富帶后富”到強調“共同富裕”,從“兼顧效率與公平”到“效率優(yōu)先兼顧公平”再到“效率與公平并重,更加注重公平”這一系列政策轉向,體現了國家從普遍道義原則對弱勢群體的關注,從社會整體層面力求財富分配的正義與公平,以確保人民生活幸福。
生產的財富只有被消費出去才能真正體現其價值。從消費的角度考察財富,有利于我們厘清財富和消費的關系,準確把握財富消費的本質。財富消費不是為了消費而消費,而是通過財富消費,實現對財富本質的回歸,最終服務于人的全面發(fā)展。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準確把握財富意蘊,需認清財富消費的本質,警惕消費主義的影響,樹立健康綠色的消費理念。
財富的本質屬性通過財富消費得以實現。消費不僅是物品的消耗和使用,還是經濟活動的重要環(huán)節(jié)。財富生產的直接目的在于財富消費,否則將無價值可言。財富的消費體現在財富的使用和支配過程中,正是在這一過程中財富作為人的消費對象,其自身的屬性才得以實現。
財富消費總是與人們不同的生活目的相聯系。簡單來說,消費是指人們對其所創(chuàng)造的物質財富或生活資料的消耗。這種消耗最初是為了滿足人們的自我生存和發(fā)展的需要,但是隨著生產力發(fā)展水平的提高,尤其是伴隨著階級的出現,不同群體、不同階級之間的消費差異就逐漸顯現出來。造成這種差異的原因很多,生產力發(fā)展水平、生活目的、生活條件、個人喜好、個人偏向等因素都會影響消費的內容和方式。從經濟倫理角度來看,生活目的是影響財富消費的一個重要因素。基于不同的生活目的,產生不同的消費需求,即“基于需要的消費”和“基于欲望的消費”。二者顯著的區(qū)別在于前者是為滿足個人衣食住行等基本的生理需求而進行的消費,后者則是基于個人欲望、自我滿足等心理需求而進行的消費。
不同的消費需求背后表現的是人們對消費本質的認知差異。在過去的資本主義社會里,馬克思認為消費的目的在于獲得商品的使用價值,而進入到現代社會,鮑德里亞認為消費不僅僅是為了獲得商品的使用價值,還是為了炫耀財富,而消費支付能力則是身份地位的象征。商品本質也從使用價值變成了一種“符號價值”。在消費社會里,消費已經脫離了基本的需要,而成為一種欲望消費。當這種個體消費行為,發(fā)展成群體性、社會性的消費行為時,其影響就更為擴大。欲望消費的背后是追求享樂,這種消費觀折射出是一種片面財富觀,而這種財富觀忽視了財富本身服務于人的全面發(fā)展的本質屬性。
綠色消費應作為財富消費倡導的主流。綠色消費是伴隨著生態(tài)文明建設而提出的一種全新的消費理念,體現了可持續(xù)發(fā)展理念的新要求。2016年2月,國家發(fā)改委等十部委聯合印發(fā)的《關于促進綠色消費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綠色消費,是指以節(jié)約資源和保護環(huán)境為特征的消費行為,主要表現為崇尚勤儉節(jié)約,減少損失浪費,選擇高效、環(huán)保的產品和服務,降低消費過程中的資源消耗和污染排放”(16)參見:http://www.ndrc.gov.cn/zcfb/zcfbtz/201603/t20160301_791588.html。。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綠色消費應作為財富消費的主流,主要包括兩個方面內容。
一是警惕西方“消費主義”思潮的滲透。消費主義是“以消費為最高目的的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17)趙玲:《科學消費觀與文明消費方式的養(yǎng)成》,載《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2008年第2期。。消費主義者認為,人生的意義和價值是在購買和消費過程中,伴隨著純粹的感官快樂和滿足實現的。消費主義的本質是一種消費的異化,它把人的價值與消費活動等價,它“把人變成沒有靈魂,只知道追求物質享受的單向度的人”(18)同上。。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受西方思潮的影響,奢侈品消費、符號性消費、過度性消費等消費主義現象仍然存在,并產生了諸多不良的影響。我們要結合自身實際需要進行消費,認清消費及西方“消費主義”的本質,警惕其滲透。財富消費就其本質來看,是為了提升人的生活質量和品質,它服務于人的全面發(fā)展,堅持以人為本。
二是注重精神財富的消費。物質財富消費和精神財富消費是財富消費的兩個重要方面。物質財富的消費是對有形的物質資料、物質財富的消耗。從數量上來看,物質財富消費終究有個限度,但精神財富的消費卻是無限的。不同于物質財富消費的消耗性消費,精神財富的消費是一種增值性消費。人們通過精神財富的消費,產生新的智慧和知識,伴隨著精神財富消費的增加,消費者的文化素質越來越高。綠色消費,如果從物質層面來說,是一種物質財富消費的節(jié)能減排的話,那么從精神層面來說,就是人精神面貌的一次凈化和洗禮。
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已經進入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fā)展之間的矛盾”(19)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11頁。。這一時期,消費需求持續(xù)增長,消費對拉動內需的作用持續(xù)發(fā)揮。同時,奢侈消費、過度消費等不合理消費現象依然存在;綠色生產方式和綠色消費理念尚未形成;由資源浪費導致的環(huán)境問題依然突出。在這種情況下,樹立綠色消費理念十分必要。綠色消費理念不僅在物質財富消費、環(huán)境保護方面發(fā)揮作用,而且在精神財富消費、健康合理的消費方式方面也同樣適用。
財富和幸福,作為人類追求的兩大目標,始終備受關注。財富作為人類生存與發(fā)展的物質基礎和精神寄托,是實現人生幸福的重要保障。幸福的實現依靠辛勤勞動,財富僅僅是幸福的必要條件。當前探討財富和幸福之間的關系,對于認識和把握財富的內在意蘊,具有重要的價值和意義。
財富是幸福的基礎但不是全部。幸福作為一種生活態(tài)度和人們對生活經驗的主觀感受,與人們的心態(tài)、思維方式、考慮問題的角度等因素息息相關。財富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在追求幸福生活的道路上必不可少,但是并不等同于幸福。
財富是人們追求幸福道路上的重要保障和基礎?!叭祟悇?chuàng)造財富的目的在于如何去使用、運用財富,使自己過上真正幸福的生活?!?20)萬俊人:《義利之間:現代經濟倫理十一講》,團結出版社2003年版,第68頁。幸福是一個人的需求得到滿足而產生的持久的喜悅,從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看,財富作為人類生存發(fā)展的物質基礎,對幸福而言必不可少。《全球幸福報告》顯示,幸福指數低的國家始終處在戰(zhàn)亂不斷的環(huán)境中,而幸福指數高的國家收入水平普遍較高。財富是追求幸福的物質基礎和物質保障,雖然幸福與財富并不完全成正比,但是財富直接影響人們的生活水平和質量。正是因為如此,新中國成立以來,黨和國家領導人為解決人民的溫飽問題,一直堅持以經濟發(fā)展為中心,大力發(fā)展生產力。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實行以來,我國生產力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社會財富和個人財富顯著增加,溫飽問題已經基本解決,人民的幸福感也顯著提升。
幸福不僅僅取決于財富。幸福受很多因素的影響,當人們的基本生存需要得到滿足之后,財富將不再是影響幸福的主要因素?!柏敻贿_到一定數量的時候,財富本身對于財富擁有者的意義可能會發(fā)生變化,有可能從純粹的價值物占有轉化為對諸如社會榮耀、地位和權利享有的欲望”。(21)同上,第26頁。大量的研究表明,當生活水平普遍很低時,少量的財富增加會帶來幸福感的很大提升;而當生活水平很高時,財富增加并不能增加幸福感,或者大量的財富增加才能帶來很少的幸福感的提升。
幸福需要靠辛勤勞動創(chuàng)造。勞動是財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人世間的一切幸福都需要靠辛勤的勞動來創(chuàng)造”(22)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4頁。。同樣,“幸福不會從天而降,夢想不會自動成真”(23)同上,第44頁。,幸福和夢想都需要通過實實在在的勞動和努力奮斗才能實現。
空談誤國、實干興邦,奮斗本身就是一種幸福。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經濟社會的飛速發(fā)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升,都是黨帶領人民辛勤勞動、努力奮斗的結果。習近平指出,奮斗本身就是一種幸福,“奮斗者是精神最為富足的人,也是最懂得幸福、最享受幸福的人”(24)習近平:《在2018年春節(jié)團拜會上的講話》,載《人民日報》2018年2月14日。。因此,只有奮斗的人生才稱得上幸福的人生。幸福人生的實現,不僅僅是物質上的強大,還包括精神上的強大。物質財富為幸福人生提供基本的物質保障,精神財富才是幸福人生的價值所在。
新時代是奮斗者的時代。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發(fā)生轉變。而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意味著黨和國家面臨新的使命和需要?!皣腋粡?,民族復興,最終要體現在千千萬萬個家庭都幸福美滿上,體現在億萬人民生活不斷改善上”。(25)同上。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這一歷史使命的實現過程,既是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過程,也是人民實現幸福生活的過程。但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絕不是輕輕松松、敲鑼打鼓就能實現的。全黨必須準備付出更為艱巨、更為艱苦的努力”(26)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15頁。。全面小康社會的建成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實現,離不開腳踏實地的勞動,離不開億萬中國人民的共同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