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詩歌來源于生活,異域邊地獨特的自然環(huán)境,孕育出完全不同于內(nèi)地的音聲世界。王維是唐代少有的“全才詩人”,作為音樂家,他對聲音很敏感,加上自身的邊塞經(jīng)歷,他以其獨特的音樂才華書寫邊塞,呈現(xiàn)出多樣化的聽覺形象,因而充滿了藝術(shù)的活力。
關(guān)鍵詞:王維 邊塞詩 聽覺形象
王維“調(diào)理性情,靜賞自然”(1),他的山水同林詩清淡優(yōu)雅,意境網(wǎng)融,具有空明幽靜之美,被后世推崇。但在唐朝,廣為傳唱的是王維的游俠邊塞詩。中唐殷璠編選《河岳英靈集》,以“聲律風骨”為盛唐之音的基本特征,著重選錄了王維的《少年行》《隴頭吟》等游俠邊塞詩,且評曰“詞秀調(diào)雅,意新理愜,在泉為珠,著壁成繪,一句一字,皆出常境”②,這些詩確為王維贏得了詩名。晚唐范攄《云溪友議》載:“龜年曾于湘中采訪使筵上唱:‘清風明月苦相思,蕩子從戎十載余;征人去日殷勤囑,歸雁來時數(shù)附書。此詞皆王右丞所制,至今梨同唱焉?!雹蹞?jù)《樂府詩集》,龜年所唱乃王維《伊州歌》第一迭??梢姡蹙S的邊塞詩流傳廣,具有持續(xù)的影響力和獨特的藝術(shù)魅力。
詩歌是用形象表達的,“所謂形象就是人的眼、耳、鼻、舌、身所能感覺到的物質(zhì)的形態(tài)與特征。……可以依據(jù)形象的獲取渠道,將形象細分為視覺形象、聽覺形象、嗅覺形象、觸覺想象、味覺形象”④。詩歌來源于生活,生活中不能沒有聲音,詩歌亦復(fù)如此。盛唐詩歌史上,作為音樂家,王維敏感于聲音,他的邊塞詩中將邊地特有的笳聲、笛聲、鼓聲、簫聲等樂器聲,以及自然界中的馬嘶、鳥鳴、風聲等聲音,經(jīng)過藝術(shù)的提煉融合,形成瑰奇粗獷、壯美磅礴的境界,表現(xiàn)出雄渾崇高的美感,煥發(fā)著獨到的藝術(shù)風采。
中國詩歌史上,邊塞詩南來已久。凡是以邊地、邊塞生活、邊塞風情等為題材的詩歌,均可被稱為邊塞詩。盛唐王維詩集中,明確提及邊塞風土人情的詩歌近四十首。按其作意和寫作時間地點,可以分為親歷邊塞與擬作邊塞兩類,包含著送別邊塞詩、詠史邊塞詩、閨怨邊塞詩、游俠邊塞詩等內(nèi)容。
寫實邊塞詩主要表現(xiàn)詩人在異域邊地真實的所見所聞,詩歌內(nèi)容皆為詩人的親身經(jīng)歷。正由于這一特點,此類邊塞詩生動形象地描繪出邊地及其風俗人情、自然風光等,具備歷史的真實性。王維有兩次赴邊經(jīng)歷。唐玄宗開元二十五年(737),王維出使涼州,居于河西之地,這一期間所作的邊塞詩有《出塞作》《使至塞上》《涼州賽神》《涼州郊外游望》。另外四首《從軍行》《隴西行》《隴頭吟》《老將行》,時間未定,疑作于居河西期間。⑤天寶四年( 745),王維奉命出使榆林郡,留有邊塞詩作《榆林郡歌》。王維的邊塞詩,描寫出塞上的壯麗風光和邊地的風俗人情,大多氣勢雄渾、豪邁奔放,其積極進取的精神和蓬勃向上的盛唐之音相契而和。
擬作邊塞詩又可稱為虛擬邊塞詩。王維年少,未及邊地,他借著史書中的少年游俠,表達對邊塞的向往之情。這些詩多出于聯(lián)想虛構(gòu),如開元七年(719),王維十九歲,作《李陵詠》;開元九年(821),作《燕支行》。而詩集中游俠詩《少年行四首》,疑早年所作。(6)展現(xiàn)出少年游俠的豪邁氣概和愛同情懷。這些詩興致所至,隨感而發(fā),歌頌衛(wèi)困守邊將士的豪情壯志,是他少年積極進取、渴望建功立業(yè)的理想抒發(fā)。
擬作類與親歷邊塞類中的送別詩比較而言,均提及邊地特色的物象,最大的不同則在于送別地點的區(qū)別。親歷送別邊塞詩的送別之地自然為邊地,如《雙黃鵠歌送別》《靈云池送從弟》兩首,均是王維在涼州任節(jié)度判官時所作。而擬構(gòu)送別邊塞詩則是將友人送別至邊地,如《送岐州源長史歸》,作于開元二十六年( 738);岐州源長史曾與王維同在河西崔希逸幕府供職,且詩中懷念邊塞事,源長史此行乃是由長安歸岐州.王維在長安⑦——以詩相送之地非為邊地。又如其《送陸員外》,陸員外與王維同屬尚書省員外郎,奉命出參安祿山軍事,將赴幽、燕一帶,王維作此詩以送別。這類送別邊塞詩還有《奉和圣制送不蒙都護兼鴻臚卿歸安西應(yīng)制》《送趙都督赴代州得青字》《奉寄韋太守陟》《送劉司直赴安西》《送平淡然判官》《送元二使安西》《送張判官赴河西》《送韋評事》《送宇文三赴河西充行軍司馬》《送魏郡李太守赴任》等,皆送友人至邊地,詩中描寫了邊地景象,表達對友人的安慰與勸勉。擬作邊塞詩中比較特殊的有《伊州歌》,寫女子思念戍邊丈夫,從思婦的角度反映邊塞,是獨特的邊塞閨怨詩。
王維善于用聽覺形象奠定全詩的感情特色,如其《李陵詠》“旌旗列相向,簫鼓悲何已”,李陵正待出征,此時傳來的簫鼓悲鳴聲卻預(yù)表他最后的悲劇結(jié)局。王維二十一歲有詩《燕支行》“疊鼓遙翻瀚海波,鳴笳亂動天山月”,兩軍交戰(zhàn),震天的鼓聲使大漠翻騰,高亢的笳聲驚動天上的月亮?!隘B鼓”“鳴笳”,展現(xiàn)出充滿動態(tài)性的戰(zhàn)爭場景,用聽覺形象使整幅畫面充滿活力,并為全詩奠定了勝利的基調(diào)。王維還常用聽覺形象表現(xiàn)軍隊出征的威武,如《送趙都督赴代州得青字》“萬里鳴刁斗,三軍出井陘”,伴隨著浩蕩的刁斗之聲,唐軍開赴前線,場景何等壯觀。王維通過綜合運用視覺形象與聽覺形象,以表現(xiàn)他對邊事的關(guān)心、對蒸蒸日上的大唐國力的無比自豪。
王維尤鐘愛笳聲,詩中反復(fù)描寫。其《從軍行》詩云:“吹角動行人,喧喧行人起。笳悲馬嘶亂,爭渡金河水。日暮沙漠陲,戰(zhàn)聲煙塵里?!敝饕褪峭ㄟ^聽覺形象來展示戰(zhàn)爭場景的。林庚《唐詩綜論》評此詩曰:“這里既無奪張,也無感慨,它不動聲色而聲色俱在其中,寫法在盛唐邊塞詩中是白成一格的?!雹嗟拇_,王維將詩中的號角聲、喧嘩聲、悲笳聲、馬嘶聲、爭渡聲、廝殺聲等聽覺形象加以藝術(shù)組合,使得單線平鋪的語言煥發(fā)出立體感與真實感,從將士準備出發(fā)到戰(zhàn)爭結(jié)束,以聲貫穿,將戰(zhàn)場的全貌展現(xiàn)在讀者面前,這種創(chuàng)作角度獨特而富有新意。送別情景下,王維亦用笳聲,如《雙黃鵠歌送別》“悲笳嘹唳垂舞衣,賓欲散兮復(fù)相依”,《奉和圣制送不蒙都護兼鴻臚卿歸安西應(yīng)制》“鳴笳瀚海曲,按節(jié)陽關(guān)外”,“悲笳”“鳴笳”,是作者在即時即景下真實的情感表達,前者是詩人涼州送別,不忍離別,笳聲戚戚而悲;后者奉和圣制送別,表現(xiàn)對赴邊者的殷勤期盼,故聲高亢。王維將自己的情意與樂聲交融,準確把握同種聲音中不同的聲情,提煉出所要表達的情感。切身的邊地風俗體驗,豐富了王維的聽覺世界,他用自己深厚的音樂天賦加以表現(xiàn)。如笛聲、簫聲,多表達“鄉(xiāng)思和哀愁”,尤其以塞外情調(diào)著稱的羌笛,往往在邊塞詩中出現(xiàn)。然而,王維從不一樣的角度,客觀地描寫了邊地風俗節(jié)日中的羌笛,如《涼州賽神》云“健兒擊鼓吹羌笛,共賽城東越騎神”,寫涼州城的一次賽神活動。其時奏樂聲起,鼓聲震天,笛聲悠揚,賽神會開始。粗獷急促的鼓聲和宛轉(zhuǎn)悠揚的笛聲,不同神韻的音樂交匯,形成一種邊塞獨有的情感意蘊,構(gòu)成動人心魂的壯觀音色。此外《涼州郊外游望》“婆娑依里社,簫鼓賽田神”,則以低沉委婉的簫聲與雄壯有力的鼓聲相融合。王維精通音樂,《集異記》載王維“性嫻音律,妙能琵琶”⑨。故而其對聽覺形象的捕捉尤為敏感,除樂器之外,他的聽覺世界有著鳥鳴、馬嘶、風聲,如《靈云池送從弟》云:“白嘆鶴鎢臨水別,不同鴻雁向池來。”鶴鎢聲中,與從弟相別,忽聽成群鴻雁鳴和之聲;兩者對比之下,更顯兄弟分離之悲。鴻雁常常引起游子思鄉(xiāng)懷親之情和羈旅傷感。如王維《伊州歌》云“征人去日殷勤囑,歸雁來時數(shù)附書”,雁嗚聲聲,念君切切,鴻雁寄托著閨人內(nèi)心的思念。而《奉寄韋太守陟》“天高秋日迥,嘹唳聞歸鴻”,用凄厲的的歸雁之聲,表現(xiàn)出詩人內(nèi)心的抑郁。邊馬的形象,常在邊塞詩中出現(xiàn),如王維《隴西行》寫驛馬疾馳“十里一走馬,五里一揚鞭”,以視覺所獲得的形象來反映聽覺所體會的聲音,并未直接寫馬嘶聲,卻見馬行甚急,從而鞭聲、馬蹄聲、馭馬聲等呼之欲出。如《出塞作》“暮云空磧時驅(qū)馬,秋日平原好射雕”,通過馬嘶、雕鳴,展現(xiàn)壯闊的邊塞平原之景?!端蛷埮泄俑昂游鳌贰吧称竭B白云,蓬卷入黃云”同樣用視覺反映聽覺,描繪邊塞的壯麗景象,風聲乖張之勢撲面而來;《送陸員外》“陰風悲枯桑,古塞多飛蓬”同樣如此,陰風卷起飛蓬,邊地風聲蕭蕭。詩人溝通了圖畫和聲音,使讀者得到了一種更新鮮的美的享受。
異域邊地有著獨特的自然環(huán)境,孕育出完全不同于內(nèi)地的聲音世界,給人以各種驚懼、贊嘆、激奮等特有的心理體驗。王維邊塞詩除了大量的視覺形象之外,較多地用到聽覺形象,這樣就寫活了邊塞,其詩充滿靈動感,而不再是沉寂的。聽覺形象具有強烈的主觀色彩與個性,在詩中體現(xiàn)為對詩境詩意的闡述與延伸。王維邊塞詩,隱藏在聽覺形象中的思想感情與藝術(shù)含蘊值得我們?nèi)ソ庾x品味。
①蒙多編:《聞一多說唐詩》,北京出版社2015年版,第300頁。
②[唐]殷瑤等選:《唐人選唐詩》,上海古籍出版社1958年版,第58頁。
③[唐]范攄:《云溪友議》,中國古典文學出版社1957年版,第41頁。
④徐有富:《詩學原理》,北京大學出版社2017年版,第333頁。
⑤⑥⑦陳鐵民:《王維集校注》,中華書局1997年版,第145頁,第148頁,第609頁。
⑧楊文生:《王維詩集箋注》,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49頁。
⑨[唐]薛用弱:《集異記》,中華書局1985年版,第9頁。
參考文獻:
[1]蒙多編.聞一多說唐詩[M].北京:北京出版社,2015.
[2]殷蹯等選.唐人選唐詩[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58.
[3]范攄.云溪友議[M]上海:中國古典文學出版社,1957.
[4]徐有富.詩學原理[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7.
[5]陳鐵民.王維集校注[M].北京:中華書局,1997
[6]楊文生.王維詩集箋注[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
[7]薛用弱.集異記[M]北京:中華書局,1985.
基金項目:江蘇省研究生科研與實踐創(chuàng)新計劃項目(KYC18-2392)
作者:王圣巖,南通大學文學院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唐宋詩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