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勁松
(復旦大學法學院,上海200433)
教育機構侵權案件雖然普通,但因其多發(fā)、頻發(fā),且教育機構往往要承擔一定比例賠償責任,可能影響到教育機構日常教學管理理念及行為。有學者分別從侵權責任理論、實證研究的角度關注過該問題,但仍存在欠缺。尤其是既有的實證研究重經驗總結輕理論反思,未能透過司法實踐問題反觀法律規(guī)定的不足及其背后的理論問題,不利于從根本上解決教育機構侵權案件的責任認定與承擔問題[1-2]。本文通過分析2018 年全國審結的教育機構侵權案件判決書,考察教育機構責任承擔的司法現狀及其是否具有正當合理性,并結合將于2021 年1 月1 日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簡稱《民法典》),分析如何設置教育機構侵權責任才更符合教育規(guī)律和法治精神。
筆者在參與一項課題研究時發(fā)現,上海市2018年審結14 起教育機構侵權案件,教育機構勝訴率僅為14%。這并非教育機構承擔侵權責任概率較大的孤例。據北京二中院針對2014-2017 年審理的33 起教育機構侵權案件的調研分析,有79%的案件判決教育機構承擔責任。上海市長寧區(qū)法院針對2007-2013年審理的22 起教育機構侵權案件的調研統計同樣指出教育機構承擔責任比例大(52.6%)這一特點。三者在時間上具有連續(xù)性,在地域范圍上具有代表性,表明教育機構在侵權訴訟中承擔責任具有普遍性的特點。
經梳理分析,筆者將研究對象明確為:以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為受害人的教育機構侵權責任認定與承擔問題。這基本能涵蓋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動中受到傷害時的法律責任問題?!吨腥A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簡稱《侵權責任法》)第三十八條、第三十九條規(guī)定對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與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均適用過錯責任原則,但舉證責任承擔因受教育者的民事行為能力不同而不同,對前者適用誰主張誰舉證規(guī)則,對后者適用有利于受害人的舉證責任倒置規(guī)則?!睹穹ǖ洹返谑艞l、第二十條以八周歲為區(qū)分無民事行為能力人與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標準?!睹穹ǖ洹返谄呔幍谌玛P于侵權責任主體特殊規(guī)定的第一千一百九十九條至第一千二百條延續(xù)了《侵權責任法》的規(guī)定。綜合現行上述法律規(guī)定,從教育機構責任認定與承擔的角度,并結合教育機構大多需要承擔責任的司法實踐來看,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受到教育機構侵權時,教育機構在舉證責任倒置規(guī)則中幾乎不存在不承擔責任的可能性,學術討論的空間不大。同時,《民法典》關于無民事行為能力人與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規(guī)定的不同,可能因第三十九條的厘清而趨同。
2019 年1 月,筆者運用北大法寶司法案例庫高級檢索功能,檢索標題輸入“教育機構責任”,案由選取“教育機構責任糾紛”,全文(同篇)含“限制民事行為能力”,文書類型為“判決書”,審結日期為“2018年1月1 日至 2018 年 12 月 31 日”,檢索出普通案例 320 件;法寶推薦132 件,均為二審判決書。以法寶推薦的132份二審判決書作為基礎樣本,逐篇清查排除當事人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的案例,剩余案例116件,作為本文分析的有效樣本。樣本案例中,二審維持原判的有76件;二審改判的有40 件。改判案例中,改變教育機構責任承擔比例的有23件;未改變教育機構責任承擔比例、僅改變承擔數額的有17 件,主要是增減一審認定的損失額或一審結束后新增損失額的按原比例分擔。亦即二審法院在責任認定與劃分上維持一審判決結果的案例占80%。
概觀教育機構最終責任承擔比例有助于把握整體趨勢。需說明的是,有4例表現為一定數額的金錢,主要是教育機構預先支付的醫(yī)藥費或訴訟終結前雙方協商的補償金,雖然表述為人道主義或自由處分,事實上并非教育機構未分擔責任,計入某一確定比例又有失嚴謹,故單列。在116件案例中,教育機構未承擔責任的有8 件,約占總數的6.9%,即約93%的案件判決教育機構承擔賠償責任。教育機構承擔一半以上責任、承擔一半責任及承擔一半以下責任的案件分別占112 件的43.75%、12.5%、36.61%,前兩項合計占56%,承擔1%-25%責任的案件僅占13.4%。這表明教育機構不僅具有極大承擔責任的可能性,且承擔較大比例責任的可能性也很大。
教育機構承擔責任的可能性較大或許與參加了保險有關,因為有72 件(62%)涉及保險公司理賠。保險有助于損失分擔,但如后文將要分析的,當法律規(guī)定的歸責原則與舉證責任分配規(guī)則并未得到嚴格的司法適用時,保險的賠償分擔功能可能掩蓋教育機構責任真正的司法及立法問題所在。除學者提出的費用轉嫁等風險外,保險公司只能分擔金錢賠償責任,但教育機構及教育工作者還要承受考核、維穩(wěn)等精神壓力及由此帶來的負面影響。
需說明的是,本部分選取的論據為避免斷章取義,在結合上下文語境的前提下,分析的是在一個完整的事實認定-論證說理-責任判定的論證鏈條中存在的問題,但不排除同一判決書中另一法院在另一個論證鏈條中做出不同甚至相反論證的情形。雖然只有19.8%的二審法院對責任承擔比例做出改判,但仍不應排除存在不同或相反論證的可能性。此外,理論上,可接受的司法裁判既要滿足當事人的合理需要又要具備合理的法律論證,但仍有一定數量的判決書說理缺乏①。這可能反映出判決書撰寫與審理裁判間的背離,也可能因為難以做出令人信服的合理論證甚至是無理可說。判決書說理不足可能掩蓋據以判決的真正理由與影響因素,使單純根據判決文本做出的分析有失精確。
此類案件依法應采用過錯原則。證明邏輯應為:以限制民事行為能力受教育者在教育機構學習、生活期間受到人身損害為大前提,以受教育者有證據證明教育機構未能盡到教育管理職責為小前提,得出教育機構應當承擔責任的結論。
法院在判決中存在適用無過錯責任原則的情形。結合樣本案例或可對法院的裁判邏輯做如下推論:受教育者在教育機構學習、生活期間或/及在教育機構管理、控制的場域內受到傷害,即使該傷害來自第三人,則教育機構未盡到教育管理職責,應承擔賠償責任。與其說該論證邏輯符合《侵權責任法》第三十八條關于無民事行為能力人的規(guī)定,不如說體現了無過錯責任原則。似乎法院對教育機構存在有意或無意的有責推定預設。
此處選擇分析的樣本采用相對嚴格的標準,指法院在“本院認為”部分直接將受教育者受到傷害的事實與教育機構未盡到教育管理職責的判斷聯系在一起,并據此判處教育機構承擔責任;同時,據以做出判決的事實認定部分亦未明確指出教育機構未盡到教育管理職責的事實。例如杜某與劉某1、張某1等教育機構責任糾紛二審民事判決書載明:“該三人在教室追逐嬉戲,造成傷害事故,說明西安市第二十六中學未盡到教育管理職責?!雹诹砣?,永善縣墨翰鄉(xiāng)中心校、陳某1教育機構責任糾紛二審民事判決書載明:“陳某1 與他人玩耍摔倒及在廁所內的拉扯行為,均發(fā)生在學校內,學校未盡有效管理、保護義務是造成陳某1損傷的次要原因?!雹?/p>
此外,《侵權責任法》第二十四條規(guī)定,受害人和行為人對造成損害都沒有過錯的,可以根據實際情況,由雙方分擔損失。樣本案例中上海市唐鎮(zhèn)中學與沈某1教育機構責任糾紛上訴案等三例適用了本條規(guī)定④。
有學者認為《侵權責任法》第二十四條規(guī)定可定位為無過錯責任的一般條款,并非傳統民法理論中的公平責任原則[3-4]。更多學者認為教育機構侵權不能適用無過錯原則,該條“可為實行公平責任提供法律層面的依據”[5-7]。不論是將公平責任作為歸責原則還是損失分擔原則,對教育機構都非常不利。單獨來看,公平責任原則在教育機構侵權案件中并未被濫用,這與學者對公平責任的研究熱情存在反差[8-10]。也可能因為學者的持續(xù)深入研究,使公平責任的司法適用受到嚴格限制,并使得有些裁判轉而適用無過錯責任原則。
正如《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guī)定》、韓強等學者的觀點[11-13]、范開勝等與鄰水縣龍安鎮(zhèn)初級中學等教育機構責任糾紛的判決書一致表明的那樣,如果受害者是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應由限制民事行為能力受害人一方對教育機構未盡到教育管理職責承擔舉證責任,并應承擔舉證不能的不利后果。然而,樣本案例中明確指出受害人未能提供證據因而需要承擔舉證不能后果的,僅見4份⑤。雖然不排除可能有法官認為誰主張誰舉證是不言自明的而無須寫進判決書,但這一數字仍顯過低,尤其是考慮到有93%的案例由教育機構承擔責任的現狀,且判決書普遍未說明證據狀況。
舉證責任倒置,在此即教育機構沒有證據證明盡到教育管理職責,本應適用于無民事行為能力受教育者而不是限制民事行為能力受教育者受到教育機構侵權的案件,但有的判決書明確指出教育機構沒有證據證明盡到教育管理職責,應承擔賠償責任。如桓臺縣實驗學校、張某教育機構責任糾紛二審民事判決書載明:“桓臺縣實驗學校作為該活動的組織者、管理者,未提供證據證明其盡到教育、管理職責”⑥。有的判決書表示教育機構未盡到充分或完全的證明責任,也將證明責任分配給教育機構。如李某某、廣水市廣水辦事處第二完全小學教育機構責任糾紛二審民事判決書載明:“廣水二小雖然提交了相應的證據證明其已盡到了教育、管理學生不得在學校打鬧的職責,但不足以證明其完全盡到了全部的教育、管理職責?!雹哂山逃龣C構承擔證明已盡到教育管理職責的舉證責任,至少在未說明受害人提交了教育機構未盡到教育管理職責致使損害發(fā)生的、經法庭質證接受的證據的前提下,事實上適用的是舉證責任倒置規(guī)則。
有的樣本案例在舉證責任分配上存在一定程度的自相矛盾。如惠州仲愷高新區(qū)陳江惠愛小學、王某1 教育機構責任糾紛的二審判決書中,二審法院首先認為“……由受害人承擔證明學校方有過錯的舉證責任”,表明應適用誰主張誰舉證規(guī)則。隨后指出,“上訴人惠愛小學提交的證據無法證明王某1是在下課后的課間時間自行爬樹,……在學生安全管理方面存在不足和過錯”,而對于受害人提交的證據卻并無更多說明。這里的論證是采用了舉證責任倒置規(guī)則。最后判決,“考慮到雙方對于王某1系上課期間抑或下課休息期間爬樹摔落均未能舉證,且雙方在本案中均負有一定責任,……本院酌定雙方應當各負50%的責任?!边@又有公平分擔責任的意味。另如明光市管店中心小學與湯某1 教育機構責任糾紛中,二審法院雖然表明適用的是誰主張誰舉證的法律規(guī)定,但在結合案情的論證中卻轉換為教育機構未能達到舉證要求而不是受害人未達到舉證要求,認為“湯某1在訓練時落地受傷,管店中心小學未能舉證證明其盡到了教育、管理職責及提供有效的安全保障措施,導致本案的發(fā)生”。這雖為個案,但也可反映出教育機構侵權案件舉證責任分配適用規(guī)則不一致。
法院會重點注意教育機構事前的安全教育、事發(fā)時的有效制止及事后的通知救助,以判斷教育機構是否盡到教育管理職責。一些事前的過錯或過失行為,如將學生單獨留置在教室、違背“一事一人一假條”的內部規(guī)定等,被認定為違反教育管理職責。法院也會具體考慮受害人的年齡、教育機構性質及管理模式、活動的危險系數等因素。然而,具體個案的考慮因素存在隨意性。
教育管理職責是基于教育機構與學生之間法定的教育關系而產生的一種安全保障義務[12,14]?!吨腥A人民共和國教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的規(guī)定是教育管理職責的基礎,并為侵權責任法吸收轉化。《學生傷害事故處理辦法》第五條規(guī)定教育機構“應當針對學生年齡、認知能力和法律行為能力的不同”進行安全教育、管理、保護。上述規(guī)定并未明確教育管理職責的具體內容與判斷標準,而司法中以地方性法規(guī)、部門規(guī)章為判案依據的案例并不多。在樣本案例中,僅有10 份判決將《學生傷害事故處理辦法》用作判決說理或判決依據之一。可以說,司法適用意義上的、關于教育管理職責的法律規(guī)定缺失、模糊。
教育管理職責的法律界定不明確在某種程度上導致法院對教育領域安全保障義務理解的泛化與擴大化,教育機構盡到義務很難得到法院完全認可。在沒有特別規(guī)定的情形下,教育管理職責應當符合安全保障義務的一般理性人標準。又由于受教育者的身心發(fā)展尚不完備,可能欠缺某些辨識能力、身體控制能力,事實上加大了教育機構日常注意義務的強度。然而,法院傾向于撇開導致損害事實發(fā)生的真實原因行為,撇開教育機構承擔責任一般需要存在過錯、違法行為的前提,而傾向于將責任歸于教育機構。一些法院判決書中認為教育機構應盡到的注意義務要達到“充分”“完全”“足夠”的程度。當教育管理職責本身尚不明晰而易于被法院用來判處教育機構承擔責任時,“充分的”教育管理職責幾乎能夠將所有教育機構侵權歸結為教育機構的失職。
法院對教育管理職責認定的泛化往往以要求教育機構“及時發(fā)現”傷害的形式表現出來。樣本案例論述教育管理職責時,??梢姟拔醇皶r發(fā)現”“未及時勸誡”“未及時制止”等表述??傮w上,教育機構事前的安全教育均有實施并能提供一定證據,法院也多認可。但“未及時發(fā)現”“未及時救助”常作為教育機構未盡到教育管理職責的證據。與“及時發(fā)現”不同,因救助不及時而給予否定性評價在大多數情況下能夠得到正當性證明。而鑒于“發(fā)現”是“勸誡”“制止”的前提,故本文重點關注“未及時發(fā)現”“未及時發(fā)現且未及時救助”⑧兩種情形。如張朝龍、中國人民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鄧州支公司教育機構責任糾紛二審民事判決書中,一審法院認為,學校對三名學生在學校廁所內的打架行為“未及時發(fā)現并制止,未盡到相應的教育、管理職責”。⑨此外,趙某1、趙某2 等與程某、清水縣第三中學教育機構責任糾紛二審民事判決書中,一審法院和二審法院對“未及時發(fā)現”表現出不同態(tài)度。一審法院認為,“……無值班老師……予以及時制止,未盡到管理職責,……也未及時送往醫(yī)院治療?!倍彿ㄔ褐槐硎鰹椋皩W?!醇皶r通知學生家長并送往醫(yī)院檢查治療?!边@尚未考慮其他眾多將“未及時發(fā)現”作為判處教育機構責任非唯一、非主要證據的案例,可以說,“未及時發(fā)現”普遍是教育機構未盡到職責的證據之一。
然而,第一時間發(fā)現、制止傷害是對包括教育機構和教育工作者在內的所有機構和人員的苛求。要提高及時發(fā)現傷害事故的概率,降低在教育機構侵權案件中的賠償責任及賠償比例,在不嚴重影響正常教學安排的前提下,教育機構可能需要增派人員巡視防范,增設電子攝像頭及監(jiān)控人員,鼓勵學生遇事及時報告。但這些措施都存在一定弊端。弊端一是加大教育機構的注意義務和教育工作者的精神壓力,增加人力、物力、財力支出。在投入不增加的情況下,可能減弱正常教學功能。弊端二是可能侵犯受教育者的隱私權。雖然有學者提出完善監(jiān)控網絡的建議[15],但監(jiān)控網絡不可能也不應當全方位、無死角地覆蓋教育機構的每個角落。即使一些學生之間的傷害有意避開受控區(qū)域,發(fā)生在洗手間等隱蔽處,但不能因而侵犯更多學生、更重要的隱私權與人格尊嚴。弊端三是學生及時報告只利于“及時救助”,仍達不到法院目前對于“及時發(fā)現”的要求。何況,限制民事行為能力階段受教育者更需要獲得同齡人的認同與接納,“報告老師”者可能引發(fā)同學的排斥與孤立,鼓勵學生報告的做法不符合教育心理學的要求。
樣本案例中有一些關于校內規(guī)定“禁止跑鬧”“禁止激烈運動”“不得打鬧”“緩行慢行”等引證。這出現在兩種論證說理中。一種是以此類規(guī)定為依據,因受教育者實施了該禁止行為,所以具有主觀過錯,故減免教育機構責任。如杜某與劉某1、張某1等教育機構責任糾紛二審民事判決書中寫道,“杜某和鐵某1在教室中追逐奔跑,杜某未按照學校規(guī)章制度的要求緩行慢行,未盡到自身的注意義務”。⑩另一種是將教育機構的此類規(guī)定當作對其自身及教育工作者的要求,得出教育機構未盡到教育管理職責的結論。如張某1、張某2與王某1、宜賓市人民路小學校教育機構責任糾紛二審民事判決書載明,“雖然人民路小學稱……要求學生不能在操場奔跑,但當時學校有一男性教師直面經過多名奔跑的學生,卻并沒有制止的行為,說明學校對學生在操場奔跑的行為缺乏必要的管理?!?/p>
無論哪種情況,法院都將“禁止跑鬧”一類校規(guī)視為正當有效,或者說并未否定該類規(guī)定的合法性與合理性。雖然不應要求各級法院在訴訟中主動附帶審查校規(guī)的合法性,但司法機關此舉有為校規(guī)合法性背書的可能。但此類校規(guī)存在合理性與合法性瑕疵。未成年人活潑好動、勇于嘗試、熱衷冒險。維果斯基的最近發(fā)展區(qū)理論支持兒童從事有挑戰(zhàn)性的活動,弗洛伊德認為長大的需求和承擔主動角色的需求可以通過兒童的游戲得到滿足。我國加入的《兒童權利公約》對兒童游戲權有規(guī)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也對兒童的德、智、體全面發(fā)展做出規(guī)定?!敖古荇[”等校規(guī)違背未成年人的天性與成長規(guī)律,不符合法律規(guī)定的精神。法院的判決在某種意義上確認了此類有悖法理、情理的校規(guī)的正當合理性,還有將教育管理職責擴展至法律規(guī)定范圍外的可能。
那么,教育機構為何制定“禁止跑鬧”的校規(guī)?該規(guī)定為何得到法院認可?為何要求教育機構及時發(fā)現傷害并盡到較高標準的教育管理職責?法院為何不嚴格適用法律規(guī)定的舉證規(guī)則與歸責原則?當司法和守法中出現有悖常理的現象時,需要理性認識現實需求,檢視法律本身的問題,綜合運用各種措施,實現立法與司法的良性互動,平衡受教育者與教育機構的利益。
教育本身能夠包容其他功能。我國自古重視教化,科舉制將教育與政治聯結,使教育成為國家統治及個人提升的工具。近代的教育大眾化、產業(yè)化結合,使優(yōu)質教育成為稀缺資源,并具備了附加更多非教育功能的條件。有學者通過對農村教育的社會實證分析,指出農村教育“是以城市化和工業(yè)化為特征的發(fā)展主義的治理術”[16]。通過教育資源的調配來影響人們在經濟社會中的行為,普遍存在于全國各地及各教育階段。而傳統育兒文化加上長期的計劃生育政策,“導致許多家長對學校抱有一種幾近苛刻的態(tài)度”[4]。社會轉型期矛盾的集中顯現使維護穩(wěn)定的重要性與緊迫性增大,加之人們認為未成年人是當然的弱者而承擔公共職能的教育機構處于強勢地位并具有更強的賠付能力,法院往往“把本應由社會保障體系承擔的損失轉嫁給學?!盵17]。作為轉型時期的特殊現狀,教育回歸自身規(guī)律的阻力較大,給教育松綁受制于發(fā)展階段,對教育機構侵權責任的認定也應放在此背景下分析。
應承認意外事故的客觀存在與難以避免,并將之與教育機構侵權案件分離,嚴格適用法律關于主觀過錯、違法行為、損害事實及因果關系的規(guī)定。據世界衛(wèi)生組織的《世界預防兒童傷害報告》,全世界每天有2000 多個家庭因非故意傷害或“意外事故”而失去孩子。2008 年至2010 年福建省3-14 周歲以下兒童傷害主要為意外傷害,且以摔落或碰撞較為多發(fā)和易發(fā)[18],此類傷害也廣泛存在于樣本案例中。對意外事故的認定,民法學者一般認為應具備不可預見、系行為人自身以外原因及偶然發(fā)生三個構成要件;保險法理論與實務一般要求具備外來性、突發(fā)性、非自愿性以及偶然性和非疾病性[19-20]。從樣本案例來看,部分傷害既非教育機構也非教育工作者的違法或不當行為,且難以事先預見或阻止,可被認為是意外。此類傷害與主觀意志關系不大,不符合對自由意志支配的行為所造成的結果承擔責任的基本理念,重點不在認定責任,而在分擔損失。強行認定責任既可能產生不公平并損害已形成的公平觀念,也可能引起相關主體的趨利避害行為并帶來不良反應。將教育機構和教育工作者從意外事故的紛爭中解脫出來,利于教育機構將注意力更多放在能預見、能防范的風險上。
對《侵權責任法》以受害人年齡為標準區(qū)分適用不同舉證責任分配規(guī)則的規(guī)定,有學者認為“在責任的構成和分配上更趨于精細化”[21],有學者認為未實現對未成年人特殊保護的立法目的。從區(qū)分適用的現實意義看,沒必要以行為能力分配證明責任[22],“很難說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相對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在舉證上具有多大的優(yōu)勢”[5]。有教育學者認為該區(qū)分“缺乏與教育法律制度和教育現實的銜接”[23],“在出現同樣事故后學校的責任歸責原則會存在差異并導致判決結果可能會截然相反”[24]。樣本案例也存在對同一教育機構侵權案件的多名受害學生因其年齡不同而適用不同規(guī)則的情況。同時,目前教育機構責任與其他特殊侵權規(guī)范存在競合,即用人單位的工作人員造成他人損害時適用無過錯責任原則,與教育工作者侵害學生時的過錯原則發(fā)生競合;物件損害責任適用舉證責任倒置規(guī)則,與教學設備設施損害學生時的誰主張誰舉證規(guī)則可能競合。法院可能正是出于強化保護未成年受教育者權利的考慮而事實上采用舉證責任倒置規(guī)則。樣本案例對教育管理職責的高要求,可能與過錯原則及誰主張誰舉證規(guī)則對受教育者保護的不足有關。司法適用需要考慮社會效果,宜解釋法律以適應強化受教育者保護的現實需要。若將現行的過錯責任原則改為無過錯責任原則,對教育機構施加的義務過重,且涉及過錯責任原則與無過錯責任原則的體系協調,不具有現實可行性??梢越y一適用舉證責任倒置規(guī)則,“如確定教育機構未履行保護義務,則認定其有過錯”[11,23]。這既符合立法保護未成年人的本意,又與當前司法實踐經驗相符。
在舉證責任倒置規(guī)則增加教育機構責任的情形下,宜通過解釋法律的方法確立教育管理職責的認定標準,以限制司法機關對教育管理職責的寬泛解釋。美國司法實踐中形成了系統認定教育管理職責的“理性人”標準。該理性人是假設中的人,具有被告應當擁有的身體特征,具有普通人的智力、問題解決能力和氣質特征,具有正常人的感知能力,對社區(qū)基本信息和事件有記憶,擁有被告具有或應當具有的一些高級技能和知識。我國可將教育管理職責中的理性人界定為具有專業(yè)教育工作者應當具備的認知、技能和知識,以體現教育機構所應具備的專業(yè)能力和注意義務。相對明確的標準有助于避免司法機關強求教育機構及時發(fā)現傷害,避免教育機構禁止學生跑鬧;也有助于對教育機構是否盡到教育管理職責進行實質審查,以真正提高受教育者的安全防范意識和危機應對能力,降低傷害發(fā)生率。該標準仍需在司法實踐中逐步積累經驗,并可通過指導性案例等方式推廣適用。
校園傷害發(fā)生后,除強調教育機構應當承擔的侵權責任外,也應重視學者呼吁的意外傷害保險、公益性基金的損失分擔功能,還應培育由受教育者自擔一部分責任的社會文化氛圍。在日常教育活動中,因自身行為產生的損害由自己承擔相應的、一定程度的利益損失,能使未成年人本人及其同伴在成長過程中逐漸理解現實,建構意義系統,調整自身行為方式以應對環(huán)境,對將來參與并融入社會同樣具有教育意義。監(jiān)護人承受的物質與精神損失也不違背其監(jiān)護責任。
教育機構承擔責任可能性極大的現狀存在一定隱患,不僅不利于傷害事故的預防,打擊教育工作者的積極性,減損正常教育功能,更不利于全面提高學生素質。受教育者身體素質得不到提高可能引發(fā)更多傷害,自由意志與自我責任意識得不到鍛煉可能引發(fā)更多賠償要求,教育機構將更多精力投入傷害的防范而不是教育功能的實現,將形成惡性循環(huán)。受害學生的損害應予救濟,但損失填平有程度的分別。受教育者與教育機構的利益需要平衡,尤其是不宜給教育機構施加過多不能承受之責,破壞教育關系的良性運行。
注釋
①總體來看,教育機構承擔賠償責任的判決書說理簡略,而判決說理較充分者以教育機構不承擔賠償責任或承擔較輕責任為主。如羅萬根、傅黃根教育機構責任糾紛二審民事判決書,謝邦樞、梁瑞青教育機構責任糾紛二審民事判決書,徐喬輝與李一龍等教育機構責任糾紛上訴案,唐某、盤某1教育機構責任糾紛二審民事判決書等。
②其他如:肥東縣第六中學、王某1教育機構責任糾紛二審民事判決書,國某1 與徐某等教育機構責任糾紛二審民事判決書,王某1、蔣某1 教育機構責任糾紛二審民事判決書,武某1、師宗縣龍慶彝族壯族鄉(xiāng)中心學校教育機構責任糾紛二審民事判決書。
③其他如:吉林省第二實驗高新學校與梅某教育機構責任糾紛二審民事判決書,中國平安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南陽中心支公司、劉某教育機構責任糾紛二審民事判決書。
④其他如:惠州仲愷高新區(qū)陳江惠愛小學、王某1 教育機構責任糾紛,鞠某、威海市體育運動學校教育機構責任糾紛二審民事判決書。
⑤這四例是:宮某與天津市瀛海學校教育機構責任糾紛上訴案,六安市清水河學校、謝某教育機構責任糾紛二審民事判決書,王某與重慶市萬盛經濟技術開發(fā)區(qū)中盛小學教育機構責任糾紛二審民事判決書,務川成飛體育產業(yè)發(fā)展有限公司、向某1教育機構責任糾紛二審民事判決書。
⑥其他如:郭雨樂、劉彩霞教育機構責任糾紛二審判決書,賀某某等與張某某等教育機構責任糾紛上訴案,黃山市黃山區(qū)甘棠小學、王某1教育機構責任糾紛二審民事判決書,麻城市博達學校、詹某某教育機構責任糾紛二審民事判決書,明光市管店中心小學與湯某1 教育機構責任糾紛上訴案,倪某1、江蘇省海門師范附屬小學教育機構責任糾紛二審民事判決書,中國平安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利辛支公司、孫某1教育機構責任糾紛二審民事判決書,中國平安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南陽中心支公司、劉某教育機構責任糾紛二審民事判決書,中國人民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鳳臺縣支公司與高俊杰等教育機構責任糾紛上訴案,中國人民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信陽分公司與譚洪恩等教育機構責任糾紛上訴案。
⑦其他如:杜某與劉某1、張某1 等教育機構責任糾紛二審民事判決書,惠州仲愷高新區(qū)陳江惠愛小學、王某1教育機構責任糾紛二審民事判決書。
⑧如:中國平安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商丘中心支公司、河南省商丘市第十一中學教育機構責任糾紛二審民事判決書,李某1 與常州市金壇區(qū)茅麓小學、胡某1 等教育機構責任糾紛二審民事判決書。
⑨其他如:安陽市三官廟小學、中國人壽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安陽市中心支公司教育機構責任糾紛二審民事判決書,梁某、肇慶市加美學校教育機構責任糾紛二審民事判決書,王想蓮與李某教育機構責任糾紛民事二審判決書。
⑩其他如:國某1與徐某等教育機構責任糾紛二審民事判決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