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貴安,謝 盛
(武漢大學 歷史學院,武漢 430072)
明代大同為“九邊”(九鎮(zhèn))之一,駐有重兵,防御蒙古。大同鎮(zhèn)與大同府、縣同城,城中置有山西行都司,下統(tǒng)各衛(wèi)所,負責領兵訓練和屯田。該鎮(zhèn)還設有總兵,駐大同府,負責帶兵作戰(zhàn),管轄東起鎮(zhèn)口臺(今山西天鎮(zhèn)縣東北)西至鴉角山(今內蒙古清水河縣口子村東山)全長330多公里的長城。大同與宣府、偏保(后改山西)三鎮(zhèn)之上再設總督,稱宣大總督,全稱為“總督宣、大、偏保(山西)地方軍務兼理糧餉”。大同的邊防一直是朝廷重視的軍務。為了加強大同防守,明廷在軍事裝備上一直注意提供先進的武器。當擁有西洋新式火器后,朝廷也常常會將它們發(fā)往大同應用。大同甚至自己可以仿制或改進西式火器。大同像明朝其他八邊一樣,成為歐洲軍事武器的實驗場所和西洋物質文明的傳播之地。目前,關于西洋火器東傳之研究成果甚多,對于明代山西各邊火器配備情況也有人做過探討,對大同西洋火器略有涉及,但關于明代大同的西式火器引進、仿制和應用情況,尚未見有專門研究成果,本文試作一探。
在西洋火器應用于大同防務之前,大同裝備的是從越南引進的神機槍和明朝自制的土火器。
神機槍是明代初期從越南引進并發(fā)展起來的一種火器。永樂間“平交趾得神機槍炮法,特置神機營肄習”,神機槍炮“制用生熟赤銅相間”,大的為炮,用車拉;小的為槍,用槍架或槍托支撐。丘濬描述“神機火槍者,用鐵為矢鏃,以火發(fā)之,可至百步之外,捷妙如神”。顯然,神機槍炮都是用火藥驅動,發(fā)射帶鐵箭頭的箭。因為當時捷妙如神,所以也被稱為神槍或神箭。永樂二十年,開始在大同裝備神機槍炮。朱棣“從張輔請,增置于山西大同、天城、陽和、朔州等衛(wèi)以御敵,然利器不可示人,朝廷亦慎惜之”[1] 697[2] 2264。
大同除了裝備交趾的神機槍炮外,還裝備了明代自制的土火器。景泰二年六月,吏部郎中李賢曾指出:土木之變后,蒙古瓦剌部首領也先想聯(lián)合東邊的女真和西邊的回回,準備大舉進攻明朝。瓦剌“所以輕侮中國者,惟恃弓馬之強”,但明朝的防守之具是拒馬木和挨牌,前者“止能拒馬,不能避箭”,后者“止能避箭,不能拒馬”,只有依靠戰(zhàn)車,既能避箭,又能拒馬。他指出:“今之戰(zhàn)車,不但能避弓馬,又有取勝之道。取勝者何?火槍是也!論中國之長,無出于火槍。前代未嘗有也。”建議在戰(zhàn)車四周設擋版,藏士兵,檔版上“留銃眼”,“彼若近前,火槍齊發(fā),奇兵既出,彼若遠避,我勢自張,我威益振。況此時大同、宣府、遼東一帶軍民不敢出城耕作,城外之地俱是虜寇馳騁之所。若此等邊城俱用此車,遣將出師,可以橫行于沙漠,可以深入其巢穴!”[3]4387—4389這里稱火槍,但未稱神機槍,故可能是明代的土制火槍。以上用交趾的神機槍和明朝土制火槍防守大同,為后來引進更先進的西洋火器奠定了基礎。
明土制火槍非交趾神機槍,《明憲宗實錄》所載可證。該書卷五稱,天順八年五月,府軍前衛(wèi)百戶馬真在上疏中提出要對付蒙古人,應該在隊伍中添設“起火義槍、九龍神筒、一窩蜂彈及用噴槍、神銃等器,間列神機,次第施用”,將神機槍與其他火器并提,則說明神機槍與明土制火槍之不同。馬真接著說:“陜西、遼東、大同邊城官舍軍民之家,或有十數(shù)丁,或五七丁,平居學習武技,以射獵為生”,請于此三邊量加招募,以對付蒙古人。此建議為皇帝采納。[4]136—137顯然,在西洋火器引入大同之前,這里使用的火器一是來自交趾的神機槍炮,一是明朝自制的土火槍。
西洋火器是正德末傳入中國的。正德八年所修《大同府志》中,記載了西式火器傳入之前,大同前衛(wèi)的火器裝備情況。該書“原降守城軍火器械并續(xù)降神銃”中,提到大同前衛(wèi)裝備的武器有“大小將軍銃一十三個,金剛腿一百一個,碗口銃五十七個,盞口銃四十個,手把銃八十八把,震天雷二十三個,鐵炮一百一十八個,磁炮六百九十一個,信炮二百三十一個,仙人炮一個,飛槍五十五桿,火槍一百七十三桿,匣七十九個,五龍(誦)[簡]八十五個,神機箭四百八十二枝,螺螄箭三百一十枝,銃箭一千八百枝,鐵迎子五十八個,破喇忽四個,一把連一百二十三個,搥兒七十把,鐵藥匙二十五把,石鐵彈子二千八百六十六個,大馬子三千七百七十一個,哈喇蠢袋四十八副”[5]259。這些裝備有許多都是火器,但無一個西洋武器。當時的將軍銃、鐵炮等,都是中國土制火器。說明西式火器傳入前,大同裝備的火器既有越南引進的神機槍,也有明朝的土制火器。
正德末佛郎機火炮開始傳入中國。佛郎機是15至16世紀在歐洲流行的火炮,后裝滑膛炮,能連續(xù)發(fā)射。整炮由炮管、炮腹、子炮三部分組成。開炮時先將火藥彈丸填入子炮中,再將子炮裝入粗大的炮腹中,引燃子炮火門發(fā)射炮彈。一般在炮尾設有轉向用的舵桿,在炮管上裝有準星和照門便于瞄準。佛郎機是中國人看到的最早的西洋火炮,威力勝于明代土制火炮,于是明朝政府迅速加以仿制。
嘉靖二年(1523年),明朝開始對佛郎機進行仿造。由“軍器局造”大樣、中樣、小樣佛朗機銅銃。大樣佛郎機,“嘉靖二年造三十二副,發(fā)各邊試用。管用銅鑄,長二尺八寸五分,重三百余斤。每把另用短提銃四把,輪流實藥腹內,更迭發(fā)之。”中樣佛郎機,嘉靖二十二年“將手把銃、碗口銅銃改造,每年一百五副”。小樣佛郎機,“嘉靖七年造四千副,發(fā)各營城堡備敵,重減大銃三分之一。八年又造三百副”。二十三年又“造馬上使用小佛朗機一千副,四十三年又造一百副?!贝送猓€有“佛朗機鐵銃,嘉靖四十年造”。[6]321可見,嘉靖年間是中國仿制佛郎機火炮最為頻繁的時期。所造的佛郎機炮,分發(fā)各邊,自然也包括大同。
明朝各邊包括大同在內,已經感受到西式火器的威力和先進性。嘉靖中,兵部郎中唐順之上疏稱:“虜所最畏于中國者火器也,國初止有神機火槍一種。天助圣明,除兇戚虜,而佛郎機、子母炮、快槍、鳥嘴銃皆后出?!泵晒湃说弥鹄蓹C炮的先進性后,于嘉靖二十三年“密令叛人潛入京師,習佛郎機大炮”[7]244。事情敗露后奸細被擒獲誅死。
然而,嘉靖初期的大同等邊鎮(zhèn),火器裝備情況仍然堪憂。嘉靖六年五月,御史邱養(yǎng)浩陳奏薊遼邊務時指出:“中國長技,惟火器可以及遠。今各關營銃炮甚少,而火藥率三歲一給,緩急無濟?!苯ㄗh用巡按、巡關兩御史罰鍰作為資金,“多鑄火器,分給三路關堡。”[8]1368—1369他雖說的是薊遼的情況,但也適用于大同等邊。
為了改變這種落后狀況,作為九邊之一的大同也開始裝備西洋新式火器。最先裝備的就是佛郎機銃炮。
嘉靖九年九月,都察院右都御史汪鋐指出:“國家于江北沿邊各設重鎮(zhèn),如甘肅、延綏、寧夏、大同、宣府,每鎮(zhèn)官軍不下六七萬人,又設墩臺、城堡,其為守御之計,似無不周。然每當虜入,卒莫能御,損傷官軍動以千百計?!彼J為原因在于墩臺只是瞭望之所,城堡中的士兵“所執(zhí)兵器不能及遠”,所以往往失敗。他提出:“為今之計,當用臣所進佛郎機銃,小如二十斤以下,遠可六百步者,則用之墩臺。每墩一銃,以三人守之。大如七十斤以上,遠可五六里者,則用之城堡。每堡三銃,以十人守之。五里一墩,十里一堡,大小相依,遠近相應,星列棋布,無有空闕。賊將無所容足,可以收不戰(zhàn)之功。”他計算后指出,每鎮(zhèn)所防邊墻,蒙古人必由者不過千里。只要配備了佛郎機火器,就可以十里設一堡,則千里可設一百堡。五里一墩,則千里可設二百墩。一堡十人,則百堡當用一千人。一墩三人,則二百墩當用六百人。如此一來,“一千六百人,可以遍守一鎮(zhèn)”。如果按更番輪替之法,一年分為四班,全年用六千四百人就足夠了。一鎮(zhèn)的軍士,只用十分之一,已有富余,其他的十分之九的軍人可用以屯田,其中“仍十取其一,更番操備”,這樣“于鎮(zhèn)城則不必調客兵,而常額之士且十可九耕,不必出內帑開鹽利,而屯田之入且歲可數(shù)十萬”。疏奏上后,世宗“嘉其籌邊忠慮,命戶、兵二部再加議處”。兵部尚書李承勛等覆奏道:“佛郎機手銃,誠為軍中利器。宜申飭各邊,如所議修墩堡,撥軍士,給發(fā)教習,為守堡守墩之具?!笔雷谧詈笠才鷾柿诉@一計策。[8]2763—2765顯然,從嘉靖九年開始,大同已開始引入佛郎機大炮及手銃。
嘉靖二十一年正月,蒙古人謀犯山西三關。嘉靖二十一年正月,兵部尚書張瓚以蒙古復謀犯山西三關,會同戶、工二部覆奏,提議“其火藥,若神臂弩、三眼槍,宜令工部創(chuàng)置;大小佛朗機,積貯且多,即可趣發(fā),并行提督團營尚書劉天和,以總督陜西時所制蒺藜炮,具式送部,轉發(fā)山西、宣大,一體造用”。世宗詔令如議行事。[8]5157—5159可見,遇到緊急情況,宣大邊關會裝備西洋火器,如大小佛郎機等,還會裝備土制的三眼槍和蒺藜炮??梢哉f,大同諸邊的軍器裝備,既有西式火器,也有土制火器。
至嘉靖三十六年七月,總督宣大山西侍郎楊順條奏大同防守事宜,其中提到“大同舊有三邊高墻,大墩凡六百余里,間二十里為一堡,聲勢聯(lián)絡,自足拒敵。后因議者紛紛,遂棄而不守,漸致邊墻毀廢,而堡內精兵亦復散亡。宜即添設中西一路,沿邊墩臺挑選軍士,給以衣糧器械,令其專司了望,傳報聲息”。按上述汪鋐所言,每個墩臺若三人守一墩的話,需裝備佛郎機火器。楊順在條奏中又稱:“中國長技,火器為最。宜于闔鎮(zhèn)城堡通行查給,如法教演?!钡玫交实鄣脑蕼?。[8]7633—7635這里所指的“中國長技”,應該是指來自葡萄牙的佛郎機火器。[9]隆慶二年七月,朝廷聽從了宣大總督趙岢的建議,“給大同鎮(zhèn)軍盔甲一千副,火器銀一千七百兩”[7]244,后者顯然是為發(fā)展火器提供資金,但究竟用以發(fā)展何種火器,未予明說,以理推測,應該是仿制先進的西式火器。既然火器發(fā)展起來了,那么此前的軍器就需要更新?lián)Q代。大同原來裝備的神機槍所需的火箭(神箭),開始換成火銃所需的鉛彈。隆慶五年,“題準宣、大每五年例領神箭一萬枝,每枝改折鉛彈四個,每個重六錢。以后年分給荒鉛一千五百斤,送鎮(zhèn)造用?!盵6]325
明代大同裝備佛郎機的事實,有文物可作證明。2011年6月10日17時,大同市新榮區(qū)花園屯鄉(xiāng)元墩村村民在搭建牛場平整土地時,在村中央烽火臺遺址附近挖出一門明代銅鑄佛郎機子銃。元墩村位于晉蒙交界處,距離明長城僅有一里左右。挖出的銅炮上有“嘉靖”“破虜”等字樣[10]應該是嘉靖年間仿制的銅佛郎機。
明代大同裝備的佛郎機炮,經過明清易代后,可能仍在使用。乾隆《大同府志》卷一六《兵防》載,大同鎮(zhèn)的天城營“隨營軍器”中有“佛郎機炮二位,隨小炮十位”。陽和營的“隨營軍器”中也有“佛郎機炮二位,隨小炮十位”。[11]9配備佛郎機炮二位和隨小炮十位的還有渾源營、豐川營、懷仁城營、應州城營[11]15—28。這些佛郎機炮,若非清朝新鑄,便是仍明代舊物而用之?!懊餍揲L城清修廟”,考慮到清代國策的轉變,用宗教政策籠絡蒙古,而非用武力防范蒙古,以及重視滿洲傳統(tǒng)騎射,而不重視火器發(fā)展的狀況,因此大同各營的佛郎機炮,有可能是明代的舊物而為清朝舊物利用者。據管佩芬稱,清初明朝的衛(wèi)所制度并未馬上被廢除,順治十三年裁撤了宣大總督,至乾隆時,基本從本質上結束了原來的軍事城鎮(zhèn)格局,一些以軍事功能為主的衛(wèi)所城鎮(zhèn)開始被行政為主的城鎮(zhèn)所代替?!懊髑逡状鞒瘯r長城沿邊重要關口的戍兵大多都解甲歸田……大同的軍事城堡……在清朝改制后裁減的較多,有的仍然駐防,但是駐軍數(shù)量和武器配備都相應減弱?!盵12]21據此可以推測,清朝承明之舊,且無意加強大同防守,而是逐步削弱其軍事功能,因此乾隆《大同府志》所載大同各營“隨營軍器”中的佛郎機炮,可能是明朝舊物。
繼葡萄牙人之后,荷蘭人給明朝帶來了紅夷大炮(也稱紅彝大炮或紅衣大炮),性能比葡萄牙人的佛郎機炮更好,于是中國人開始仿制紅夷大炮,裝備大同。崇禎二年二月,大同巡撫張宗衡疏言:“今日之大同何如哉?……以言乎火器,除臣未任時,道臣宋統(tǒng)殷造紅彝大炮一門外,臣陸續(xù)督造精好三眼槍一千余桿,大炮十余伍,戰(zhàn)車百余輛,火藥四十余萬斤,然僅可備時下之用耳?!盵13]1054—1055說明,在張宗衡任大同巡撫前,宋統(tǒng)殷曾在大同仿制了紅夷大炮一門。
在荷蘭人的紅夷大炮傳入明朝之后,英國最先進的大炮也傳入中國。英國的大炮一般被稱為“西洋大炮”,屬于新式前裝滑膛加農炮。英國船艦在進攻澳門時擱淺,為澳門殖民當局所獲,被澳商購買后獻給明朝。據巴篤里在其1663年所撰之《中國耶穌會史》中稱:“某英船為颶風飄流至中國東岸,舟已破損,舟上所有巨炮三十尊遂為中國所獲?!边@三十門英國新式火炮被澳門商人購買后獻給明朝,分派給大同、山西和薊門各邊鎮(zhèn)應用。崇禎三年,兵部尚書梁廷棟在《神器無敵疏》中指出:“廣東香山嶴商,慕義輸忠,先年共進大炮三十門,分發(fā)薊門、宣大、山西諸鎮(zhèn),寧遠克敵,實為首功,京營留伍門,臣部蚤慮,萬一有警,非此不足御虜?!憋@然,包括大同在內的宣大鎮(zhèn),曾經分享了澳門商人進獻的三十門大炮。這些大炮不再是老式的佛郎機,而是英式西洋大炮。它們已經部分地安裝在大同的邊墻上,成為防守的利器。
除西式火炮外,西式火槍如鳥銃(即來自葡萄牙的鳥嘴銃)也是大同防備的銳利武器。崇禎二年,大同巡撫張宗衡上疏道:“臣為陛下守此一塊土,五載于茲……臣請鳥銃五千桿,又臣新造三眼槍五千桿,與夫噴筒神器方軌直前,如墻而進,更番迭循環(huán)不已,插眾有限,我藥無窮,此舍短用長之策也。”崇禎帝“是其言,令與樞臣密計以行”[13]1544—1553。因為得到了皇帝的首肯,因此大同裝備五千桿鳥銃的計劃得到實施。
大同在引進西式火器的同時,開始仿制和改進西洋火器。當時中國人仿制并改進西式火器已經頗有經驗,將佛郎機“擴而大之為發(fā)熕,約而精之為鉛錫銃,發(fā)熕者大佛郎機也,鉛錫銃者小佛郎機也,其制雖若不同,實由此以生生耳”[14]660。仿制西洋火器,是宣大總督在軍事實踐中深感佛郎機炮的威力,而起了仿制和改進的心思。嘉靖時宣大總督翁萬達發(fā)現(xiàn)“火器莫利于佛郎機”[15] 2343—2345,于是決定仿制并加以改進。
嘉靖二十五年七月,宣大總督翁萬達仿制佛郎機炮并加改進,制造出百出先鋒炮。正如翁萬達自己所說:“先鋒炮,仿佛郎機炮而損益之也。”[15]2343為什么要“損益之”(即改進)呢,因為他發(fā)現(xiàn)佛郎機銃已被蒙古人從中國叛徒那里學到手了,所以必須改進。
翁萬達對佛郎機炮的改進有四處:
第一處,是將大炮筒改短,增加小炮至十管。佛郎機的母炮筒長三尺有奇,子炮只有五管。他將之改進成百出先鋒炮:“先鋒之制,則損其筒十分之六,狀若神機,而加小炮以至于十,曰氣可局而用不使有余也,炮可錯而用不使不足也。用則系火繩于筒外。炮必用子母者,以炮當初發(fā),內熱不便于裝藥也,而納火炮于筒內,畢即傾出之,連發(fā)連納,十炮盡,則更為之循環(huán),無間斷也。筒仍酌其處鑿通,一機轉動消息,倒擊不流,傾卸不礙?!?/p>
第二處,是在炮(實即槍)的末端安裝戈型尖刃,以便最后作拼刺刀之用:“末有銳鋒如戈形,無耳,長六寸。近者三眼槍制亦如此,以代鐵槍之用。遠擊近刺,其用博矣?!边@就把冷熱兵器結合了起來。
第三處,是將大型佛郎機的重量減輕,簡化施放的人手。大型佛郎機炮,需四人抬動,發(fā)射時持者一人,放者一人,六個人才發(fā)射五炮,而先鋒炮“持放者一人,不必布機于地,即馬上亦宜之。是一人發(fā)十炮也”。
第四處,是將點放的火繩從露在外面,改為置于里面。佛郎機炮“火露筒外,出刺人手。安炮或離于度,則暴裂反傷,非善用者,時臨驚懼,心志不定,高下無準”,而先鋒炮“火納筒中,即不必善用者,心志不懼,高下可準矣”。
通過以上的改進,百出先鋒炮大大提高了作戰(zhàn)效率。翁萬達自信地認為:“假如三千營中,每伍內一人執(zhí)一筒十炮百彈子,則一伍常有十佛郎機,且兼十槍矣。十伍十人執(zhí)十筒百炮千彈子,則一隊當有百佛郎機,且兼百槍矣。六十隊六百人執(zhí)六百筒六千炮六萬彈子,則一營當有六千佛郎機,且兼六百槍矣。蓋一人所執(zhí),不啻往時十余人所執(zhí)者,斯不亦簡而便邪!”他最后斷言:“百出先鋒炮,則尤火器之最便利者。古制未嘗有也?!辈⒆院赖刂赋?,據佛郎機改進而成的“百出先鋒炮”等火器,“則夷狄所絕無,亦其所駭懾者。今日中國之長技,獨擅此耳!”他聲明此炮“委不可缺”。[15]2345
翁萬達仿制成功后,“因奏討帑銀二萬兩督造,分發(fā)宣大三關并各邊城堡應用?!泵鞔_提出要將百出先鋒炮應用于宣府、大同、偏保三鎮(zhèn)。兵部接到其奏疏后,進行了試驗,最后建議百出先鋒炮等火器“宜多造”。世宗準許了這一計劃。[8]5872不過,朝廷并未放權宣大邊鎮(zhèn)自造,而是由朝廷兵仗局制造后,運往大同,裝備軍隊。據《大明會典》載“兵仗局造”時指出:“百出先鋒炮,式如佛郎機,損其筒十之六,納小炮十,系火繩于筒外,連發(fā)連納。末有銳鋒如戈形,長六寸,以代鐵槍,一人持放,馬上亦可。”[6]321這段記載,一是說明百出先鋒炮是改進自佛郎機,二是說明由北京的兵仗局制造,而改進實驗是由宣大總督在前線進行的。
翁萬達仿制并改進西洋火器成功,引起關注,當時的國史《明實錄》給予記載,但是為了維護朝廷的自尊,實錄將翁萬達仿制西式火器而成,說成是仿制古代火器。《明世宗實錄》載,總督宣大侍郎翁萬達言:“臣嘗仿古火器之制,造成三出連珠、百出先鋒、鐵捧雷飛、母子火獸、布地雷等炮,屢經試驗,比之佛朗機、神機槍等器輕便利用?!盵8]5872其實,這里面其他火器是仿制古火器,而百出先鋒炮則明確仿自佛郎機炮,但實錄卻混在一起,用“仿古火器之制”一語巧妙掩蓋。無論如何,大同都裝備了明朝改進的佛郎機炮——百出先鋒炮。此外,前述宋統(tǒng)殷在大同仿制紅夷大炮,也用在了大同的防務上。
綜上所述,明代大同鎮(zhèn)與其他各邊一樣,由于戰(zhàn)略地位的重要,受到明朝政府的重視,而較多獲得分發(fā)和裝備當時先進的西式火器的機會,成為西式火器引進、仿制、改進并應用的重要地區(qū)。如此一來,大同本是僻處北邊的邊疆地區(qū),具有較強的封閉性,卻意外地得風氣之先,見證了西洋物質文明的先進性,在防備蒙古騎兵時體驗到西式火器的巨大威力。因此,明代大同至少在西洋火器上面,得以率先嘗到中西文化交流的甜頭,并奮起直追,改進西洋火器,使之成為大同人驕傲的“中國長技”。